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轄市人民政府、濟源示范區管委會,省人民政府各部門:
現將《河南省“十四五”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22年4月11日
河南省“十四五”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
為加快推動“十四五”時期全省現代物流業高質量發展,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更好發揮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作用,服務支撐現代化河南建設,根據《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特制定本規劃。
一、規劃背景
(一)發展基礎。“十三五”期間,我省緊緊圍繞物流業轉型發展、現代物流運行體系建設和物流降本增效綜合改革等重點工作部署,加強戰略謀劃,擴大開放合作,完善基礎設施,強化創新驅動,物流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1.規模效率持續提高。“十三五”期間,全省社會物流總額年均增長8.2%,高于全國2.5個百分點;物流總收入年均增長9%,高于全國0.8個百分點;貨物運輸量、周轉量年均分別增長0.7%、2.8%。2020年,全省社會物流總額達到16.1萬億元,較2015年增加6.8萬億元,總量居中部六省第1位;物流總收入達到6987.3億元,較2019年增長4.6%;貨物運輸量、周轉量分別達到21.9億噸、8690.5億噸公里,其中公路周轉量、貨運量分別居全國第3位、第5位。物流降本增效綜合改革成效顯著,2020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全省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為13.5%,較2015年下降3.4個百分點。
2.輻射能級不斷提升。以“空中、網上、陸上、海上”四條絲綢之路為引領的國際物流中心建設取得顯著進展。2020年,鄭州新鄭國際機場完成貨郵吞吐量63.9萬噸,較2015年增長141%,貨物運力、全貨機航線、航班及通航城市數量均居全國第5位,貨運規模躍居全球50強,基本形成了橫跨歐美亞三大經濟區、覆蓋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航線網絡。“十三五”期間,中歐班列(鄭州)開行班數年均增長45.5%,累計開行3630班、貨重199.57萬噸、貨值148.33億美元,集貨范圍覆蓋全國四分之三區域,境外網絡遍布30多個國家。跨境電商業務輻射196個國家和地區,累計業務總量、納稅總額均居全國前列。通江達海運輸能力穩步提升,內河集裝箱運輸實現零的突破,開行鐵海聯運超過500班。
3.設施布局加快完善。6個城市、10個樞紐列入《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建設規劃》,樞紐數量居中部六省第1位,其中,鄭州空港型、洛陽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入圍國家建設名單;國家級示范物流園區增至4個、總量位居全國前列;鄭州獲批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鐵路營業、內河航道里程分別達到7100公里、6519公里和1725公里,較“十二五”末分別增長12.6%、25.2%和3%。鄭州新鄭國際機場二期工程建成投用、三期工程加快建設,建成運營運輸機場4個。建成投運水果、糧食、肉類等7個海關指定監管場地和藥品、汽車2個功能性口岸,加快申建國際郵件樞紐口岸,形成了內陸地區功能最全、種類最多的口岸設施集群。快遞網點實現鄉鎮全覆蓋,快遞業務量和業務收入均居中部六省第1位。
4.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十三五”期間,我省成為國家6個物流降本增效綜合改革試點省之一,在全國率先實行高速公路分時段差異化收費,國家多式聯運、城市綠色貨運配送、城鄉高效配送、城市共同配送等試點示范單位數量均居全國前列。首創的跨境電商“網購保稅1210服務模式”得到世界海關組織認可并推廣至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歐班列(鄭州)在全國率先研發投用冷鏈集裝箱,實現超過1萬公里國際全程冷鏈運輸。UU跑腿共享平臺服務覆蓋全國176座城市,綜合實力居全國即時物流行業第一梯隊。利用大數據挖掘技術在全國首創發布“物流復工指數”,依托“豫冷鏈”平臺開展冷鏈食品追溯管理,行業管理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我省物流業發展雖然取得顯著進展,但距高質量發展要求仍有不小差距:一是政策支持仍顯乏力。物流業發展規劃與綜合交通、土地、城鄉建設等規劃銜接不足,物流項目建設選址隨意性較大。政策精準度和協同性不高,冷鏈物流發展、園區建設、主體培育等相關工作分散在相關部門,未能形成有效合力。二是市場主體實力偏弱。物流市場規范化、專業化程度不高,物流企業仍以“小散弱”為主,全省規模以上物流企業僅占物流市場主體的7.7%,A級以上物流企業數量不足全國的3%,缺乏具備供應鏈整合和平臺組織能力的“鏈主型”龍頭企業,本土物流上市企業仍未實現零的突破。三是服務能力有待提升。物流業與農業、制造業等產業聯動融合不夠,產業集群供應鏈協同不足。物流服務同質化競爭現象普遍,低水平服務供給過剩,高標準、現代化倉儲設施緊缺,中高端供給不足。四是智慧化水平亟待提高。物流設施設備智能化、自動化程度不高,物流信息交換共享存在瓶頸制約,物流“信息孤島”問題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物流效率提高。
(二)面臨形勢。
1.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河南物流在打造全國示范樣板上有新作為。習近平總書記在我省考察時提出“希望河南建成連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的物流通道樞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多作貢獻”,這為我省物流業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主攻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河南新征程中,需要我省物流業加快提質升級步伐,圍繞現代物流強省建設,重點在物流樞紐、物流降本增效、航空物流、冷鏈物流、新模式新業態等方面再創一批在全國立得住、拿得出、叫得響的新亮點新標桿。
2.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賦予現代物流發展新使命。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我省產業基礎、市場規模、區位交通、開放通道等優勢將更加凸顯,為現代物流業加快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未來一個時期,我省物流業對外要立足全面開放新格局,精準把握全球供應鏈體系重構戰略機遇,努力適應復雜多變的國際經貿環境,為擴大對外開放提供堅實保障;對內要把握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順應技術創新應用發展新趨勢,加快構建現代物流運行體系,全面提升物流服務質量和效率。
3.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為物流區域協同創造新機遇。隨著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戰略的實施以及多領域戰略平臺融合聯動的疊加效應持續顯現,物流要素資源跨區域流動將更加順暢便捷,區域間中轉聯運物流需求將快速增長。我省亟需創新區域物流合作機制,加快建設通暢、高效的綜合運輸大通道,推動跨省際物流設施聯通、資源共享,形成多層次、多功能、廣覆蓋的綜合物流體系,以物流一體化加快區域經濟整合與協調發展。
4.技術產業變革和綠色發展為現代物流業提質增效提供新動能。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5G、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現代產業體系質量、效率、動力變革深入推進,為數字化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支撐、為智能化物流組織模式創造了條件、為高端物流技術裝備研發應用注入了新的活力。隨著碳達峰、碳中和時間表的明確和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趨嚴,資源約束愈加趨緊,亟待發展綠色物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實現綠色環保與降本增效協調發展。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錨定“兩個確保”、實施“十大戰略”,堅持充分發揮物流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一條主線”,加強與重大發展戰略、產業升級、民生需求“三個對接”,推進優布局、強合作、促融合、提效率、增動能“五大任務”,加快推進“流量”變“留量”,深度嵌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構建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關鍵環,把我省打造成全國乃至全球舉足輕重的現代化、國際化、世界級物流樞紐基地,為暢通現代流通體系、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絢麗篇章提供堅實保障。
(二)基本原則。
1.服務大局,協同聯動。立足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緊密對接重大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創新區域物流合作機制,構建區域協同、多業聯動、城鄉互補的物流發展格局,促進區域、城鄉高質量均衡發展。
2.樞紐帶動,系統成網。暢通公鐵空水為一體的現代物流通道,加快國家物流樞紐、區域物流樞紐和物流節點有機銜接的現代物流樞紐系統建設,完善專業便捷的現代物流服務網絡,打造“通道+樞紐+網絡”的現代物流運行體系。
3.創新驅動,融合互促。堅持創新在現代物流業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加快物流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促進現代物流與制造、貿易、信息、金融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物流服務深度嵌入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
4.綠色發展,安全韌性。倡導綠色物流理念,推廣綠色低碳技術,降低物流業總體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提升行業綠色可持續發展能力。統籌發展與安全,完善應急物流體系,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三)發展目標。到2025年,“通道+樞紐+網絡”的現代物流運行體系基本建成,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物流支撐體系基本形成,現代物流強省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物流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物流業產業規模突破萬億元,基礎性、戰略性作用進一步凸顯;跨區域物流聯動機制不斷健全,物流資源整合調配能力顯著提升;物流企業競爭力大幅提高,全省3A級以上物流企業超過400家。
——物流設施網絡更加完善。集航空、水運、公路、鐵路為一體的立體物流通道系統加快構建;物流樞紐一體化運作、網絡化經營、專業化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國家物流樞紐、示范物流園區、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等重大載體發展水平位居全國前列;“最初一公里”“最后一公里”設施短板加快補齊,便捷通暢、銜接高效、功能互補的多層次物流設施體系基本形成。
——物流組織效率明顯提升。自動化、智能化物流裝備廣泛應用,信息化、標準化、綠色化發展水平大幅提高;運輸結構不斷優化,多式聯運貨運量年均增長15%;物流成本費用持續降低,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率下降至13%,物流服務便捷度和群眾獲得感持續增強。
三、主要任務
(一)完善運行體系,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1.暢通骨干物流通道。以國家干線物流通道為主脈,打造集航空、水運、公路、鐵路為一體的“2+10”立體物流通道系統。提升航空物流通道服務能級,補齊內河航運物流通道短板,加快建設“空中絲綢之路”和內河航運物流通道。鞏固陸路物流通道綜合優勢,暢通新亞歐大陸橋、京港澳、大廣、二廣、濟鄭渝、太鄭合、晉豫魯、滬陜、北沿黃、寧洛等物流通道。
2.建設國家物流樞紐。立足打造國家物流體系關鍵節點和重要平臺,推動資源要素向國家物流樞紐集聚,提升一體化運作、網絡化經營、專業化服務能力,建設功能復合、高效聯通的物流設施群和物流活動組織中心。圍繞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和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增強國際國內物流資源要素吸附能力,打造以空港型、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為引領,以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為支撐的現代國際物流中心。加快洛陽、安陽、商丘、南陽、信陽等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打造全國重要的供應鏈組織中心和商貿物流集散分撥中心。配合國家開展物流樞紐評估和動態調整工作,積極爭取條件具備的樞紐和所在城市納入國家規劃范圍。
3.打造區域物流樞紐和節點。加強與國家物流樞紐的分工協作和有效銜接,整合提升區域分撥、專業化倉儲、鐵路口岸等基礎設施,打造全省物流骨干設施網絡。加快開封等12個省轄市區域物流樞紐建設,為制造業集群和區域商貿活動提供全鏈條物流服務。加快永城、鄧州、林州、臺前、長垣、靈寶、新蔡等省際交界縣(市)區域物流樞紐建設,為跨區域產業合作和居民消費提供集散分撥、銜接轉運等服務。推動原陽、尉氏、長葛、武陟等縣(市)區域物流樞紐積極承接鄭州國際現代物流中心功能溢出,提升淮濱、唐河、項城、沈丘等縣(市)區域物流樞紐內河航運服務能級,強化蘭考、臨潁、潢川等縣(市)區域物流樞紐集散分撥功能。支持具備條件的縣(市)圍繞服務本地生產服務、生活消費需求,建設功能集聚、設施集約的物流節點,暢通物流末端運行,提升物流配送時效。
4.推動物流樞紐系統成網。統籌推進國家物流樞紐、區域物流樞紐和物流節點建設,構建設施緊密互聯、信息互通共享、業務高效協同的現代物流樞紐網絡。強化物流樞紐與物流通道連接,加快推進鐵路專用線進企入園,加強物流樞紐集疏運道路建設。推動各類物流中心、配送設施與物流樞紐功能對接、聯動發展。支持物流樞紐間加強戰略聯盟、資本合作、設施聯通、平臺對接,建立樞紐信息聯通機制,加大樞紐間貨運專線開行力度,協同開展干線運輸、區域分撥、多式聯運、倉儲服務、跨境物流、城市配送等業務,提高物流樞紐規模化、組織化、體系化運作水平。
附圖:河南省現代物流運行體系布局示意圖
(二)加強協同聯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1.推動國際物流交流合作。圍繞支撐拓展“空中、陸上、海上、網上”四條絲綢之路,建立健全國際物流協作機制,暢通國際物流。推進盧貨航亞太樞紐和運營基地建設,擴大“空中絲綢之路南南合作伙伴聯盟”覆蓋范圍,加密國際航線,加快建設空空轉運中心,構建鏈接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空中經濟廊道。推動中歐、中亞班列擴量提質和運貿一體化發展,積極參與國際多式聯運規則制定,完善拓展歐洲、中亞及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成員國等線路和境外集疏網絡,推動鄭州國際陸港新址規劃布局建設,探索開展國際卡車運輸,打造貫通歐亞的陸上經濟走廊。推動布局雙向跨境電子商務貿易平臺和海外倉,探索開行進口跨境電商班列,拓展“跨境電子商務+空港+陸港+郵政”運營模式,提升通關效率和貿易便利化水平,完善面向全球的跨境電商物流體系。提升通江達海內河航運能力,擴大海鐵聯運班列規模,提高與主要港口連通度,融入全球海運服務網絡。
2.加快區域物流協同發展。統籌推進中原城市群物流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和功能對接,強化與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城市群物流業務聯動,探索建立共享業務模式,通過設施共建、產權共有、利益協同等方式,合理配置倉儲、運力等資源,優化公路貨運專線,開行鐵路貨運班列,加密內河航線,打造便捷高效的城市群物流通道網絡和供應鏈協同分工體系。全面融入國家物流樞紐體系,依托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加強與上海、天津、青島、伊犁、博爾塔拉等重要物流樞紐合作互動,著力提升通道運營組織能力。建立鄭州都市圈物流產業發展聯動對接機制,探索共建共享城市物流中心、配送網點等設施,促進都市圈物流網絡化、組織化運行,支撐帶動周邊地區產業鏈和供應鏈協同發展。加強物流樞紐(園區)聯盟建設,促進樞紐(園區)業務對接、設施聯通、功能聯合和資源共享,提升區域物流一體化發展水平。
(三)促進產業融合,暢通產業鏈供應鏈。
1.推動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支持物流企業與制造企業通過市場化方式創新供應鏈協同共建模式,提高生產制造和物流一體化運作水平。鼓勵制造企業主輔分離,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設立專業物流公司,再造企業內部流程,開展社會化物流業務。完善提升先進制造業開發區內物流服務“區中園”功能,為制造企業提供高效快捷的物流服務,降低制造企業物流成本,提升制造企業競爭力。鼓勵物流企業為制造企業量身定制供應鏈管理庫存、“線邊物流”、逆向物流、供應鏈一體化服務等物流解決方案,探索聯合采購、共享倉儲等創新模式。擴大面向大型廠礦、制造業基地等的“點對點”直達貨運列車開行范圍,提高協議制運輸比重,擴大大宗物資運量運能互保協議范圍。推動大宗商品物流園區拓展完善交付交割、結算融資、通關保稅等功能,建設集采購、分銷、倉儲、配送、金融于一體的供應鏈協同服務平臺,加快向供應鏈集成服務商轉型。
2.發揮物流對農業的支撐帶動作用。暢通農產品上行渠道,推動物流設施、服務、系統嵌入優勢農產品主產區,拓展農產品第三方物流業務,提供倉儲、包裝、加工、配送等增值服務。加強農產品物流集散分撥設施建設,完善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功能和擴大輻射范圍,培育一批農產品集散、物流配送和展銷中心。支持快遞電商等物流企業深度對接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力發展“互聯網+產地直發”模式,實現信息共享、流程對接、服務定制,提升企業供應鏈管理水平。支持在特色優勢農業基地就近建設或改造集配中心、產地倉等設施,發展農產品商品化處理和末端銷售網絡,推動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有機結合。
3.支撐商貿流通體系建設。完善商貿物流服務網絡,圍繞現代服務業開發區、品牌消費集聚區等城市重點區域,完善面向采購商的網絡化倉儲配送體系、面向網商的便捷化供應鏈物流服務體系、面向小品牌的專業化共同配送服務體系。圍繞城市核心商圈、次級商圈、社區商圈建設,推動商圈物流資源整合提升,建設商圈物流高效配送體系。支持第三方物流企業與大型商貿企業、專業批發市場合作,探索開展標準化、定制化、協同化物流服務。
(四)強化民生保障,助推居民消費升級。
1.完善冷鏈物流服務體系。加強生鮮農產品初加工、保鮮預冷、冷藏配送等設施建設,加快補齊農產品流通設施短板,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完善農產品供應鏈體系,進一步降低農產品損耗和物流成本。加快國家和省級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推動速凍食品、肉類、低溫乳制品等特色優勢冷鏈物流提質升級,強化藥品冷鏈物流配送全程動態監管,完善自動化立體冷庫、低溫初加工、生產預冷等設施,加強銷售終端冷庫和冷柜配置,積極推進“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互聯網+裝備租賃”等冷鏈物流模式創新,加強冷鏈產品質量追溯和監管體系建設,打造全鏈條、可追溯、“無斷鏈”的冷鏈物流體系。
2.完善電商快遞服務網絡。加快鄭州新鄭國際機場郵件處理中心建設,開拓鄭州直航國際郵路,推進進境郵件“一點通關、分撥全國”試點工作,推動中歐班列(鄭州)運輸國際郵件常態化,打造全國性快遞物流集散交換中心。圍繞電子商務發展需求,加快完善區域性快遞專業類物流園區、城市快件處理中心、城鄉快遞營業網點、快遞末端投遞等四級快遞物流設施功能。結合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鄉快遞服務站、智能快件箱、智能信包箱、無人配送車(機)等智能終端設施建設和資源共享。鼓勵電商快遞企業在全省布局智慧云倉服務,建立“鄉村集貨、云倉集單、數據互通、統倉共配”的電商供應鏈體系。
3.提高農村物流服務能力。依托區域物流樞紐、節點和物流園區建設,建立完善農村物流三級配送網絡,推動縣(市)整合交通運輸、郵政、商務、農業、供銷等部門現有設施,升級或布局一批縣級農村物流服務中心,增強縣域農村物資下行配送和農副產品上行中轉服務能力;推動鄉鎮以商超、郵政服務點、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客運站點、快遞集聚點等為依托,建設鄉鎮物流配送站,支撐農村各類物資的中轉倉儲和分撥配送;推動行政村以農村生活綜合服務中心、郵政及供銷服務點、便利店、客運站點等為依托,建設村級配送網點。統籌農村商貿流通市場、干線物流、快遞物流、農資配送等資源,探索“運郵合作”“交郵融合”“客貨同網”等協同發展模式,開行統倉共配、統一配送、定時定點定線的農村物流貨運班車,有效破解農村物流成本高和上下行貨運不均衡等難題。
(五)突出創新引領,增強行業發展動能。
1.推動物流技術裝備創新。加強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推廣,鼓勵企業加強智能化立體倉庫、智能快(郵)件箱、數字化終端設備等普及應用。加大智能物流技術研發力度,鼓勵物流龍頭企業和科研機構等開展物流領域關鍵技術裝備科技攻關,開展物流智能裝備首臺(套)示范應用,研究推廣尺寸和類型適宜的內陸集裝箱,加快中歐班列(鄭州)冷藏集裝箱技術研發升級,推動關鍵技術裝備研制和產業化。加快數字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開展物流智能化改造行動,提升物流樞紐和示范物流園區智慧化水平,爭創國家智能化倉儲物流示范基地。
2.探索物流業態模式創新。大力發展航空貨運、高鐵快運,爭取試點開行冷鏈生鮮、生物醫藥、高端制造、電商零售等特色產品專列,爭取開展高鐵大批量貨物運輸試點。支持即時物流、云倉等共享物流模式發展,鼓勵共同配送、集中配送、分時配送等物流組織方式發展,探索無人配送車在城市社區、無人機在農村和應急領域試點應用。深入實施多式聯運示范工程,開發“一站式”多式聯運服務產品,強化聯運轉運場站和“不落地”裝卸設施建設,創新“卡車航班”運營模式,提高一體化轉運銜接能力和貨物快速換裝便捷性。推動以網絡為依托的貨運新業態規范有序發展。
3.強化物流經濟體系創新。加快發展物流通道經濟,圍繞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實施,依托骨干物流通道,強化沿線物流樞紐等重大物流基礎設施服務功能,高效串接農產品產地、商品集散地和主要消費地,密切物流通道沿線經濟產業聯系,優化通道沿線產業分工,提高產業組織和要素配置能力,打造經濟和產業發展走廊。發展特色鮮明的物流樞紐經濟,充分發揮國家物流樞紐輻射廣、成本低、效率高的優勢,帶動區域農業、制造、商貿等產業集聚發展,打造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物流樞紐經濟增長極,爭創國家物流樞紐經濟示范區。
四、重點工程
(一)航空物流工程。深化拓展鄭盧“雙樞紐”戰略合作,加密國際航線航班,擴大海外航空貨站數量,強化與全球主要航空樞紐聯運協作,打造全球樞紐伙伴網絡。依托鄭州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完善機場貨運設施布局,加快北貨運區國際貨站、基地航空公司貨站等相關設施建設。爭取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在鄭州建設中國郵政航空第二基地,打造全國重要的國際郵件樞紐口岸。積極引進航空物流集成商,大力發展本土貨運航空公司,提升航空物流保障能力。暢通航空物流服務鏈條,大力發展航空冷鏈、航空快遞等特色物流,擴大客改貨包機業務規模,支持鄭州新鄭國際機場推進航空電子貨運和“空空中轉”試點工作。
(二)冷鏈物流工程。在果蔬、畜禽、奶制品、水產品、花卉等高附加值生鮮農產品優勢產區和集散地,整合集聚冷鏈物流市場供需、存量設施以及農產品流通、生產加工等上下游產業資源,高標準建設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圍繞服務產地農產品集散和銷地城市冷鏈物流系統,建設一批產地冷鏈集配中心和銷地冷鏈集配中心。實施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工程,支持農產品流通企業建設一批冷鏈加工配送中心、中央廚房等設施。
(三)多式聯運工程。加快多式聯運換裝設施與集疏運體系建設,暢通多式聯運站場與城市主干道的連接,推動鐵路專用線存量設施整合,完善內河港口聯運換裝設施。建設高鐵貨運設施,探索開展空鐵聯運業務。實施國際空港、國際陸港等物流骨干企業平臺信息互聯互通工程,探索推動民航、鐵路、公路、海關、口岸等跨部門、跨區域、跨運輸方式間的信息系統對接和信息資源開放共享。推進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建設,積極參與國際多式聯運規則制定。培育多式聯運經營人,為客戶提供全程“一次委托、一口報價、一單到底、一次收費”的“一單制”聯運服務。
(四)應急物流工程。充分利用現有物流通道資源和樞紐網絡,整合存量應急設施,建設一批應急物流基地和物資中轉站,構建干支銜接的應急物流保障體系。健全應急物流社會動員和保障機制,強化應急運力儲備,研究建立應急物流保障重點企業名單制度,完善應急運輸車輛通行辦法,暢通軍地應急物流相互支援渠道。推動全省快遞物流應急調度系統、各地應急指揮中心、交通戰備辦公室等資源整合,建設全省統一的應急物流數字化指揮中心和應急物資保障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構建完善省、市、縣三級聯動應急物流響應機制。
(五)綠色物流工程。持續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加快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推廣新能源運輸和管道運輸。支持綠色運輸、綠色倉儲、綠色包裝、逆向物流等模式創新,減少物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發展綠色倉儲,鼓勵和支持物流園區、大型倉儲設施應用綠色建筑材料、節能技術與裝備,推廣能源合同管理等節能管理模式。支持物流園區、交易市場等建設“屋頂光伏電站”,構建“分布式光伏+儲能+微電網”的物流自給能源系統。全面落實快遞綠色包裝國家標準,推廣循環包裝,減少過度包裝和二次包裝。支持各地加快逆向物流體系建設,完善逆向物流服務標準體系,提高逆向物流服務水平。
(六)市場主體工程。通過完善保障政策、強化上市培育、打造服務品牌等方式,培育100家左右全國領軍型、特色標桿型、新興成長型物流企業。支持省屬國有企業剝離整合物流業務板塊和物流資產,探索組建具有全國影響力和服務能力的省物流產業集團。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在豫設立區域性和功能性總部。加大國家級示范物流園區和3A級以上物流企業培育和政策扶持力度。
(七)重大項目實施工程。牢固樹立“項目為王”導向,把項目建設作為現代物流業發展的主抓手,聚焦物流樞紐、專業物流、服務創新、應急儲備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建立現代物流重大項目庫,謀劃建設一批億元以上的標志性項目。將物流重大項目納入全省“三個一批”“萬人助萬企”等活動工作重點范圍,健全“要素資源跟著項目走”機制,推進項目加快建設,盡早發揮投資拉動作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實施。充分發揮省服務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作用,加強物流業發展重大問題、重要政策、重點項目研究協調與組織實施。進一步理順物流業相關管理部門職責分工,建立完善統分結合的工作機制。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機制,及時協調解決規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確保規劃落地見效。有序推進全省物流領域試點示范工作。加強物流行業安全生產監管,遏制重大安全事故發生。探索建立現代物流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為我省物流業重大政策和重要規劃制定等提供智力支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橋梁紐帶作用,協助政府部門做好行業統計、標準化建設、試點示范推進等工作。
(二)強化要素資源保障。堅持“要素資源跟著項目走”,推動土地、資金、環境容量、能耗指標等要素資源向重大物流基礎設施傾斜。進一步強化物流產業的公共屬性,適當降低物流用地的投資強度、稅收貢獻等門檻要求,完善以綜合社會效益為導向的物流用地考核標準體系。加強物流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綜合交通規劃等銜接,重點保障納入國家、省級規劃的物流項目新增建設用地。建立物流設施布局、規劃、建設“一張藍圖”長效機制。鼓勵通過彈性出讓、長期租賃、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等方式供應物流用地。建立省級服務業發展資金支持物流業發展統籌協調機制,集中財力加大對現代物流薄弱環節和重大項目的支持力度。
(三)健全信用服務體系。建立完善以信用為基礎的行業新型監管機制,建設物流行業信用公共服務平臺,探索建立物流從業單位和從業人員信用信息檔案,建全跨地區、跨部門的信用信息交換共享機制,建立企業分類監管制度,加強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支持物流信用服務機構創新信用服務產品,推動物流業信用記錄市場化應用。
(四)強化人才培養引進。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引進、培養的服務保障和激勵機制,完善全方位、多層次的物流專業人才引進和培養體系。引導企業和高校建立“產學研”對接機制,建設一批物流“產學研”深度融合實習基地。支持省級物流研究中心和智庫平臺建設,鼓勵骨干物流企業設立研究機構。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定期組織物流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培訓。按照國家和我省有關規定,推動開展全省物流行業評優評先活動。
(五)加快標準體系建設。構建完善物流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加強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建設,研究制定全省物流行業的標準體系框架。鼓勵具備條件的物流企業、社會團體主導或參與制定團體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深化物流標準化試點示范,加強已發布標準推廣應用,加快標準化聯運設備、裝載器具普及,培育一批物流標準化創新主體。
(六)加強統計監測工作。研究建立物流行業統計分類,加快企業樣本庫擴容提質,推動物流統計工作向市級延伸。探索開展物流業發展質量評價,研究制定反映物流重點領域、重點環節高質量發展的監測指標體系,加強對物流業運營成本、效率的監測。開展物流大數據統計監測,定期發布物流業景氣指數等實時數據。全過程跟蹤監測規劃實施情況,及時開展年度監測、中期評估和期末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