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現代農業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近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
一、出臺背景及過程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解決靠天吃飯問題,根本一條就是大興農田水利,明確要求把高標準農田建設好,把農田水利搞上去。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各級各有關部門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從總體來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防災抗災減災能力不強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糧食安全基礎仍不穩固,必須把高標準農田建設擺在更加重要位置。
2019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見》(國辦發〔2019〕50號),明確農田建設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群眾參與的工作機制,要求強化省級政府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直接負責的責任制。為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決策部署,省農業農村廳在座談交流、調查研究、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實施意見》初稿,先后3次征求了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等12個省直相關部門意見,完成會簽工作,并于5月15日經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
二、《實施意見》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目標任務。明確到2020年建成5982萬畝高標準農田,到2022年建成6500萬畝以上高標準農田,到2025年力爭建成8000萬畝高標準農田,到2035年全省高標準農田數量、質量進一步提高,糧食安全保障基礎更加堅實。
第二部分工作重點。突出集中連片、規模建設,節水優先、旱澇保收,綜合治理、確保質量,生態友好、良田糧用,明確抓好耕地保護、地力提升和高效節水灌溉等工作,推進田水林路電綜合配套,加強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部分管理機制。明確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體系,研究制定分區域分類型建設標準和投資標準,全面實行項目法人制等建設管理制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督查激勵措施,落實工程建后管護責任,建立一體化規劃、標準、建設、評價、監管、管護機制。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明確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政府重點工作,建立健全農田建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大土地出讓收入和政府債券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支持,采取多種方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建設。
三、《實施意見》主要特點
一是突出責任擔當。結合全省高標準農田“十三五”規劃、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耕地資源和水資源利用現狀、已建成高標準農田數量質量分布狀況、“兩區”劃定面積等因素,將2022年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目標任務從原來6000萬畝調整到6500萬畝,力爭到2025年建成8000萬畝,確保糧食產能1000億斤以上,體現農業大省的擔當。
二是突出建設重點。在建設區域上,明確項目建設規模和重點區域,要求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率先建成高標準農田,到2025年全省整縣推進達到30個以上。在建設內容上,明確統籌新建和改造提升,提出到2025年全省改造提升面積達到1500萬畝以上,要求以項目建設為載體,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推動基礎設施配套、耕地質量提升、技術推廣應用、土壤墑情監測等資源要素集成,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推動實現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符合計量條件,因地制宜推進生態田、生態渠、生態路等工程建設。
三是突出建管并重。首次明確高標準農田工程管護機制內容為縣負總責、鄉鎮落實、村為主體、所有者管護、使用者自護、受益者參與,管護經費來源為財政補助、村集體公益金提取、村民“一事一議”、使用者付費和市場化運作等,推動工程建好、管好、用好,確保長期發揮效益。
四是突出資金保障。緊密結合當前我省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實施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建設等工作實際,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涉農資金統籌整合范圍,以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新增耕地、新增產能、質量提升等收益作為債券償還來源,鼓勵支持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機構創新適合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金融貸款產品,構建符合我省實際的分級負擔、合理保障、多元籌集投入機制。
相關法規: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實施意見 (魯政辦發〔2020〕12號)
一、出臺背景及過程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解決靠天吃飯問題,根本一條就是大興農田水利,明確要求把高標準農田建設好,把農田水利搞上去。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各級各有關部門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從總體來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防災抗災減災能力不強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糧食安全基礎仍不穩固,必須把高標準農田建設擺在更加重要位置。
2019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見》(國辦發〔2019〕50號),明確農田建設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群眾參與的工作機制,要求強化省級政府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直接負責的責任制。為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決策部署,省農業農村廳在座談交流、調查研究、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實施意見》初稿,先后3次征求了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等12個省直相關部門意見,完成會簽工作,并于5月15日經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
二、《實施意見》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目標任務。明確到2020年建成5982萬畝高標準農田,到2022年建成6500萬畝以上高標準農田,到2025年力爭建成8000萬畝高標準農田,到2035年全省高標準農田數量、質量進一步提高,糧食安全保障基礎更加堅實。
第二部分工作重點。突出集中連片、規模建設,節水優先、旱澇保收,綜合治理、確保質量,生態友好、良田糧用,明確抓好耕地保護、地力提升和高效節水灌溉等工作,推進田水林路電綜合配套,加強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部分管理機制。明確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體系,研究制定分區域分類型建設標準和投資標準,全面實行項目法人制等建設管理制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督查激勵措施,落實工程建后管護責任,建立一體化規劃、標準、建設、評價、監管、管護機制。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明確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政府重點工作,建立健全農田建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大土地出讓收入和政府債券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支持,采取多種方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建設。
三、《實施意見》主要特點
一是突出責任擔當。結合全省高標準農田“十三五”規劃、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耕地資源和水資源利用現狀、已建成高標準農田數量質量分布狀況、“兩區”劃定面積等因素,將2022年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目標任務從原來6000萬畝調整到6500萬畝,力爭到2025年建成8000萬畝,確保糧食產能1000億斤以上,體現農業大省的擔當。
二是突出建設重點。在建設區域上,明確項目建設規模和重點區域,要求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率先建成高標準農田,到2025年全省整縣推進達到30個以上。在建設內容上,明確統籌新建和改造提升,提出到2025年全省改造提升面積達到1500萬畝以上,要求以項目建設為載體,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推動基礎設施配套、耕地質量提升、技術推廣應用、土壤墑情監測等資源要素集成,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推動實現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符合計量條件,因地制宜推進生態田、生態渠、生態路等工程建設。
三是突出建管并重。首次明確高標準農田工程管護機制內容為縣負總責、鄉鎮落實、村為主體、所有者管護、使用者自護、受益者參與,管護經費來源為財政補助、村集體公益金提取、村民“一事一議”、使用者付費和市場化運作等,推動工程建好、管好、用好,確保長期發揮效益。
四是突出資金保障。緊密結合當前我省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實施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建設等工作實際,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涉農資金統籌整合范圍,以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新增耕地、新增產能、質量提升等收益作為債券償還來源,鼓勵支持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機構創新適合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金融貸款產品,構建符合我省實際的分級負擔、合理保障、多元籌集投入機制。
相關法規: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實施意見 (魯政辦發〔2020〕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