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按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和省委、市委工作部署,一以貫之落實“三三六三”工作思路,堅持穩中求進、守正創新、事爭一流,突出穩產保供、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富民增收四條重要戰線,抓牢項目推進落實,以干穩、干準、干實、干好全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為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貢獻力量。
一、持續增強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綜合能力
實施糧食綠色高產高效行動。基本建成10個綠色增糧先行區,形成糧食綠色高產高效“青島模式”。實施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推動省級主要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引領區建設,打造糧食單產提升“五良融合”示范基地5個以上。建立糧食生產“十、百、千”聯系幫包機制。全面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等支持政策。
高標準打造“新質牧場”。實施“新質牧場”建設行動,優選3個以上優勢特色畜禽養殖主體,打造生產高效化、設施智慧化、全程生態化、產品品牌化、產業融合化的畜牧業發展高地,帶動全市畜牧業轉型升級。強化畜牧生產監測分析和引導,建設生豬產能調控基地10家以上,開展生鮮乳生產收購運輸專項整治。統籌推進兔、黑豬、蜜蜂、奶山羊等特色畜牧業發展,打造億元級特色畜牧業產業鏈。辦好2025年中國畜牧業博覽會。
推動特色農業提檔升級。堅持大食物觀,制定蔬菜和現代果業高質量發展意見,建設現代園藝作物重點鎮10個、重點園10個,推進5個工廠化食用菌基地和5個集約化設施育苗中心升級提質。組織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認證和蔬菜(含食用菌)標準化基地建設。
提升高標準農田全過程管理水平。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制度,分類實施高標準農田溝渠修復整治,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20萬畝以上。規劃建設全市高標準農田數智監管平臺,實現實時監測、遠程監管、以圖管地。創新多元化工程管護模式,探索開展高標準農田損毀工程保險。建立健全補充耕地質量驗收審核機制,制定驗收審核規范和工作細則,確保補充耕地數量準確、質量可靠。開展耕地質量年度變更調查評價,推進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行動。
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抓好小麥條銹病、莖基腐病、玉米南方銹病等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推動小麥“一噴三防”全覆蓋,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5%以上。加強農業氣象災害預警預報,做好應急管理技術指導服務。鞏固動物防疫基層隊伍和基礎條件建設成果,提升基層動監站運轉效能,構建專業穩定的動物防疫體系。做好重大動物疫病和重點人獸共患病防控,深化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先打后補”改革,持續推進疫病凈化場(無疫小區)創建。加強動物檢疫監管,強化動物衛生執法,切實防范重大動物疫病。
加快農業發展綠色轉型。持續抓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廣滴灌、噴灌等高效節水技術,新增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5萬畝,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55%以上。繼續實施豆粕減量替代和飼料節糧行動,爭創省級飼料提效減量節糧示范產品5個以上。完成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五年行動,規模養殖場減抗實施率達到50%以上。抓好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建設。打造“牧光互補”“無廢牧場”等綠色低碳生產應用場景。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治理專項執法行動。構建現代畜牧業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打造畜牧綠色低碳生產應用場景10個以上。協助辦好2025中國飼料工業展覽會。
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落實承諾達標合格證、風險監測、檢打聯動等制度,推進追溯管理和信用監管。持續鞏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創建成果,實施重點農產品藥物殘留治理專項整治,開展農產品定性定量檢測1.4萬批次、快速檢測30萬批次以上。制修訂青島市農業地方標準,開展良好農業規范整建制推進試點。全面實施生豬屠宰質量管理規范,推進牛羊禽集中屠宰。抓好農業投入品質量安全監管,完成農藥、獸藥、肥料、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檢300批次以上。持續推進“綠劍”“藍盾”執法行動,嚴厲打擊制售假劣農資、私屠濫宰、販運病死動物等違法行為。
二、全鏈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實施“項目推進落實年”行動。堅持“爭政策、爭資金、爭項目”,加快重點農業大項目建設,儲備一批高質量項目,推動農業投資平穩增長。建立青島市農業農村經濟運行監測制度,實施農業農村發展季度評估,助力農村經濟平穩運行。開展“十五五”農業農村發展規劃編制研究。
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宣傳落實《青島市種業促進條例》,引進全國性種業展會在青舉辦。組織編制青島市“十五五”種業發展規劃和青島國際種都建設方案,完善“保、育、測、繁、推、管”一體化種業發展體系。放大撥改投“種子金”使用效能,探索成立青島現代種業發展基金,扶優培強種業龍頭企業。引導企業與科研機構開展聯合攻關,加強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品種,通過登記新品種30個以上。
加快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落實青島市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扎實開展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貸款貼息試點,推進種植業、畜牧業、冷鏈烘干等領域農業設施化發展,集中連片推動老舊低效設施改造升級,打造市級現代設施農業引領鎮10個、引領主體10個,確保設施作物種植面積穩定在50萬畝以上。制定青島市智慧農業行動計劃,深化青島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建設,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實踐應用,新建1處市級數字農業示范園、新認證10個智慧農業應用基地,爭創全國智慧農業引領區。
集群化發展加工農業。做優做精糧油、蔬菜等8條百億級農業產業鏈,開展省級優勢特色農業全產業鏈提質增效試點,全市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穩定在2400億以上。實施龍頭企業提振行動,擴大“龍頭金”支持政策規模和范圍,修訂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認定和監測管理辦法,新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以上。
做精做強“青島農品”。開展“717”青島品牌日、農民豐收節等活動,建立《興農記》微紀錄片傳播平臺,以AI技術、網絡直播賦能“青島農品”營銷新業態,持續提升“青島農品”品牌影響力。培育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特質農品等50個。新認定青島知名農產品品牌10個,爭取入選國家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促進農業農村消費,推動休閑農業總收入突破50億元。
推動高水平農業對外開放。依托上合示范區、青島自貿片區,組織企業參與國際行業大會、境內外貿易促進和展覽活動,推動與上合組織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深度合作,搭建“一帶一路”農業國際合作新平臺新范例。培育農產品出口示范企業,爭創山東省出口企業二十強,創建省級農產品出口標桿縣,促進全市農產品出口結構和質量優化提升。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建立農業企業、駐青高校、科研院所互通互補互促機制,深入推進市畜禽種質資源評價鑒定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開展合成生物技術應用等關鍵技術攻堅。以國家黃淮北部糧油高效節水技術集成示范基地、國家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等國家級基地為引領,建設農業新技術集成示范展示基地10個以上,引進展示示范評價農作物新品種300個以上,推介發布糧油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30項,形成國內領先的科技成果5個以上。完善農村實用人才、農技推廣人才、科技特派員協作互補的多元化推廣體系,依法依規有序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提升農機裝備水平。全面落實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農機報廢更新補貼等政策,開展農機創新產品補貼試點,支持新購農機6000臺,報廢老舊農機2000臺。推進農機裝備研發創新,加快高端智能大型復式農機裝備應用,全面提升“兩全兩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用好智能農機數字化管理服務平臺,推動實現農機購買、作業、維修、報廢等全過程管理、一站式服務。持續推進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隊建設,形成覆蓋全部糧食生產鎮的農機作業應急服務體系。
三、扎實提升鄉村建設水平
高質量建設鄉村振興片區。強化片區全過程管理,進一步完善建設標準、工作導引和驗收細則。扎實做好第一批市級鄉村振興片區項目審計評估驗收等工作,謀劃開展第二批市級鄉村振興片區建設。全面完成第二批、第三批省級齊魯樣板片區建設任務,積極爭創第四批省級片區。新創建2個省級銜接鄉村振興集中推進區。因地制宜探索建立鄉村振興片區長效運營機制,加強片區經驗總結、宣傳、推介。
扎實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做好已建設和美鄉村驗收考評,提升鄉村振興片區和集中推進區內和美鄉村品質。新建100個市級和美鄉村,培育一批省級和美鄉村。優化和美鄉村建設全過程監管流程,強化管護清單、管護標準、管護隊伍、管護責任、管護經費等措施。培育精品村莊典型。
堅持不懈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以整縣驗收為發力點,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任務。開展村莊清潔行動,攻堅100個村容村貌基礎薄弱村,培育農機具停放“共享場院”等典型。在重點鎮探索開展試點,解決畜禽糞污、尾菜、秸稈柴草等農業廢棄物影響人居環境等突出問題。持續抓好農村人居環境問題整改“回頭看”。
統籌協調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挖掘、保護農耕文化,完成全市鄉村記憶工程摸底調研,年內培育鄉村文化體驗區5個、農耕主題精品館10個,形成全市農耕文化一張圖。加強農耕文化傳承,評選十大鄉村文化傳承人、十大鄉村手工巧匠,組織拍攝、發布一批農耕文化主題微短劇、短視頻。對標先進、分類匯總,形成鄉村治理、鄉村文化“辦法手冊”“借鑒手冊”“深耕手冊”,培育鄉村治理、公共服務、移風易俗工作典型20個。
四、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開展農村改革試點工作。推進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和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實施好農業農村重點領域改革試點項目,探索集成改革路徑。針對農村“三資”、惠農補貼、土地延包、宅基地管理、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等涉及農民切身利益的有關政策,梳理形成“政策答疑包”。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妥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整縣、整鎮試點。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合同信息備案制,探索完善承包地經營權流轉價格形成機制,加強社會投資主體流轉土地經營權全程監管。加強農村宅基地審批管理,扎實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住宅類房屋專項整治擴大試點。實施閑置農房盤活利用行動。
實施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攻堅提質行動。推進全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范化整市試點、全國農村財務系統對接整市試點。全面推進集體資產精準清查,實現全市集體資產資源全部上圖入庫,規定范圍內的集體資產資源全部線上交易。搭建清廉鄉村數字監管平臺。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探索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經營性資產參股等多樣化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
完善農業經營體系。爭取全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質增效整市試點。扎實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雙十雙百”提質強能行動,重點培育10個區域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10個區域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100個農民合作社、100個家庭農場。發展多環節生產托管等服務模式,全市農業生產托管服務2000萬畝次以上。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行動,完成高素質農民培育3000人。
深化金融支農改革。組織全市金融助力鄉村振興工作會議,發布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工作導引。建立健全項目、企業和小微主體融資協調機制,加大“白名單”企業金融支持力度。優化金融服務,完善“青融通”鄉村振興專區功能,加快“琴島·興牧貸”“智慧畜牧貸”產品應用,擴大“碳惠保”產品應用范圍。穩步擴大“齊魯富民貸”規模,扎實推進防止返貧保險工作。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持續擴面、增品、提標,探索實施肉牛、蜜蜂氣象指數保險等特色險種試點,加快推出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政策。
五、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落實防止返貧機制。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扎實做好農戶自主申報、部門篩查預警、基層干部日常走訪、核實問題線索等基礎性工作,開展數字化監測預警,確保應納盡納、應扶盡扶。協同落實“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保障等幫扶政策。開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總體評估。
健全銜接推進機制。穩定投入各級財政銜接資金,加強銜接資金績效評價,新建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項目100個以上。加強原有扶貧項目、銜接資金項目資產監管,按照“鞏固一批、升級一批、盤活一批、調整一批”原則,分類推進幫扶產業提質增效。積極探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路徑模式。
深化支援協作工作。加強財政援助資金撥付管理。深入開展“特色產業提升、產業集群打造、消費幫扶增收、勞務協作提質”四項行動。深化產業合作,聚焦協作地“一縣一園區”建設,拓展“以業立園、以園引企、以企興園”園區建設新路子。深化勞務協作,搭建協作幫扶地農民工來青務工信息平臺,打造魯甘“工匠聯盟”“青定人力”等勞務品牌。深化消費幫扶,支持協作幫扶地區打造“直采直供”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