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大企業:
為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根據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2005年全省食品藥品市場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魯政辦發〔2005〕28號),結合我市實際,市政府確定在全市進一步深入實施食品藥品放心工程,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指導思想: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政府負責,部門協調,各方聯合行動的工作方針,采取“政府規范市場、市場引導企業、企業依法經營、政府執法監督”的管理模式,針對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食品藥品衛生安全熱點、難點問題,突出源頭治理,推進標準化生產,發展現代流通方式,嚴格市場準入,完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和機制,營造誠信經營、放心消費、安全衛生的食品藥品市場環境,確保人民群眾食品藥品消費安全。
食品藥品專項整治的目標:以質量衛生安全為主題,抓好源頭治理、生產加工、市場準入三個環節,突出糧、油、肉及肉類制品、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產品、各種調料和食品添加劑及各類兒童食品、農村用藥品、中藥材及飲片、醫療機構用藥及制劑為主的中西藥品、保健品、醫療器械等重點商品和各類虛假廣告。突出食品加工,特別是農村和城鄉結合部的“小作坊”;餐飲業,特別是中小飯店、小攤點和學校、民工食堂;食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等重點區域。通過專項整治,堅決遏止生產流通和消費環節無證生產經營和制售假冒偽劣等違法違規行為,使制假售假犯罪分子得到應有懲處,食品藥品安全狀況得到明顯改善,群眾消費安全感明顯增強。
二、主要任務和要求
(一)抓好食品污染源頭的治理,從源頭提供放心食品。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禁用和限用藥物及其他化合物的要求,加大對農業投入品專項整治力度,深入開展農藥殘留、畜產品濫用違禁藥物和獸藥殘留超標及水產品藥物殘留超標的整治。抓好農產品生產過程和產地環境監管,嚴格質量標準,規范農業生產,全面實施農產品安全監測制度和“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堅決查處非食品原料加工制作食品行為,從源頭進行綜合治理和監督檢查。
(二)抓好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監管,嚴厲打擊制假行為。重點抓好食品生產企業衛生和質量管理,完善食品質量標準體系和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嚴格執行食品生產企業衛生規范和標準。全面推行食品市場準入和食品生產企業認證制度,已經實施市場準入的28類食品企業,必須達到獲證生產。對食品制假重點品種、重點區域組織專項執法檢查和打假行動,嚴厲打擊用“蘇丹紅”等非食品原料加工和濫用食品添加劑的違法行為,以治理“小作坊”為重點,堅決取締各類制售假冒偽劣食品加工點。打擊私屠濫宰和病死畜禽加工食品的違法犯罪活動。進一步加大扒雞市場整治力度。深入推行“區域監管責任制”,杜絕區域性食品質量事故發生。
(三)把好食品市場準入關,嚴格規范經營行為。重點抓好食品批發、零售等流通環節的監管,建立完善食品管理各環節準入條件和標準。全面推行流通領域準入制度,年底以前,縣城以上具備條件的農產品市場、商場、超市基本實行商品準入制度。嚴格實行食品購銷索證制度,全面推行食品進貨檢驗、索證索票、購銷臺帳和質量追究。推進流通體制改革。加快建立保障食品安全的行業自律機制,實施上市銷售食品安全市場責任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檢測體系,加大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管理力度。推廣食品產銷“場廠掛鉤”、“場地掛鉤”、“農改超”等方式。
(四)抓好餐飲消費環節的監管,消除飲食安全隱患。加強對學校食堂、餐飲業及建筑工地食堂,特別是小餐館、個體門店飲食安全衛生的監督檢查,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發生。組織開展對餐飲業和集體供餐單位的專項整治,推行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制度,加強食品衛生日常監管和衛生許可證發放的監督管理,進一步完善食品衛生法規、標準和食品污染物監測網絡。
(五)加強藥品監管,規范藥品市場秩序。繼續加大對制售假劣藥品等違法犯罪行為的查處力度,嚴厲打擊制售假劣藥品的違法犯罪行為。對藥品生產、經營、使用單位的監督檢查覆蓋率要達到100%。建立并完善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安全信用檔案,抓好源頭監管。嚴格市場準入,依法全面實施GMP、GSP認證,嚴格執行藥品批發、零售企業開辦設置標準。全面鞏固和深化農村藥品監管和供應“兩網”建設,提高“兩網”運行質量,探索把食品的綜合監督納入藥品“兩網”。2005年底前,力爭監督網覆蓋全市100%的鄉鎮、100%的行政村;供應網覆蓋全市100%的鄉鎮、90%以上的行政村。研究措施、完善制度,切實加強醫療機構藥品采購、倉儲、使用等環節的監管,整頓和規范醫療機構制劑。繼續落實個體醫療機構用藥品種備案制度,進一步加大對個體診所用藥的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大藥品抽驗力度,藥品抽驗工作重點要轉移到農村用藥、醫療單位、流通混亂區域的藥品以及中藥材和中藥飲片等。
(六)加強食品藥品廣告監管和整頓。重點整治主流新聞媒體違法違規發布食品、藥品、保健品和醫療服務廣告,整治以新聞報道方式誤導公眾的違法廣告行為。加強食品、藥品、保健食品及醫療服務廣告的監管,建立完善監測機制和監測網絡。加強廣告業管理,制定全市藥品廣告審查、審批、發布程序,落實新聞媒體內部廣告員審查制度,強化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和廣告發布者的責任。
三、加強領導,落實責任,精心組織
(一)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目標。食品藥品專項整治工作,涉及面廣,影響大,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從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本著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充分認識開展食品藥品市場專項整治工作的重要性、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按照“市政府統一領導,地方政府具體負責,部門聯合行動”的方針,切實加強領導和協調。按照“疏堵結合,打防并舉,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則,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地確定工作重點,明確工作任務和目標,層層落實責任制,把任務和責任逐級分解到單位和人員,并盡快制定操作性強的具體工作方案。
(二)分工負責,加強協作,綜合治理。各級整規辦負責綜合協調調度,督促落實,重點檢查,情況通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負責牽頭組織,并對藥品研制、生產、經營、使用全過程進行監管及食品的綜合監管;農業部門負責組織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加強農藥、獸藥使用的監管,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檢測制度;衛生部門負責食品衛生日常監管和衛生許可證發放的監管,強化食品生產及餐飲業等消費領域的衛生監督,推行食品衛生監督量化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食物污染物監測網絡。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好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的登記注冊工作,取締無照經營行為,加強上市食品質量監督檢查,查處虛假食品藥品廣告、商標侵權行為;質監部門負責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的監管,承擔食品衛生質量監管,實施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查處生產假冒偽劣食品和無證生產的違法行為;經委、財貿部門要加強生產企業、流通企業的指導和管理;公安部門要加大對違法案件的查處力度,嚴懲違法犯罪分子。進一步加強專項整治聯席會議制度,加強聯合執法,加強行政執法與司法執法的銜接,建立信息共享、溝通便捷、防范有力、查處及時的聯合打假機制。
德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二OO五年五月十三日
為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根據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2005年全省食品藥品市場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魯政辦發〔2005〕28號),結合我市實際,市政府確定在全市進一步深入實施食品藥品放心工程,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指導思想: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政府負責,部門協調,各方聯合行動的工作方針,采取“政府規范市場、市場引導企業、企業依法經營、政府執法監督”的管理模式,針對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食品藥品衛生安全熱點、難點問題,突出源頭治理,推進標準化生產,發展現代流通方式,嚴格市場準入,完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和機制,營造誠信經營、放心消費、安全衛生的食品藥品市場環境,確保人民群眾食品藥品消費安全。
食品藥品專項整治的目標:以質量衛生安全為主題,抓好源頭治理、生產加工、市場準入三個環節,突出糧、油、肉及肉類制品、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產品、各種調料和食品添加劑及各類兒童食品、農村用藥品、中藥材及飲片、醫療機構用藥及制劑為主的中西藥品、保健品、醫療器械等重點商品和各類虛假廣告。突出食品加工,特別是農村和城鄉結合部的“小作坊”;餐飲業,特別是中小飯店、小攤點和學校、民工食堂;食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等重點區域。通過專項整治,堅決遏止生產流通和消費環節無證生產經營和制售假冒偽劣等違法違規行為,使制假售假犯罪分子得到應有懲處,食品藥品安全狀況得到明顯改善,群眾消費安全感明顯增強。
二、主要任務和要求
(一)抓好食品污染源頭的治理,從源頭提供放心食品。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禁用和限用藥物及其他化合物的要求,加大對農業投入品專項整治力度,深入開展農藥殘留、畜產品濫用違禁藥物和獸藥殘留超標及水產品藥物殘留超標的整治。抓好農產品生產過程和產地環境監管,嚴格質量標準,規范農業生產,全面實施農產品安全監測制度和“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堅決查處非食品原料加工制作食品行為,從源頭進行綜合治理和監督檢查。
(二)抓好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監管,嚴厲打擊制假行為。重點抓好食品生產企業衛生和質量管理,完善食品質量標準體系和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嚴格執行食品生產企業衛生規范和標準。全面推行食品市場準入和食品生產企業認證制度,已經實施市場準入的28類食品企業,必須達到獲證生產。對食品制假重點品種、重點區域組織專項執法檢查和打假行動,嚴厲打擊用“蘇丹紅”等非食品原料加工和濫用食品添加劑的違法行為,以治理“小作坊”為重點,堅決取締各類制售假冒偽劣食品加工點。打擊私屠濫宰和病死畜禽加工食品的違法犯罪活動。進一步加大扒雞市場整治力度。深入推行“區域監管責任制”,杜絕區域性食品質量事故發生。
(三)把好食品市場準入關,嚴格規范經營行為。重點抓好食品批發、零售等流通環節的監管,建立完善食品管理各環節準入條件和標準。全面推行流通領域準入制度,年底以前,縣城以上具備條件的農產品市場、商場、超市基本實行商品準入制度。嚴格實行食品購銷索證制度,全面推行食品進貨檢驗、索證索票、購銷臺帳和質量追究。推進流通體制改革。加快建立保障食品安全的行業自律機制,實施上市銷售食品安全市場責任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檢測體系,加大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管理力度。推廣食品產銷“場廠掛鉤”、“場地掛鉤”、“農改超”等方式。
(四)抓好餐飲消費環節的監管,消除飲食安全隱患。加強對學校食堂、餐飲業及建筑工地食堂,特別是小餐館、個體門店飲食安全衛生的監督檢查,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發生。組織開展對餐飲業和集體供餐單位的專項整治,推行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制度,加強食品衛生日常監管和衛生許可證發放的監督管理,進一步完善食品衛生法規、標準和食品污染物監測網絡。
(五)加強藥品監管,規范藥品市場秩序。繼續加大對制售假劣藥品等違法犯罪行為的查處力度,嚴厲打擊制售假劣藥品的違法犯罪行為。對藥品生產、經營、使用單位的監督檢查覆蓋率要達到100%。建立并完善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安全信用檔案,抓好源頭監管。嚴格市場準入,依法全面實施GMP、GSP認證,嚴格執行藥品批發、零售企業開辦設置標準。全面鞏固和深化農村藥品監管和供應“兩網”建設,提高“兩網”運行質量,探索把食品的綜合監督納入藥品“兩網”。2005年底前,力爭監督網覆蓋全市100%的鄉鎮、100%的行政村;供應網覆蓋全市100%的鄉鎮、90%以上的行政村。研究措施、完善制度,切實加強醫療機構藥品采購、倉儲、使用等環節的監管,整頓和規范醫療機構制劑。繼續落實個體醫療機構用藥品種備案制度,進一步加大對個體診所用藥的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大藥品抽驗力度,藥品抽驗工作重點要轉移到農村用藥、醫療單位、流通混亂區域的藥品以及中藥材和中藥飲片等。
(六)加強食品藥品廣告監管和整頓。重點整治主流新聞媒體違法違規發布食品、藥品、保健品和醫療服務廣告,整治以新聞報道方式誤導公眾的違法廣告行為。加強食品、藥品、保健食品及醫療服務廣告的監管,建立完善監測機制和監測網絡。加強廣告業管理,制定全市藥品廣告審查、審批、發布程序,落實新聞媒體內部廣告員審查制度,強化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和廣告發布者的責任。
三、加強領導,落實責任,精心組織
(一)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目標。食品藥品專項整治工作,涉及面廣,影響大,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從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本著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充分認識開展食品藥品市場專項整治工作的重要性、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按照“市政府統一領導,地方政府具體負責,部門聯合行動”的方針,切實加強領導和協調。按照“疏堵結合,打防并舉,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則,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地確定工作重點,明確工作任務和目標,層層落實責任制,把任務和責任逐級分解到單位和人員,并盡快制定操作性強的具體工作方案。
(二)分工負責,加強協作,綜合治理。各級整規辦負責綜合協調調度,督促落實,重點檢查,情況通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負責牽頭組織,并對藥品研制、生產、經營、使用全過程進行監管及食品的綜合監管;農業部門負責組織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加強農藥、獸藥使用的監管,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檢測制度;衛生部門負責食品衛生日常監管和衛生許可證發放的監管,強化食品生產及餐飲業等消費領域的衛生監督,推行食品衛生監督量化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食物污染物監測網絡。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好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的登記注冊工作,取締無照經營行為,加強上市食品質量監督檢查,查處虛假食品藥品廣告、商標侵權行為;質監部門負責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的監管,承擔食品衛生質量監管,實施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查處生產假冒偽劣食品和無證生產的違法行為;經委、財貿部門要加強生產企業、流通企業的指導和管理;公安部門要加大對違法案件的查處力度,嚴懲違法犯罪分子。進一步加強專項整治聯席會議制度,加強聯合執法,加強行政執法與司法執法的銜接,建立信息共享、溝通便捷、防范有力、查處及時的聯合打假機制。
德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二OO五年五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