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市農委《關于加快我市發展水稻生產機械化的意見》轉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二○○七年七月十八日
關于加快我市發展水稻生產機械化的意見
(市農委 二○○七年七月十六日)
目前,我市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僅為40%,其中栽植機械化水平僅為9%,機械收獲(含外地跨區收獲)水平不足20%,水稻生產機械化具有極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根據《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農委關于加快發展水稻生產機械化意見的通知》(遼政發〔2007〕26號)精神,為加快我市水稻生產機械化,提高水稻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現就加快發展我市水稻生產機械化提出意見如下:
一、發展思路
到2010年,我市水稻栽植機械化工作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提高水稻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以水稻優勢產區為重點,以水稻栽植和收獲兩個環節為重點,以提高水稻生產基礎設施條件、完善示范推廣、社會化服務、技術體系為支撐,大力推進水田栽植和收獲兩上重點環節的機械化。要通過政府扶持,政策支持,強化技術培訓,以點帶面,穩步發展,全面提高水稻生產的全程機械化水平。
二、發展目標
到2010年,全市水稻優勢產區主要生產環節綜合機械化水平要達到60%,其中,栽植機械化水平達到45%,收獲機械化水平達到55%。全市水稻機械化栽植面積突破70萬畝,水稻機收獲面積突破90萬畝。從“十二五”時期開始,經過5至10年的努力,水稻栽植和收獲兩個重點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于洪區、蘇家屯區、沈北新區率先實現水稻全程機械化。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發展水稻生產機械化是建設農業現代化的需要,是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各地區和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將發展水稻生產機械化擺上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本地區發展現代化農業的重要目標和工作重點。要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實施目標管理,確保目標實現。要切實擔負起水稻生產機械化的組織和管理責任,加強協調與合作,共同推進水稻生產機械化發展。
(二)加大扶持力度。
各地區和有關部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從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加大對水稻生產機械化的扶持力度,重點扶持水稻生產機械化示范村建設。農機購置補貼要重點支持農民和從事水稻生產的農機服務組織購買先進適用的水稻生產機械裝備,在中央、省財政補貼的基礎上,對購置栽植和收獲機械的要適當提高補貼比例。對從事水稻機械化作業的農機大戶和農機服務組織的基礎設施(如機庫、修理間、油庫等)建設,要給予適當的資金扶持。
(三)加強示范村建設。
“十一五”期間,全市每年選擇20個村為水稻生產機械化示范村,每個村示范面積在1500畝以上,并做為重點扶持對象。每年選擇3-5個村實施工廠化育秧示范,并給予一定支持。市政府每年投入一定的資金,重點扶持示范村建設。各地區也要在資金、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
(四)推動服務體系建設。
各地區要大力扶持水稻生產機械化作業大戶、專業合作組織等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發展,鼓勵機械、技術、資本和服務組織的聯合,以市場為導向,以服務為手段,不斷創新服務模式和機制。要健全對服務組織的培育、引導和規范,強化維修網絡建設,降低作業成本,提高作業效益,保證作業質量,提高服務水平。加強基層農機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逐步建立以農機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機服務組織為基礎,農機科研、教育和農機生產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技術推廣服務體系。
(五)開展技術培訓。
各地區和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從事水稻生產機械化的管理人員、農機大戶、農機服務組織的技能培訓和信息服務。“十一五”期間,每年全市要培訓500名機手和100名水稻種植技術骨干。同時要通過現場會、技術講座、科技下鄉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