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縣(區)農業農村局:
現將《湖北省綠色農田建設示范指導意見(試行)》印發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做好綠色農田建設示范工作。
附件:湖北省綠色農田建設示范指導意見(試行)
湖北省農業農村廳辦公室
2020年6月15日
附件
湖北省綠色農田建設示范指導意見(試行)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見》(國辦發〔2019〕50號)文件精神,擬在基礎條件較好的地區開展綠色農田建設示范工作。現結合相關要求與省情實際,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統籌布局,把握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學篤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思想,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按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總體要求,以提升農業綠色發展和綜合生產能力為主線,推進農田基礎設施功能提升、耕地質量保護、生態涵養修復、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園生態改善有機融合,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綠色生態轉型。通過開展綠色農田建設示范,打造“宜業宜居宜游”綠色生態田園系統,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農業綠色供給、休閑體驗、生態服務等多功能目標,助力我省農業農村經濟疫后重振與高質量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堅持統籌規劃、區域集成。綠色農田建設要與各地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相統籌,其年度任務同布置、同落實、同考核;以邊界清晰的農業生產區域為整體單元,以農田建設為主,統籌區域內重要農產品生產園區,編制突出區域集成特色的“綠色農田建設方案”。
2.堅持生態優先、因地制宜。將“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生態學原理融入農田建設中,結合丘陵山地、平原水網、山區庫區等不同生態類型區特點,根據試點區域資源環境特點、產業現狀、環境問題、民俗民風、經濟水平、農民期盼和實際需求,菜單式集成農田生態工程和綠色產業模式,打造原理一致、特色各異的綠色生態田園典范。
3.堅持科技支撐、務求實效。充分發揮湖北科教優勢,實行綠色農田建設產學研結合與技術支撐機制,加強調研指導,以區域問題與需求為導向,引進適宜工程、技術與工作措施,務求實效。
4.堅持試點先行、有序推進。堅持先易后難、以點帶面,彰顯“生態好、農田美、產品優、農民富”的綠色田園樣板,帶動整體提升,合理安排建設任務和時序,防止一哄而上,杜絕形象工程、政績工程。
5.堅持整合資源、協同推進。強化地方黨委和政府責任,加大地方配套投入,擴大投融資渠道,建立上下聯動、部門協作、高效有力的工作協調推進機制,協同相關項目,切實提升整體示范效果。
6.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參與。建立政府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村集體組織和受益農民積極參與的長效機制。探索構建綠色農田生態補償制度,引導休閑農業與生態旅游,延長產業鏈,培育新業態,調動各方積極性,形成社會多方參與的綠色農田建設合力。
(三)目標定位
建設規模:有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的市(州)(神農架林區除外),每個市(州)在基礎條件好、積極性高的縣中選取1-2個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開展綠色農田建設試點。平原地區每個示范區核心示范面積3000畝,丘陵山區核心示范面積1000畝,輻射面積原則上不少于5000畝,要求相對集中連片、便于集約化農事操作。2020年,全省力爭建設30處綠色農田創新建設示范區,核心示范面積達到6萬畝以上。
目標指標:農田水體N、P營養元素循環利用,農田退水N、P流失率不超過10%,穩步提升灌溉水利用率;稻田綜合種養、旱地生態種植等綠色產業模式大面積應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明顯提升;農作物秸稈、尾菜等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率達到100%,農田生態廊道覆蓋率100%,林網覆蓋率達到40%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水田達到25g/kg以上、旱地達到20g/kg以上,耕地質量等級達到4.5等以上。農田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功能顯著提升,農田環境明顯改善,一二三產業有效融合,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將綠色農田示范點打造成城里人的“尋夢園”,農民群眾的“聚寶田”。
二、系統謀劃,明確主要任務
探索運用中醫整體觀與系統觀,以邊界清晰的農業區域為單元,統籌推進工程建設、技術措施和長效機制三結合,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基礎上,主要示范三項建設工程、四項配套技術、三項支撐措施,簡稱湖北省綠色農田建設示范“343”工程。
(一)三項建設工程
1.農田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1)農田生態循環水網。系統分析區域農田水系分布、農業生產用水排灌需求、周邊村莊排水現狀和生態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建設生態溝渠、生態堰塘、橋涵、涵閘泵站、灌溉水預處理系統和水質在線監測站等生態工程措施,構建區域農田生態循環水網;周邊自然村灣、黑臭水體、生活污水凈化后可一并納入農田生態循環水網,實現區域內農業農村水體循環利用,保障區域農區排灌水質量和利用效率。

(2)農田生態廊道。針對農田溝路渠建設和農田景觀同質化、均質化等問題,選配適宜的鄉土植物,或利用生態袋、生態磚等環保型材料,建設機耕路、生態路、生態田埂和植物籬帶,形成農田生態隔離帶。
(3)農田生態景觀。利用農田、農用地和鑲嵌其間的自然、半自然用地,適度建設廊橋、棧道、藤架等人工設施,構成具有觀賞特征的農田景觀,彰顯農田生產、生態、休閑等多功能目標價值。
(4)土地整理。為滿足農田耕作需求,適用農機操作,推進農業適度規模化發展,因地制宜對區域農田進行田塊修筑、土地整理、培肥改良和地力保持措施。
2.農田生物多樣性恢復工程
(1)傳粉昆蟲棲息地。利用農田空閑邊角地帶,選配鄉土植物,因地制宜建設蜜源植物帶、蜜源類昆蟲棲息地,恢復并保護授粉昆蟲生態環境;
(2)天敵保育區。結合地方產業結構及病蟲草害發生特點,關注水域水花生、水葫蘆等外來入侵物種危害,合理建設天敵越冬、繁育、觀測等保育區,提升農田生態系統自我調控和修復功能;
(3)田間生態林島。因勢利導、依山就水,利用農田區域內自然水系與林地,保留并優化建設田間生態(林)島,為農田生物保留棲息地,提升農田保水涵養、休閑休憩和生態旅游服務能力。
3.農田質量監控監測工程
(1)耕地質量定位監測。設立耕地質量固定采樣標志碑,長期跟蹤評估綠色農田建設示范區耕地地力變化情況,為科學規劃綠色農田質量提升技術體系提供基礎數據。
(2)物聯網監控監測。在項目區設置物聯網監控系統,全程監控農業生產全過程,為追溯綠色農田示范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清潔生產、生態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3)農田排灌水在線監測。在項目示范區域農田水系和排灌水入水口和排水口,建設水質野外在線監測系統,監測區域農田環境要素,以及排灌水流量、COD、BOD、總氮、總磷、農藥等指標。區域農區水系可監測、可循環、排灌可控,從源頭遏制污染,保障農區排灌水質量安全,提升有效灌溉系數。同時,布設一定數量的地下水觀測井,與地表水進行同步監測。
(二)四項技術措施
1.耕地質量提升。結合耕地資源承載力評價及區域耕地質量監測等工作,利用現代堆肥技術對農作物秸稈等有機廢棄物進行堆肥化處理,促進農田廢棄物循環利用。增施有機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改良土壤、地力培肥、治理修復等耕地質量提升綜合技術集成示范。
2.綠色產業技術模式。因地制宜選育推廣節肥、節水、抗病、抗逆新品種,推廣節水、節肥、節藥等“一控兩減三基本”清潔生產技術措施;集成示范稻田養蝦、稻田養鴨等綠色種養模式以及旱地作物生態種植模式,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生態保育型農業發展,提升示范區域農業綠色發展水平。
3.水生態系統構建與水質凈化技術。探索利用農田排灌水系統、塘堰系統、水生植物、微生物、水生動物等,構建農田綠色水生態系統,充分發揮微生物分解作用,示范水生態系統高效聯合凈水技術。
4.農田生物多樣性技術。培育養殖傳粉昆蟲、天敵,種植蜜源植物、綠肥植物等,引種地方土著植物品種,提升農區農作物種植多樣性和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水平。
(三)三項支撐措施
1.引入技術支撐。綠色農田建設示范項目承擔單位應委托長期從事農業生態環境、土壤肥料研究的專業科研團隊為技術依托,指導本示范區綠色農田建設示范,協助試點區域建設方案編制、調查評估、綠色產業模式集成、綜合養分管理計劃、監控監測、綜合效益評估等技術支撐工作。
2.引入主體建管。項目建設承擔單位一般為縣級農業農村部門,鼓勵引入社會資本和新型經營主體承擔綠色農田建設示范任務。農業企業承擔建設示范任務,實際自籌資金不得低于該項目財政投入資金總額;農民合作組織、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承擔建設示范任務,自籌資金不得低于財政投入資金的20%。農業企業申報創建時,應將自籌資金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專戶管理;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將自籌資金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專戶管理的,予以優先扶持。各類綠色農田建設主體,需明確項目建設和管護的責任人和法人,明確管護與運行機制,確保項目建成后持續發揮作用。
3.引入信息化管理。運用遙感監控等技術,建立綠色農田管理數據云平臺,以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底圖,統一標準規范、統一數據要求,把綠色農田建設項目管理、耕地質量、環境狀況、產業模式和綜合效益等各類相關信息上圖入庫,構建綠色農田建設監管系統“一張圖”,實現有據可查、全程監控、精準管理、資源共享。
三、建管并重,強化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各地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專班、專人負責,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把綠色農田建設作為新時期農業農村部門提高政治站位、綠色轉型升級的重要職責。
(二)強化資源整合。協調行業內外兩種資源,以區域關鍵環節與問題為導向,爭取發改、財政、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水利、住建等相關部門資源,整合農村人居環境、美麗鄉村建設、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業綠色產業、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內部資源,協同推進、提高整體示范效果。承擔亞行貸款實施長江綠色生態廊道建設項目的八個項目縣,要在亞行項目區建設中結合農田建設,積極開展試點。
(三)強化技術指導。在省級高標準農田建設技術專家委員會下設立綠色農田建設技術指導組,負責指導全省綠色農田建設示范,組織開展各類技術支撐團隊的協作、交流和研討,總結提煉先進技術和成熟模式,逐步構建綠色農田建設技術體系。
(四)強化項目監管。建立綠色農田創建項目檔案管理、資金使用、項目監管等制度,嚴格落實國家農業基本建設項目管理規定,嚴防項目資金使用違規違紀行為,切實提高資金使用績效。嚴格按程序開展項目竣工驗收和評價,向社會統一公示公告,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
(五)強化宣傳培訓。不斷更新提升綠色農田建設技術與知識體系,創新宣傳方式和宣傳內容,加快先進技術、成熟模式的推廣。培育一批綜合素質高、生產經營能力強、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鼓勵農民實施農業清潔生產方式、執行環境友好措施,從生產源頭控制農業污染,實現清潔投入、清潔產出,成為綠色田園的建設者和管理者。
(六)強化督導評估。縣級農業農村部門應加強綠色農田建設承擔主體資信資格審核,進行實地考察,秉承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并向社會公示。各市州在推進該項工作中,應加強指導、及時總結本區域綠色農田建設試點優秀典型案例,上報省農業農村廳農田建設管理處。各地綠色農田建設成效統一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績效評估及激勵范疇。
現將《湖北省綠色農田建設示范指導意見(試行)》印發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做好綠色農田建設示范工作。
附件:湖北省綠色農田建設示范指導意見(試行)
湖北省農業農村廳辦公室
2020年6月15日
附件
湖北省綠色農田建設示范指導意見(試行)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見》(國辦發〔2019〕50號)文件精神,擬在基礎條件較好的地區開展綠色農田建設示范工作。現結合相關要求與省情實際,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統籌布局,把握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學篤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思想,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按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總體要求,以提升農業綠色發展和綜合生產能力為主線,推進農田基礎設施功能提升、耕地質量保護、生態涵養修復、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園生態改善有機融合,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綠色生態轉型。通過開展綠色農田建設示范,打造“宜業宜居宜游”綠色生態田園系統,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農業綠色供給、休閑體驗、生態服務等多功能目標,助力我省農業農村經濟疫后重振與高質量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堅持統籌規劃、區域集成。綠色農田建設要與各地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相統籌,其年度任務同布置、同落實、同考核;以邊界清晰的農業生產區域為整體單元,以農田建設為主,統籌區域內重要農產品生產園區,編制突出區域集成特色的“綠色農田建設方案”。
2.堅持生態優先、因地制宜。將“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生態學原理融入農田建設中,結合丘陵山地、平原水網、山區庫區等不同生態類型區特點,根據試點區域資源環境特點、產業現狀、環境問題、民俗民風、經濟水平、農民期盼和實際需求,菜單式集成農田生態工程和綠色產業模式,打造原理一致、特色各異的綠色生態田園典范。
3.堅持科技支撐、務求實效。充分發揮湖北科教優勢,實行綠色農田建設產學研結合與技術支撐機制,加強調研指導,以區域問題與需求為導向,引進適宜工程、技術與工作措施,務求實效。
4.堅持試點先行、有序推進。堅持先易后難、以點帶面,彰顯“生態好、農田美、產品優、農民富”的綠色田園樣板,帶動整體提升,合理安排建設任務和時序,防止一哄而上,杜絕形象工程、政績工程。
5.堅持整合資源、協同推進。強化地方黨委和政府責任,加大地方配套投入,擴大投融資渠道,建立上下聯動、部門協作、高效有力的工作協調推進機制,協同相關項目,切實提升整體示范效果。
6.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參與。建立政府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村集體組織和受益農民積極參與的長效機制。探索構建綠色農田生態補償制度,引導休閑農業與生態旅游,延長產業鏈,培育新業態,調動各方積極性,形成社會多方參與的綠色農田建設合力。
(三)目標定位
建設規模:有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的市(州)(神農架林區除外),每個市(州)在基礎條件好、積極性高的縣中選取1-2個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開展綠色農田建設試點。平原地區每個示范區核心示范面積3000畝,丘陵山區核心示范面積1000畝,輻射面積原則上不少于5000畝,要求相對集中連片、便于集約化農事操作。2020年,全省力爭建設30處綠色農田創新建設示范區,核心示范面積達到6萬畝以上。
目標指標:農田水體N、P營養元素循環利用,農田退水N、P流失率不超過10%,穩步提升灌溉水利用率;稻田綜合種養、旱地生態種植等綠色產業模式大面積應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明顯提升;農作物秸稈、尾菜等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率達到100%,農田生態廊道覆蓋率100%,林網覆蓋率達到40%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水田達到25g/kg以上、旱地達到20g/kg以上,耕地質量等級達到4.5等以上。農田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功能顯著提升,農田環境明顯改善,一二三產業有效融合,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將綠色農田示范點打造成城里人的“尋夢園”,農民群眾的“聚寶田”。
二、系統謀劃,明確主要任務
探索運用中醫整體觀與系統觀,以邊界清晰的農業區域為單元,統籌推進工程建設、技術措施和長效機制三結合,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基礎上,主要示范三項建設工程、四項配套技術、三項支撐措施,簡稱湖北省綠色農田建設示范“343”工程。
(一)三項建設工程
1.農田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1)農田生態循環水網。系統分析區域農田水系分布、農業生產用水排灌需求、周邊村莊排水現狀和生態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建設生態溝渠、生態堰塘、橋涵、涵閘泵站、灌溉水預處理系統和水質在線監測站等生態工程措施,構建區域農田生態循環水網;周邊自然村灣、黑臭水體、生活污水凈化后可一并納入農田生態循環水網,實現區域內農業農村水體循環利用,保障區域農區排灌水質量和利用效率。

(2)農田生態廊道。針對農田溝路渠建設和農田景觀同質化、均質化等問題,選配適宜的鄉土植物,或利用生態袋、生態磚等環保型材料,建設機耕路、生態路、生態田埂和植物籬帶,形成農田生態隔離帶。
(3)農田生態景觀。利用農田、農用地和鑲嵌其間的自然、半自然用地,適度建設廊橋、棧道、藤架等人工設施,構成具有觀賞特征的農田景觀,彰顯農田生產、生態、休閑等多功能目標價值。
(4)土地整理。為滿足農田耕作需求,適用農機操作,推進農業適度規模化發展,因地制宜對區域農田進行田塊修筑、土地整理、培肥改良和地力保持措施。
2.農田生物多樣性恢復工程
(1)傳粉昆蟲棲息地。利用農田空閑邊角地帶,選配鄉土植物,因地制宜建設蜜源植物帶、蜜源類昆蟲棲息地,恢復并保護授粉昆蟲生態環境;
(2)天敵保育區。結合地方產業結構及病蟲草害發生特點,關注水域水花生、水葫蘆等外來入侵物種危害,合理建設天敵越冬、繁育、觀測等保育區,提升農田生態系統自我調控和修復功能;
(3)田間生態林島。因勢利導、依山就水,利用農田區域內自然水系與林地,保留并優化建設田間生態(林)島,為農田生物保留棲息地,提升農田保水涵養、休閑休憩和生態旅游服務能力。
3.農田質量監控監測工程
(1)耕地質量定位監測。設立耕地質量固定采樣標志碑,長期跟蹤評估綠色農田建設示范區耕地地力變化情況,為科學規劃綠色農田質量提升技術體系提供基礎數據。
(2)物聯網監控監測。在項目區設置物聯網監控系統,全程監控農業生產全過程,為追溯綠色農田示范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清潔生產、生態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3)農田排灌水在線監測。在項目示范區域農田水系和排灌水入水口和排水口,建設水質野外在線監測系統,監測區域農田環境要素,以及排灌水流量、COD、BOD、總氮、總磷、農藥等指標。區域農區水系可監測、可循環、排灌可控,從源頭遏制污染,保障農區排灌水質量安全,提升有效灌溉系數。同時,布設一定數量的地下水觀測井,與地表水進行同步監測。
(二)四項技術措施
1.耕地質量提升。結合耕地資源承載力評價及區域耕地質量監測等工作,利用現代堆肥技術對農作物秸稈等有機廢棄物進行堆肥化處理,促進農田廢棄物循環利用。增施有機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改良土壤、地力培肥、治理修復等耕地質量提升綜合技術集成示范。
2.綠色產業技術模式。因地制宜選育推廣節肥、節水、抗病、抗逆新品種,推廣節水、節肥、節藥等“一控兩減三基本”清潔生產技術措施;集成示范稻田養蝦、稻田養鴨等綠色種養模式以及旱地作物生態種植模式,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生態保育型農業發展,提升示范區域農業綠色發展水平。
3.水生態系統構建與水質凈化技術。探索利用農田排灌水系統、塘堰系統、水生植物、微生物、水生動物等,構建農田綠色水生態系統,充分發揮微生物分解作用,示范水生態系統高效聯合凈水技術。
4.農田生物多樣性技術。培育養殖傳粉昆蟲、天敵,種植蜜源植物、綠肥植物等,引種地方土著植物品種,提升農區農作物種植多樣性和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水平。
(三)三項支撐措施
1.引入技術支撐。綠色農田建設示范項目承擔單位應委托長期從事農業生態環境、土壤肥料研究的專業科研團隊為技術依托,指導本示范區綠色農田建設示范,協助試點區域建設方案編制、調查評估、綠色產業模式集成、綜合養分管理計劃、監控監測、綜合效益評估等技術支撐工作。
2.引入主體建管。項目建設承擔單位一般為縣級農業農村部門,鼓勵引入社會資本和新型經營主體承擔綠色農田建設示范任務。農業企業承擔建設示范任務,實際自籌資金不得低于該項目財政投入資金總額;農民合作組織、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承擔建設示范任務,自籌資金不得低于財政投入資金的20%。農業企業申報創建時,應將自籌資金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專戶管理;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將自籌資金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專戶管理的,予以優先扶持。各類綠色農田建設主體,需明確項目建設和管護的責任人和法人,明確管護與運行機制,確保項目建成后持續發揮作用。
3.引入信息化管理。運用遙感監控等技術,建立綠色農田管理數據云平臺,以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底圖,統一標準規范、統一數據要求,把綠色農田建設項目管理、耕地質量、環境狀況、產業模式和綜合效益等各類相關信息上圖入庫,構建綠色農田建設監管系統“一張圖”,實現有據可查、全程監控、精準管理、資源共享。
三、建管并重,強化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各地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專班、專人負責,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把綠色農田建設作為新時期農業農村部門提高政治站位、綠色轉型升級的重要職責。
(二)強化資源整合。協調行業內外兩種資源,以區域關鍵環節與問題為導向,爭取發改、財政、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水利、住建等相關部門資源,整合農村人居環境、美麗鄉村建設、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業綠色產業、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內部資源,協同推進、提高整體示范效果。承擔亞行貸款實施長江綠色生態廊道建設項目的八個項目縣,要在亞行項目區建設中結合農田建設,積極開展試點。
(三)強化技術指導。在省級高標準農田建設技術專家委員會下設立綠色農田建設技術指導組,負責指導全省綠色農田建設示范,組織開展各類技術支撐團隊的協作、交流和研討,總結提煉先進技術和成熟模式,逐步構建綠色農田建設技術體系。
(四)強化項目監管。建立綠色農田創建項目檔案管理、資金使用、項目監管等制度,嚴格落實國家農業基本建設項目管理規定,嚴防項目資金使用違規違紀行為,切實提高資金使用績效。嚴格按程序開展項目竣工驗收和評價,向社會統一公示公告,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
(五)強化宣傳培訓。不斷更新提升綠色農田建設技術與知識體系,創新宣傳方式和宣傳內容,加快先進技術、成熟模式的推廣。培育一批綜合素質高、生產經營能力強、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鼓勵農民實施農業清潔生產方式、執行環境友好措施,從生產源頭控制農業污染,實現清潔投入、清潔產出,成為綠色田園的建設者和管理者。
(六)強化督導評估。縣級農業農村部門應加強綠色農田建設承擔主體資信資格審核,進行實地考察,秉承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并向社會公示。各市州在推進該項工作中,應加強指導、及時總結本區域綠色農田建設試點優秀典型案例,上報省農業農村廳農田建設管理處。各地綠色農田建設成效統一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績效評估及激勵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