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縣(區)農業局、農業產業化辦公室:
現將《江西省農產品加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2017年2月27日
江西省農產品加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
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經營的關鍵環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不僅可以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產品的有效供給,而且可以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帶動農戶增收致富。為確保全省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推動我省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和經濟強省跨越,特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16-2020年。
一、發展現狀與面臨的形勢
(一)發展現狀
“十二五”時期,我省農產品加工業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大力實施“強龍、增值、固基、惠民”工程,實現了較快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
1.農產品加工業規模不斷壯大。到2015年底,全省規模(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3420家,比“十一五”末增加了920家;銷售收入3350億元,比“十一五”末增加了1670億元,年均增長18%。涌現了一批大型加工企業,正邦集團、雙胞胎集團分別實現銷售收入520億元、386億元,成為中國企業500強、中國制造業500強和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企業。
2.農產品加工業集群逐步形成。2013年以來,我省開展了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區建設試點工作,農產品加工由單個企業發展向集群發展轉變。到2015年底,全省認定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區15個,如新干縣贛中綠色糧油食品加工園、南豐縣蜜桔加工產業園、豐城市富硒生態示范區等。依托這些農業產業化示范區建設,吸引了加工龍頭企業向優勢農產品產區集中,促進了加工企業集群集聚,縮短了生產者與加工者距離,延長了產業鏈條,提升了農產品加工水平。
3.農產品加工增值能力逐步提升。通過實施農產品加工項目,不斷提高農副產品加工、運輸、儲存、保鮮能力,將農產品即時市場需求變為長遠市場需求和多元市場需求,將低廉的農副產品增值為高附加值的商品。農產品加工業領域實現了由過去的少數特色產業,到覆蓋我省所有主導產業和地方特色產業轉變;水稻產業實現由稻谷輸出到以品牌大米和大米深加工產品輸出為主的轉變;全省生豬加工企業已建成了近十條百萬頭屠宰加工線,加工能力達到千萬頭以上;水產品加工率和蔬菜、果品采后商品處理化率達都有了大幅提升,基本實現了加工、冷藏、包裝一條龍。到2015年,全省主要農產品加工率達到53%,年均增長一個百分點,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1.85∶1。
4.加工龍頭企業帶農增收能力明顯增強。通過大力推行“加工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經營模式,進一步完善和規范合同內容,提高訂單履約率。通過最低保護價、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與農戶建立更加密切的利益合作體,努力把松散性基地建設成為緊密型、可控性基地,既保障了加工龍頭企業的原料穩定供應和質量安全,同時也穩定增加了農民收入。到2015年,省級龍頭企業直接帶動農戶400萬戶,比“十一五”末增加44萬戶;農戶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戶均增收為3200元,比“十一五”末增加1200元。
(二)基本經驗
1.強化政策支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十二五”期間,相繼出臺了《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江西食品產業發展的意見》,兩個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的文件,進一步明確了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在用地、用電、用水、投入、金融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2.培育龍頭企業。大力支持加工龍頭企業技改擴建、戰略重組、股改上市等,促進加工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形成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發揮加工龍頭企業的集聚效應和帶動能力。“十二五”期間,全省共安排省級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2.8億元用于省級龍頭企業重大專項貼息、成長性龍頭企業貼息、品牌獎勵、規模上臺階獎勵等,促進加工企業上規模、上臺階。
3.推進項目建設。“十二五”期間,我省實施農產品加工項目儲備制度,全省省級加工龍頭企業在(新)建投資5000萬元的重大項目98個,項目總投資329.1億元。同時,加大招商引資項目,全省引進農產品加工項目近百億,九江市引進綠色食品加工項目21個,總投資37.9億元。落戶廬山區總投資22億元的加多寶涼茶項目、落戶永修縣投資3.8億元的魚肉深加工項目等。
4.優化服務升級。一是緩解企業融資難。截至2015年底,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擔保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達到3億元,累計擔保企業623筆、750家,擔保總額46.4億元。二是解決龍頭企業用地難。為解決省級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重大項目建設用地問題,對急需用地指標的企業進行調度,及時向國土部門上報用地指標4030畝。三是加大龍頭企業培訓。近五年,聯合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和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擔保有限責任公司,組織開展了項目申報、銀企對接、電子商務和“三品一標”等方面培訓,培訓達到2000人次。
(三)面臨的形勢
今后一段時期,我國仍處于加速工業化、城鎮化重要階段,處于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化加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國家將加大力度扶持農業農村發展,全省上下以農產品加工業為關鍵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良好氛圍已經形成;城鎮化、工業化的加速發展,將為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將面臨國際金融危機過后,農產品市場需求萎縮而帶來的競爭壓力;面臨解決“三農”問題深層次矛盾阻力加大等系列挑戰。農產品加工業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
1.發展機遇
(1)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隨著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從事二、三產業,在城市、城鎮安家落戶,為農產品加工業的規模化、機械化生產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工業制造水平、管理水平提高,為農產品加工業帶來先進的設備、技術、管理理念,將推動農產品加工業新變革和大發展。
(2)強農惠農政策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持。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和劃時代意義的支農惠農政策,強農、惠農政策不斷擴大完善,初步形成了新時期支持和保護農業的政策體系。這些政策極大地增強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活力,也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提供了堅強的政策支持。
(3)消費者消費觀念的轉變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提供最直接的保障。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飲食需求和飲食觀念也在不斷的改變。消費者對健康飲食的不斷重視,優質、綠色農產品將越來越受到大眾的歡迎,對市場需求將不斷增加,既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最為直接、最終端的保障。
2.面臨挑戰
(1)國內外市場競爭壓力進一步加大。從世界范圍來看,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各種農業跨國公司迅速發展,農業也向全球化邁進。目前,我國還以小規模分散經營的傳統農業為主,與國外大規模現代化農業相比,有較大的差距,農業面臨的國際競爭壓力空前加大。國際金融危機后,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摩擦更加劇了競爭壓力。從國內來看,農產品統一市場越來越成熟,物流手段越來越先進,農產品競爭越來越激烈。我省農產品加工業與山東、河南等農業大省,在企業規模、技術水平、產品附加值、產品品牌、市場開拓及營銷等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差距。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在國內市場面臨很大的競爭壓力。
(2)農業科技支撐力比較弱。科技支撐是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重要基礎。目前我省農業科技支撐能力不強,全省每萬人各類科技人員的擁有量是180人,農業科技人員只有5人。農業科技人員的知識深度和廣度不夠,高層次人才匱乏,以及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投入偏低,科企技術對接機制不暢,均制約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
完整內容請點擊下載】
現將《江西省農產品加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2017年2月27日
江西省農產品加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
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經營的關鍵環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不僅可以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產品的有效供給,而且可以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帶動農戶增收致富。為確保全省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推動我省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和經濟強省跨越,特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16-2020年。
一、發展現狀與面臨的形勢
(一)發展現狀
“十二五”時期,我省農產品加工業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大力實施“強龍、增值、固基、惠民”工程,實現了較快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
1.農產品加工業規模不斷壯大。到2015年底,全省規模(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3420家,比“十一五”末增加了920家;銷售收入3350億元,比“十一五”末增加了1670億元,年均增長18%。涌現了一批大型加工企業,正邦集團、雙胞胎集團分別實現銷售收入520億元、386億元,成為中國企業500強、中國制造業500強和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企業。
2.農產品加工業集群逐步形成。2013年以來,我省開展了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區建設試點工作,農產品加工由單個企業發展向集群發展轉變。到2015年底,全省認定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區15個,如新干縣贛中綠色糧油食品加工園、南豐縣蜜桔加工產業園、豐城市富硒生態示范區等。依托這些農業產業化示范區建設,吸引了加工龍頭企業向優勢農產品產區集中,促進了加工企業集群集聚,縮短了生產者與加工者距離,延長了產業鏈條,提升了農產品加工水平。
3.農產品加工增值能力逐步提升。通過實施農產品加工項目,不斷提高農副產品加工、運輸、儲存、保鮮能力,將農產品即時市場需求變為長遠市場需求和多元市場需求,將低廉的農副產品增值為高附加值的商品。農產品加工業領域實現了由過去的少數特色產業,到覆蓋我省所有主導產業和地方特色產業轉變;水稻產業實現由稻谷輸出到以品牌大米和大米深加工產品輸出為主的轉變;全省生豬加工企業已建成了近十條百萬頭屠宰加工線,加工能力達到千萬頭以上;水產品加工率和蔬菜、果品采后商品處理化率達都有了大幅提升,基本實現了加工、冷藏、包裝一條龍。到2015年,全省主要農產品加工率達到53%,年均增長一個百分點,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1.85∶1。
4.加工龍頭企業帶農增收能力明顯增強。通過大力推行“加工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經營模式,進一步完善和規范合同內容,提高訂單履約率。通過最低保護價、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與農戶建立更加密切的利益合作體,努力把松散性基地建設成為緊密型、可控性基地,既保障了加工龍頭企業的原料穩定供應和質量安全,同時也穩定增加了農民收入。到2015年,省級龍頭企業直接帶動農戶400萬戶,比“十一五”末增加44萬戶;農戶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戶均增收為3200元,比“十一五”末增加1200元。
(二)基本經驗
1.強化政策支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十二五”期間,相繼出臺了《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江西食品產業發展的意見》,兩個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的文件,進一步明確了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在用地、用電、用水、投入、金融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2.培育龍頭企業。大力支持加工龍頭企業技改擴建、戰略重組、股改上市等,促進加工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形成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發揮加工龍頭企業的集聚效應和帶動能力。“十二五”期間,全省共安排省級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2.8億元用于省級龍頭企業重大專項貼息、成長性龍頭企業貼息、品牌獎勵、規模上臺階獎勵等,促進加工企業上規模、上臺階。
3.推進項目建設。“十二五”期間,我省實施農產品加工項目儲備制度,全省省級加工龍頭企業在(新)建投資5000萬元的重大項目98個,項目總投資329.1億元。同時,加大招商引資項目,全省引進農產品加工項目近百億,九江市引進綠色食品加工項目21個,總投資37.9億元。落戶廬山區總投資22億元的加多寶涼茶項目、落戶永修縣投資3.8億元的魚肉深加工項目等。
4.優化服務升級。一是緩解企業融資難。截至2015年底,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擔保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達到3億元,累計擔保企業623筆、750家,擔保總額46.4億元。二是解決龍頭企業用地難。為解決省級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重大項目建設用地問題,對急需用地指標的企業進行調度,及時向國土部門上報用地指標4030畝。三是加大龍頭企業培訓。近五年,聯合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和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擔保有限責任公司,組織開展了項目申報、銀企對接、電子商務和“三品一標”等方面培訓,培訓達到2000人次。
(三)面臨的形勢
今后一段時期,我國仍處于加速工業化、城鎮化重要階段,處于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化加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國家將加大力度扶持農業農村發展,全省上下以農產品加工業為關鍵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良好氛圍已經形成;城鎮化、工業化的加速發展,將為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將面臨國際金融危機過后,農產品市場需求萎縮而帶來的競爭壓力;面臨解決“三農”問題深層次矛盾阻力加大等系列挑戰。農產品加工業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
1.發展機遇
(1)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隨著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從事二、三產業,在城市、城鎮安家落戶,為農產品加工業的規模化、機械化生產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工業制造水平、管理水平提高,為農產品加工業帶來先進的設備、技術、管理理念,將推動農產品加工業新變革和大發展。
(2)強農惠農政策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持。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和劃時代意義的支農惠農政策,強農、惠農政策不斷擴大完善,初步形成了新時期支持和保護農業的政策體系。這些政策極大地增強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活力,也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提供了堅強的政策支持。
(3)消費者消費觀念的轉變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提供最直接的保障。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飲食需求和飲食觀念也在不斷的改變。消費者對健康飲食的不斷重視,優質、綠色農產品將越來越受到大眾的歡迎,對市場需求將不斷增加,既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最為直接、最終端的保障。
2.面臨挑戰
(1)國內外市場競爭壓力進一步加大。從世界范圍來看,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各種農業跨國公司迅速發展,農業也向全球化邁進。目前,我國還以小規模分散經營的傳統農業為主,與國外大規模現代化農業相比,有較大的差距,農業面臨的國際競爭壓力空前加大。國際金融危機后,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摩擦更加劇了競爭壓力。從國內來看,農產品統一市場越來越成熟,物流手段越來越先進,農產品競爭越來越激烈。我省農產品加工業與山東、河南等農業大省,在企業規模、技術水平、產品附加值、產品品牌、市場開拓及營銷等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差距。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在國內市場面臨很大的競爭壓力。
(2)農業科技支撐力比較弱。科技支撐是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重要基礎。目前我省農業科技支撐能力不強,全省每萬人各類科技人員的擁有量是180人,農業科技人員只有5人。農業科技人員的知識深度和廣度不夠,高層次人才匱乏,以及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投入偏低,科企技術對接機制不暢,均制約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