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我國糧食加工業“十二五”期間發展方向與布局

   2012-01-12 食品伙伴網851
核心提示:  食品伙伴網編者說明:近日,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發布了《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其中,糧食加工業將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嚴

  食品伙伴網編者說明:近日,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發布了《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其中,糧食加工業將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嚴格控制發展非食品用途的糧食深加工,確??诩Z、飼料供給安全。同時鼓勵國內企業走向國際。以下內容節選自《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糧食加工業有關內容。

  1、發展方向和重點

  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糧食食品加工業,積極發展飼料加工業,嚴格控制發展非食品用途的糧食深加工,確??诩Z、飼料供給安全。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實現產品系列化、多元化。發展國際糧食合作,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在境外建立稻谷、玉米和大豆加工企業。

  稻谷加工業。提高優質米、專用米、營養強化米、糙米、留胚米等產品比重,積極發展米制主食品、方便食品、休閑食品等產品; 集中利用米糠資源生產米糠油、米糠蛋白、谷維素、糠蠟、肌醇等產品,有效利用碎米資源開發米粉、粉絲、淀粉糖、米制食品等食用類產品。

  小麥加工業。提高蒸煮、焙烤、速凍等面制食品專用粉、營養強化粉、全麥粉等比重,加快推進傳統面制主食品工業產業化。鼓勵大型企業利用麥胚生產麥胚油、胚芽食品,利用麩皮生產膳食纖維、低聚糖等產品。

  玉米加工業。提高飼料工業發展水平,積極開發玉米主食、休閑和方便食品,嚴格限制生物化工等非食品用途的玉米深加工產品,保證口糧和飼料用糧需求。

  大豆加工業。充分利用我國非轉基因大豆資源優勢,重點發展大豆食品和豆粉類、發酵類、膨化類、蛋白類等新興大豆蛋白制品。擴大功能性大豆蛋白在肉制品、面制品等領域的應用。著力研發大豆蛋白功能改性、大豆膳食纖維及多糖和新興豆制品加工技術。

  薯類和雜糧加工業。重點發展薯類淀粉和副產物的深加工。鼓勵發展薯條、薯片及以淀粉、全粉為原料的各種方便食品、膨化食品,提高薯渣等副產物的綜合利用水平。大力發展特色雜糧主食品加工,加快發展各種雜糧專用預混合粉和多谷物食品、速凍食品等主食品及方便食品。

  2、產業布局

  在東北、長江中下游稻谷主產區,長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大米主銷區以及重要物流節點,大力發展稻谷加工產業園區,形成米糠、稻殼和碎米綜合利用的循環經濟模式,重組和建設一批日處理稻谷800 噸以上的大型骨干企業。

  結合國家優質小麥生產基地建設和消費需求,在黃淮海、西北、長江中下游等地區建設強筋、中強筋、弱筋專用粉生產基地,重組和建設一批日處理小麥1000 噸以上的骨干企業。

  在玉米主產區和加工區,加大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的力度,堅決遏制玉米深加工能力的盲目擴張,控制深加工玉米消費量在合理水平。培育一大批技術含量高、符合市場需求、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骨干企業。

  支持東北大豆產區建設大豆食品加工基地,提高豆腐及各種傳統豆制品工業化、標準化生產水平,深入開發新型高質量營養食品; 支持黃淮海大豆產區發展大豆深加工,延長產業鏈;鼓勵沿海地區加強對大豆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建設一批優質飼用蛋白、脂肪酸、精制磷脂等生產基地。

  在馬鈴薯、甘薯的主產區,發展一批年處理鮮馬鈴薯6 萬噸以上的加工基地和年處理鮮甘薯4 萬噸以上的加工基地;在木薯主產區,適度發展年處理鮮木薯20-30 萬噸的加工廠和木薯變性淀粉生產基地;在有條件的地區積極發展特色雜糧加工業。

  3、發展目標

  到2015 年,糧食加工業總產值達到3.9 萬億元,年均增長12%; 形成10 個銷售收入100 億元以上的大型糧食加工企業集團;日處理稻谷200 噸以上企業的產量比重提高到60%以上,日處理小麥400噸以上企業的產量比重提高到65%以上,均比2010 年提高15 個百分點。




日期:2012-01-12
 
行業: 畜禽肉品 糧油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