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第一年,全省食品安全工作要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食品安全法》,按照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鞏固食品安全整頓工作成果,建立食品安全長效監管機制,嚴把食品安全許可準入關,加強日常監督檢查,依法嚴肅查處違法行為,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促進食品安全水平不斷提高,切實保障人民群眾飲食安全。
一、繼續深入開展《食品安全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及食品安全標準的宣傳培訓
繼續深入開展《食品安全法》宣傳活動。各地各部門要制定宣傳計劃、采取多種形式,廣泛深入宣傳食品安全法,營造良好的執法環境。
、組織開展《食品安全法》實施二周年宣傳周活動。
、食品生產經營單位要加強對食品從業人員開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食品安全標準和食品安全知識培訓,各監管部門要對培訓進行監督檢查。
、各地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要廣泛開展公益性食品安全知識宣傳活動,提高消費者食品安全知識,預防家庭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
二、規范許可,嚴把許可準入關
食品生產經營的許可是食品安全監管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確保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關口。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把規范許可、嚴把許可準入關作為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工作來抓。
、嚴把許可準入關。對新申領許可證要按照《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和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和食品安全標準等,嚴格審查,建立許可檔案,嚴把許可準入關,提高許可工作質量,降低食品安全監管風險。
、加強監督檢查,提高許可質量。各地政府要對各監管部門的許可情況開展專項檢查,各監管部門要對下級監管部門的許可情況開展專項檢查,要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提高許可質量。
三、加大檢查力度,嚴肅查處違法行為
各地、各部門要嚴格按照《食品安全法》賦予的法定職責和政府指定的職責,加大監督檢查頻次和力度,嚴肅查處違法行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增加監督檢查頻次。加大對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的監督檢查頻次和監管力度,各監管部門每年對管轄區內監管單位的監督檢查頻次不少于一次,集中開展重點品種、重點區域以及季節性、節日性食品的專項執法檢查,尤其是食品生產小作坊、食品攤販要開展專項檢查,加大監管力度。
、嚴肅查處違法行為。各食品監管部門對食品生產經營單位違法行為要依法查處。在查處違法案件時要“嚴”字當頭,發現嚴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必須依法處罰,對問題產品要做到原料來源、產品流向未查清不放過,問題產品威脅不消除不放過,整改措施不到位不放過,對觸犯刑法的要追究刑事責任。
、繼續嚴厲打擊生產制售假冒偽劣食品、非法生產違禁高毒農藥“黑窩點”、違禁使用高毒農藥、“瘦肉精”、孔雀石綠以及違法生產使用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等嚴重危害食品安全的違法行為。
四、做好食品安全整頓工作評估考核
為進一步總結經驗,查找問題,全面提升我省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眾飲食安全,認真做好食品安全整頓工作評估考核工作。
、省政府根據國務院食品安全整頓工作評估考核方案要求,對全省開展兩年的食品安全整頓工作進行評估考核,各地各部門要按照省政府統一部署開展食品安全整頓工作評估考核自評。
、做好迎接國務院對我省食品安全整頓工作評估考核的準備。
五、加強風險監測,提高風險評估與預警能力
為了掌握全省食品安全狀況,提高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與預警能力,認真做好2011年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
、制定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方案。根據“2011年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結合監管部門的風險監測計劃,組織制定“2011年安徽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方案”。
、加強各監管部門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信息的整合,著力解決各監管部門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信息共享問題,提高風險監測信息的利用效力和價值,使風險監測能更好服務于食品安全監管工作。
、開展食品安全評估和預警,根據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結果,對發現的食品安全隱患要及時組織省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委員會開展風險析評估,對食品安全風險因素進行預警。
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應對處置機制
各地、各部門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的應對處置機制,高效組織應急處置,最大程度地減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對公眾造成的健康危害,保障公眾健康與生命安全。
、各地、各部門要制定和完善食品安全事故處理預案,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置演練,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指揮和處置機制。
、各部門要高度重視食品安全事故的調查處理,加強部門配合,互通信息,及時上報食品安全事故信息,嚴肅查處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和相關人員。
、提高食品安全事故輿情應對能力,采取有效方法和手段正確引導輿論導向,盡可能避免食品安全事故引起的社會恐慌,降低對食品產業的沖擊。
七、建立食品安全長效監管機制
各地各部門要積極探索食品安全長效監管機制,提高監管效力,保障食品安全的可持續。
、組織開展食用農林產品標準化促進行動,突出重點農產品、重點產區、重點農林投入品、重點生產經營主體和重點時段五大監管重點,進一步提升我省食用農林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由省經信委牽頭,會同省發改委等部門(單位),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確定任務分工, 共同推動食品工業企業誠信體系建設。
、在流通環節抓住食品批發戶、食品代理商、食品送配戶等源頭,扎實推進食品安全電子信息備案系統的使用,實現“數據共享、一票多用、源頭管理、全面覆蓋”,通過基層監管人員配置移動監管終端設備,逐步建立“網格化、電子化、標準化、規范化”的食品安全長效監管機制。
、鼓勵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符合良好生產規范要求,實施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體系,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水平。
、利用出口企業備案評審、基地備案審核、定期監管、日常監管等方式,健全出口食品農產品從原料到成品全過程長效監管機制,繼續推進進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提高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發展放心糧油示范企業,建立與示范廠、示范店相配套的示范配送中心和主食廚房,大力發展由放心糧油示范企業指導種植的示范種植基地。
、爭取各行業發展促進政策,支持重點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發展冷鏈配送,提高產業化程度,為屠宰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創造條件。
、完善責任追究制度,對因監督不力,未履行職責,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社會影響的,將依法依紀追究監管責任。
八、加強法律法規、標準等監管制度建設
食品安全法律法規、標準等監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食品安全監管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開展制定《安徽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食品攤販管理辦法》調研,盡快列入省立法計劃。
、制定《安徽省餐廚廢棄物管理辦法》。
、制定《安徽省食品安全信息發布管理辦法》。
九、規范信息發布,加強信息互通
、嚴格按照《安徽省食品安全信息報告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收集、報告、通報和公布食品安全信息。
、建立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網,保障上下級和部門之間的信息通暢。
十、其他
完成上級部門和省政府交辦的其他食品安全監管工作。
各地、各部門應根據2011年食品安全工作計劃,結合當地和部門實際對本計劃進一步分解、細化,制定落實措施,各級政府要加強對計劃執行情況的督查考核,切實做好2011年全省食品安全工作。
一、繼續深入開展《食品安全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及食品安全標準的宣傳培訓
繼續深入開展《食品安全法》宣傳活動。各地各部門要制定宣傳計劃、采取多種形式,廣泛深入宣傳食品安全法,營造良好的執法環境。
、組織開展《食品安全法》實施二周年宣傳周活動。
、食品生產經營單位要加強對食品從業人員開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食品安全標準和食品安全知識培訓,各監管部門要對培訓進行監督檢查。
、各地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要廣泛開展公益性食品安全知識宣傳活動,提高消費者食品安全知識,預防家庭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
二、規范許可,嚴把許可準入關
食品生產經營的許可是食品安全監管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確保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關口。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把規范許可、嚴把許可準入關作為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工作來抓。
、嚴把許可準入關。對新申領許可證要按照《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和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和食品安全標準等,嚴格審查,建立許可檔案,嚴把許可準入關,提高許可工作質量,降低食品安全監管風險。
、加強監督檢查,提高許可質量。各地政府要對各監管部門的許可情況開展專項檢查,各監管部門要對下級監管部門的許可情況開展專項檢查,要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提高許可質量。
三、加大檢查力度,嚴肅查處違法行為
各地、各部門要嚴格按照《食品安全法》賦予的法定職責和政府指定的職責,加大監督檢查頻次和力度,嚴肅查處違法行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增加監督檢查頻次。加大對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的監督檢查頻次和監管力度,各監管部門每年對管轄區內監管單位的監督檢查頻次不少于一次,集中開展重點品種、重點區域以及季節性、節日性食品的專項執法檢查,尤其是食品生產小作坊、食品攤販要開展專項檢查,加大監管力度。
、嚴肅查處違法行為。各食品監管部門對食品生產經營單位違法行為要依法查處。在查處違法案件時要“嚴”字當頭,發現嚴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必須依法處罰,對問題產品要做到原料來源、產品流向未查清不放過,問題產品威脅不消除不放過,整改措施不到位不放過,對觸犯刑法的要追究刑事責任。
、繼續嚴厲打擊生產制售假冒偽劣食品、非法生產違禁高毒農藥“黑窩點”、違禁使用高毒農藥、“瘦肉精”、孔雀石綠以及違法生產使用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等嚴重危害食品安全的違法行為。
四、做好食品安全整頓工作評估考核
為進一步總結經驗,查找問題,全面提升我省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眾飲食安全,認真做好食品安全整頓工作評估考核工作。
、省政府根據國務院食品安全整頓工作評估考核方案要求,對全省開展兩年的食品安全整頓工作進行評估考核,各地各部門要按照省政府統一部署開展食品安全整頓工作評估考核自評。
、做好迎接國務院對我省食品安全整頓工作評估考核的準備。
五、加強風險監測,提高風險評估與預警能力
為了掌握全省食品安全狀況,提高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與預警能力,認真做好2011年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
、制定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方案。根據“2011年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結合監管部門的風險監測計劃,組織制定“2011年安徽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方案”。
、加強各監管部門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信息的整合,著力解決各監管部門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信息共享問題,提高風險監測信息的利用效力和價值,使風險監測能更好服務于食品安全監管工作。
、開展食品安全評估和預警,根據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結果,對發現的食品安全隱患要及時組織省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委員會開展風險析評估,對食品安全風險因素進行預警。
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應對處置機制
各地、各部門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的應對處置機制,高效組織應急處置,最大程度地減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對公眾造成的健康危害,保障公眾健康與生命安全。
、各地、各部門要制定和完善食品安全事故處理預案,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置演練,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指揮和處置機制。
、各部門要高度重視食品安全事故的調查處理,加強部門配合,互通信息,及時上報食品安全事故信息,嚴肅查處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和相關人員。
、提高食品安全事故輿情應對能力,采取有效方法和手段正確引導輿論導向,盡可能避免食品安全事故引起的社會恐慌,降低對食品產業的沖擊。
七、建立食品安全長效監管機制
各地各部門要積極探索食品安全長效監管機制,提高監管效力,保障食品安全的可持續。
、組織開展食用農林產品標準化促進行動,突出重點農產品、重點產區、重點農林投入品、重點生產經營主體和重點時段五大監管重點,進一步提升我省食用農林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由省經信委牽頭,會同省發改委等部門(單位),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確定任務分工, 共同推動食品工業企業誠信體系建設。
、在流通環節抓住食品批發戶、食品代理商、食品送配戶等源頭,扎實推進食品安全電子信息備案系統的使用,實現“數據共享、一票多用、源頭管理、全面覆蓋”,通過基層監管人員配置移動監管終端設備,逐步建立“網格化、電子化、標準化、規范化”的食品安全長效監管機制。
、鼓勵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符合良好生產規范要求,實施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體系,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水平。
、利用出口企業備案評審、基地備案審核、定期監管、日常監管等方式,健全出口食品農產品從原料到成品全過程長效監管機制,繼續推進進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提高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發展放心糧油示范企業,建立與示范廠、示范店相配套的示范配送中心和主食廚房,大力發展由放心糧油示范企業指導種植的示范種植基地。
、爭取各行業發展促進政策,支持重點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發展冷鏈配送,提高產業化程度,為屠宰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創造條件。
、完善責任追究制度,對因監督不力,未履行職責,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社會影響的,將依法依紀追究監管責任。
八、加強法律法規、標準等監管制度建設
食品安全法律法規、標準等監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食品安全監管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開展制定《安徽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食品攤販管理辦法》調研,盡快列入省立法計劃。
、制定《安徽省餐廚廢棄物管理辦法》。
、制定《安徽省食品安全信息發布管理辦法》。
九、規范信息發布,加強信息互通
、嚴格按照《安徽省食品安全信息報告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收集、報告、通報和公布食品安全信息。
、建立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網,保障上下級和部門之間的信息通暢。
十、其他
完成上級部門和省政府交辦的其他食品安全監管工作。
各地、各部門應根據2011年食品安全工作計劃,結合當地和部門實際對本計劃進一步分解、細化,制定落實措施,各級政府要加強對計劃執行情況的督查考核,切實做好2011年全省食品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