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區各委、辦、廳、局,各大企業、事業單位:
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現將《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工業和信息化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2021年10月22日
(此件公開發布)
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工業和信息化發展規劃
目錄
第一章 發展基礎
第一節 發展成就
第二節 面臨形勢
第二章 發展思路、原則和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第三節 主要目標
第三章 高質量建設“兩大基地”
第一節 優化升級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
第二節 做優做精綠色農畜產品加工基地
第四章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水平
第一節 培育現代裝備制造產業集群
第二節 培育新型化工產業集群
第三節 培育新材料產業集群
第四節 培育有色金屬加工產業集群
第五節 培育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第五章 提高技術創新能力
第一節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第二節 支持創新平臺建設
第三節 加強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第六章 推動制造業綠色發展
第一節 嚴格控制“兩高”行業規模
第二節 加快淘汰落后產能
第三節 加大綠色化改造力度
第四節 構建綠色制造體系
第七章 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
第一節 加快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第二節 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大數據應用
第三節 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第八章 促進企業融通發展
第一節 培育大型骨干企業
第二節 提升中小企業專業化能力
第三節 提升服務企業能力
第九章 深化開放合作
第一節 深入推進對外開放
第二節 深入推進對內協作
第十章 實施保障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是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的關鍵五年。為貫徹落實《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牢牢立足“兩個屏障”“兩個基地”和“一個橋頭堡”戰略定位,促進工業轉型升級,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結合自治區實際,編制本規劃。
第一章 發展基礎
第一節 發展成就
“十三五”時期,面對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的復雜形勢、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嚴峻挑戰、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全區上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圍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實施了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政策措施,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取得新成就。
工業發展基礎進一步穩固。總量規模不斷做大,工業增加值達到55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4.5%左右。建成重點工業項目1240個(5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34個),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9300億元。能源和基礎原材料保障能力穩步增強,煤炭、焦炭、PVC、甲醇、烯烴、電解鋁、鐵合金等大宗工業產品全國市場占有率達到28.3%、7.8%、20.3%、21.9%、33.4%、14.3%、26.5%,分別比2015年提高4個、1個、6.1個、4個、11.9個、6個和10個百分點,稀土化合物市場占有率突破70%。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過剩產能、落后產能有序退出,累計化解煤炭過剩產能4639萬噸、鋼鐵過剩產能346萬噸,取締“地條鋼”243萬噸,退出水泥熟料產能1070萬噸。資源就地加工轉化水平穩步提高,煤炭、甲醇、電石、電解鋁、稀土、農畜產品就地轉化率分別達到38%、89%、75%、65%、70%和64%。制造業穩步發展,增加值年均增長8%左右,高于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3.5個百分點。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增加值年均增長13%左右,高于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8.5個百分點。
綠色發展取得新成效。實施“能效領跑者”專項行動,原煤、水泥、硅鐵、燒堿等單位產品綜合能耗達到3.6、79.4、1763.6、381.7千克標準煤/噸,分別比國家能耗限額標準先進值低1.5、8.6、6.4、118.4千克標準煤/噸。工業用水持續下降,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15.7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34.8%。綠色制造體系初步建立,創建綠色工廠102家、綠色產品31個、綠色供應鏈4條、綠色園區15個,制定綠色制造標準23項,其中,3項成為國家標準。自然保護區內工業企業全部退出,危險化學品企業搬遷改造任務全部完成。
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升。信息基礎設施優化升級,建成呼和浩特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中蒙俄國際光纜和烏蘭察布直通北京光纜,全區網絡出區帶寬達到22.5Tbps,4G無線網絡覆蓋率達到98%。5G基站突破1萬座,率先在礦產資源開發領域推廣應用5G技術。“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穩步推進,兩化(工業化、信息化)融合水平指數達到50.3,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對標全覆蓋;建成特色工業互聯網平臺11個,接入企業1872戶;實施“萬企登云”行動,登云企業達到1.3萬戶。大數據中心建設穩步推進,服務器裝機能力達到120萬臺,居全國首位,和林格爾新區大數據產業核心區、烏蘭察布大數據產業園初具規模。無線電頻譜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無線電頻率使用總體安全。
工業園區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經濟規模不斷壯大,工業園區總產值接近1.2萬億元,產值超百億的38個,超500億元的6個。園區布局整合優化,園區數量由112個整合為56個,規劃面積由7285.5平方公里減少至5077.8平方公里,工業園區畝均產值達到55萬元。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污水處理、集中供熱、渣場設施實現自治區級以上工業園區全覆蓋,新增污水處理能力81.3萬噸/日、固廢集中存儲能力15.5億噸、供熱面積2465.9萬平方米,建成管網10683千米、標準廠房216萬平方米。
中小企業發展進一步加快。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明顯改善,出臺《內蒙古自治區中小企業促進條例》,清理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1062.4億元,建立起防止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長效機制;累計安排“助保貸”資金14億元,為1331戶中小企業擔保貸款129億元;開辦“中小企業政策大講堂”,建成“14+N”中小微企業服務體系,搭建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1951家服務機構、2.6萬戶中小企業入駐平臺。
總體看,“十三五”以來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成就突出,站上發展新臺階,但也面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制造業發展不充分。制造業占GDP比重13.3%,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新興產業規模小、貢獻少,轉方式調結構任務艱巨。二是創新支撐能力不足。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0.7%,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開展科技研發活動的占比9.9%,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4.3個百分點。三是能源消費增長過快。“十三五”能源消費增量8119萬噸標準煤,超過國家下達能耗增量1.3倍,單位GDP能耗不降反升,五年累計增長超過15%。
第二節 面臨形勢
我國經濟已經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十四五”時期,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既有發展新機遇,也面臨許多風險挑戰。
從機遇看,國家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自治區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有利于促進制造業清潔化生產、綠色化改造、低碳化發展,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國家實施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戰略,自治區把發展先進制造業、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作為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部署,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帶來重大歷史機遇。國家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自治區推動“兩個基地”綠色化高質量發展,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有利于更多“蒙字號”工業產品拓展市場,開辟發展新空間、催生發展新機遇、培育發展新業態。
從挑戰看,經濟發展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穩增長”面臨更大壓力。產業結構倚能倚重,轉方式調結構提質效十分緊迫。投資結構偏能偏重,在能耗“雙控”、環境約束全面趨緊背景下,“穩投資”面臨嚴峻挑戰。5G網絡技術應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應用、人工智能等工業領域數字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產業智能化升級、數字化賦能任務艱巨。
“十四五”時期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切實增強大局意識、緊迫意識和憂患意識,搶抓機遇,破解難題,持之以恒推動工業和信息化高質量發展。
第二章 發展思路、原則和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調結構、轉功能、提質效為主攻方向,錨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統籌發展和安全,高質量建設“兩個基地”,高標準培育五大先進制造業集群,高水平打造若干優勢產業鏈,持續推動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主動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新格局,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努力走出一條符合戰略定位、體現內蒙古特色,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調結構轉功能。完整、準確、全面理解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找準在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定位,圍繞基礎產業促延伸、傳統產業搞升級、特色產業增動能,立足綠色低碳、高附加值特征謀劃、儲備、實施項目,加快培育增長新引擎,持續提升發展質量效益。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堅持把創新驅動作為推動工業和信息化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政策鏈、資金鏈深度融合,搭建技術創新平臺、技術轉化平臺,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促進發展方式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
——堅持綠色安全發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牢固樹立生態環境底線思維,嚴格按照“三線一單”要求布局工業生產力。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落實能耗、水耗“雙控”目標任務,推動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循環安全發展,打造能源梯度利用、資源接續保護、生態環境友好的綠色制造體系。
——堅持統籌協調發展。鍛長板、補短板,延鏈補鏈強鏈,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促進產業間協調發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增強鏈主企業、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落實東北振興、西部大開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推動呼包鄂烏一體化發展,促進自治區東、中、西部地區差異化協調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聚焦補短板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先進產能供給,提高供給質量。推進關鍵政策、重點領域改革,形成有利于發展活力充分釋放、資源要素高效配置、發展環境更加優化的政策體系。積極融入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增強內蒙古制造影響力。
第三節 主要目標
質量效益目標。發展基礎更加穩固,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快速發展,產業結構和布局進一步優化,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十四五”期間,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6%,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2萬億元,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6%,工業園區畝均產值較2020年增長18%左右,鏈主企業、大型骨干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小巨人”企業數量明顯增加,帶動力明顯增強。
“雙碳雙控”目標。“雙碳”階段性目標和能耗“雙控”目標全面落實,倚能倚重發展模式明顯轉變,重點用能行業單位產品能耗優于國家能耗限額先進值,工業用水強度繼續下降,綠色發展水平實現新提高。到2025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CO2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指標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任務,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10%。
科技創新目標。創新體系更加協同高效,企業研發投入穩步增長,企業技術創新實現新突破。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達到1%,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實現倍增,分別達到2000家和4000家。
數字化發展目標。5G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信息化與制造業深度融合,5G技術應用、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智慧園區等重點領域信息化建設取得新成效,產業智能化升級、數字化賦能取得新進步。到2025年,建成3—5個國家工業互聯網二級綜合標識解析節點,“登云”企業實現倍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達到60%、工業互聯網平臺普及率達到35%,工業園區全部建成智慧園區。
第三章 高質量建設“兩大基地”
統籌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推進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建設,延伸農畜產品加工產業鏈條,提升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和附加值,更好保障國家生態安全、能源和戰略資源安全,穩定農畜產品供給。
第一節 優化升級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
依據生態環境承載力,有序高效開發能源資源,大力發展現代能源經濟,推動形成多能互補、綜合利用、集約高效的能源生產供應方式,保護性開發稀土等戰略資源,高值化利用戰略資源,為確保國家能源和戰略資源安全、滿足自治區經濟發展需求提供堅實有力支撐。
煤炭。統籌生態環境保護與煤炭開發生產,科學確定煤炭開發布局、開發秩序和開發強度,加快淘汰煤炭落后產能,有序釋放先進產能,穩定煤炭產量,增強供給、儲備和調節能力,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建設綠色煤礦、智能煤礦,到2025年生產煤礦全部達到綠色礦山標準、智能煤礦標準。
電力。優化電力結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建設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進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裝機比重。堅持就地消納與外送并舉,集中式與分布式開發并舉,促進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發展。建設“風光氫儲一體化”“源網荷儲一體化”示范項目,最大化開發利用風光資源。圍繞滿足區內需求、外送配套,適度布局火電項目。實施傳統燃煤機組改造,降低煤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
油、氣和氫能。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力度,推動區內油氣增儲上產,提高油氣資源接續能力和自給能力。落實國家油氣產能儲備和替代要求,重點在鄂爾多斯適度布局煤制油、煤制氣項目,增強油氣保障能力。搶抓氫能產業進入市場化臨界點戰略性機遇,推進氫氣制取、存儲、運輸、應用一體化發展,支持鄂爾多斯、烏海申報加入國家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
稀土等戰略資源。以戰略高度、全球視野、全局觀念,加強稀土資源勘查和儲量評價,增強儲備能力,加大保護力度。綠色高效開發稀土資源,嚴格總量控制,保障原料供給,提高稀土資源綜合利用率,建設世界最強的稀土原料基地。推廣應用冶煉分離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打造稀土勘查、開發、利用、回收全產業鏈,逐步實現稀土集約節約和循環高效利用,保障稀土資源和產業安全。支持北方稀土做大做強,完善和提升包頭稀土產品交易所功能,建設世界最大的稀土交易中心。對晶質石墨、螢石等極具潛在優勢的戰略性礦產資源,在未實現高端化技術應用期間,實施生產總量控制。加大銅、鐵、錫、鎳、鉀鹽、磷等緊缺礦產勘查力度,優化開發銅、鎳、鉻、錳、金、銀、鉀鹽、天然堿等礦產資源。落實生態環保要求,同步推進綠色礦山建設。
第二節 做優做精綠色農畜產品加工基地
圍繞建設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突出綠色、天然、有機等品質特點,發揮龍頭企業和優勢品牌引領作用,推動基地建設、行業整合和品牌運營,做優做精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產業。農畜產品加工業與農牧業產值比例由2020年的1.3∶1提高到2025年的2.8∶1。
乳品加工。重點在嫩江、西遼河、黃河流域和呼倫貝爾、錫林郭勒草原等優勢奶源區集中布局一批鮮奶加工項目,到2025年,新增鮮奶加工轉化能力300萬噸,基本與1000萬噸鮮奶產量相匹配。支持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和蒙牛中國乳業產業園建設,提升核心競爭力,打造世界級企業和國際品牌。優化產品結構,發展高端液態乳、低溫發酵乳、乳粉、奶酪等產品。擴大特色奶制品生產能力,推動呼倫貝爾、興安盟、通遼、赤峰、錫林郭勒盟等重點地區民族傳統奶制品加工業向“精優強”轉變。
肉類加工。支持肉業品牌龍頭企業整合中小型牛羊肉加工企業,培育大型加工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提升區域品牌影響力。重點在興安盟、通遼、赤峰、錫林郭勒盟、巴彥淖爾等地區布局20萬頭牛、100萬只羊、200萬頭生豬屠宰加工項目。發展精深加工和副產品加工利用產業,培育高、低溫肉制品和保健類肉制品龍頭企業,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副產品綜合利用率。
羊絨加工。支持鄂爾多斯、巴彥淖爾、阿拉善盟等地區打造白絨山羊養殖基地,提高優質原絨保障能力。推動區內羊絨收購、梳絨、紡紗、針織等上下游企業協作配套,形成區域聯動互補發展格局。支持羊絨制品龍頭企業發展基于用戶需求的規模化定制服務,提高產能利用率。完善山羊絨制品地方標準體系,促進羊絨制品設計創新、產品創新。鼓勵羊絨企業境外建廠,瞄準國際市場開展品牌化經營,提升品牌影響力。
馬鈴薯加工。重點在呼倫貝爾、赤峰、烏蘭察布等馬鈴薯主產區布局馬鈴薯加工項目,提高就地加工能力,到2025年新增馬鈴薯加工轉化能力120萬噸,達到400萬噸以上。推動馬鈴薯主糧化,適度擴大淀粉、全粉、薯條薯片等優勢產品規模,發展鮮醋、飴糖等高附加值產品。壯大馬鈴薯初級加工業,引導企業前瞻布局馬鈴薯變性淀粉及衍生物、以馬鈴薯為主要原料的生物可降解制品等產業。鼓勵中小型加工企業兼并重組,提升生產規模和產品檔次。支持烏蘭察布打造“中國薯都”品牌。
玉米加工。重點在呼倫貝爾、興安盟、通遼等地區布局玉米加工項目,建設玉米氨基酸、玉米淀粉、生物燃料乙醇等項目。鼓勵發展淀粉糖、小品種氨基酸、黃原膠、山梨醇等高附加值生物發酵產品,發展玉米油、鮮食玉米、休閑食品,布局木糖醇、飼料等副產品綜合利用項目,打造“玉米種植—玉米淀粉—淀粉衍生物—副產品綜合利用”產業鏈。到2025年新增玉米加工能力600萬噸,達到1200萬噸。
甜菜制糖。適度擴大產能規模,重點在呼倫貝爾、興安盟、赤峰等甜菜主產區布局甜菜制糖項目。鼓勵現有企業建設規模化、機械化甜菜種植基地,發展低聚果糖、保健糖、功能糖、甜菜堿等高附加值產品,布局飼料、肥料、酒精、糖蜜、乙醛等副產品綜合利用項目,打造“種植—收儲—制糖—后加工”一體化產業鏈。到2025年,甜菜日加工能力突破7萬噸,實現甜菜全部就地加工轉化,甜菜糖產能突破120萬噸,鞏固甜菜制糖全國領先優勢。
支持巴彥淖爾糧油、葵花籽、番茄等特色加工產業發展,打造“天賦河套”區域品牌,建設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在呼和浩特、呼倫貝爾、興安盟、通遼、赤峰、巴彥淖爾等地規劃建設糧油及秸稈資源開發利用項目,培育打造優勢飼料加工產業集聚區。支持興安盟大米加工示范基地建設,支持錫林郭勒盟亞麻籽加工基地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地區依托沙漠、山區、林下、河湖等特色動植物資源發展深加工產業。
第四章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水平
圍繞調結構、轉功能、提質效,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高標準培育現代裝備制造、新型化工、有色金屬加工、新材料、生物醫藥五大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造新能源汽車制造、風電裝備制造、光伏裝備制造、現代煤化工、有色金屬加工(含鋁后加工、銅后加工兩條子產業鏈)、稀土、石墨(烯)、中蒙醫藥等具有區域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鏈,持續推動產業鏈向下游延伸、價值鏈向中高端攀升,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構建綠色低碳、特色明顯、優勢突出、布局合理的現代制造業體系。
第一節 培育現代裝備制造產業集群
通過以市場換項目、以項目育產業等方式,迅速培育新能源裝備制造龍頭企業,加快引進配套零部件生產企業,打造新能源汽車制造、風電裝備制造、光伏設備制造三條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鏈,大力發展氫能裝備、儲能裝備、工程機械、應急裝備和電子裝備等制造業。推動新產品研發及新技術產業化應用,推動傳統制造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轉型。
第二節 培育新型化工產業集群
嚴格控制化工上游產業規模,大力發展下游延伸加工產業,促進產業融合,推動產業向化工園區集中集聚,打造綠色化、精細化、循環化現代煤化工產業鏈。大力發展精細化工產業,促進焦化、氯堿化工、氟化工、硅化工等產業橫向耦合、縱向延伸,提高就地轉化增值水平。優化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項目布局。
第三節 培育新材料產業集群
依托石英、冶金、化工初級產品等資源和原材料優勢,圍繞國家戰略需要、國產化替代和市場急需產品,依靠技術創新和應用,打造稀土、石墨(烯)兩條產業鏈,大力發展光伏材料、金屬(合金)材料、先進高分子材料等產業,推動新材料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
第四節 培育有色金屬加工產業集群
提升有色金屬技術裝備水平、延伸加工能力,豐富終端產品種類,打造鋁后加工、銅后加工兩條子產業鏈,推動“煤電冶加”“探采選冶加”一體化發展。
第五節 培育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充分發揮道地藥材稟賦和優勢,建設中藥蒙藥產業鏈,擴大原料藥化學藥、動物疫苗、微生態制劑生產規模,大力培育產業布局更優、規模更大、集聚程度更高、競爭力更強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第五章 提高技術創新能力
落實“科技興蒙”行動要求,有效整合各類創新資源,建設企業技術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設計中心等以企業為主導的各類技術創新平臺,加強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政策鏈、資金鏈深度融合,提升創新對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支撐力。
第一節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鼓勵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建設共性技術平臺、承擔重大科技項目,支持駐區央企在內蒙古設立研發中心。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雙倍增”行動,到2025年分別達到2000家和4000家。完善科技任務組織實施機制,實行競爭立項、定向委托、“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推動重點創新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發展專業化眾創空間,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健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評價、流動和激勵機制,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第二節 支持創新平臺建設
支持企業建立技術中心、創建制造業創新中心,培育一批技術創新示范企業,鼓勵企業增加創新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企業技術中心。重點支持新型化工、高端鋼鐵、有色金屬、農畜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和現代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的龍頭骨干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到2025年力爭新培育自治區級企業技術中心100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5家。
制造業創新中心。支持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和石墨(烯)新材料、中蒙醫藥、生物疫苗3個自治區級創新中心高效持續運營,增加創新供給。整合各類創新資源,重點在乳品加工、現代煤化工、氯堿化工、光伏材料、合金材料、羊絨制品等優勢特色領域,組建一批創新聯合體,建設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到2025年力爭新培育自治區級制造業創新中心6家,積極爭創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技術創新示范企業。重點在稀土功能材料、石墨(烯)材料、碳捕集封存、制氫儲氫、儲能、生物科技、先進高分子材料、高端合金等前沿領域,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的帶動性技術創新示范企業,搶占發展制高點,到2025年力爭新培育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5家。
第三節 加強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各類創新機構,圍繞“兩個基地”建設,加強關鍵技術、“卡脖子”技術攻關,推進各類創新主體之間的“網鏈式”連接和深度互動,以點帶面提升技術水平和創新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立新技術轉化應用項目庫,遴選推廣一批自主研發重點領域關鍵技術,引進消化一批與我區產業發展相適應的新技術,推動實施一批完成中試、相對成熟的技術成果產業化應用項目,形成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良性循環的技術創新模式,有效提升技術創新支撐能力。繼續對主導或參與國家標準制定項目給予獎勵,對裝備首臺套產品、新材料首批次產品給予保險補貼。
第六章 推動制造業綠色發展
落實能耗“雙控”政策要求,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改造提升傳統產能,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逐步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助力碳達峰、碳中和。
第一節 嚴格控制“兩高”行業規模
落實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及碳排放強度控制要求,堅持將能耗約束、環境約束挺在前面,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嚴格控制“兩高”行業新增產能規模,除合規在建項目和已完成產能置換項目外,原則上不再審批“兩高”行業新增產能項目,確需建設的須實施產能和能耗減量或等量置換。嚴格“兩高”項目準入,確需新建的“兩高”項目,在開展前期工作過程中,深入論證建設必要性、可行性,項目布局符合“三線一單”要求,工藝技術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能源消費符合地方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要求,單位產品能耗達到國家先進值;污染物排放符合區域碳排放、污染物排放削減要求。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綠網、用綠電”,實施“綠電替代”。
第二節 加快淘汰落后產能
統籌產業政策和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方面技術標準,綜合運用法律法規、經濟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依規、堅決有序淘汰高耗能行業落后產能。對列入淘汰范圍的落后產能相關企業,不得參與電力市場交易;對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務的盟市實行“區域能耗限批”;對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務的企業實施更加嚴厲的懲罰性電價政策,必要時依法責令停產或關閉。力爭利用三年時間,列入淘汰范圍的落后產能基本退出。
第三節 加大綠色化改造力度
對標國家先進標準或同行業先進標準,重點實施節能、節水和超低排放技術改造,推進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支持高效節能、節水、環保技術和產品裝備產業化,努力提高制造業綠色發展水平。
節能技術改造。制定節能技術改造行動計劃,對標先進標準,重點對火電、鋼鐵、電解鋁、鐵合金、電石、銅鉛鋅冶煉、煤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業重點用能企業實施節能改造,改造后產品單耗力爭達到國家能耗限額標準先進值。對能耗超限額企業實行更加嚴格的懲罰性電價政策。開展重點用能企業節能診斷,加大節能技術改造項目支持力度。鼓勵第三方機構在化工、冶金、建材等高耗能企業實施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余熱余壓利用等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推動開展碳排放交易、用能權交易。
節水技術改造。落實以水定產要求,以黃河流域、西遼河、“一湖兩海”地區為重點,在鋼鐵、煤化工、羊絨紡織、食品加工、生物制藥等高耗水行業全面實施工業節水改造,引導企業實施循環水梯級利用和中水、高鹽水、冷凝水回用改造,推進鋼鐵冷卻水高效循環、煤化工污水深度處理、食品加工冷卻水零排放、制藥污水膜法處理及回用節水改造,進一步完善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到2025年,工業中水回用率由77%提高到82%,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2%,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累計下降10%。加大節水技術改造項目支持力度。
超低排放技術改造。重點在火電、鋼鐵、焦化、水泥、玻璃等高排放行業,推廣應用高效除塵、脫硫、脫硝、低氮燃燒、分級燃燒、智能控制等新技術,采取催化再生煙氣脫硫脫硝、硫磺回收裝置達標改造、VOCs綜合治理、硫磺尾氣超低排放、加熱爐及鍋爐煙氣達標排放治理等措施,降低工業廢氣、廢水、廢料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到2023年底,烏海及周邊地區現有炭化室高度5.5米的焦爐全部完成干熄焦改造;到2025年,地級城市建成區內所有燃煤發電機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重點排放行業、重點排放企業污染物排放符合國家相關標準。
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鼓勵利用粉煤灰、煤矸石、脫硫石膏、冶煉廢渣等大宗工業固廢生產水泥、新型墻體材料、路面基層材料、土壤改良劑、復合肥、陶瓷,提取有價金屬。支持烏海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基地和托克托工業園區、烏拉特前旗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在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舊輪胎、廢塑料、廢棄電子產品等重點領域實施資源再生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建設。
第四節 構建綠色制造體系
圍繞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產水平,以促進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為目標,以標桿引領、示范帶動為路徑,繼續創建一批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制定若干綠色制造標準,打造一批綠色示范標桿。
綠色產品。對標《生態設計產品評價通則》(GB/T32611)和生態設計產品評價規范系列國家標準(GB/T32163),引導企業在鋼鐵、有色、化工、建材、農畜產品加工等行業開發稀土鋼、多晶硅、聚氯乙烯、陶瓷、氨基酸、甜菜糖、羊絨制品等能源消耗最低、生態環境影響最小、可再生率最大的綠色產品。到2025年,爭取新創建綠色產品20個。
綠色工廠。重點在鋼鐵、有色、化工、建材、裝備制造、農畜產品加工、醫藥、電子信息等行業選擇一批基礎好、代表性強的骨干企業,通過采用綠色建筑技術建設(改造)廠房,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納比例。鼓勵企業合理布局廠區內能量流、物質流路徑,淘汰落后工藝設備,建立資源回收循環利用系統,采用先進適用的清潔生產工藝技術裝備,推動用能結構優化,創建具備用地集約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點的綠色工廠、綠色數據中心。到2025年,新創建綠色工廠50個。
綠色園區。全力推進工業園區綠色能源革命,實施園區控煤減碳工程,鼓勵有條件的園區率先開展零碳產業園應用示范,啟動實施零碳供電系統和智慧用電項目,實施源網荷儲工程,開展綠電消納行動。鼓勵園區高耗能企業采用新能源供能方式進行電能替代,探索建設“碳達峰、碳中和”先行示范項目,構建園區綠色發展模式和發展格局。在自治區境內的黃河、遼河、海河、松花江流域選取一批工業基礎好、基礎設施完善、綠色水平高的園區,在園區層面推動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加強余熱、余壓、廢熱資源和水資源循環利用,在企業層面促進廢物資源交換利用,補齊完善園區內綠色產業鏈條,建設一批布局集聚化、結構綠色化、鏈接生態化的綠色園區。到2025年,新創建綠色園區15個。
綠色供應鏈。重點在乳品加工、肉類加工、羊絨制品、醫藥、電子電器、機械制造等行業培育一批代表性強、行業影響力大、經營實力雄厚、管理水平高的龍頭企業,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的采購、生產、營銷、回收及物流體系,推動上下游企業共同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逐步實現資源利用高效化、環境影響最小化、鏈上企業綠色化目標,帶動上下游企業綠色發展。
綠色制造標準。落實《工業節能與綠色標準化行動計劃》,整合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綠色評價機構和重點企業創新資源,支持企業制定一批自治區級重點行業綠色制造、能耗地方標準,參與國家標準制定,逐步建立健全工業綠色標準化體系,擴大標準覆蓋面。
第七章 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
以擴大新基建領域投資規模為核心,加快建設5G基礎設施、工業大數據中心、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互聯網、智慧工業園區,實施數字化改造工程,持續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第一節 加快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深入推進大數據基礎設施統籌發展類綜合試驗區建設,以5G基礎設施、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建設和寬帶普及提速、融合發展為重點,加快構建高速、融合、安全、泛在的信息通信基礎設施。
5G基礎設施。加快布局5G網絡基礎設施,到2025年建成5G基站3萬個左右,實現盟市、旗縣(市、區)政府所在地、重點鄉鎮、工業園區、大型工礦企業5G信號有效覆蓋,推廣面向智慧礦山、智能制造等5G技術應用場景。
網絡基礎設施。實施工業互聯網IPv6升級改造,到2025年IPv6活躍用戶全面提升,工業領域網絡、應用、終端全面支持IPv6。啟動雙千兆光纖網絡建設,推動骨干網、城域網與接入網同步擴容提速,提高固定寬帶網絡接入能力。優化布局Wi-Fi6設施,實現重點公共場所免費Wi-Fi網絡全覆蓋。支持基礎電信企業推進網絡技術研究和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傳統網絡及鏈路提速升級。鼓勵重點工業企業對內部網絡實施以太網化、無線化改造,推動工業企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標識解析節點、安全設施等接入外網。支持衛星網絡發展,鼓勵利用內蒙古遙感衛星及北斗數據資源共享與應用中心、國家北斗導航(內蒙古)數據中心和數據運營服務中心等各類數據服務工業數字化轉型。
大數據中心。以烏蘭察布、和林格爾為重點集中布局大數據中心,到2025年力爭大數據裝機能力突破300萬臺。加強分布式供能、自然冷源、直流供電等技術在數據中心建設中的應用,推進整機柜服務器、規模化數據中心、綠色智能服務器等新型IT設備在數據中心中的應用,提升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在數據中心供電中所占比例,到2025年,全區大型數據中心平均PUE值降至1.3以下,寒冷及極寒地區力爭降到1.25以下。建設國家基礎數據備份中心、容災備份中心和企業數據災備中心、國家政務云北方節點、北斗內蒙古分中心。支持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建設,支持曠世超算平臺、國家超算無錫中心內蒙古分中心、內蒙古高性能計算公共服務平臺二期工程等項目建設,打造國家重要的高性能超算基地,推動實現“東數西算”。重點在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赤峰等地區,依托有條件的企業,利用綠色數據資源在能源、鋼鐵、稀土、化工、裝備、乳業等行業建設大數據中心。
第二節 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大數據應用
圍繞數字經濟發展,以數據應用為重點,大力推動5G技術、大數據在智慧礦山、工業互聯網、智慧園區、智能工廠等方面的應用,大力發展軟件服務業和服務型制造,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
建設智慧礦山。重點在大型露天煤礦和井工煤礦打造不同條件、場景、模式下的5G+無人駕駛、5G+無人采掘示范項目,掛牌一批5G+智慧礦山示范基地。到2025年,分布在重點露天煤礦的1200個礦用車實現無人駕駛,全區井工煤礦采掘面全部實現智能化作業。
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重點在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現代裝備制造、綠色農畜產品加工和新興產業等領域,建設企業級、行業級、區域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到2025年,全區建成投入運行工業互聯網平臺30個,實現10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上平臺,工業互聯網平臺普及率達到35%。著力在能源、現代裝備制造、乳業、農畜產品加工等行業建設工業互聯網標識二級解析節點,開展基于標識服務的關鍵產品追溯、全生命周期管理、供應鏈協同等應用創新,到2025年力爭建成3-5個國家工業互聯網二級綜合標識解析節點。繼續實施萬戶企業登云行動,按照“企業出一點、服務商讓一點、政府補一點”的原則,為登云企業提供更多優質服務,到2025年,培育新增50家以上登云服務商,“登云企業”實現倍增,打造20家以上“登云標桿企業”。
建設智慧園區。按照“政府主導、市場參與、整合資源、分步實施”的原則,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慧應用為支撐,全面整合園區內外資源,重點打造“一平臺、兩中心、六系統”(數據感知平臺,智慧運營中心、數據存儲中心,經濟運行監測系統、能源消耗監測系統、安全應急管理系統、環境保護監測系統、交通物流監測系統、綜合服務系統),到2025年,力爭全區工業園區全部建成智慧園區,實現園區內企業生產、環保、安全、能耗、物流等關鍵數據敏捷采集、傳輸、存儲、分析和智能響應,水電氣消耗、污水處理排放、污染物排放、危險物處置等實時自動監測,管道、閘門、壓力容器等安全敏感區域智能預警,園區內基礎設施網絡化、開發管理信息化、功能服務精細化、產業發展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建設智能工廠。支持企業應用智能設備、數控機床、自動化技術、自動識別技術、AGV等技術,促進車間計劃排產、加工裝配、檢驗檢測、能耗管理等各生產環節的智能協作與聯動,建設數字化車間。鼓勵骨干企業在數字化車間的基礎上,運用生產過程數據采集和分析、制造執行、企業資源計劃、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生產管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推動企業智能管理和決策,建設智能工廠。到2025年,打造15個智能工廠、40個數字化車間,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達到60%。在鐵合金、電石、民爆等行業的高危、高勞動強度以及作業環境惡劣的生產單元實施“機器換人”,到2025年,民爆行業裝車環節“機器換人”達到100%,電石、鐵合金行業3萬噸以上礦熱爐出爐環節“機器換人”分別達到100%、60%以上。深入推進“兩化融合”,建立數字化轉型診斷對標工作機制,定期開展診斷對標,保持“兩化融合”對標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覆蓋,推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兩化融合”貫標,到2025年,實現100家工業企業貫標。
大力發展軟硬件研發設計產業。支持呼和浩特、包頭、赤峰等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拓展業務、研發新品、提升層次。吸引國內外大型軟件企業落戶,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品牌貢獻大、發展速度快的龍頭企業。支持圍繞工業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營維護和經營管理等關鍵業務環節,開發特定場景的工業APP,提升產品設計、企業管理、生產控制等環節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水平。到2025年,培育使用工業APP數量300個以上,至少培育20個特定領域、特定場景的專用工業APP。
推廣服務型制造新模式。建設工廠大數據系統和互聯網平臺,圍繞產品全生命周期,實現從設計研發、原材料采購、生產組織、產品銷售到物流與售后服務的精益化管理。推動產業鏈之間的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加快發展個性化定制、遠程運維和網絡協同制造等新模式、新業態,實現從生產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跨越式發展。
第三節 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制定企業設備、控制、網絡、平臺、應用、數據等安全防護標準,開展關鍵設備、平臺及工業APP動態安全檢測評估,實施達標自評估和安全改造,培育一批網絡安全示范企業,樹標桿、推經驗。開展“工控安全深度行”活動。建立健全工業互聯網安全監督檢查、風險評估、信息共享和通報、應急處置、數據保護等工作機制,編制重點行業工業互聯網安全防護指南。
第八章 促進企業融通發展
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和《內蒙古自治區中小企業促進條例》,大力培育龍頭企業、骨干企業,促進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協作配套、融通發展,完善服務體系,提升服務效能,弘揚企業家精神,營造更加有利于企業發展良好生態。
第一節 培育大型骨干企業
實施百戶產業鏈骨干企業、龍頭企業培育工程,堅持政府引導與企業自主發展相結合,培育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主業突出、掌握核心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優勢、產品市場占有率國內領先甚至達到全球同行業前列的優勢特色產業鏈領軍企業、大型骨干企業。鼓勵大企業利用“互聯網+”等手段,搭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大中小企業創新協同、產能共享、供應鏈互通的新型產業創新生態,促進生產制造領域共享經濟新模式新業態發展,重構產業組織模式,形成融通發展格局。到2025年,力爭培育百億元以上大型骨干企業20家。
第二節 提升中小企業專業化能力
基于“眾創業、個轉企、小升規、小巨人”的企業成長路徑,支持中小企業專業化發展、精細化提質、特色化競爭和新穎化改造,培育一批產品質量優、創新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發展潛力大的中小企業。制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方案》,按照“儲備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則,認定和支持一批“專精特新”示范中小企業和細分領域的“小巨人”企業。鼓勵中小企業發揮優勢,主動融入產業鏈供應鏈,塑造分工明確、協作密切、整體競爭力穩步提升的企業集群發展良好生態。到2025年,培育“專精特新”示范中小企業200家、“小巨人”企業80家。
第三節 提升服務企業能力
進一步完善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切實幫助企業解難點、除痛點、疏堵點、補盲點,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
強化融資服務。推進自治區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平臺建設,進一步擴大信用融資規模。優化提升“助保貸”資金,適度擴大“助保貸”資金池規模,穩步擴大中小企業支持范圍,提高先進制造業融資擔保比例,到2025年,“助保貸”資金支持中小企業超過2300家。更多爭取國家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業務降費獎補支持,更多降低中小企業擔保費率,更多減輕中小企業融資負擔。深化產融合作,創新和完善政銀企合作機制,定期舉辦融資對接活動,促進金融資源和資金需求有效銜接。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適合中小企業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強化公共服務。建立中小企業問題受理和協調解決機制,維護中小企業合法權益。落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各項政策,繼續開辦中小企業政策大講堂,提高政策知曉率。建立政策、管理、法律服務咨詢專家庫,組織開展“為中小企業送管理、送服務”行動,針對中小企業成長問題,點對點、一對一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系統化解決方案。開展產業鏈上下游項目配套對接活動,推動中小企業與大型骨干企業建立穩定協作配套關系。
強化平臺服務。推動自治區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向旗縣(市、區)和工業園區延伸,形成以自治區、盟市、旗縣(市、區)三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為主體架構的公共服務體系,為中小企業提供找得著、用得起、有保障的精準服務。健全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服務規范和運行考核機制,提升平臺服務效能。發揮國家和自治區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等平臺的資源整合和對接能力,暢通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渠道。設立“小巨人”企業展示窗口,多渠道、多層面、全方位提升企業知名度。
第九章 深化開放合作
堅持以合作共贏為戰略支點和引領取向,主動融入國內大循環、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全方位加強區域合作和對外開放,拓展發展新空間,催生發展新動力。
第一節 深入推進對外開放
立足于自治區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發展大局,找準定位,深度謀劃,全面推進中俄蒙經濟走廊建設,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深化能源資源、裝備制造、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務實合作,以高水平開放促進工業和信息化高質量發展。
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瞄準關鍵技術工藝、關鍵基礎材料、核心零部件等領域,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合作,構建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加大“走出去”步伐,鼓勵高端裝備、重型汽車、電子信息、新型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醫藥及醫療設備等優勢企業建立國外研發中心,支持有實力的涉農企業與俄羅斯、中東歐等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帶動農機裝備、肥料、農藥等行業出口。支持有實力的企業設立海外數據中心,為“一帶一路”合作提供基礎云服務。
發展泛口岸經濟。支持滿洲里、二連浩特等口岸城市和“一帶一路”重要樞紐節點地區發展過境資源加工產業,建設資源加工轉化園中園,形成口岸帶動、腹地支撐、邊腹互動格局。擴大外向型企業落地規模,引導出口加工企業和木材、鉀肥、糧食等進口加工企業落地發展。深化同俄羅斯、蒙古國合作,在滿洲里和二連浩特開展互貿區落地加工先期試點。促進滿洲里、二連浩特邊境經濟合作區發展,抓住滿洲里、鄂爾多斯、呼和浩特綜合保稅區建設的有利契機,推動外向型高端加工制造業集聚發展。
提升國際合作水平。引導外資投向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先進制造業領域,鼓勵境外企業和科研機構來內蒙古設立研發機構。支持區內企業主動融入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促進政策、規則、標準等方面“軟聯通”,推動產業合作由加工制造向研發設計、品牌培育等環節延伸,提升跨國經營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第二節 深入推進對內協作
落實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健全區域產業合作機制,有序承接國內先進生產力轉移,厚植發展基礎,培育發展動能,在全方位融入國內市場中增創發展新優勢。
積極融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深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加強與沿黃省市、毗鄰地區產業協作,一體推進沿黃生態經濟帶建設。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深化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合作交流,落實京蒙協作機制,統籌資源布局、地緣優勢、交通條件、生態環境容量等因素,強化產業融合、產業轉移合作,形成要素配置合理、生態友好協調、質效明顯提升的互補互動發展格局。
統籌區內協調發展。促進東部盟市放大和發揮綠色生態優勢推動高質量發展,高質量建設農畜產品加工基地,以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為支柱構建綠色制造業體系,以滿洲里、二連浩特口岸為支撐發展泛口岸經濟,嚴格控制新上能源資源型產業項目,積極培育消耗低、排放少、質量效益高的新興產業,形成綠色化、開放型經濟發展特色優勢。促進中部盟市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立足產業基礎和產業集群優勢推動高質量發展,提升產業層次和發展能級,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構建高效分工、錯位發展、有序競爭、相互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強勁活躍的增長帶動極。促進西部盟市補齊生態環境短板推動高質量發展,優化產業布局,推動產業整合、延伸、升級,促進綠色化轉型,推進河套灌區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增加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供給,增強區域發展整體競爭力。
強化招商引資。建立頂格推進招商引資機制和模式,統籌當前和長遠、鍛長板和補短板,突出招大引強、招新引優,強化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精準謀劃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技術水平高、經濟效益好、帶動作用強的建鏈補鏈延鏈強鏈項目,打造在國際國內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優勢產業鏈,以重點領域趕超和領跑帶動整體工業提質增效。
第十章 實施保障
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圍繞規劃落實,制定稀土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制定新能源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制造、化工轉型升級、農畜產品加工、新材料、生物醫藥、產業數字化轉型等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重點、落細落實任務。繪制優勢特色產業鏈全景圖,制定優勢特色產業鏈建設方案,堅持問題導向推動延鏈補鏈擴鏈強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競爭力。制定鋼鐵、化工、有色、建材等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促進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建立符合自治區實際的基于能效和環保的差別化電價機制,調整“兩高”行業電力市場交易政策。清理取消“兩高”項目不合理支持政策。
提升工業園區基礎能力。制定工業園區基礎能力提升規劃,科學確定工業園區產業發展方向,以產業規劃引導工業園區錯位發展、有序競爭,推動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圍繞主導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布局項目、整合園區,支持合作共建園區,促進產業集聚集群集約發展。完善工業園區基礎設施,重點支持環保、標準廠房、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產業發展承載力,到2025年,一類工業園區全部實現“九通一平”,二類工業園區全部實現“七通一平”。加強考核引導和約束,建立以單位土地面積產值、稅收貢獻及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等為主要內容的考核指標體系,按年度對工業園區進行考核,引導工業園區集中精力抓項目建設、產業發展。
加強要素保障。以市場化方式推動用地、環境容量、排污總量、能耗指標、電力、水等要素指標向先進制造業和重大項目傾斜,進一步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加快推動用能權交易和碳排放交易,建立碳排放強度考核機制。完善經濟運行監測預警預測體系和糾偏機制,加強煤電油氣運綜合協調保障。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全面推進安全生產質量標準化管理,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及時排查化解安全隱患,堅決防止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扎實做好民爆行業安全生產監管工作。
大力優化營商環境。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動簡政放權,全面推廣“蒙速辦”,開辟項目審批綠色通道,推行審批承諾制、區域評估制、項目代辦制,最大限度縮減項目前期手續辦理時限。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確保項目合規建設。制定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增強財政資金對工業和信息化高質量發展引導作用。進一步規范涉企收費和行政執法行為,落實防止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長效機制,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實施重大項目滾動計劃。堅持重大項目帶動,以規劃策劃項目、以項目落實規劃,建立重點項目庫,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儲備、建設和投產。實施制造業重點項目五年滾動計劃,對列入滾動計劃的重大項目實行領導包聯制,強化項目日常調度、動態管理、跟蹤服務,確保重點項目早開工、早建成、早投產。
各地區各部門要高度重視本規劃落實工作,明確職責任務,完善工作機制,落實工作責任,強化考核激勵,形成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建立統計分析、績效評估、中期評估、監督考核機制,開展規劃實施的年度監測、中期評估和終期總結,適時對目標任務進行必要調整。按年度總結本規劃重點任務落實情況,及時發現和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的突出問題,推動規劃落實落地。本規劃提出的預期性指標和產業發展、結構調整等領域目標任務,主要依靠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實現,各地區各部門要積極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法治環境和營商環境,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發揮政府部門引導作用,努力實現預期性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