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有關部門、有關單位:
為推進我市農業現代化,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根據《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決定》(遼政發〔2005〕16號),結合我市實際,對我市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充分認識我市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的農業機械化工作在組織機械化生產、推廣普及新技術和新機具、開展農機職業技能培訓、農機管理和安全監理等多方面取得了成績,農業機械化在農田耕整地、播種、收獲、農產品加工、農業運輸等方面得到了長足發展,在農田基本建設、農業抗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我市農村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全市農機管理、推廣、培訓和服務網絡齊全,擁有市、縣、鄉各級農機工作機構75 個,農機工作隊伍200余人。全市擁有農機總動力39萬千瓦,擁有各種類型拖拉機8000多臺,配套農業機械1萬多臺(套),各種類型農用運輸車1萬多輛。農業機械總值(原值)達到3億多元,農機總收入2億多元,農村人均農機收入180元。
但是,我市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人均耕地少、地塊小、坡耕地多的特點較為突出,發展農業和農業機械化的基礎條件還較差,與全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平均水平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在全省從農業機械化大省向農業機械化強省跨越的過程中,我市的農業機械化發展必須加快步伐,農業機械裝備水平和農業機械化水平必須有較大提高,這是我市提高農業勞動效率,加快農業勞動力轉移,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的重要途徑和必然選擇。
二、我市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指導思想。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遼寧東部山區自然資源和產業發展實際,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收入穩定增長、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目標,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和《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決定》,全面提升我市的農業機械裝備水平和農業機械化水平,加速推進我市的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和鄉村城市化。
工作目標。到2010年,我市農機總動力年均增長2%以上,總量達到45萬千瓦以上,千公頃耕地平均擁有農機動力5000千瓦;綜合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35%;農機實用技術覆蓋率達到 60%;東部山區特色產業中藥材、食用菌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覆蓋率50%以上。全市總體達到農業機械化的初級階段水平,部分自然和經濟條件好的縣區或鄉鎮達到農業機械化的中級階段水平。
三、優化裝備結構和農業機械化區域布局
堅持增加存量,改善結構的原則。在確保農業機械總量穩步增長的同時,著力調整大中型機械與小型機械、動力機械與配套作業機械、種植業機械與農村其他各業所需機械的結構。在加速實現糧食生產全過程機械化的同時,積極引導具有本地資源和產業特色的經濟作物、設施農業、養殖業和農產品深加工等機械化技術的全面發展。
堅持因地制宜,優化區域布局的原則。各縣、區要結合實際制定本地區的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清原縣、新賓縣、撫順縣要大力發展旱田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滅茬旋耕整地、山區經濟作物和特色農業機械化;順城區、東州區、望花區、經濟開發區要大力發展蔬菜、花卉、食用菌方面的農業機械化,抓好農業機械化的精品示范。各縣、區要加大根茬秸稈粉碎還田、秸稈飼料機械加工等作物秸桿綜合利用技術和機具的推廣力度,抓好各級各類農機推廣、服務體系的建設,尤其是市場化、產業化運作的新型農機服務組織建設,全面推進我市的農業機械化進程。
四、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
繼續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的資金投入,增大市本級資金投入力度,適當增加縣(區)財政對農業機械化的投入。要建立以農事企業、農民個體投入為主,各級政府政策引導性投入為輔的農機裝備多元化投入新格局。市、縣(區)財政要在農業投入中適當增大對農業機械化的資金投入比例和份額。有條件的地區要積極引進和利用外資發展農業機械化,鼓勵金融部門對農民購買農機予以信貸支持。“十一五”期間,市、縣(區)財政對農機投入的幾個重點方向是:
(一)農民購置農機補貼。認真落實國家對農機購置實行直接補貼的政策,結合我市實際建立大中型拖拉機及其配套機具為主的裝備更新補貼制度,并列入財政預算。對補貼機具范圍和類別實施控制和引導,按照國家的補貼購機辦法,對農民購置農業機械給予擴大補貼或累加補貼。
(二)機械化保護性耕作項目。推廣我市原有的旱田機械滅茬還田項目和東部山區農民創造的半機械化純免耕模式。財政資金主要投向承擔該項目的縣、區建設示范區的農機推廣機構,用于實驗機具、設備購置、農機操作手培訓、工作經費補助以及地方適用的特殊機具的研發、生產和試驗、示范、推廣補貼。加大宣傳和工作力度,爭取進入省項目試點,得到更多的省專項資金支持,努力把具有遼東山區特點的機械化保護性耕作項目建設成為牽動和促進整個旱田機械化進程的龍頭項目。
(三)把東部山區特色產業適用技術、機具研究開發項目作為我市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方向性項目。財政主要對食用菌、中藥材、苗木等產業的全程機械化技術和機具在引進、研究、生產以及試驗、示范和推廣等予以資金支持。對山區特色資源深加工方面開展的技術、機具研究、示范和推廣也要給予支持。
(四)農機服務體系建設項目。對已經被省確認的市、縣重點推廣站以及區域性鄉鎮農機中心站在科研、技術推廣、服務設施、工作條件改善上予以補助。對農機協會、農機合作社等新型民營農機服務組織和農機大戶、農機科技示范戶予以支持。
(五)農業機械化示范園區和基地建設項目。我市已有的機械化保護性耕作示范基地、中藥材全程機械化示范園區、綠色無污染大米機械化生產基地、山野菜育苗機械化示范園區和特色農業機械化生產示范園區要加大投入,加快建設,進一步完善,為農民和農業生產起到示范作用。在園區建設上要堅持農機和農業緊密結合和產業化運作的原則,在機具配備、機手培訓以及機械化生產的試驗、示范和推廣等方面予以資金支持。
五、加大農業機械化技術、機具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力度
現階段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要求是既要適應家庭承包經營,也要適應規模化經營。開發、推廣農民迫切需要的機具和技術,實現農機科研、生產、示范、推廣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農機推廣和技術開發部門要努力引進、研制、開發和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注意發現和總結農民對農機的發明或改進,并提供幫助。
繼續推廣以機械滅茬整地和兩年機械旋耕一年翻耕為主要模式的水旱田機械化耕整地;以玉米、大豆為主的旱田精量播種;以中藥材(含其它深根莖經濟作物)的全根莖起獲為主的中藥材全程機械化;引進或研究、開發食用菌生產加工全程機械化技術和設備;引進、示范農作物機械起獲、烘干技術和機具;引進或研制開發牧草生產、秸桿飼料精細加工、儲藏技術和機具設備;引進設施農業機械化實用技術和適用機具;進一步改革旱田耕作方式,大力推廣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實現農村經濟、生態保護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
六、努力創立新型農機服務體系
加速農機資源整合,創立新型農機服務體系,逐漸實現農機服務產業化。把農機服務組織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的基本載體,加強農業機械化服務組織建設,鼓勵農業機械化服務組織創新。各級農業機械化管理部門要積極嘗試,采取有效方式將現有的農業機械化服務組織、農機戶和農民組織起來,發展新型民營農機服務組織體系,逐漸實現從單純的農機生產服務向全面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過渡,從組織松散的低層次農機技術服務型向利益共享的高層次農機經營管理型轉變。逐步建立多種經濟成份共存,具有不同合作形式、層次和規模,富有經濟活力的農機經營體制。支持和鼓勵發展農機協會、農機租賃公司、農機合作社等新型農業機械化服務組織,構筑以民營為主的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新框架。要搞好農機維修和銷售網點的規范管理和高質量服務,加強農機生產、維修、銷售市場的監督管理,確保廣大農民和農機戶的利益。
七、建設高素質農業機械化隊伍
積極開展農業機械化教育和培訓,加強農機隊伍建設。農機教育培訓要立足農村,面向市場,走多元化辦學的路子。要做好農機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機從業人員的知識更新,提高農機人員的素質。要重點抓好農機大戶和農機手的培訓,提高農機操作人員的農機技術素質和水平。要加強縣(區)和鄉(鎮)農機推廣服務機構和隊伍的建設,探索組建人、財、物由縣級農機部門直接管理的區域性農機管理服務站,進一步解決好縣以下農機管理和技術推廣機構的工作經費、機構編制和人員素質等方面問題。
八、加強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領導
各縣(區)、鄉(鎮)政府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業機械化工作的領導,把推進農業機械化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要根據國家、省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方針政策和規劃,結合本地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研究制定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配套政策,納入目標責任制管理。
市農委對全市農業機械行業行使行政管理職能;各級農業和涉農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切實做好相關工作,并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動我市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各級農業機械化相關機構負責農業機械的使用和農業機械維修管理、農機科研教育、農機推廣培訓、農機安全監理等工作。
撫順市人民政府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