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廣州市發展改革委關于政協十三屆廣州市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第3026號提案答復的函|關于廣州白色污染新問題突顯,“禁塑令”替代“限塑令”勢在必行的提案 (穗發改提案函〔2020〕10號)

   2020-12-26 620
核心提示:董文等委員:你們提出的《關于廣州白色污染新問題突顯,禁塑令替代限塑令勢在必行的提案》(第3026號)建議收悉。我委高度重視,積極
董文等委員:


    你們提出的《關于廣州白色污染新問題突顯,“禁塑令”替代“限塑令”勢在必行的提案》(第3026號)建議收悉。我委高度重視,積極組織市生態環境局、市科技局、市衛生健康委等12家單位進行認真研究辦理,并與您在8月14日進行了座談交流,經綜合各會辦單位意見,現將辦理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一、推進限制塑料制品生產使用的立法工作


    國家制定的《循環經濟促進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廢塑料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等法律法規,規定了不得過度包裝、鼓勵可降解材料、分類投放等限制和治理白色污染品的措施。廣州市制定的《廣州市限制商品過度包裝管理辦法》《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和《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的實施意見》,規定將商品包裝情況納入清潔生產審核內容,督促包裝物生產企業減少包裝材料的過度使用和包裝廢棄物的產生,明確應加大“限塑令”的執行力度,倡導使用菜籃子、布袋子,探索建立快遞包裝物強制回收制度,減少包裝性廢物的產生。《廣州市深化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進一步嚴格執行“限塑令”,限制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推廣使用環保購物袋。要求每季度開展專項檢查,啟動重點行業領域生活垃圾分類和源頭減量專項行動,重點開展生產環節產品包裝物減量、流通環節限塑宣傳教育、機關事業單位示范帶動、農貿市場“限塑”等專項行動,有效遏制“白色污染”。


    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發改環資〔2020〕80號)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生態環境部辦公廳關于印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近期工作要點>的通知》(發改辦環資〔2020〕334號)要求,我市提出了到2020年底前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的塑料制品具體工作任務,要求各責任單位進一步實化細化具體措施,確保如期完成任務。同時推動黨政機關、學校、幼兒園、醫療機構、國有企業等單位在食堂餐飲及其他工作中不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鼓勵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或者塑料替代產品。


    下一步措施計劃:一是我市正在編制《廣州市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實施方案》,將根據國家、省相關文件要求以及2020年8月20日印發的《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實施意見〉》(粵發改規〔2020〕8號),并結合實際進一步修改完善,征求各區政府和相關部門意見后正式出臺。二是由“禁塑令”替代“限塑令”,擬提出“禁塑”目標清單。包括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購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到2020年底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簽及禁止生產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到2022年底禁止銷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到2020年底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貿市場規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0年底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城市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2年底星級賓館、酒店等場所不再主動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到2025年底實施范圍擴大至所有賓館、酒店、民宿;到2020年底,郵政快遞網點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袋、一次性塑料編織袋等,降低不可降解的塑料膠帶使用量。


    二、開展限制塑料的專項整治及相關工作


    (一)全面禁止廢塑料進口,加強塑料廢棄物環境監管。2018年4月,生態環境部、商務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海關總署聯合發布《關于調整<進口廢物管理目錄>》,將工業來源廢塑料列入《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后,我國于2018年底已全面禁止廢塑料進口,目前我市已無申請廢塑料進口企業。我市有關部門嚴格執行國家禁令要求,依法查處相關環境違法違規行為。加強對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處置等環節的環境監管,結合固體廢物專項執法行動等工作,加強廢塑料加工利用行業執法檢查,依法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截至2019年12月底,我市有關部門出動執法人員7261人次、檢查經營企業2024戶次,檢查農貿市場5565家次、經營戶24495戶次,責令整改1870戶,受理消費者投訴7件,查獲不合格塑料袋4850個。


    (二)開展過度包裝專項整治行動。加強對粽子、月餅生產企業、大型超市、大型商場、有自制粽子、月餅的餐飲單位全覆蓋檢查。2019年8月,市有關部門組織開展限制月餅過度包裝專項整治行動,召開月餅生產企業限制過度包裝動員暨標準宣貫會,向全市88家月餅生產企業宣傳相關政策法規,組織企業代表現場簽署并遞交《不生產經營過度包裝月餅承諾書》,開展月餅過度包裝專項抽檢41批次,合格樣品37批次,不合格樣品4批次,及時對過度包裝食品生產經營者進行約談,責令整改。2020年5月起(截至6月30日)開展“粽子、保健食品”過度包裝專項整治行動,共抽檢本市禮盒裝粽子生產企業5家、產品202批次,發現過度包裝項目不合格1批次,全市包裝減量共計22.52噸,減量率為18.6%。


    (三)開展農貿市場“限塑”專項整治。召開農貿市場“限塑”工作宣講會和培訓會,與轄區內農貿市場開辦者、場內經營者簽訂《集貿市場開辦單位履行“限塑”責任承諾書》,落實經營者主體責任。對違反《商品零售場所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管理辦法》行為,予以立案查處。截至2020年6月30日,共印發7763份宣傳資料,組織開展限塑宣傳教育活動117次,檢查農貿市場5287個次,檢查經營戶123458戶次,發出責令改正通知書40份,查處不合格塑料購物袋0.28萬個,查處案件4宗,罰沒0.45萬元,共減少使用塑料購物袋28682個。


    (四)開展對廢舊農膜、農藥化肥包裝廢棄物回收執法檢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農藥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要求,開展對廢舊農膜、農藥化肥包裝廢棄物回收執法檢查。對農業投入品生產者、銷售者、使用者未按照規定及時回收肥料等農業投入品的包裝廢棄物或者農用薄膜,或者未按照規定及時回收農藥包裝廢棄物交由專門的機構進行無害化處理的,依據法律法規給予處罰。


    (五)大力推動郵政快遞業包裝綠色化、減量化。今年以來,市有關部門多次深入走訪企業,開展快件包裝綠色化工作調研,召開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座談會。截至目前,全行業電子面單使用率達到國家90%以上的目標要求,減少塑料袋0.12億個、包裝箱0.11億個,減少行業產生的包裝垃圾達0.48萬噸。實施《郵政業封裝用膠帶》標準,快遞企業使用優化后的封裝膠帶,用量減少;包裝紙企業加大材料研發,降低牛卡紙、瓦楞紙重量,實現了行業包裝減量化。


    (六)開展清潔生產,推動塑料耗品源頭減量。我市在推行清潔生產的力度、企業數量和涉及的行業范圍等方面均居全省前列,通過前端治理,加強源頭預防和控制浪費,對塑料消耗品的減量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我市已累計推動超2000家企業開展清潔生產,2020年已組織75家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驗收,實施清潔生產改造方案1481個,帶動投資3.5億,產生經濟效益1.9億元,節能減排成效顯著。


    下一步措施計劃:一是持續深入實施重點行業生活垃圾分類和源頭減量專項工作,開展常態化檢查督導,促進“限塑”專項行動見實效。二是根據我市制定的《廣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暫行規定》和《廣州市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指南》,有關部門將加大環保宣傳力度,引導電商平臺減少各種塑料包裝,共同治理白色污染。三是推動郵政快遞行業綠色環保低碳發展,強化源頭把控,嚴控電商產品過度包裝,推動全面實現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四是推行清潔生產,會同市有關部門共同組織推動企業開展2020年依法實施清潔生產工作,完成全年通過清潔生產審核驗收208家的目標任務,從源頭促進塑料耗品減量。


    三、認真貫徹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


    按照現行稅收立法權限,稅收法律、法規、規章和稅收政策的制定權限集中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及其所屬相關部門,地方各級人大、政府和稅務機關沒有自行稅收立法、制定稅收政策的權限,只能按照現行的稅收法律、法規、規章和稅收政策執行。我市不斷優化納稅服務,讓納稅人應享盡享,支持納稅人節能環保和綜合利用資源。通過稅制設計引導企業加大治理力度、加快轉型升級,減少污染物排放;鼓勵企業清潔生產、集中處理、循環利用,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四、推動廢舊塑料綜合循環利用和替代品科技創新


    (一)支持重點項目建設,推動廢舊塑料循環利用。推動金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循環塑料高值化關鍵技術與綠色制造系統集成項目”成功申報工信部綠色制造系統集成項目。通過建設年產30萬噸循環高值化塑料生產線,構建了以廢舊塑料再生、改性、深加工為核心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廢舊塑料資源高效、高值化、綠色化綜合利用,加大技術創新和工藝技術的升級,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并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效應,切實提升廢舊塑料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二)高度重視資源環境領域科技創新。我市積極推動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大力支持包括白色污染塑料耗品分類、收集、資源回收再利用、新產品及替代品開發等在內的相關技術研發及成果轉化。在2017—2020年的各類科技計劃中,支持城市垃圾分類科普宣傳、智能化分類回收識別及產業化應用、新材質應用、塑料制品可降解技術研究與示范、微塑料污染特征生物富集作用影響研究等項目近20項,財政支持經費超過1000萬元,為我市塑料耗品的垃圾分類、收集和集中處理等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撐。同時充分發揮廣州再生資源研究院科研平臺作用,與暨大、華師、華農等高校以及智光電器、大族激光等高科技企業合作開展可回收物回收處理技術創新和技術攻關,重點針對廢玻璃智能分揀、大件家具人工智能切割分揀、廢塑料資源化處理等項目進行科技孵化和研發;強化科技開發和技術創新,拓展可回收物資源化利用渠道,提高資源化利用水平。


    (三)積極推廣快遞循環包裝。加強對企業的督導與經驗推介,組織企業學習參觀郵政速遞、順豐、中通、德邦等中轉袋循環應用分揀中心,重點介紹中轉袋全網流轉的管理方式,并將行業包裝循環應用作為綠色郵政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推動快遞包裝納入廣州500多個生活社區廢舊生活用品回收箱回收范圍。市內主要分撥中心的可循環中轉袋數量達到600萬只,同時大力推廣順豐冷鏈配送使用高密EPP保溫箱和可循環快遞箱豐box,有效實現中轉循環使用,并在加速分揀效率、減少快件破損等方面起到了良好效用。另外在全市540個網點設置包裝回收箱,引導收件人現場開拆包裹,實現包裝材料當場回收。


    (四)積極推動郵政快遞業垃圾分類工作。按照《廣州市郵政業深化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我市積極開展行業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檢查工作。今年1月,舉行了全行業主要品牌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推進會,并與全體寄遞企業簽訂工作承諾書,要求企業切實承擔主體責任,保質保量按時完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的各項既定目標。3-4月開展了行業綠色環保專項行動,前往23家快遞網點開展檢查、宣傳快遞包裝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和要求,督促企業切實承擔主體責任,落實簽訂的綠色發展承諾書內容,保質保量按時完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的各項既定目標。


    (五)積極構建回收體系,確保資源回收有出路。根據《廣州市關于建立完善可回收物回收處理體系的實施方案》,我市正按照“前端織網、后端成鏈”的工作思路,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利用“互聯網+”技術和服務,著力構建從“點(便民回收點)→站(鎮街中轉站)→場(區分揀中心)→園(再生循環園)”的保障有力、運行穩健、無縫對接生活垃圾分類的全市可回收物回收處理體系,確保垃圾分類出的包括廢塑料在內的全品類可回收物“接得住、能處理、出得去”。


    下一步措施計劃:一是進一步推動塑料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規范化、集中化和產業化,充分發揮福山循環經濟產業園等資源循環利用基地的作用,提高塑料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對分揀成本高、不宜資源化利用的塑料廢棄物推進能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塑料垃圾直接填埋量。二是促進快遞包裝標準化、減量化和可循環,全面推廣使用“瘦身膠帶”、循環中轉袋。支持寄遞企業、科研院所、生產企業研發適于郵政快遞業應用的綠色產品、綠色技術、綠色模式、綠色項目,有效增強行業綠色供給。三是抓好重要行業循環化改造,持續推動工業行業開展循環化改造工作,不斷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四是持續推進已啟動項目開展相關研究工作,并繼續聯合市有關部門研究提出塑料耗品的分類、回收資源化利用及相關可降解材料替代品的技術攻關,遴選儲備一批高質量、高水平的白色污染問題治理和保護工作的科技項目。同時加強白色污染治理和保護相關技術成果推廣,發揮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作用,推動技術成果共享和轉化。五是結合我市塑料廢棄物消耗情況,健全完善塑料廢棄物的垃圾分類、收集和處理機制體制,推進全市塑料廢棄物垃圾得到循環利用和妥善處理。


    五、采取多渠道宣傳塑料污染治理工作


    廣州花城頻道《花城全視角》欄目推出的《食在廣州新內涵:餐飲節約悄然成風》和《又到愛鳥周摒棄陋習健康飲食》等專題節目,重點策劃以文明餐飲為主題的系列報道,在杜絕食用野生動物、推廣用餐禮儀、公筷分餐、深化“光盤行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為預防白色污染問題提供了有益嘗試。


    近年來,市有關部門持續深入開展包括“限塑”在內的生活垃圾分類宣傳系列活動,宣傳熱潮未曾間斷。長期堅持開展“全民行動日”“小手拉大手”等特色活動,去年累計開展各類宣傳活動2500余場次,創建市級垃圾分類基地250余所,全方位多層級宣傳“限塑”重要意義,重點行業垃圾分類源頭減量行動宣傳不斷加強。2019年至今,在全市農貿市場印制、張貼“限塑”宣傳海報3165份、懸掛宣傳橫幅312條、發放宣傳小冊子及單張17726份,營造全民皆知、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同時積極推進綠色發展工作,并多次召開動員部署會,發布《源頭減量專項行動方案》。還先后2次組織業務知識培訓,培訓人數317人(次),專門印發小手冊,組織進行知識測試,定期出版宣傳板報。


    同時在基礎教育方面不斷強化,印發幼兒園至初中垃圾分類知識讀本,不斷提高基礎教育對象的“限塑”意識。在全市學校中倡導抵制過度包裝、減少塑料制品等一次性用品使用活動,編制垃圾分類地方教材并組織開展教學實驗,將落實生活垃圾分類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內容,納入相關教育督導工作促進落實。積極開展省級校園垃圾分類教育基地創建活動,至今廣州地區已有18所學校被評為省級校園垃圾分類教育示范基地學校。


    針對廢塑料的回收難題,市有關部門正在積極利用自主研發的“互聯網+垃圾分類”公眾服務平臺——“穗分類”平臺以及線下回收陣地等渠道開展線上線下、形式多樣的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引導居民將塑料包裝物、塑料袋等不含其他雜質的塑料制品按可回收物進行分類投放,形成精準分類、干凈分類的良好習慣。


    下一步措施計劃:一是持續深化社會宣傳動員和節能普法宣傳,結合開展垃圾分類“四進”(進單位、進校園、進社區、進家庭)宣傳活動和“全民行動日”活動,大力宣傳塑料污染防治的重要性,提倡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外出購物自帶購物袋,引導市民進一步提高“限塑”意識,共同打贏“白色污染”治理戰。二是繼續開展校園生活垃圾分類源頭減量專項行動,融入防止白色污染相關知識的教育,倡導廣大師生盡量避免使用塑料袋及其他一次性用品,實現校園逐步減少直至最終杜絕塑料的目標。并結合鞏固完善教育系統垃圾分類基礎教育成果,將垃圾分類知識的覆蓋面從校園擴展到家庭。三是創新擴展垃圾分類宣傳領域,充分利用大型廣告牌、廣州塔大型廣告展示、公共交通設施等宣傳媒介對垃圾分類知識進行全方位宣傳,加強與主流媒體合作,開展形式多樣的有效宣傳,營造人人參與垃圾分類的良好社會氛圍。四是充分發揮公益廣告對禁塑工作的宣傳,構建需求單位與市屬廣播電視播出機構溝通的橋梁,大力提升“禁塑令”替代“限塑令”的宣傳力度,充分發揮傳統宣傳渠道和新興宣傳方式的輿論監督、科學引導的積極作用,推動全社會關心、關注、支持限制白色污染等環保新問題。并通過《G4出動》、《科學大求真》及《警視》等欄目,科普宣傳環保意識、解讀相關政策,利用新聞報道、專題報道、制定專輯等形式加大宣傳力度,持續推進環保宣傳工作。


    感謝你們對我市塑料污染防治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你們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廣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0年8月25日


    (聯系人:林嘉城,聯系電話:83123679)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


 
地區: 廣東 廣州市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