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健”事件令占據保健品銷售半壁江山的保健品直銷業突然休克,據有關機構統計,2018年我國保健品渠道結構表現為:直銷47.3%,線上31.9%,藥店18.3%,商超2.5%。在年銷售排名前10的保健品企業中,有7家企業是直銷公司。
近5年的保健品渠道結構特點,除了直銷自2006年獲得合**份后飛速發展一家獨大之外,另一鮮明特點是藥店和線上銷售的此消彼長:線上尤其受益于跨境電商的崛起,銷售占比從2013年的13.6%提升至31.9%;而一直是保健品銷售主渠道的藥店占比,從2013年的34.3%下滑至2018年的18.3%,5年復合增長率,在所有渠道中呈現**的負增長。
如今直銷遭遇重擊,留出的巨大市場空缺由誰來分羹或填補?有識之士認為這將是藥店的機會!直銷**般教育出來的忠誠消費者、開發出來的龐大的消費者需求,具有專業性、強體驗、面對面服務功能的線下藥店,要比線上渠道更適宜承接。
雖然一直負面**纏身,并不斷接受諸如近期13部委“百日行動”式的高壓監管,但保健食品市場仍是令人垂涎欲滴的大蛋糕。
從供給端來看,隨著保健食品的注冊由審批制改為備案管理,此前批文管制帶來的壟斷局面被打破,一大批藥企如華潤醫藥、哈藥、康美藥業等集結進軍大健康;另一方面,原有的保健食品龍頭企業如湯臣倍健、合生元等持續在海外圈地并購,成建制地擴充優質產品線供給國內市場;同時,備案制的高效簡便,為進口保健品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打開了方便之門,尤其為進口保健品進入線下渠道掃除了障礙(以前只能通過跨境電商在線上銷售)。
從需求端來看,保健食品的消費人群更加年輕化、立體化,由以前針對老年人到年輕人、女性、孕嬰童市場,全生命周期的保健產品需求出現;保健食品的品類更加多元化,由以前扎堆“大保健”到運動營養、體重管理等小眾品類開始快速增長。
對藥店來說,毛利率在50%-70%的保健食品是不可或缺的“高毛利”品類。同時,保健食品相對于藥品是彈性需求,易于關聯銷售、易于促銷上量,也是吸引客流的重要品類。
當然,目前藥店的保健品銷售也因“打擊醫保濫刷騙保”而惶惶不安,但從長遠來看,對保健品渠道的規范整治包括對直銷的打擊和處理,給藥店帶來的機遇遠大于危機。
首先,有部分省市政策允許醫保卡購買保健品,其余不允許的地區雖然存在醫保違規刷卡的現象,但據估算,全國藥店銷售保健品中醫保支付比例不會超過30%,醫保不會是藥店保健品生死攸關的命門。
另外,從根本上看,藥店要真正成為保健品銷售的主渠道,必須擺脫依賴醫保銷售的“懶商”思維,而真正探索出適合藥店顧客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模式,分羹直銷在線下打下的半壁江山。
產品是“硬核。會銷、直銷的倒下,在于“營銷大于產品”,憑著一張嘴,稻草也能賣成黃金。撥亂反正之后,產品本身的效用和質量成了王道。從另一角度說,“大保健”市場,產品同質化嚴重,企業在終端只能進行營銷資源的拼爭。對渠道來說,同質化的資源浪費;對廠家來說,價格戰的結果,是更沒有利潤空間去研發生產好產品。保健食品批文限制松綁后,更利于生產商根據細分市場和消費升級的需求,不斷進行產品創新,而連鎖要找到效果可評價的高品質、區隔化、個性化的合適產品。
營銷科學化。會銷、直銷模式是狂熱地“賣夢想”,而不是科學地“賣產品”,才為越來越理性的消費者所拋棄。
保健食品為非剛性需求,在連鎖的銷售注定是以店員推薦為主要手段,以關聯銷售或聯合用藥為主要動銷方式,尤其是在**外流的大背景下,保健食品可成為**藥的“好伴侶”,而且可通過療程管理,保證復購率。因此,連鎖要以強大的品牌工業作后盾,緊密合作,打造科學適用的關聯用藥方案;深度教育,持續提升店員的保健品專業化銷售能力。雖是老生常談,但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