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
為促進全市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加快建立現代畜牧業產業體系,根據《國務院關于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國發〔2007〕4號)和《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全省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遼政發[2007]27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畜牧業增長方式轉變,大力發展健康養殖,構建現代畜牧業產業體系,提高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畜產品供給和質量安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發展目標。到2010年,全市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19.1萬噸、8.4萬噸、3.1萬噸,年均分別增長8.1%、2.6%、10%。畜牧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8%。規模化、產業化畜禽養殖比重達到70%以上、標準化畜禽養殖比重達到50%。全市基本建立良種繁育、動物疫病防控、飼草飼料生產、畜產品質量安全四大體系。
二、加快調整畜牧產業結構與布局
(三)優化區域布局。畜牧業發展要突出三個重點:把糧食主產區建成畜產品主產區,把畜牧業基礎較好地區的畜牧產業提升到新的層次,把發展畜牧業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在全市建立“十大畜禽生產基地”,即丹東北部山區絨山羊基地;寬甸中華蜜蜂基地;東港、鳳城、寬甸西部及市郊肉雞基地;東港、鳳城、市郊生豬基地;鳳城、寬甸肉牛基地;丹東中南部蛋雞基地;丹東環城奶牛基地;市郊、鳳城鵪鶉基地;鴨綠江流域蛋鴨基地;丹東南部毛皮動物基地。加大對畜禽生產基地的扶持力度,盡快形成我市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畜禽優勢產品。
三、大力推進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
(四)推進畜禽規模養殖。大力推進畜牧業“一村一品”和“一鄉一業”,組織實施標準化養殖示范區工程。依法建立畜禽規模養殖場、養殖小區備案制度、檔案制度和標識制度。通過開展標準化畜禽養殖小區認定工作,規范、指導、支持標準化畜牧小區建設。各級政府要對畜禽規模養殖場和標準化小區建設給予政策和資金的支持。
(五)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對畜牧業專業合作組織建設的引導和指導,創造條件扶持和發展畜牧業專業合作組織,維護其合法權益。畜牧業專業合作組織要加強行業自律,規范生產經營行為,維護農民利益。
四、不斷提高畜牧產業化經營水平
(六)要加大對重點畜產品、飼料、草業生產加工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把符合標準、發展前景看好的企業納入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序列,并予以重點支持。鼓勵特色畜產品實施地理標志保護與商標注冊,推行畜產品品牌化銷售,逐步實現掛牌上市,實施名牌戰略,創建一批國家、省、市名牌產品。
(七)建設和規范好畜產品初級市場,重點創建一批肉品、禽蛋、活畜專業交易市場。交易市場用地應優先申報,并適當減免有關費用。扶持建立畜牧業中小企業服務機構,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信息咨詢、市場營銷、投資融資服務,及時解決農戶和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五、加快畜禽良種工程建設
(八)重視畜禽地方良種保護與開發。加大畜禽地方良種保護資金投入,加快遼寧黑豬、中華蜂、遼寧絨山羊、沿江牛等地方良種的純繁擴群、種畜更新和選育步伐。建立地方優良畜種資源保種區,加大新品種、新品系培育、推廣和開發力度,不斷提高地方特色良種比重,逐步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良種繁育體系。
(九)加大良種引進與推廣。各級政府通過給予適當補助的方式,鼓勵和扶持有實力的企業、個人引進國外優良畜禽品種的活畜、凍精和胚胎。加強種畜禽監督管理,實施畜禽品種改良項目,有計劃地在畜產品優勢區建設生豬、肉牛、絨山羊改良中心。市主要支持原種場、育種場和種畜測定站建設,各縣(市)區重點扶持擴繁場和人工改良站(點)建設。
六、加快發展飼草飼料生產
(十)各地要盡快啟動草原權屬改革試點工作。對依據法律程序開展一定規模草原權屬改革工作的縣(市)、區,將采取專項補貼的方式給予扶持。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措施,加快發展農田種草,承包人在承包期限內,在承包耕地上種植牧草,享受糧補政策。實施牧草種子工程建設項目,加強青貯飼料種植,搞好青貯玉米種子的選育和生產。
(十一)加快飼料工業發展。努力開發海洋蛋白質飼料資源,大力推廣優質、安全、高效的飼料產品和飼料添加劑,提高飼料企業的裝備和工藝水平。全面推行飼料企業標準化生產、標準化管理,提高企業素質,增強競爭能力。繼續實行對飼料產品的優惠稅收政策,減輕養殖農戶負擔,降低生產成本。
七、提升畜牧業科學化、標準化水平
(十二)全面實施“過腹還田”工程,推廣秸稈“三貯一化”(青貯、黃貯、微貯、氨化)等秸稈養畜綜合配套技術,提高秸稈資源利用率。通過秸稈開發利用,加快推進牛羊生產向舍飼方向發展。到2010年,全市要形成60萬噸的秸稈加工能力,秸稈“三貯一化”率達到50%,牛羊生產飼養方式全部實現半舍飼。
(十三)積極推廣普及科學實用技術,提高科技入戶率。要對各類從業人員進行全面、持續、高效的職業培訓,迅速提高其職業技能和技術創新能力。在優勢產區,圍繞優勢品種,建設和完善以示范場、示范小區和示范戶為主體的科學化、標準化示范體系,全面實施畜牧科技入戶示范工程。
(十四)積極推進畜牧業科技進步。各地區、各部門要加大科技投入,組織有關科研單位、推廣機構開展對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技術、優質地方良種選育與開發、牧草及飼料作物種植與貯制技術、畜禽養殖標準化技術和畜禽糞污處理技術的攻關與推廣,加快解決技術難題,為畜牧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十五)加強基層畜牧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各地要根據本地區實際,制定補貼標準,切實將村級動物防疫員補貼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并足額落實到位。推進畜牧技術推廣工作向基層轉移,在鄉(鎮)動物防疫監督所的基礎上加掛畜牧技術推廣站牌子。
八、加快清潔化生產步伐
(十六)加大糞污治理力度。加快推進養殖專業村、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的污染綜合治理。要積極推廣農村戶用沼氣池,與農戶“改廁、改圈、改廚”相結合,推廣“畜禽—沼—作物”等能源生態農業模式。
(十七)完善無害化處理設施。新建、改建和擴建規模化畜禽場和標準化養殖小區,必須建立防滲型畜禽舍以及防滲堆糞場、排污系統、化糞池等糞污處理設施,以及防疫設施和病死家禽無害化處理設施,確保其污染物排放符合標準。
九、加大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示范區建設工作力度
(十八)建立動物疫病防控責任制。各級政府要建立政府負總責的防疫工作機制,主要領導是動物防疫工作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是主要責任人。建立健全統一指揮、反應靈敏、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體系,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和行政補救能力。要建立應急體系經費保障機制,設立重大動物疫情應急處置保障金,保證應急物資儲備、應急隊伍培訓和演練等經費及時足額到位。
(十九)繼續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預警預報體系建設。各地要加大監測經費和實驗室建設經費投入力度,強化各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建設,加強疫病監測和疫情預警預報,進一步提高重大動物疫病的預防和控制能力。
(二十)強化檢疫和監督工作。加強生產、運輸、加工和交易等環節的檢疫和監督,嚴把動物及動物產品上市流通關,確保質量安全。嚴格做好外引動物管理工作,嚴防外疫傳入。完善動物檢疫工作財政保障機制,動物衛生系統從事動物檢疫工作人員經費、日常運轉經費、專項業務經費等應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管理。檢疫行政事業性收費一律上繳財政,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
十、強化畜產品安全監管
(二十一)強化獸藥監管。加強獸藥特別是獸用生物制品監管,依法打擊非法生產、經營、使用金剛烷胺等抗病毒藥物,以及制售假劣疫苗的違法行為。
(二十二)強化飼料監管。以打擊“瘦肉精”等違禁藥物及磺胺類藥物殘留超標為突破口,加強對飼料生產、經營和使用環節的監管。加大動物源性飼料安全衛生監管力度,禁止用動物源性飼料飼喂反芻家畜,防止中毒事件和“瘋牛病”的發生。
(二十三)加強無公害畜產品認證與監管。以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一體化為主要形式,穩步推進無公害畜產品認證工作。加強對獲證產地與產品的跟蹤檢查與指導,督促企業嚴格按照相關標準組織生產,依法使用無公害畜產品標識。
(二十四)強化畜產品質量監測。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對現有市級獸藥飼料監測機構進行續擴建,使其儀器設備的配備水平與監測能力能夠適應保證畜產品質量安全的基本要求。
十一、加大對畜牧業支持和投入力度
(二十五)加強對畜牧業工作的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把畜牧業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戰略任務來抓,制定并落實相關政策措施,加快發展步伐。縣(市)區要制定畜牧業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把畜牧業發展的任務指標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目標責任制、部門崗位責任制,定期進行考核,并按規定進行表獎。
(二十六)加大對畜牧業投入力度。市、縣兩級支農專項資金、價格調節基金,以及興邊富民、新農村建設、扶貧和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等涉項目資金,要向畜牧業傾斜,保證畜牧業資金投入逐年增加,重點支持畜禽規模化養殖、動物疫病防控、良種繁育、種質資源保護、飼草飼料開發利用、糞污處理、動物產品有毒有害物質殘留監測以及生豬和奶牛政策性保險等方面建設。
(二十七)落實畜牧業用地用電政策。全面落實國土資源部、農業部聯合下發的《關于促進規模化畜禽養殖有關用地政策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220號)精神,統籌規劃,簡化程序,落實養殖用地,滿足畜牧業用地需求。畜禽養殖小區和規模飼養場用電,享受農業用電政策。
二〇〇八年一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