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泉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實施“三茶”統籌促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泉政辦規〔2024〕2號)

   2024-04-26 902
核心提示: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茶”統籌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推動泉州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全國“三茶”統籌發展先行區,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泉州開發區、泉州臺商投資區管委會,市人民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茶”統籌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推動泉州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全國“三茶”統籌發展先行區,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推進我市茶產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二)工作目標

以弘揚茶文化為引領、做強茶產業為目標、提升茶科技為支撐,壯大泉州烏龍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現代茶業強市。到2025年爭取實現以下目標:

——全市茶園面積穩定在80萬畝,產量基本穩定在11萬噸,涉茶總產值超過500億元,全市茶產業創新力、品牌美譽度和市場占有率進一步提升。

——踐行“兩山”理論,推行倡導綠色生產,融合5G、區塊鏈等新技術,實現從“茶杯到茶園”的茶葉質量全程管控,在全國率先建成茶產業高質高效綠色可持續發展體系。

——茶葉精深加工取得重大突破,茶機械、茶配套、茶包裝、茶電商、茶文化、茶旅游等產業集群發展壯大,全茶發展、全網營銷、全業低碳、全價利用的大茶業格局進一步形成。

——實現管理創新、科技創新和營銷創新,基本建成現代茶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安溪鐵觀音等泉州名茶向建設世界名牌邁出堅實步伐。培育涉茶規模以上企業200家,年產值超過10億元的13家,超過20億元的7家。

二、重點任務

(一)統籌保護與開發,提升茶文化影響力

1.構建茶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系統。加大對茶產業發展史的研究及茶道、茶禮、茶法等文化的系統梳理,支持各涉茶縣(市、區)開展茶史跡調查,編寫茶葉志,再現“海絲茶路”的歷史脈絡。支持建設提升茶都茶文化博覽館、溪禾山安溪鐵觀音“雙世遺”文化體驗館、鳳山書院茶主題博物館、國營北硿華僑茶廠華僑茶文化園區;支持泉州中山路安溪非遺館打造泉州非遺會客廳、網紅打卡點,多元展示泉州茶產業“農遺”“非遺”的時代價值和品牌影響力。支持保護和推廣泉州各類傳統茶葉制作工藝。〔責任單位:市文旅局、農業農村局、財政局,市供銷社,市委宣傳部、史志研究室,各涉茶縣(市、區)。以下均需各涉茶縣(市、區)落實,不再一一列出〕

2.加快茶文化載體建設。支持全市現有50個上規模的茶莊園開展提質升級行動。鼓勵市級國有企業投資茶莊園、茶文化主題酒店、特色民宿等旅游產品開發,支持引進中、高端酒店品牌參與建設茶莊園觀光酒店。在泉州古城、歷史文化街區、市民公園(廣場)和景區布局一批“泉州茶館”“大眾茶館”、茶樓、茶吧,支持湖頭古街創建海絲文化主題街區。鼓勵依托品牌實體店,建設“N·茶空間”、共享茶室等場所。鼓勵創新融入動漫IP等宣傳載體,開發更多涉茶文創產品。(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文旅局、商務局、城管局,市招商服務中心,泉州文旅集團、泉州發展集團)

3.做強農文旅融合文章。支持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核心區建設,指導具備旅游條件的茶莊園、茶葉企業創建國家A級旅游景區和省級、市級休閑農業示范點,進一步發揮茶類主體觀光工廠作用。支持茶葉主產鎮、村分別創建省級全域生態旅游小鎮、金牌旅游村。支持具備研學實踐條件的茶文化相關基地申報省級、市級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支持各涉茶縣(市、區)茶葉伴手禮作為“禮遇泉州”的主打品牌之一。(責任單位:市文旅局、農業農村局、資源規劃局、教育局、商務局,泉州文旅集團、泉州發展集團)

4.普及推廣茶文化。支持各涉茶縣(市、區)舉辦茶王賽、茶藝大賽、茶文化論壇等活動,打造一批有較大知名度的茶文化品牌。依托中國農民豐收節、國際茶日、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中國茶葉交易會等平臺,全方位展示泉州茶文化魅力。支持建設烏龍茶非遺文化數字教學資源平臺,供各中小學、中職學校選用,推進茶文化專業培訓和全民終身教育普及。鼓勵支持涉茶社會團體、企業積極參與“茶和天下”·雅集等茶文化交流推廣活動。(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文旅局、教育局)

5.推動海峽兩岸茶業交流融合。深入挖掘臺灣烏龍茶與泉州烏龍茶的歷史淵源,搭建兩岸交流平臺,進一步深化生態、文化、旅游對臺合作。積極開展兩岸茶葉技術交流活動,在兩岸茶業領域相關標準的制定、實施及兩岸茶業標準共通上加強交流交往,組織開展人員互訪和學習。加強泉臺茶葉全流程和全產業鏈合作,推動兩岸茶科技合作向高端化、數字化、智能化邁進。建設一批市級茶葉類泉臺農業融合示范基地。組織茶葉企業參加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海峽兩岸現代農業博覽會。(責任單位:市委臺港澳辦,市農業農村局、商務局、文旅局、市場監管局)

(二)統籌全鏈條發展,提升茶產業競爭力

6.加快建設泉州烏龍茶產業集群。繼續支持各涉茶縣(市、區)創建一批市級以上現代農業(茶葉)產業園、產業強鎮和“一村一品”專業村(示范村鎮),打造泉州烏龍茶產業集群,帶動形成茶產業點線面集群發展的新格局。到2025年,力爭創建以茶為主導產業的市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3個、農業產業強鎮8個、“一村一品”專業村(示范村鎮)60個。(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

7.建設生態茶園,保障茶葉質量安全。支持鼓勵經營不善或荒廢茶園土地流轉,提升茶葉規?;a。實施生態茶園建設項目,示范推廣茶葉“五新”技術,開展鐵觀音、佛手、閩南水仙等茶樹提純復壯,引進“春閨”等茶葉新品種。扶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茶葉基地建設,抓好認證企業的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市場準入等環節的監控,加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推廣力度。到2025年,全市生態茶園占比達83%。督促茶葉種植生產主體納入福建省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與一品一碼追溯并行系統進行管理。規范“安溪鐵觀音”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授權使用管理。(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

8.攻堅突破茶葉機械制造、茶葉包裝等關鍵技術。支持新型制茶機械研發、茶葉包裝設計等涉茶全產業鏈開發,重點突破加工生產等關鍵環節的技術難題。支持研發適合全國六大茶類制作工藝的茶機設備,提升泉州茶機械、茶器具在國內外市場份額。建設茶葉包裝產業園,培優扶強茶葉包裝企業。整合全球茶配套市場資源,推進茶葉包裝專業化、高端化、品牌化建設。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各類茶葉包裝訂貨會,打造茶葉包裝區域公共品牌。(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工信局)

9.提升品牌影響力。加大安溪鐵觀音、永春佛手、閩南水仙、泉港涂嶺紅茶和南安石亭綠茶等區域公用品牌的宣傳推介力度,大力培育“中華老字號”,打響“泉州烏龍茶”品牌。支持頭部茶企參與“閩茶海絲行”等有影響力的品牌活動。鼓勵茶企結合市場采購、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培育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強、市場信譽高的國際化茶葉品牌,提升茶葉出口量。(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商務局、文旅局、市場監管局,市供銷社,市委宣傳部)

10.加強茶葉流通體系建設。鼓勵建設集茶葉展示、倉儲、集散、信息處理、流通加工等為一體的泉州優品(茶葉)海外展銷中心。積極對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規則,支持建設公共海外倉及引進推廣獨立站服務。鼓勵企業在境外建設(運營)公共海外倉,對達到標準的公共海外倉給予資金補助。鼓勵企業參加境外線下展會,多元化拓展國際市場,對企業展位費按最高不超過50%進行補助。整合電商平臺資源,建設5個以上的茶產業電商園區。支持安溪縣設立“中國(安溪)茶都茶葉跨境交易中心”,打造“線上茶都”。(責任單位:市商務局、農業農村局、財政局,市供銷社)

11.積極鼓勵參與茶葉標準體系建設。持續推進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為主體,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為補充,覆蓋全產業鏈的茶葉標準化體系建設。支持和引導茶行業協會、商會、民營企業等參與烏龍茶國內外標準制定,并按照泉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工作有關規定進行補助。(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財政局、農業農村局)

12.提升茶葉金融服務能力。支持金融支農產品創新,繼續實施“惠農e貸”“茶金農”等特色涉茶金融產品。探索辦理“茶園證”,推動保險公司試點茶園碳匯保險。推動公益性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平臺建設,在充分授權和依法合規的前提下,推動銀行業機構運用政務數據為企業和個人精準授信。引導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探索將茶園、倉單、應收賬款納入反擔保物范圍,提高茶企融資能力。鼓勵優質茶企改制掛牌上市,按照泉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支持企業改制掛牌上市有關規定落實相應獎補。(責任單位:市金融監管局、資源規劃局、農業農村局,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泉州監管分局,泉州發展集團)

(三)統籌創新服務,提升茶科技支撐力

13.搭建科研創新平臺。支持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深入開展合作,打造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依托國家級茶葉檢驗監測中心等國字號科技平臺,加強基礎課題和實用課題研究。聚焦智能裝備、電子信息、先進制造與自動化等重點技術在茶葉生產加工上的應用,實施涉茶重大科技項目“揭榜掛帥”聯合攻關。支持安溪縣定期舉辦中國茶科技創新大賽。支持建設國家級茶葉種質資源保護與研究平臺。(責任單位:市科技局、農業農村局、工信局、財政局)

14.提升科研創新能力。鼓勵茶企參與共建國家、省級重點(工程)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對2023年以來新認定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省級重點實驗室,市級財政分別給予150萬元、50萬元獎勵;支持茶企興辦新型研發機構,對獲評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的給予最高80萬元獎勵;對非財政資金購入科研儀器、設備和軟件購置經費的,按12.5%比例給予不超過500萬元補助。(責任單位:市科技局、財政局)

15.促進茶葉加工提檔升級。鼓勵發展茶葉深加工,建設一批大型茶葉加工場,引進一批茶飲料、茶食品等精深加工項目,拓展茶日化用品的生產領域,提高茶葉資源綜合利用率。鼓勵運用鐵觀音、黃旦、梅占等為基底茶所需原料,開發新式茶飲基料和茶飲料等。鼓勵研發茶葉創新產品和茶具、茶食品等茶衍生產品,帶動茶葉消費升級。(責任單位:市工信局、農業農村局、科技局、商務局,市招商服務中心)

16.加快茶產業數字化應用。依托數字福建(安溪)產業園,提升產業信息化數據存儲、數據處理和數據應用能力水平。利用遙感平臺、農資監管平臺、氣候品質認證體系等,提高“數字茶業”全產業鏈應用水平。深度利用“安溪鐵觀音”遙感衛星和三維遙感影像數據,開展茶產業“數字基座”服務平臺建設,形成茶產業數字經濟中心。(責任單位:市商務局、農業農村局,市大數據公司)

17.加大涉茶人才培育力度。健全茶業人才隊伍梯次培養機制,積極培育(推薦)烏龍茶(安溪鐵觀音)制作技藝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傳承人。開展制茶(高級)工程師、非物質文化遺產鐵觀音制作技藝傳承人、中高級茶葉專業技術人員、制茶大師和市級農村實用人才等高技能人才培育工作。支持獲評中國制茶大師(由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評選)等茶產業骨干人才納入泉州市高層次人才認定范疇。發揮鄉村工匠作用,探索以打造鄉村工匠工作站為切入點,深化“師帶徒”機制,促進傳統工藝走向市場。(責任單位:市委人才辦,市人社局、農業農村局、文旅局、科技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在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成立市實施“三茶”統籌促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專班,工作專班辦公室設在市農業農村局。各涉茶縣(市、區)也要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組建專家指導團隊,確保“三茶”統籌各項工作順利推進。

(二)健全工作體系。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具體推進實施“三茶”統籌促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相關工作落實。各涉茶縣(市、區)推進“三茶”統籌發展成效列入鄉村振興績效考核內容。

(三)強化政策扶持。統籌各類資源、資金,傾斜扶持“三茶”統籌重點項目建設,帶動引導社會資金、人才等資源向茶產業匯聚。加強用地保障,各涉茶縣(市、區)在每年安排的5%新增用地計劃指標中,優先支持實施“三茶”統籌發展的重點項目建設用地需求。

本意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由市農業農村局負責解釋。

附件:泉州市實施“三茶”統籌促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專班名單

泉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4年4月15日

(此件主動公開)

附件

泉州市實施“三茶”統籌促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專班名單

組    長:蘇耿聰  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副組長:潘華培  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

蔡龍群  市農業農村局局長

成    員:洪亞清  市委組織部副部長

王斯誠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黃    烽  市委臺港澳辦四級調研員

葉芬蓉  市委史志研究室副主任

李自堅  市委教育工委委員、市教育局副局長

孫中虎  市科技局機關黨委副書記、三級調研員

李丹蓉  市工信局副局長

杜偉峰  市財政局副局長

楊明涌  市人社局副局長

王    玨  市資源規劃局副局長

甘建安  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

黃金跋  市商務局黨組成員、一級調研員

何奕斌  市文旅局副局長

劉    華  市市場監管局四級調研員

林文革  市金融監管局副局長

王宏娥  市城管局副局長

林宗清  市供銷社副主任

蔣少興  市招商服務中心副主任

陸宇鋒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泉州監管分局副局長

吳庭堅  泉州文旅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

劉慶南  泉州發展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

劉乃輝  市大數據公司商務拓展部經理

工作專班負責全市實施“三茶”統籌促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協調指導,定期會商研判“三茶”統籌發展態勢,研究解決產業規劃、政策扶持、茶園基礎設施建設、品牌推廣、技術創新、“三茶”統籌發展項目、文化宣傳等方面的困難問題。工作專班辦公室設在市農業農村局,辦公室主任由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兼任。

工作專班運作期限至2025年12月31日。期間因機構改革、工作變動需要調整的,由承擔該項工作的人員自然接任,不再另行發文。




 
地區: 福建 泉州市
標簽: 茶產業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