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山西省農業廳辦公室關于印發2018年全省種植業工作要點的通知(晉農辦種植發〔2018〕65號)

   2018-03-28 437
核心提示:各市、縣農委,廳有關單位:為貫徹落實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省委農村工作暨脫貧攻堅會議、全省農業工作會議部署,圍繞實施鄉村振興
各市、縣農委,廳有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省委農村工作暨脫貧攻堅會議、全省農業工作會議部署,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種植業高質量發展,堅持走好有機旱作農業發展路徑,我廳制定了《2018年種植業工作要點》。現印發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切實抓好落實。
 
    山西省農業廳辦公室
 
    2018年3月26日
 
    2018年全省種植業工作要點
 
    2018年是我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加快發展有機旱作農業,深入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實現種植業高質量發展,對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全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8年種植業工作的總體思路是:踐行新發展理念,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有機旱作農業為根本路徑,堅持綠色興農、質量興農和品牌強農,切實抓好生產方式轉變和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優化種植業產業布局和結構,促進糧食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努力提高種植業質量效益,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種植業高質量發展。
 
    重點要抓好三大任務。一是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布局。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鞏固提升糧食產能。優化糧食結構,增加專用小麥、飼用玉米、糯玉米等特色品種種植。優化特色產業結構,打造產業集群,在雜糧、蔬菜、果業、中藥材、飼草等特色作物區域化布局、集群化推進上發力。二是推進質量興農。以發展有機旱作農業為核心任務,推進種植業標準化、集約化、功能化、綠色化、品牌化,重點抓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三是創新種植業發展體制機制。加快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帶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2018年種植業重點任務發展目標: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質量效益穩步提升,有機旱作農業發展扎實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取得新成效。
 
    一、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種植業產業體系
 
    1、堅定抓好糧食生產。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配合完成好農業部門承擔的各項考核任務。積極落實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發展。配合抓好212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和建設,將產能落實到田間地塊,夯實糧食產能基礎,穩定提高糧食產能。優化品種結構,繼續引導調減非優勢區籽粒玉米,大力發展優勢區食用玉米、飼用玉米、優質中強筋小麥等專用品種的種植和加工,促進糧食生產提質升級。
 
    2、優化特色作物結構。積極擴大高效經飼作物種植,力爭新增雜糧10萬畝、特色蔬菜15萬畝、特色水果15萬畝、中藥材30萬畝、優質飼草和青貯玉米30萬畝,糧經飼三元結構進一步優化。努力擴大功能農產品生產,以谷子、燕麥、蕎麥、甜糯玉米等為重點,對接功能食品開發,建設一批富硒小米、加工用燕麥、降糖苦蕎、多抗性富含花青素甜糯玉米等功能農產品,以及黃芪、黨參和連翹葉等為主的藥食同源產品生產基地,集中力量培育優勢產品。
 
    3、打造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圍繞六大區域布局,著力在區域化布局、集群化推進、園區化承載、標準化生產四個方面全力培育打造雜糧、蔬菜、果業、中藥材等種植業產業集群。打造雜糧產業集群,在呂梁山、太行山與晉西北冷涼地區,重點建設30個優質雜糧基地,研發5-10個雜糧功能食品,推進雜糧全產業鏈開發。支持忻州打造“中國雜糧之都”,積極推動國家級忻州雜糧產地交易中心掛牌。支持長治建設太行有機小米特優區,扎實推進靜樂雜糧、嵐縣馬鈴薯等產業園創建。打造蔬菜產業集群。加快設施蔬菜重點縣基礎設施建設,改造2萬畝產能落后的老舊棚體,新建1萬畝標準化溫室大棚。開發15萬畝特色露地蔬菜,創建40個蔬菜標準園。推進新絳和長子蔬菜、大同黃花菜、廣靈食用菌等產業園建設。打造水果產業集群。深入實施果業“三品”提升行動,創建30個水果標準園,全省優果率提高1個百分點。重點支持運城蘋果、吉縣蘋果、隰縣玉露香梨等產業園建設。打造中藥材產業集群。進一步優化太行山、恒山、太岳山、晉南邊山丘陵區四大中藥材區域布局,發展黃芪、黨參、連翹、遠志、黃芩等道地中藥材,創建20個中藥材標準園,帶動全省新種植40萬畝中藥材規范化基地,支持長治上黨中藥材國家級特優區,平順、陵川、黎城中藥材省級現代產業園創建。
 
    二、堅持有機旱作農業發展路徑,打牢質量興農穩固基礎
 
    4、推進有機旱作農業發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按照《山西省加快有機旱作農業發展2018年行動計劃》要求,抓好組織協調,扎實推進有機旱作六大工程實施。重點抓好1市5縣30個有機旱作農業典型示范創建,強化政策和項目支持,做好技術指導和督查考核,推進全要素試驗示范,打造全省有機旱作可看可學的典型,帶動全省有機旱作穩步發展。年中組織召開全省有機旱作農業現場觀摩推進會,推動工作開展。
 
    5、加強耕地質量建設。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2018年規劃21萬畝建設任務。加強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和利用,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強化全面監測監管,建立健全“劃、建、管、護”長效機制,守住耕地質量紅線。加強耕地質量監測,配齊配強監測力量,建立年度耕地質量監測信息報告制度,做好耕地質量等級評價。積極改善耕地質量,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提升耕地地力等級。
 
    6、提升現代種業發展質量。深化現代種業改革,加快以企業為主體的育種創新體系建設,推進南繁基地建設,提升品種自主創新能力。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發展,在一、二、三產業融合上延長種業價值鏈,提升企業競爭能力,力爭形成5家龍頭企業、30家骨干企業的有競爭優勢的企業梯隊。強化品種選育攻關,做好品種試驗、審定、登記和引種備案工作,選育綠色生態、優質安全、多抗廣適、高產高效、適宜機械化的新品種40個以上,其中旱作特色優勢作物新品種8個以上。加強特色良種繁育,建立小麥、馬鈴薯和谷子、高粱、蕎麥等特色作物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10萬畝以上,提升良種有效供給能力。加大省、市、縣三級新品種展示示范力度,加強主導品種篩選推介,加快推進新品種更新換代,力爭全省主要作物品種更新率達到35%,抗旱節水良種普及率達到83%。
 
    7、抓好有機旱作技術集成推廣。大力推進旱作農藝推廣,制定旱作技術推廣計劃,突出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重點推廣深松深耕、秸稈覆蓋、小麥寬窄行探墑溝播、高粱密植精播、燕麥“兩深一淺”、胡麻壟膜溝播集雨、鹽堿地向日葵高產栽培、油菜機播機收、果園起壟覆膜集雨保墑等旱作技術,力爭2018年示范推廣有機旱作技術1000萬畝次。大力推行節水灌溉技術,完善農田灌排基礎設施,推廣渠道防滲、管道灌溉、微灌、水肥一體化等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有效促進水資源節約。深入開展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集成組裝綠色高質高效關鍵技術,抓好區域共性技術瓶頸技術攻關,總結推廣一批成熟的綠色高質高效的有機旱作技術模式。
 
    三、積極有效應對災害,確保種植業生產穩定發展
 
    8、強化農業防災減災。及時預警防范,與氣象部門密切配合發布預警信息,及時下發指導意見,確保早部署早防范。及時掌握農情災情,跟蹤反映各地生產進展,及時監測、匯總、掌握災情,確保科學決策,妥善處置應對。根據災害發生情況和作物生育進程,制定防災減災技術方案,落實關鍵技術,推進科學抗災。及時開展救災工作,組織專家和農技人員深入一線指導災后生產恢復,配合開展保險查勘理賠,確保損失降到最低。
 
    9、做好重大病蟲疫情防控。加強重大病蟲監測預警,在全省新增25個監測站點,改造升級8個縣監測點,強化自動蟲情測報燈、病蟲測報物聯網、害蟲性誘智能監測儀等先進測報技術的普及應用,提高病蟲害預警的時效性、準確性。堅持科學防控,突出主要作物、重點區域、重大病蟲、重大植物疫情、關鍵環節,突出主要作物、重點區域、重大病蟲,適時開展應急防治,大力推進病蟲害統防統治、聯防聯控,大力推進疫情綜合治理,有效遏制病蟲、植物疫情暴發流行,減輕病蟲疫情危害。
 
    四、深入推進種植業綠色化品牌化發展,促進種植業提質升級
 
    10、推進化肥減量增效。深入推進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全面落實以配方施肥替代農民習慣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新型肥料替代傳統肥料、機械施肥替代人工施肥、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大力培育科學施肥社會化服務組織為主要內容的“四替代兩培育”措施。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力爭覆蓋全省所有農業縣、90%以上行政村,推廣面積達到5100萬畝次以上。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秸稈還田面積達到3000萬畝次以上;抓好果菜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帶動全省果菜增施有機肥面積達到100萬畝以上。推進新型肥料替代傳統肥料,重點推廣生物肥、緩釋肥、中微量元素肥料等新型肥料400萬畝以上。
 
    11、推進農藥減量增效。推進綠色防控,抓好5個國家級蘋果全程綠色防控示范區,20個國家級、24個省級高標準病蟲綠色防控示范區建設,在每個市新建2~3個市級綠色防控示范區,通過示范引導,力爭農作物病蟲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29%以上。推進高效藥械替代,引進、試驗、推廣一批新型現代植保機械,力爭全省植保無人機、自走式噴桿噴霧機等現代大中型高效植保機械保有量增加到1150臺(套)以上。推進新型高效安全農藥替代,示范推廣新型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力爭全省低毒微毒農藥使用量占比超過70%,生物農藥防治面積達到800萬畝次以上。狠抓用藥培訓,積極落實農業部“百縣萬名農民骨干科學用藥培訓行動”,提升農民科學用藥水平。加快技術集成創新,充分發揮“山西省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綠色發展聯盟”產、學、研、企各方優勢,在新型產品研發、科學用藥服務等方面取得突破,為農藥減量增效提供有力支撐。
 
    12、推進種植業生產標準化。配合有關部門加快制修訂符合山西實際的有機旱作技術地方標準,加快形成有機旱作技術標準體系。積極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農業標準化生產考核指標,加強農業標準化技術培訓與推廣,指導農民應用農業標準化技術,全省種植業生產標準化率要達到33%以上。結合產業園、特優區創建,以有機旱作封閉示范區為重點,大力開展標準化生產示范。積極推動全省種植業產品“三品一標”認證,綠色有機農產品種植面積增長30%以上。組織申報種植業好產品,積極培育太行有機小米、忻州雜糧、大同黃花、長子大青椒等產品特性鮮明的區域公共品牌,做強做優做好晉糧、晉菜等品牌。
 
    13、加快培育新型主體。圍繞種植業特色產業增效,以有機旱作封閉示范片創建、糧食綠色高質高效、標準園創建等任務為重點,加快培育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經營主體,鼓勵新型經營主體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加快培育新型服務主體,積極發展多元化多層次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扶持一批代耕代種、代收代儲、病蟲統防統治、肥料統配統施等服務組織,提供全程社會化服務。力爭2018年培育20個以肥料生產企業為主體的科學施肥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200個“減肥增效+功能農業示范園”,在2000個村培育2000名減肥增效明白人。加大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培育力度,在全省重點扶持11個統防統治組織。
 
    五、積極推進法治建設,努力提升種植業依法治農水平
 
    14、強化依法治農。深入開展《農藥管理條例》貫徹落實,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印發掛圖、資料,制作專題講座等形式向生產、經營、使用者普及農藥法律知識。加強種業法制建設,完成《山西省農作物種子條例》修訂工作,全面落實種業管理制度,積極推進依法治種。
 
    15、抓好行政審批管理。加大新品種引進和試驗力度,完善以種性安全為重點的多元化品種評價體系,做好品種備案、登記、審定工作。做好日常農藥登記初審、藥效及試驗單位的監管工作,確保農藥登記有序規范開展。落實好農業部《肥料登記管理辦法》《肥料登記資料要求》,規范肥料登記管理。
 
    16、加強農藥安全生產管理。加強農藥生產許可證管理,規范企業生產行為。督促生產、經營單位履行安全生產法定主體責任,重點抓好原藥生產中乳油、水分散粒劑、可濕性粉劑等劑型加工重點環節,生產車間、原料庫房等重點區域,車間粉塵控制、電源管理等重點隱患的安全生產問題,嚴格落實各項安全防范責任和措施,消除安全生產隱患。加強農藥安全生產培訓教育,制度建設,突出問題導向抓好具體工作。
 
    17、加強市場監管。配合有關部門切實抓好種子、農藥、化肥等農資市場監管。加大種子質量抽檢力度,認真開展種子企業督查、春秋季種子市場檢查、制種基地巡查等專項行動,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套牌侵權、未審先推等違法行為,確保農業用種安全。加強農藥經營許可證管理,規范農藥經營秩序;加強限制性使用農藥管理,高毒農藥實行定點經營、專柜銷售、實名購買、臺賬記錄、溯源管理。強化農藥經營人員和農民培訓,普及農藥使用知識,保障農民科學、安全用藥。加強對登記肥料產品的監督抽查。
 
    六、抓好統籌協調,科學有效指導和服務生產
 
    18、扎實抓好種植業產業扶貧。強化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資金項目要繼續向貧困地區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傾斜。繼續深入實施“8311”產業扶貧重大項目,完成好優質鮮食馬鈴薯生產示范基地和優質特色蔬菜開發任務。落實《深度貧困縣農業扶貧主導產業培育工作方案》,抓好靜樂藜麥,永和、大寧水果,天鎮、廣靈食用菌,大同黃花菜的產業培育發展。
 
    19、加強種植業生產指導。有效指導生產,在春耕春管、三夏生產、秋收秋種等重要時間節點及時安排部署。深入一線服務生產,在生產和管理的重要農事季節,組織技術人員到生產一線指導服務、宣傳政策、解決困難和問題。繼續組織春季農業生產指導服務活動,派出廣大干部技術人員到生產一線送政策送技術,服務春耕生產。要繼續深入轉變作風,深入踐行“五倡導”“五反對”,堅持抓好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用擔當的精神、良好的作風和過硬的紀律完成各項工作任務,推動全省種植業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 

 
地區: 山西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