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農業(農牧)農村局:
當前,正值全省春耕備耕關鍵時期,從源頭抓好糧食作物種子檢疫監管,及早落實植物疫情監測預警和阻截防控工作措施,對牢牢掌握全年糧食作物植物疫情防控主動權,堅決守住我省糧食安全生產底線至關重要。為進一步強化糧食作物植物疫情全鏈條治理,現就相關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認識,堅決扛起糧食作物植物疫情防控責任
一要充分認識植物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植物疫情防控是生物安全的重要內容,糧食作物植物疫情防控又是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的基礎。各地務必要從生物安全、農業生產大局出發,加強組織領導,切實抓好糧食作物種子檢疫監管和植物疫情監測防控,為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筑牢屏障。二要切實增強植物疫情防控工作的緊迫感。今年,穩定糧食產量和大豆種植擴面是我省“三農”重點工作,目前我省已有稻水象甲、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毒麥等5種糧食作物植物疫情發生,大豆疫病、玉米褪綠斑駁病毒病等疫情也面臨傳入風險。各地務必要強化底線思維,增強責任感,時刻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為保障“三農”重點任務完成打好基礎、做好保障。三要壓緊壓實植物疫情防控工作責任。各地要依法依規嚴格落實植物疫情防控屬地責任,緊盯糧食作物國家、省級制(繁)種基地,建立健全種子種苗檢疫監管工作長效機制。要分級分片落實糧食作物植物疫情監測防控各項措施,完善植物疫情應急預案,做好應急防控準備。
二、關口前移,規范糧食作物種子產地檢疫
一是規范開展田間調查。各地要嚴格按照相關技術規程實施種子種苗產地檢疫,在作物生長期間開展3次以上田間調查,做好詳細記錄,由植物檢疫員(2名及以上)和生產單位代表簽字確認,調查情況及時準確錄入“全國植物檢疫信息化管理系統”,調查記錄及影像資料等一并存檔備查。二是認真核查制(繁)種信息。各地應要求生產單位在最后一次田間調查前,如實提供申報品種的實際制(繁)種面積、產量及相關證明材料。結合最后一次田間調查,通過查看用地證明或合同、走訪詢問、實地調查等方式對生產單位提供的相關信息進行核查。
三、從嚴把關,強化糧食作物種子調運檢疫
一是加強調運檢疫核查核實。對產地檢疫合格證過期或植物檢疫證書備案超過1年無法簽證調運的陳種子,以及憑有效植物檢疫證書從縣境外調入、需再次調出縣境的種子,調運申請人提出調運檢疫申請后,由2名及以上植物檢疫員進行現場核查,規范填寫現場檢疫記錄,并與調運申請人或其代表共同簽字確認。二是加大證書查驗力度。各地要加強糧食作物種子日常檢疫監管,在糧食作物種子調運銷售季節,加大對倉庫、銷售門店、批發市場等有關場所的證書查驗力度。發現無《植物檢疫證書》《產地檢疫合格證》《農業植物調運檢疫要求書》等植物檢疫證明,違規調運、銷售種子的,或貨證不符的,由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機構處理。
四、科學布防,織密糧食作物植物疫情監測預警網絡
一是增設監測點,確保植物疫情監測全覆蓋。各地要以稻水象甲、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毒麥、玉米褪綠斑駁病毒病、大豆疫病等重大和高風險糧食作物植物疫情為重點,在部、省統籌建立植物疫情監測點的基礎上,增設常規監測點,確保糧食主產區、高風險區,以及國家級、省級現代農業糧食園區監測預警布點全覆蓋。二是優化監測方式,確保植物疫情監測結果準。各地要在農業農村部及我省擬定的重大植物疫情監測調查技術方案指導下,因地制宜,更新手段,采取定點監測和隨機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疫情監測,準確掌握植物疫情發生動態,預判植物疫情發生態勢,及時發布預警信息。三是把握關鍵時期,確保植物疫情監測效率高。在水稻秧田期和拔節期、小麥灌漿期、玉米幼苗期和拔節期、大豆幼苗期和開花期等植物疫情高發期,加大調查頻率,發現新發生疫情,第一時間報告,及時處置。
五、分類治理,狠抓糧食作物植物疫情防控措施落實
一是全面落實稻水象甲防控關鍵技術。稻水象甲發生區要在水稻秧田期全面實施秧苗帶藥移栽,鼓勵以政府購買服務形式開展統防統治。在水稻本田期,及時補防一代幼蟲,適時兼治一代成蟲。二是持續開展水稻細菌性條斑病預防性防控。水稻細菌性條斑病老發生區要開展綜合防治,在播種前做好種子藥劑浸種處理,在秧苗期開展藥劑防治,在水稻收獲后做好田間稻樁和雜草清理工作。盆地內歷史發生區要持續做好疫情跟蹤調查,必要時在秧田期和高溫高濕季節開展預防性防控。三是著力推進零星疫情鏟除。毒麥發生區要結合油菜擴面等政策支持,通過拔除、換種、改種等措施,力爭根除疫情。馬鈴薯內生集壺菌發生區要結合抗病品種使用、化學防治等措施,逐步根除疫情。馬鈴薯金線蟲發生區要通過輪作、休耕等農業措施,結合化學防控,控制危害損失。
四川省農業農村廳
2022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