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市屬及以上駐泰有關單位:
為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現就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思路和主要目標
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思路是:圍繞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產業化、規模化、區域化發展,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為重點,采取政府強力推動、市場正確引導、龍頭企業帶動、農民積極實施等綜合措施,加強農業標準化工作,加快標準化示范區建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產品競爭力增強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農業標準化工作的主要目標是:到2007年,全市基本普及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面積達到300萬畝(其中,優質瓜菜標準化基地100萬畝,優質果品標準化基地100萬畝,糧食及其它作物標準化基地100萬畝);標準化優質畜產品達到50萬噸;綠色食品基地面積達到30萬畝;有機食品蔬菜基地面積達到20萬畝,力爭把我市建設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綠色和有機食品的重要產地和出口創匯基地。
二、農業標準化工作的主要任務
(一)強化農業標準的實施和監督。按照“有標貫標,無標制標,缺標補標”的原則,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全面推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重點抓好一批地方名特優產品標準的制定和完善。突出優勢農產品區域化種植、養殖的標準化生產,到2007年,優勢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覆蓋率要達到80%。堅持農業標準化與產業化相結合,加快農產品加工、包裝、保鮮、貯藏等標準的制定和推廣普及,進一步完善農產品流通領域的標準化體系和監測體系,把農業生產的全過程納入標準化管理軌道,以標準化促進產業化,推動農產品生產上規模,質量上檔次,管理上水平。
(二)規范管理標準化基地。一是全面落實標準化基地管理措施。建立完善的產銷工作機構和質量安全生產跟蹤控制體系;凡獲得省級以上認證的農產品生產基地,要統一生產操作規程,及時搞好操作記錄,嚴格各個環節的管理,從農業投入品的使用、關鍵技術、田間管理、產品收獲到質量檢驗等建立科學、規范、清晰、完整的檔案;完善五戶聯保責任制,加強農戶之間的相互監督。二是改善標準化基地基礎設施。列入省級以上的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示范基地,要逐步建立農藥殘留速測點和基地、農戶、生產管理及產品檔案室,配備微機與省、市農業信息網聯接,及時發布相關信息;要設立格式統一的標志牌,規模較大的示范區或基地要對生產地塊統一編號,明確管理責任。三是提高標準化基地生產經營水平。積極探索建立“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機制,健全管理機構和管理制度,對農戶提供統一供種、統一供藥、統一供肥、統一技術、統一銷售的“五統一”服務。到2007年,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達到50個,其中國家級示范區達到3個,省級示范基地達到15個。
(三)強化農產品質量檢測監控體系建設。把農產品質量檢測納入社會公益事業,加大財政投入和扶持力度,建立并完善疫病和農產品、食品安全預警通報機制。加快市級農業檢驗檢測中心建設,合理整合農口各部門的檢測、檢驗設備、儀器等資源,提高裝備水平,及時有效地開展農業質量安全普查和例行抽查。縣(市、區)要建立起綜合性農業質量安全檢測站。各級命名的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省級、國家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出口創匯企業,農業部和省農業廳定點批發市場、無公害農產品專營市場,要建立以農藥殘留速測為主的檢測點(室),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進行監控。各類質檢機構要加強配合協作,實現人員、技術、設備等方面的互補和共享,防止盲目建設、重復投資。到2007年,力爭建成以市級農業監測檢驗中心為龍頭,縣(市、區)級農業綜合質檢站為骨干,農業龍頭企業、標準化生產基地、農產品市場檢測點為基礎,覆蓋全市的農業質檢體系。
(四)強化農業投入品的監督管理。對種子、農藥、獸藥、漁藥、化肥、飼料等主要生產資料市場實行嚴格登記管理,大力推廣使用國家權威部門推薦的農藥、作物生長調節劑及肥料等生產資料,嚴禁使用國家禁止生產、銷售、使用的生產資料。各類基地使用的投入品,要由基地統一組織對供應商進行考察,考察合格后方可購進、供應,并在基地生產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按技術操作規程使用,規模較大的基地要建立農資專供點,并做好銷售記錄,確保對農業投入品實施有效的監督。
(五)加快無公害農產品專營專賣步伐。加快建立一批無公害農產品專營市場,逐步推行農產品市場準入和專營專賣制度。縣城駐地和產地鄉鎮的農產品市場要建立無公害農產品市場專營區、專賣店(柜),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推進專營區向專營市場發展,暢通無公害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各類專營市場要按照經營管理企業化的方向,有效整合當地市場資源,不斷擴大市場規模,提高集散、輻射能力;要主動與大中城市搞好產銷對接,通過產銷直供、聯合經營、設立專柜等形式,積極拓展我市無公害農產品國內市場銷售渠道。到2007年,力爭培育20個實行標準化、規范化管理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銷售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達標率達到95%以上。
(六)加快農業標準化技術的開發和推廣。大力引進和推廣高抗新品種、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生物有機肥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專用肥,增強農作物的抗性,降低有毒有害物質對農產品的污染。制定完善系列化、全程化的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加強技術指導和培訓,切實讓廣大農民掌握操作規程,嚴格按操作規程組織生產。以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技術的研究開發為重點,認真搞好農業標準化關鍵技術、配套技術的研究開發,創新技術推廣方式,通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途徑,提高農業標準化技術的到位率和推廣普及率,大力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
三、農業標準化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把農業標準化工作擺到重要議事日程,進一步統一思想,做到認識到位、領導到位、經費到位、措施到位。市政府成立市農業標準化工作領導小組(名單附后),辦公室設在市農業局。各縣、市、區要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負責農業標準化工作的組織協調,并結合各自實際,研究制定具體的發展規劃和工作計劃。農業、質量技術監督、工商等有關部門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認真履行職責,共同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堅持政府推動與市場運作相結合,逐步建立政府投入為導向、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各級要研究制定優惠政策,進一步增加對農業標準化的經費投入,加大對標準化基地、農業質檢體系建設和專營市場的資金扶持。從2003年到2005年,市政府對通過國家級質量標準認證的單項農產品,獎勵項目承辦單位2萬元。
(三)搞好示范工程建設。大力推廣“選好一個項目,建立一個體系(標準體系),形成一個龍頭,創立一個名牌,帶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經驗和做法,大力推廣以標準規范的“公司+農戶+基地”等生產經營模式,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農業標準化工作中的帶頭作用和輻射效應。要進一步增強品牌意識,積極探索培育“標準化農產品”品牌的途徑,大力發展品牌農業。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要把實施標準化列入技術推廣計劃,發動基層技術人員積極參與標準化推廣工作。
(四)加強技術推廣隊伍和信息體系建設。分層次對基層技術推廣人員、標準化技術和管理人員進行標準化教育培訓,盡快培養一批既有標準化知識,又懂專業技術的技術推廣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和市場營銷人員。充分利用各種培訓陣地,對廣大農民進行農業標準化知識和技術培訓,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標準化水平。重視農業標準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和整合,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體系建設,及時、準確地把農業標準、農業質量檢測結果和農產品供求狀況、價格行情等傳遞給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
(五)廣泛開展農業標準化宣傳。通過各種宣傳媒介,大張旗鼓地宣傳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的重要意義,普及標準化知識,增強生產者、經營者、管理者和消費者的標準化意識、質量安全意識。積極培育和發展農業標準化中介服務機構,開展農業標準化咨詢服務,擴大咨詢服務覆蓋面,為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附件:泰安市農業標準化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名單
泰安市農業標準化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名單
組 長:彭 華 (副市長)
副組長:楊衛平 (市政府副秘書長)?
侯存乾 (市農業局局長)
成 員:劉 斌 (市財政局副局長)?
張秀峰 (市科技局副局長)?
姜云省 (市農業局副局長)?
張樹昌 (市工商局副局長)?
于明磊 (市質監局副局長)
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農業局,姜云省兼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