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推動我縣現代農業的發展,增強農業市場競爭力,確保城鄉居民消費安全,現就進一步提升我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對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具有重大的意義。首先,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是黨和人民賦予的任務。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2007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要認真貫徹《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2007年7月,國務院又出臺了《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黨中央、國務院這些政策措施,為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提供了良好政策支撐和政治環境,也對我們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是涉及廣大群眾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關系廣大消費者身體健康,影響著社會和諧。第三,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是提高農業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通過加強質量安全,以標準保質量,以質量搶市場,才能帶動農民增收。特別是今年是奧運年,奧運期間北京市場農產品供應涉及13個省,我省是重點。省農業廳專門下發通知,要求全省上下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切實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為全省和北京市場供應更多、更安全的農產品。為此,各鄉鎮及有關部門要認清形勢,提高認識,從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重大意義,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將其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強化措施,加大力度,切實把工作抓實抓好,抓出成效。
二、工作目標與重點
(一)工作目標:力爭經過3年的努力,到2010年,在全縣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監督檢測體系,糧食、蔬菜、畜禽、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基本實現基地化、標準化生產,90%以上的產品達到無公害標準,培育一批省和國家名牌產品,發展一批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初步實現對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質量管理;各鄉鎮建立1~2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全縣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農藥殘留抽檢平均超標率和食用畜禽、水產品有害物質平均檢出率達到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要求。
(二)工作重點:抓好“兩個環節,三個體系”。
1、兩個環節:一是源頭監管環節,控制有毒有害物質不超標。主要控制范圍和內容包括:蔬菜、瓜果、糧食禁止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殘留有機磷農藥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重金屬、亞硝酸鹽和激素不超標;畜禽及其產品禁止使用“瘦肉精”等違禁藥品,抗生素等限制使用的獸藥不超標,未經檢驗檢疫和病、死畜禽及其產品不得上市;水產品禁止使用氯霉素、孔雀石綠等違禁藥品。二是流通監管環節,追溯產品質量源頭。在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等,要建立農產品準入制度。產品檢測合格方可投放市場或進入無公害農產品專營區銷售。生產基地、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都要自覺接受和配合政府指定檢測機構的檢測檢驗,接受執法單位對不合格產品依法作出的處理。
2、三個體系:一是將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農產品作為監管重點,完善標準體系。以糧食、蔬菜、肉類、水產品等食用農產品及其初加工產品為重點,完善安全生產規程與標準,做到質量有標準、生產有規程、產品有標志、市場有監測。二是完善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成結構協調、布局合理、功能齊全、運行高效,能夠滿足從產地到餐桌各環節管理的檢驗檢測體系。三是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體系。要以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定和標識認證為基礎,積極推行GMP(良好操作規范)、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ISO9000系列標準(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體系系列標準)、ISO14000系列標準(環境管理和環境保證體系系列標準)認證和管理工作,大力培育具有市場前景的名牌農產品,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三、強化措施,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一)積極創建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全縣要做好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的規劃。把農業生態園區建設與標準化示范區創建結合起來,高標準規劃,發展集中適度規模經營。以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依托,在示范區內按照“公司+基地+標準”的模式,圍繞優勢主導產業,以龍頭企業為載體,加快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形成示范效應,輻射帶動全縣農業標準化工作的全面展開,實現政府推動與市場導向有機結合。規劃要按照不同區域、不同優勢產品的特點,選擇一批有基礎、有條件、有特色的農業項目。重點建設縣級農業生態園區、無公害生產基地以及申報國家、省示范區的項目;具備按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條件,有利于形成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運輸、銷售一體化發展的項目;促進農業基礎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和農產品市場規范化建設,有利于引導農產品市場準入的項目。真正做到選好一個項目、建立一個標準體系、形成一個龍頭、創立一個品牌、帶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
(二)認真執行農業標準。要認真貫徹實施國家無公害農產品標準,進一步完善和配套農產品產地環境、生產技術規范和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結合我縣優勢主導農產品現狀,梳理農產品農藥殘留、獸藥殘留、動植物疫病以及有毒有害物質限量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逐步從單純的生產操作標準,延伸到產地標準、產品質量標準、種苗生產標準、投入品質量和加工流通標準等多方位的系列標準,力爭3年內初步形成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省市地方標準相配套,產品標準、生產標準相銜接,主導產業、主要產品、名特優產品門類齊全的農業標準體系,基本實現農產品生產經營的各環節都有相應的標準可遵循。
(三)加強標準實施和技術推廣。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抓好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推廣和技術服務工作。以向農民提供生產指導和服務,幫助農民生產優質安全農產品為工作重點,加強道德教育和法制宣傳,推廣合理、規范施用農業投入品,推廣低毒、低危害替代產品,培訓無公害科學種養及病蟲害防治方法,提高生產者安全生產意識和觀念,降低農業生產對農產品質量及農業環境造成的危害。在示范區內,加強技術指導和技術培訓,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信息、市場、管理等綜合服務,做好信息溝通與產銷對接,積極引導、鼓勵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流通大戶牽頭帶動,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產品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實行統一產品標準、統一品牌標識、統一銷售、分戶管理,通過提高農業和農民的生產經營組織化水平,讓更多的農民掌握相關生產技術和操作規范,促進農產品質量水平整體提升。
(四)積極推進農產品質量認證。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實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三位一體,整體推進”的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格局。在生產過程中,要引導和鼓勵產業化龍頭企業、生產單位、合作經濟組織開展良好生產規范(GMP)、良好農業規范(GAP)、危害分析與關鍵點控制(HACCP)和ISO9000、ISO14000等體系認證,提高安全生產水平。產品認證以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產品認證和綠色食品認證為重點,制定申報計劃和工作方案,并舉辦認證申報工作培訓班,加強申報工作的培訓指導,積極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和生產基地進行認證,使全縣產地認定面積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數量有一個大的突破。同時,積極鼓勵建立產地市場、配送中心、專營店和連鎖經營,擴大優質農產品市場營銷,推動社會對“三品”農產品的認同,提高企業認證效益。加快實施品牌農業發展戰略,積極培育和創建農產品品牌,為優勢特色農產品提供進入市場的“身份證”和“通行證”,全面提高我縣名優農產品的知名度和認知度。
(五)深入實施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鼓勵農產品實行包裝標識上市,讓消費者了解產品的品種、產地、生產者、銷售者和質量等級等信息。堅持先易后難、先重點后一般、循序漸進的原則,推行包裝標識制度,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以及從事農產品收購的單位和個人要首先實行產品包裝標識;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認證的農產品要努力實行包裝標識上市;批發市場和超市要積極推行包裝標識制度。依法加強農產品包裝標識的規范化管理,嚴厲打擊假冒標識行為,切實保護生產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在此基礎上,工商、農牧、質監、畜牧、商管、衛生、環保、食品藥品監管等有關職能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能,積極深入推進農產品市場準入工作的實施。加快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督檢查,規范市場,指導生產,保障消費。在各市場、超市等建立并嚴格實施產品入市查驗、質量監測、不合格產品處理等制度,對入市銷售的農產品進行抽檢,對不合格產品責令退出市場,督促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超市配備專門質量監管員,建立質量監管制度,確保標準化生產、規范化交易。
(六)健全完善監測體系。農產品監測體系建設是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工程。要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資源整合、優勢互補”的原則,加強對現有檢測資源的整合,規范農產品檢測體系建設,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確、門類齊全的多元化農產品檢測體系。加快縣、鄉檢測中心的建設和完善,切實落實設備、人員和經費投入,加強技術培訓,逐步建立起以縣級農產品檢測中心為龍頭,鄉鎮級檢測中心為骨干,基地、市場、企業速測點為基礎的覆蓋全縣、功能齊全的檢測網絡,把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都納入檢測、監督范圍,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強農業生產環境質量的監管,控制化學肥料、農藥、農膜以及畜禽養殖業的污染,定期開展示范區產品質量與生產環境監測,做好生產土質、用水、空氣等生產條件質量評估,建立檢測制度,抽查環境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影響,提出應對措施。
(七)加強宣傳和教育。要面向社會廣泛宣傳有關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政策法規、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農業投入品安全使用等知識。特別是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要系統地組織培訓,對縣、鄉管理人員、技術人員,以及農業生產者、經營者開展法律知識培訓,讓相關部門和社會大眾都了解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規及相關知識,為標準化生產、依法管理提供群眾基礎。同時,對典型案例進行曝光,公開其違法違規生產經營行為;對先進典型進行通報,樹立模范,提高廣大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與健康消費理念。設置舉報投訴電話,揭發農產品生產、經營、運輸者及市場業主違法違規行為,并對舉報人進行獎勵,形成全社會參與的良好局面。
(八)加強工作領導和部門配合。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是一項系統工程,各有關部門要明確分工,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縣質監局作為質量的綜合管理部門,要切實做好全縣農產品質量的檢查監督工作;縣農牧局要加強農產品安全生產源頭管理,加強監測機構的建設管理,會同有關部門依法加強農產品認定和農業投入品(農藥、獸藥、漁藥、化肥、種子、種苗、飼料、添加劑等)的登記和監督管理;農技部門要圍繞提高農產品質量,加強科研攻關,扎實開展農業標準化的推廣工作,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到基層服務,扶持引導農戶應用農業科技成果,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實施;畜牧和商管部門要做好全縣生豬定點屠宰的行業管理和屠宰活動的監督管理;工商局重點做好農產品的商標注冊,負責流通環節農產品質量的監督,加強農產品市場準入管理及交易行為的規范;財政、金融部門要積極支持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千方百計增加投入;宣傳部門要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的輿論宣傳,增強全社會的質量意識,在全縣上下營造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的良好氛圍。
一、充分認識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對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具有重大的意義。首先,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是黨和人民賦予的任務。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2007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要認真貫徹《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2007年7月,國務院又出臺了《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黨中央、國務院這些政策措施,為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提供了良好政策支撐和政治環境,也對我們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是涉及廣大群眾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關系廣大消費者身體健康,影響著社會和諧。第三,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是提高農業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通過加強質量安全,以標準保質量,以質量搶市場,才能帶動農民增收。特別是今年是奧運年,奧運期間北京市場農產品供應涉及13個省,我省是重點。省農業廳專門下發通知,要求全省上下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切實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為全省和北京市場供應更多、更安全的農產品。為此,各鄉鎮及有關部門要認清形勢,提高認識,從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重大意義,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將其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強化措施,加大力度,切實把工作抓實抓好,抓出成效。
二、工作目標與重點
(一)工作目標:力爭經過3年的努力,到2010年,在全縣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監督檢測體系,糧食、蔬菜、畜禽、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基本實現基地化、標準化生產,90%以上的產品達到無公害標準,培育一批省和國家名牌產品,發展一批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初步實現對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質量管理;各鄉鎮建立1~2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全縣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農藥殘留抽檢平均超標率和食用畜禽、水產品有害物質平均檢出率達到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要求。
(二)工作重點:抓好“兩個環節,三個體系”。
1、兩個環節:一是源頭監管環節,控制有毒有害物質不超標。主要控制范圍和內容包括:蔬菜、瓜果、糧食禁止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殘留有機磷農藥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重金屬、亞硝酸鹽和激素不超標;畜禽及其產品禁止使用“瘦肉精”等違禁藥品,抗生素等限制使用的獸藥不超標,未經檢驗檢疫和病、死畜禽及其產品不得上市;水產品禁止使用氯霉素、孔雀石綠等違禁藥品。二是流通監管環節,追溯產品質量源頭。在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等,要建立農產品準入制度。產品檢測合格方可投放市場或進入無公害農產品專營區銷售。生產基地、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都要自覺接受和配合政府指定檢測機構的檢測檢驗,接受執法單位對不合格產品依法作出的處理。
2、三個體系:一是將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農產品作為監管重點,完善標準體系。以糧食、蔬菜、肉類、水產品等食用農產品及其初加工產品為重點,完善安全生產規程與標準,做到質量有標準、生產有規程、產品有標志、市場有監測。二是完善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成結構協調、布局合理、功能齊全、運行高效,能夠滿足從產地到餐桌各環節管理的檢驗檢測體系。三是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體系。要以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定和標識認證為基礎,積極推行GMP(良好操作規范)、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ISO9000系列標準(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體系系列標準)、ISO14000系列標準(環境管理和環境保證體系系列標準)認證和管理工作,大力培育具有市場前景的名牌農產品,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三、強化措施,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一)積極創建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全縣要做好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的規劃。把農業生態園區建設與標準化示范區創建結合起來,高標準規劃,發展集中適度規模經營。以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依托,在示范區內按照“公司+基地+標準”的模式,圍繞優勢主導產業,以龍頭企業為載體,加快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形成示范效應,輻射帶動全縣農業標準化工作的全面展開,實現政府推動與市場導向有機結合。規劃要按照不同區域、不同優勢產品的特點,選擇一批有基礎、有條件、有特色的農業項目。重點建設縣級農業生態園區、無公害生產基地以及申報國家、省示范區的項目;具備按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條件,有利于形成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運輸、銷售一體化發展的項目;促進農業基礎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和農產品市場規范化建設,有利于引導農產品市場準入的項目。真正做到選好一個項目、建立一個標準體系、形成一個龍頭、創立一個品牌、帶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
(二)認真執行農業標準。要認真貫徹實施國家無公害農產品標準,進一步完善和配套農產品產地環境、生產技術規范和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結合我縣優勢主導農產品現狀,梳理農產品農藥殘留、獸藥殘留、動植物疫病以及有毒有害物質限量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逐步從單純的生產操作標準,延伸到產地標準、產品質量標準、種苗生產標準、投入品質量和加工流通標準等多方位的系列標準,力爭3年內初步形成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省市地方標準相配套,產品標準、生產標準相銜接,主導產業、主要產品、名特優產品門類齊全的農業標準體系,基本實現農產品生產經營的各環節都有相應的標準可遵循。
(三)加強標準實施和技術推廣。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抓好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推廣和技術服務工作。以向農民提供生產指導和服務,幫助農民生產優質安全農產品為工作重點,加強道德教育和法制宣傳,推廣合理、規范施用農業投入品,推廣低毒、低危害替代產品,培訓無公害科學種養及病蟲害防治方法,提高生產者安全生產意識和觀念,降低農業生產對農產品質量及農業環境造成的危害。在示范區內,加強技術指導和技術培訓,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信息、市場、管理等綜合服務,做好信息溝通與產銷對接,積極引導、鼓勵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流通大戶牽頭帶動,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產品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實行統一產品標準、統一品牌標識、統一銷售、分戶管理,通過提高農業和農民的生產經營組織化水平,讓更多的農民掌握相關生產技術和操作規范,促進農產品質量水平整體提升。
(四)積極推進農產品質量認證。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實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三位一體,整體推進”的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格局。在生產過程中,要引導和鼓勵產業化龍頭企業、生產單位、合作經濟組織開展良好生產規范(GMP)、良好農業規范(GAP)、危害分析與關鍵點控制(HACCP)和ISO9000、ISO14000等體系認證,提高安全生產水平。產品認證以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產品認證和綠色食品認證為重點,制定申報計劃和工作方案,并舉辦認證申報工作培訓班,加強申報工作的培訓指導,積極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和生產基地進行認證,使全縣產地認定面積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數量有一個大的突破。同時,積極鼓勵建立產地市場、配送中心、專營店和連鎖經營,擴大優質農產品市場營銷,推動社會對“三品”農產品的認同,提高企業認證效益。加快實施品牌農業發展戰略,積極培育和創建農產品品牌,為優勢特色農產品提供進入市場的“身份證”和“通行證”,全面提高我縣名優農產品的知名度和認知度。
(五)深入實施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鼓勵農產品實行包裝標識上市,讓消費者了解產品的品種、產地、生產者、銷售者和質量等級等信息。堅持先易后難、先重點后一般、循序漸進的原則,推行包裝標識制度,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以及從事農產品收購的單位和個人要首先實行產品包裝標識;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認證的農產品要努力實行包裝標識上市;批發市場和超市要積極推行包裝標識制度。依法加強農產品包裝標識的規范化管理,嚴厲打擊假冒標識行為,切實保護生產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在此基礎上,工商、農牧、質監、畜牧、商管、衛生、環保、食品藥品監管等有關職能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能,積極深入推進農產品市場準入工作的實施。加快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督檢查,規范市場,指導生產,保障消費。在各市場、超市等建立并嚴格實施產品入市查驗、質量監測、不合格產品處理等制度,對入市銷售的農產品進行抽檢,對不合格產品責令退出市場,督促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超市配備專門質量監管員,建立質量監管制度,確保標準化生產、規范化交易。
(六)健全完善監測體系。農產品監測體系建設是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工程。要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資源整合、優勢互補”的原則,加強對現有檢測資源的整合,規范農產品檢測體系建設,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確、門類齊全的多元化農產品檢測體系。加快縣、鄉檢測中心的建設和完善,切實落實設備、人員和經費投入,加強技術培訓,逐步建立起以縣級農產品檢測中心為龍頭,鄉鎮級檢測中心為骨干,基地、市場、企業速測點為基礎的覆蓋全縣、功能齊全的檢測網絡,把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都納入檢測、監督范圍,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強農業生產環境質量的監管,控制化學肥料、農藥、農膜以及畜禽養殖業的污染,定期開展示范區產品質量與生產環境監測,做好生產土質、用水、空氣等生產條件質量評估,建立檢測制度,抽查環境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影響,提出應對措施。
(七)加強宣傳和教育。要面向社會廣泛宣傳有關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政策法規、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農業投入品安全使用等知識。特別是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要系統地組織培訓,對縣、鄉管理人員、技術人員,以及農業生產者、經營者開展法律知識培訓,讓相關部門和社會大眾都了解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規及相關知識,為標準化生產、依法管理提供群眾基礎。同時,對典型案例進行曝光,公開其違法違規生產經營行為;對先進典型進行通報,樹立模范,提高廣大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與健康消費理念。設置舉報投訴電話,揭發農產品生產、經營、運輸者及市場業主違法違規行為,并對舉報人進行獎勵,形成全社會參與的良好局面。
(八)加強工作領導和部門配合。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是一項系統工程,各有關部門要明確分工,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縣質監局作為質量的綜合管理部門,要切實做好全縣農產品質量的檢查監督工作;縣農牧局要加強農產品安全生產源頭管理,加強監測機構的建設管理,會同有關部門依法加強農產品認定和農業投入品(農藥、獸藥、漁藥、化肥、種子、種苗、飼料、添加劑等)的登記和監督管理;農技部門要圍繞提高農產品質量,加強科研攻關,扎實開展農業標準化的推廣工作,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到基層服務,扶持引導農戶應用農業科技成果,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實施;畜牧和商管部門要做好全縣生豬定點屠宰的行業管理和屠宰活動的監督管理;工商局重點做好農產品的商標注冊,負責流通環節農產品質量的監督,加強農產品市場準入管理及交易行為的規范;財政、金融部門要積極支持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千方百計增加投入;宣傳部門要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的輿論宣傳,增強全社會的質量意識,在全縣上下營造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