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云南省農業農村廳辦公室關于印發云南省2020年水產綠色健康養殖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 (云農辦漁〔2020〕48號)

   2020-04-17 750
核心提示:各州、市農業農村局,省水產技術推廣站、省漁業科學研究院:根據《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實施2020年水產綠色健康養殖五大行動的通
 
各州、市農業農村局,省水產技術推廣站、省漁業科學研究院:
 
    根據《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實施2020年水產綠色健康養殖“五大行動”的通知》(農辦漁〔2020〕8號)要求,結合我省實際,我廳制定了生態健康養殖模式示范推廣、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廣、水產養殖用藥減量和水產種業質量提升行動方案,現印發給你們,并就相關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認識,明確工作任務
 
    各單位要提高對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重要性的認識,把開展好水產綠色健康養殖,作為當前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做好水產品穩產保供的重要任務之一,作為今后一段時期漁業漁政重點工作。各地要加強組織領導,采取有效措施,層層壓實責任,切實大力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模式,穩步推動水產養殖尾水治理,持續促進水產養殖用藥減量,因地制宜試驗推廣水產新品種,示范推廣一批符合水產綠色健康養殖發展要求的技術模式,建立各類示范推廣主體,達到加快轉變水產養殖方式、持續改善養殖生態環境、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全力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主要工作目標。
 
    二、加強統籌協調,細化責任分工
 
    省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管理處牽頭組織推進全省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各項工作,省水產技術推廣站組織實施相關行動。各州(市)農業農村局要統籌抓好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各項工作,落實好實施方案;水產技術推廣機構具體組織實施,科研、教學等相關機構要積極配合,努力構建上下聯動、多方協作、分工明確的工作機制。
 
    三、完善保障措施,督促行動落實
 
    各州(市)農業農村局要積極和本級財政部門協商,爭取必要的政策和資金支持。要按照本通知和行動方案要求,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抓好各項工作落實。要做好技術模式提煉、集成和示范,研究形成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組織好技術培訓、交流研討、現場觀摩等活動,做好示范推廣和宣傳工作,擴大輻射帶動范圍,營造良好社會氛圍。要及時總結好的經驗做法,認真做好工作總結。請各州(市)水產技術推廣機構,分別于7月5日、11月5日前,將經過州(市)農業農村局審核的半年工作總結和全年工作總結(紙質版和電子版)報省水產技術推廣站。
 
    聯系人及聯系方式:省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管理處  李一朝,電話0871-65737392;省水產技術推廣站陳斐,電話0871-64145334。
 
    附件:1.云南省2020年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推廣行動實施方案
 
    2.云南省2020年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廣行動實施方案
 
    3.云南省2020年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實施方案
 
    4.云南省2020年水產種業質量提升行動實施方案
 
    云南省農業農村廳辦公室
 
    2020年4月16日
 
    附件1
 
    云南省2020年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推廣行動
 
    實施方案
 
    一、工作目標
 
    2020年通過開展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推廣行動,建立“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模式推廣基地”10個以上,推廣技術模式7個,打造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模式樣板,輻射帶動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模式廣泛應用,促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
 
    二、重點任務
 
    由云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牽頭,依托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和云南省淡水漁業產業技術體系,主推稻漁綜合種養、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魚菜共生生態種養、集裝箱式循環水養殖等技術模式,其中:稻漁綜合種養和魚菜共生生態種養技術模式在全省范圍內推廣;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技術模式在玉溪市、曲靖市、大理州、西雙版納州等漁業基礎較好的地區開展試驗示范;集裝箱式循環水養殖技術模式在紅河州元陽縣開展試驗示范。
 
    重點漁業州(市)根據各地情況,選擇1~2項作為主推技術模式,并建立相應的試驗示范基地。
 
    (一)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技術模式。根據池塘養殖特點,在池塘內通過功能區構建、多營養級營造、智能機械配置等進行水質調控、底質調控和精準管控,實現高效集約養殖;在養殖區利用排水渠、閑置塘、水田等構建生態凈化渠、沉淀池、生態塘、復合人工濕地和漁農綜合種養系統等對養殖尾水進行生態凈化處理。
 
    (二)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技術模式。在室內建設養殖設施,通過對養殖水進行物理過濾、生物凈化、殺菌消毒、脫氣增氧等一系列處理后,使全部或部分養殖水得以循環利用的養殖模式。由于養殖過程全程受控,因而具有節水、節地、節約控溫能耗、養殖生物生長速度快等顯著優勢。
 
    (三)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模式。利用稻田為基礎條件,通過漁藝、農藝的融合,對其進行適度整理,在確保水稻穩產的前提下,適度開展水產養殖,做到“一水兩用、一田多收”,提升稻田使用效率和經濟效益。目前,已有稻魚(魚-鴨、土著魚)、稻鰍、稻蟹、稻蝦(羅氏沼蝦)等多種技術模式。
 
    (四)大水面生態增養殖技術模式。根據大水面水體生態容納量,以“人放天養”為主要方式開展的水產增養殖。積極推廣水質保護型、資源養護型、生態修復型等增殖以及生態環保型網箱養殖等多種技術模式。
 
    (五)多營養層級綜合養殖技術模式。在同一養殖區域內合理搭配不同營養層級、養殖生態位互補的動植物,實現水質調控、營養物質循環利用、生態防病及質量安全控制,在提高養殖效益的同時減少養殖廢物排放。主推以主養雜食性魚類、混養肉食性及濾食性魚類的池塘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模式。
 
    (六)魚菜共生生態種養技術模式。在養殖池塘水面進行蔬菜無土栽培,利用魚類與植物的營養生理、環境、理化等生態共生原理,使魚類與蔬菜共生互補,實現池塘魚菜生態系統內物質循環,達到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資源可循環利用的目標。
 
    (七)集裝箱式循環水養殖技術模式。利用陸基集裝箱與池塘相結合的養殖方式。集裝箱為養殖載體,池塘為水質凈化區,實現養殖尾水生態循環利用。
 
    三、工作措施
 
    (一)擇優選定推廣基地。依托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或其他有條件的養殖單位,以“設施裝備良好、模式技術先進、生態環境優良、規范標準生產、管理制度完善、產品質量安全、示范輻射突出”等標準,按不同類型技術模式,遴選確定相應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模式推廣基地。
 
    (二)集成創新技術模式。以技術推廣體系為主體,聯合科研單位及相關企業,組建強有力的推廣隊伍,以推薦的7個重點技術模式和推廣基地為基礎,結合本地實際,對推廣基地技術模式進行改進,總結提煉一批適宜本地推廣應用的技術模式。
 
    (三)組織開展示范推廣。以水產技術推廣體系為主,探索示范推廣新機制,以推廣基地為樣板,通過科技咨詢、技術培訓、交流研討、現場觀摩等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和輻射帶動,推進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模式示范推廣。
 
    四、進度安排
 
    (一)工作準備(4月)。各州(市)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確定推廣技術模式、制定工作實施方案,細化落實舉措,明確責任分工,啟動工作部署。
 
    (二)工作落實(5-10月)。各州(市)水產技術推廣部門牽頭,開展推廣基地遴選,集成熟化技術模式,對推廣基地技術模式進行改進完善。通過科技咨詢、技術培訓、交流研討、現場觀摩等多種形式,組織開展技術模式示范推廣。
 
    (三)工作總結(7月、11月)。各地于7月5日前上報半年工作總結,11月5日前上報年度工作總結。內容包括總體情況、取得成效、典型案例、存在問題和改進措施建議等。相關總結及圖片資料通過郵件方式按時提交。
 
    聯系人:楊其琴,聯系電話:15687170260。
 
    電子郵件:ynsctgk@163.com。
 
    附件2
 
    云南省2020年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廣行動
 
    實施方案
 
    一、工作目標
 
    2020年建立“水產養殖尾水治理技術模式推廣示范基地”2個以上,各地州市結合自身實際,根據推廣技術模式,集成創新,總結提煉適合本地養殖尾水處理技術模式1~2項,重點漁業州、市創建尾水治理技術示范基地1~2個,力爭實現養殖尾水資源化綜合利用或達標排放,輻射帶動水產養殖尾水治理取得新進展,促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
 
    二、重點任務
 
    由云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牽頭,結合漁業新技術培訓工作,2020年重點推廣“人工濕地尾水處理技術模式、工廠化循環水處理技術模式、池塘底排污尾水處理技術模式”,分別在昆明市、曲靖市、紅河州等地創建“水產養殖尾水治理技術模式推廣基地”2個以上。各州(市)水產技術推廣部門負責推廣尾水技術模式1~2項,并創建水產養殖尾水治理示范基1~2個。
 
    三、推廣技術模式
 
    (一)池塘底排污尾水處理技術模式。通過對傳統養殖池塘進行升級改造,實現殘餌糞污收集及尾水達標排放。在養殖池塘底部修建排污設施,將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含殘餌、糞便等有機顆粒廢棄物的尾水排出池塘,經處理后進行資源化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二)集中連片池塘養殖尾水處理技術模式。對養殖尾水進行多級處理后再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尾水設施總面積占養殖總面積較大的應建立“四池三壩”,處理工藝流程主要包括:“生態溝渠—沉淀池—過濾壩—曝氣池—過濾壩—生物凈化池—過濾壩—潔水池”;養殖投入較少的品種,可采用“四池兩壩”的治理模式。
 
    (三)人工濕地尾水處理技術模式。通過在人工濕地上建立人工水生態系統,利用內基質、植物、微生物等協同作用,經過物理、化學、生物三重處理,達到去除或消減尾水中污染物的目的。人工濕地分為表面流人工濕地、潛流濕地以及溝渠型人工濕地,可單獨或組合應用,構建人工濕地—水產養殖復合系統。多級人工濕地尾水處理技術的應用,可實現養殖尾水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四)“流水槽+”尾水處理模式。該模式是在池塘、稻田(非基本農田)田埂或環溝中集中或分散建設標準化養魚流水槽,與池塘或稻田形成一個閉合的良性生態循環系統,實現“一水兩用、生態循環”。
 
    (五)工廠化循環水處理技術模式。通過對養殖尾水進行物理過濾、生物凈化、殺菌消毒、脫氣增氧等一系列處理后,把養殖尾水中的有害固體物、懸浮物、可溶性物質和氣體從水體中排出或轉化為無害物質,并補充溶氧,使全部或部分養殖尾水得以循環利用的處理技術。
 
    四、工作措施
 
    (一)科學選擇推廣基地。依托“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模式推廣基地”和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或其他有條件的養殖單位,科學選擇推廣基地,以代表性強、技術力量雄厚、工作基礎好、標準化生產、信息化管理、環境優美為標準,具備可展示、可觀摩、可培訓等功能,遴選養殖尾水處理技術模式推廣基地。
 
    (二)改進模式提練總結。以水產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聯合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等,打造一批符合本地產業實際,有特色、效果好、可復制推廣的養殖尾水治理技術模式。總結梳理養殖尾水處理技術成果,對成熟的技術模式進行總結,提煉總結適宜本地的養殖尾水治理技術推廣模式。
 
    (三)積極開展示范推廣。由水產技術推廣機構牽頭,以推廣基地為樣板,通過科技咨詢、技術培訓、交流研討、現場觀摩等多種形式,示范推廣先進的養殖尾水治理技術模式。充分發揮推廣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提高技術模式的普及率,促進養殖尾水技術模式廣泛應用。
 
    五、進度安排
 
    (一)工作準備(4月)。各州市制定本轄區工作實施方案,制定重點任務清單,細化落實舉措,明確責任部門和分工,啟動宣傳動員和工作部署。
 
    (二)工作落實(5-10月)。各州市水產技術推廣機構牽頭,開展推廣基地遴選、集成熟化技術模式,對推廣基地技術模式進行改進完善,通過科技咨詢、技術培訓、交流研討、現場觀摩等多種形式,組織開展技術模式示范推廣。
 
    (三)工作總結(7月、11月)。各地于7月5日前上報半年工作總結,11月5日前上報年度工作總結。內容包括總體情況、取得成效、典型案例、存在問題和改進措施建議等。
 
    聯系人:萬虎,聯系電話:13629655032。
 
    電子郵件:13629655032@163.com。
 
    附件3
 
    云南省2020年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
 
    實施方案
 
    一、工作目標
 
    由云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牽頭,依托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和云南省淡水漁業產業技術體系,2020年建立水產養殖用藥減量模式推廣點5個,分別在昆明市、玉溪市、曲靖市、紅河州、保山市開展實施。通過實施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獸藥使用量同比平均減少10%以上,抗生素類獸藥使用量同比平均減少20%以上。形成一批用藥減量化技術模式,養殖者規范用藥水平明顯提高,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
 
    重點漁業州(市)根據自身條件,設立1~2個水產養殖用藥減量模式推廣點,推進落實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
 
    二、重點任務
 
    根據水產養殖病害發生危害的特點和預防控制的實際,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重點做好五方面技術措施減少用藥。
 
    (一)發展生態養殖減少用藥。以生態環保、產品安全、節能減排等為導向,集成創新和示范推廣一批符合生態健康養殖要求,操作簡便、適宜推廣的生態養殖模式。積極示范推廣池塘尾水處理、工廠化循環用水等先進設施裝備。因地制宜示范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多營養層次養殖等生態養殖模式,全面提高生態防病的綜合水平。
 
    (二)使用優質苗種減少用藥。指導使用合法生產的優質水產苗種,苗種生產單位要依法規范進行苗種生產,確保苗種質量和不攜帶疫病,鼓勵創建無規定水生動物疫病苗種場。對于采購外來苗種,養殖者要選擇持有《水產苗種生產許可證》苗種生產單位的正規苗種,杜絕使用不明來源苗種。鼓勵優先選用國家審定水產新品種,并經水產苗種產地檢疫合格的水產良種。對于自繁自育的苗種,養殖者做好親本選育和病害防控等技術措施,保障苗種質量和不染疫病,提高水產養殖動物成活率。根據《云南省水產苗種產地檢疫辦法(試行)》,積極做好水產苗種產地檢疫工作。
 
    (三)加強疫病防控減少用藥。強化重大水生動物疫病監測,防止疫病擴散和盲目用藥。加強水產養殖動植物病情測報,掌握疾病分布和流行趨勢,科學研判防控形勢,及時發布預警,不斷提高基層水產養殖病害防治的服務能力和水平。推廣應用疫苗防病,從源頭降低病害發生,減少用藥風險。重點防控草魚出血病、細菌性敗血癥、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等。
 
    (四)指導規范用藥減少用藥。繼續開展規范用藥科普下鄉活動,加大《獸藥管理條例》《水產養殖用藥明白紙》等相關法規和知識的宣傳培訓,不斷提高從業者規范用藥意識。禁止養殖者使用孔雀石綠、硝基呋喃類等禁用藥品及化合物和氧氟沙星、環丙沙星等停用藥品,禁止使用假劣獸藥和原料藥、人用藥,以及其他國家未批準藥品。指導養殖者按照獸藥說明書注明的用法、用量、休藥期等使用獸藥,指導科學用藥。
 
    (五)加強生產管理減少用藥。指導養殖者加強養殖生產管理,落實《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完善水產養殖生產記錄和用藥記錄制度,執行國家有關養殖技術規范操作要求,建立從養殖用水、生產管理、苗種質量、生產記錄、飼料獸藥、藥殘監測等全過程的水產品質量安全制度。配合做好產地水產品獸藥殘留監控相關工作,為查處違法用藥行為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三、工作措施
 
    (一)擇優選定推廣點。依托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選定的“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模式推廣基地”、以及符合條件的水產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聚焦重點養殖品種和不同養殖模式,遴選確定生產管理規范、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養殖單位作為推廣點。指導推廣點嚴格按標準規范生產,健全完善水產養殖生產以及水產用獸藥、飼料等投入品記錄制度。
 
    (二)建立協作機制。強化技術推廣部門履行關鍵農業技術試驗示范等公益性職責的能力,加強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協同協作,構建減量用藥技術服務體系,提升服務效能,開展技術指導服務,把各項關鍵技術措施落實落地。
 
    (三)加強宣傳培訓。將水產養殖規范用藥科普下鄉活動作為重點工作,積極動員相關專家與科技人員,加大生態健康養殖技術和規范用藥知識的科普宣傳力度,積極開展多途徑、多類型的宣傳培訓,通過發放資料、推送微信和播放視頻等現代化手段,將規范用藥知識和實用技術送到池邊塘頭、進村入戶,提高養殖者規范用藥意識。
 
    四、進度安排
 
    (一)工作準備(4月)。各州(市)制定工作實施方案,選擇確定推廣點,啟動宣傳動員和工作部署。
 
    (二)工作落實(5-10月)。各地組織對推廣點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開展技術培訓;指導推廣點建立水產養殖減量用藥技術模式;健全企業內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養殖生產和投入品使用記錄,指導規范用藥、精準用藥。
 
    (三)工作總結(7月、11月)。各地于7月5日前上報半年工作總結,11月5日前上報年度工作總結。內容包括總體情況、取得成效、典型案例、存在問題和改進措施建議等,并認真組織填報《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情況統計表》(見附表3-1)。相關總結及圖片、表格資料通過郵件方式按時提交。
 
    聯系人:石永倫,聯系電話:13108529016。
 
    電子郵件:shiyonglun2010@126.com。
 
   附表:

3-1 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情況統計表

企業名稱

 

是否為健康養殖示范場

□國家級   □省級   □否

地址

 

聯系人

 

電話

 

養殖

品種

                             

養殖模式

□池塘養殖 □工程化循環水

□網箱養殖 □工廠化循環水

養殖

面積

             畝、           m2

或           m3

放養量

      kg/畝、      kg/m2

或       kg/m3

漁 藥 使 用 情 況

2019年水產用獸藥使用情況

病害名稱

用藥名稱

是否為

抗生素

施用面積

(畝、m2、m3)

施用量

(kg)

用藥成本

(元)

 

 

 

 

 

 

 

 

 

 

 

 

 

 

 

 

 

 

 

 

 

 

 

 

2020年水產用獸藥使用情況

病害名稱

用藥名稱

是否為

抗生素

施用面積

(畝、m2、m3)

施用量

(kg)

用藥成本

(元)

 

 

 

 

 

 

 

 

 

 

 

 

 

 

 

 

 

 

 

 

 

 

 

 

填表人

 

單位

 

時間

 


注:1.養殖模式請自行選擇,劃√;

    2.漁藥使用請參考農業農村部第250號公告及《水產養殖用藥明白紙2019年1、2號》。
 
    附件4
 
    云南省2020年水產種業質量提升行動
 
    實施方案
 
    一、工作目標
 
    2020年通過水產種業質量提升行動,積極推進云南水產苗種規范化生產。引進經國家審定適宜在云南養殖的水產新品種2個以上,指導水產苗種生產企業開展新品種擴繁,使云南省水產養殖良種化率提高5%以上。積極推廣云南省土著魚類馴養繁殖和商品化養殖。
 
    二、重點任務
 
    由云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牽頭,依托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云南省淡水漁業產業技術體系,以福瑞鯉2號、松浦鏡鯉等大宗新品種為主,在昆明市、曲靖市、保山市、紅河州、大理州等州(市)建立試驗推廣基地5個。
 
    重點漁業州(市)根據各地情況,依托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云南省省級水產原良種場等,選擇適合養殖的新品種,遴選1~2個基礎條件好、技術力量強苗種生產單位作為試驗推廣基地。
 
    各地充分利用云南省豐富的土著魚類資源優勢,昆明市以滇池高背鯽、滇池金線鲃為主,曲靖市以金線鲃為主,大理州以裂腹魚為主,玉溪市以大頭鯉、抗浪白魚為主,西雙版納州以絲尾鱯為主,積極開展優勢土著魚類馴養繁殖和養殖推廣。
 
    三、工作措施
 
    (一)規范引進新品種。云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加強對水產新品種養殖單位的指導,各州(市)要準確把握水產新品種特點,結合市場需求,根據當地生態環境、生產條件和當前養殖生產中品種所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品種初選、引種和試驗推廣。引種時要嚴把苗種質量關,選擇經產地檢疫合格的水產苗種;試驗推廣時要制定方案,設計好試驗過程和試驗區域,明確有代表性的對照品種,養殖管理和收獲測產等環節都要科學、精準和嚴謹;試驗結束時要全面總結試驗工作,明確參試品種和對照品種的差異,編寫試驗報告。
 
    (二)精心培育推廣基地。依托省級水產原良種場,充分發揮其技術、規模、設施、經營管理、市場等方面優勢,按照“自主創新、突出特色、規范生產、示范帶動”原則,培育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體制機制活、展示效果優、帶動能力強的試驗推廣基地。
 
    (三)建立示范協作機制。依靠全國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平臺,云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發揮好組織協調作用,利用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云南省淡水漁業產業技術體系資源,組建強有力的“省+州(市)+縣(市、區)“水產技術服務隊伍,推動建立云南省水產現代種業”繁+育+推一體化“機制,充分發揮各地優勢,通力協作、密切配合。
 
    四、進度安排
 
    (一)工作準備(4月)。各州市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品種、確定試驗推廣基地、制定工作實施方案,細化落實舉措,明確責任分工,啟動工作部署。
 
    (二)工作落實(5-10月)。各級水產技術推廣機構要加強苗種生產技術服務,指導試驗推廣基地做好引進苗種的防疫檢疫,制定苗種試驗方案、加強養殖管理、做好養殖日志、病害防控、試驗數據采集等工作。
 
    (三)工作總結(7月、11月)。各地于7月5日前上報半年工作總結,11月5日前上報年度工作總結。內容包括總體情況、取得成效、典型案例、存在問題和改進措施建議等。相關總結及圖片資料通過郵件方式按時提交。
 
    聯系人:楊其琴,聯系電話:15687170260。
 
    電子郵件:ynsctgk@163.com。


 
地區: 云南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