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印發(fā)《2013年全省小麥油菜春季田間管理技術意見》的通知(蘇農(nóng)辦農(nóng)〔2013〕2號)

   2013-03-04 740
核心提示:  關于印發(fā)《2013年全省小麥油菜春季田間管理技術意見》的通知  各市、縣(市、區(qū))農(nóng)委(農(nóng)林局、農(nóng)業(yè)局):  去年秋播因

  關于印發(fā)《2013年全省小麥油菜春季田間管理技術意見》的通知

  各市、縣(市、區(qū))農(nóng)委(農(nóng)林局、農(nóng)業(yè)局):

  去年秋播因前茬作物騰茬遲,晚播晚栽面積較大,播后氣溫偏低、雨水偏多,導致麥油作物越冬期葉齡偏小,莖蘗數(shù)偏少,弱小苗比例偏大,苗情不平衡性較為突出,同時漬害、草害等隱患較多,苗情基礎不容樂觀。立春過后,我省小麥將從南到北陸續(xù)返青起身,隨后將進入拔節(jié)期,油菜也將進入蕾薹期,正是麥油作物產(chǎn)量形成和開展春季高效田管的關鍵時期。針對當前在田麥油作物的苗情特點,我委組織專家分析研究,制定了《2013年全省小麥、油菜春季田間管理技術意見》,現(xiàn)予印發(fā)。請各地結合實際,進一步加強宣傳發(fā)動,細化田管技術方案,科學調(diào)度,分類指導,切實將各項田管技術措施落實到位,促進苗情轉化升級,努力奪取今年夏熟糧油豐收。

  附件:《2013年全省小麥、油菜春季田間管理技術意見》

  江蘇省農(nóng)業(yè)委員會辦公室

  2013年1月25日


  附件:

  2013年全省小麥、油菜春季田間管理技術意見

  受遲播與低溫影響,今年越冬期小麥苗情總體上差于往年,油菜苗情差于上年、接近常年,特別是晚播晚栽小麥、油菜苗情明顯較差,不平衡性問題較為突出。針對當前小麥、油菜苗情特點和存在的突出問題,各地要針對性地制定技術方案,突出因苗指導,切實把春季高效田管措施落實到位,努力促進苗情轉化升級,力奪今年夏熟糧油豐收。

  一、秋播以來不利條件分析與評價

  去年秋播以來氣候特點表現(xiàn)為“積溫偏少、雨水偏多、光照不足”,受遲播與低溫雙重影響,轉化升級較慢,對夏熟生產(chǎn)十分不利。

  1、播期偏遲。由于去年秋熟作物成熟收獲推遲,加之10月底后多次連陰雨天氣影響,導致秋播進度慢、晚播晚栽面積大。據(jù)統(tǒng)計,去年秋播小麥適期播種面積占60%,比常年少20個百分點,遲播面積達1353萬畝,占37%。全省油菜適期播栽比例為83%,同比減2個百分點。

  2、積溫偏少。據(jù)省氣象資料分析,秋播以來氣溫明顯偏低,其中2012年12月1日~2013年1月5日全省平均氣溫2.6℃,較常年同期偏低1.6℃,為近27年來(1986年以來)最低。從小麥實際播種期至今年1月中旬,蘇北地區(qū)(新沂站點,10月21日至1月16日)、蘇中地區(qū)(高郵站點,11月1日至1月16日)、蘇南地區(qū)(宜興站點,11月10日至1月16日)0℃以上累計積溫分別為453℃、434℃和330℃,比上年減112℃、159℃和162℃,比常年減97℃、71℃和109℃。按照小麥生長1張葉片需75℃左右積溫計算,秋播以來因低溫影響小麥葉齡進程延遲了1~2葉。同時,去年冬季低溫來得早,冷空氣頻繁來襲,去年12月至今,我省已遭受了7次較強冷空氣影響。氣溫偏低雖然利于控制適期早播小麥旺長,但對面廣量大的晚播小麥播種出苗和苗情轉化升級極為不利。

  3、雨水偏多、光照偏少。去年秋季(9~11月)全省各站降水量88.6毫米(豐縣)~262.4毫米(宜興),與常年同期相比,蘇南南部、沿淮及淮北大部分地區(qū)偏多2~8成。12月全省平均降水量為67.0毫米,蘇南地區(qū)偏多1~1.5倍,其它地區(qū)偏多1.6~2.3倍;全省各站日照時數(shù)為95.0小時(鹽城)~152.0小時(豐縣),與常年同期相比,全省各地偏少1~4成。雨水偏多,土壤墑情足,對淮北旱茬小麥較為有利,對秸稈還田腐熟和沉實也很有利,也有利于減輕冬季凍害,但沿淮及淮南地區(qū)小麥田間漬害較為嚴重,不利于根系生長發(fā)育,光照偏少,苗情素質下降。

  二、當前苗情特點與存在問題

  (一)苗情特點

  當前小麥、油菜苗情呈現(xiàn)葉齡偏小、莖蘗數(shù)偏少、弱小苗比例偏大的特點。據(jù)調(diào)查分析,1月20日全省小麥平均葉齡僅4.0葉,比上年少1.1葉,其中:蘇北、蘇中、蘇南地區(qū)平均葉齡分別為4.2、3.6和3.5葉,分別比上年少1.0、1.1和0.9葉。平均畝總莖數(shù)47.9萬,比上年少7.5萬。其中:蘇北、蘇中、蘇南地區(qū)平均畝總莖蘗分別為56.0、34.9、29.3萬,分別比上年少7.2、8.8、7.3萬。全省旺長苗(也屬于三類苗)和一類(壯苗)、二類(正常苗)、三類弱小苗分別占2.8%、31.6%、41.6%、24.0%,與上年比少6.0、少3.9、多4.5、多5.3個百分點。其中:蘇北地區(qū)旺苗和一、二、三類苗比例分別為2.6%、34.3%、40.8%、22.3%,與上年比少6.9、少3.8、多5.9、多4.8個百分點;蘇中地區(qū)旺苗和一、二、三類苗比例分別為4.5%、25.3%、42.6%、27.6%,與上年比少5.4、少1.6、多1.3、多5.7個百分點;蘇南地區(qū)旺苗和一、二、三類苗比例分別為0.9%、29.1%、44.3%、25.7%,與上年比少2.0、少8.4、多3.4、多7.0個百分點。

  全省移栽油菜平均葉齡12.9葉、綠葉數(shù)8.5張,分別比上年同期減1.7葉、0.4張。一、二、三類苗比例分別約43%、40%、17%,比上年同期少0.2、少0.6、多0.8個百分點。

                                    小麥苗情進展對照表

項目

20121220

2013120

全省平均

淮北

蘇中

蘇南

全省平均

淮北

蘇中

蘇南

主莖葉齡(葉)

3.6 

3.9 

3.0 

2.6 

4.0 

4.2 

3.6 

3.5 

畝總莖蘗數(shù)(萬)

42.3 

50.5 

29.1 

22.8 

47.9 

56.0 

34.9 

29.3 

旺長苗(%

2.9 

2.7 

4.6 

1.1 

2.8 

2.6 

4.5 

0.9 

一類苗(%

31.8 

34.4 

25.5 

29.3 

31.6 

34.3 

25.3 

29.1 

二類苗(%

41.4 

40.6 

42.4 

43.9 

41.6 

40.8 

42.6 

44.3 

三類苗(%

23.9 

22.3 

27.5 

25.7 

24.0 

22.3 

27.6 

25.7 

主莖葉齡(葉)

4.4 

4.7 

3.7 

3.4 

5.1 

5.2 

4.7 

4.4 

 畝總莖蘗數(shù)(萬)

48.9 

58.4 

34.0 

27.2 

55.4 

63.2 

43.7 

36.9 

旺長苗(%

8.4

9.0 

10.4 

2.1 

8.8 

9.5 

9.9

2.9 

一類苗(%

35.8

38.8 

25.7 

37.9 

35.5 

38.1 

26.9

37.5 

二類苗(%

36.5

34.9 

39.3 

39.7 

37.1 

34.9 

41.3

40.9 

三類苗(%

19.3

17.3 

24.6 

20.3 

18.7 

17.5 

21.9

18.7 

  (二)存在問題

  1、苗情轉化升級慢。常年越冬期間淮北地區(qū)小麥主莖葉齡可出生1~1.5張葉片、蘇中地區(qū)可出生1.5~2.0張葉片、蘇南地區(qū)可出生2.0~2.5張葉片,每畝可增加10~20萬分蘗數(shù)。但本年度越冬以來雖進程過半,但蘇北、蘇中、蘇南地區(qū)的小麥主莖新出生葉分別為0.3葉、0.6葉、0.9葉,僅為常年的一半。與播種同樣很遲的上年度相比,生長量明顯不足,苗情轉化升級緩慢。

  2、苗情不平衡性突出。據(jù)苗情統(tǒng)計分析,目前本年度旺長苗比例僅占2.8%;約1/3的適期早播小麥主莖葉齡達4.5~6.5葉,群個體基本正常,屬于一類苗;約40%的二類苗,主莖葉齡3.0~4.5葉,群體基本適宜,但個體偏小;目前全省仍有700萬畝左右的小麥主莖葉齡在3葉以下,尚未進入分蘗期,比上年增加400多萬畝,約占全省小麥面積的20%,亟需加強管理促進苗情轉化升級。

  3、災害隱患多。由于秋季降溫早,影響冬前化除,加之土壤濕度大,適合雜草滋生,因此春季化除壓力將會顯著增加。前期雨水偏多,沿淮及淮南地區(qū)小麥已經(jīng)產(chǎn)生明顯漬害,如春季雨水多,則會加重漬害危害。此外, “倒春寒”凍害也是我省經(jīng)常發(fā)生的自然災害。

  三、當前及春季田管策略與技術措施

  盡管目前全省小麥苗情相對較差,主要表現(xiàn)為苗小苗弱、莖蘗數(shù)不足,但群體偏小對普施重施拔節(jié)孕穗肥促大穗十分有利,只要抓好春季返青拔節(jié)期田間管理,仍有望奪取夏熟糧油作物豐收。近期氣溫已經(jīng)開始回升,苗情轉化升級加快,各項田管措施應盡快跟上。各地要高度重視當前及節(jié)后春季田間管理工作,廣泛宣傳發(fā)動,加強分類指導和科學指導,一著不讓抓好各項田間管理措施的落實。

  (一)加強分類指導,明確田管策略

  加強分類指導,就是要根據(jù)苗情長勢特點,因苗因地制宜采取相應的田管策略。對群體適宜、長勢健壯的一類苗,當前管理以清溝理墑為主,對群體基本適宜、長勢基本正常的二類苗,則以清溝理墑和看苗適施平衡接力肥“捉黃塘”兼顧。一、二類苗的高效管理重點在春季,即返青后拔節(jié)前搞好化除,拔節(jié)初期防治紋枯病,第一節(jié)間定長第二節(jié)間開始伸長時(葉色裉淡)重施拔節(jié)孕穗肥。對于群體不足、個體偏小偏弱的三類苗,當前應盡早盡快增施促長促蘗肥(每畝5~7.5公斤尿素),并加強春季各項田管措施的落實;對于少數(shù)群體偏大的旺長苗,拔節(jié)前應適度化控,拔節(jié)后再正常管理。

  (二)加強科學指導,明確重點措施

  1、突擊清溝理墑,防止?jié)n害。“麥田一套溝,從種喊到收”。經(jīng)過冬春凍融交替和雨雪侵蝕,易造成田間溝系坍塌淤堵。進入春季,“尺麥怕寸水”,淮南地區(qū)經(jīng)常發(fā)生連陰雨,極易導致田間積水,必須盡早清淤疏通,做到三溝配套,溝溝相通,確保排水通暢,雨止田干,防止春季連陰雨造成田間漬害。淮北地區(qū)要做好旱、澇兩手準備,遇連陰雨及時做好低洼田塊特別是稻茬麥的排水降濕,遇旱則要適時科學澆灌返青拔節(jié)水。

  2、適時化控促壯,防止倒伏。對早播、葉齡偏大、苗數(shù)過多(預計拔節(jié)期最高莖蘗數(shù)超過預期適宜穗數(shù)2倍以上)的田塊,應在返青后、拔節(jié)前“冷尾暖頭”噴施烯效唑類的生長調(diào)節(jié)劑,以控制基部節(jié)間長度,提高植株抗凍抗倒能力。在小麥抽穗破口期可施用抗倒劑進行葉面噴施,縮短穗下節(jié)間長度,降低株高和重心,提高植株抗倒能力,同時也能提高灌漿速率、增加粒重。

  3、及時做好病蟲草害防治工作。一是春季化學除草。春季有利于田間雜草萌發(fā)生長,對雜草達標田塊要及時進行化學防除,控制雜草危害。化除時間掌握在拔節(jié)前的冷尾暖頭、日均溫8℃以上搶晴用藥,以提高藥效,切忌在寒流來臨前后2天內(nèi)用藥,避免凍藥害現(xiàn)象發(fā)生。對以禾本科雜草為主的麥田,每畝用50克/升唑啉草酯·炔草酸乳油80~100毫升或6.9%精惡唑禾草靈水乳劑90~110毫升,于雜草齊苗后對水均勻噴霧以禾本科雜草為主的麥田;對以豬殃殃等闊葉雜草為主的麥田,每畝用20%氯氟吡氧乙酸40~50毫升或20%氯氟氧乙酸20~25毫升加20%2甲4氯150毫升,于雜草齊苗后對水均勻噴霧;對以禾本科雜草與闊葉雜草混生的麥田,每畝用6.9%精惡唑禾草靈100毫升加20%氯氟吡氧乙酸50毫升,于雜草齊苗后對水噴霧。二是拔節(jié)初期防治小麥紋枯病。對病株率達15%~20%的田塊,及時采用井岡霉素、已唑醇、戊唑醇等藥劑進行噴霧防治。三是油菜初花期主動防治菌核病。每畝可用25%咪鮮胺乳油50毫升或50%腐霉利可濕粉60~100克或40%菌核凈可濕粉100~150克等,對水全株均勻噴施,隔7~10天再防治1次。四是小麥穗期重點防控以赤霉病為主的穗期病蟲。小麥抽穗揚花期及時主動用藥防治赤霉病,兼治白粉病、蚜蟲等其它病蟲害,最大程度減輕病蟲危害損失。

  4、普施重施小麥拔節(jié)孕穗肥和油菜抽薹肥,增粒增重。一次性施用小麥拔節(jié)孕穗肥應掌握在倒3葉期、葉色褪淡、高峰苗下降、基部第一節(jié)間基本定長、第二節(jié)間開始伸長時,一般淮南地區(qū)在3月上中旬、淮北地區(qū)在3月中下旬,每畝施純N 4~6公斤、P2O5  2~3公斤、K2O 3~5公斤,以施用“復合肥+尿素”或專用配方肥為宜(一般每畝施45%高濃度復合肥15~20公斤+尿素5~8公斤)。群體不足的弱苗適當提前,群體偏大的旺苗適當推遲;對于高產(chǎn)創(chuàng)建示范片和中強筋小麥,在劍葉露尖至破口期再次施用孕穗肥,每畝施尿素5~8公斤。沿江沿海地區(qū)弱筋小麥基地應遵循“控氮前移”原則,在倒3葉期一次性施用拔節(jié)肥,不提倡追施孕穗肥,以確保弱筋品質。

  油菜春季氮肥施用量占一生總施氮量的30%~40%,一般每畝折尿素10~15公斤;鉀、磷肥約占總用量的50%,折K2O、P2O5 各5公斤左右。對長勢正常的一、二類油菜田,可在油菜薹高5~8厘米時重施薹肥,每畝施配方肥30公斤+5公斤尿素。對弱小苗或已經(jīng)脫力落黃的油菜田,可采用春肥臘施,在越冬后期提前追施薹肥,促進春發(fā);也可分兩次追施,越冬后期施用返青接力肥促進生長,每畝施尿素7.5公斤,待薹高25厘米左右時再追施一次薹肥。對缺硼田塊,每畝葉面噴施0.1%~0.2%硼肥溶液50公斤左右,防止植株因缺硼導致花粉敗育。初花期可結合菌核病的防治,進行肥藥混噴,促進角果膨大結實。

  5、預防和補救“倒春寒”凍害。我省春季氣溫很不穩(wěn)定、變化幅度大,易發(fā)生冷暖驟變,一旦小麥拔節(jié)后遇-1℃~-4℃的低溫,持續(xù)6~7小時,就有可能導致小麥幼穗凍死或幼穗受凍后變成畸型穗,需提前預案、及時補救。在倒春寒低溫來臨2~3天后逐日田間剝查幼穗受凍程度,對主莖和大分蘗幼穗凍死率超過10%以上的麥田要及時增施速效恢復肥,一般凍死率在10%~30%的麥田,應每畝增施尿素5公斤左右,凍死率超30%的麥田每遞增10個百分點,每畝增施尿素2~3公斤,上限值不超過15公斤,以爭取動搖分蘗和后生高節(jié)位分蘗成穗,挽回產(chǎn)量損失。遇倒春寒凍害的油菜田可酌情補施5~7.5公斤尿素作恢復肥。
 




 
地區(qū): 江蘇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guī)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