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消息,9月25日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公布了水產品中生物胺風險會議報告。
2012年7月23日至27日期間,糧農組織和世衛組織在羅馬召開專家會議,圍繞魚和魚產品中組胺和其他生物胺引發的公共健康風險進行了討論。
該報告指出,在魚的氨基酸組成中富含大量的組氨酸,魚內的致病菌(如腐敗菌和發酵菌)促使組氨酸發生脫羧反應,產生組胺。通常情況下,魚在超過25℃環境下保存超過6小時或稍低溫度下更長時間儲藏時易發生以上反應,組胺的無明顯損害作用水平值(NOAEL)為50mg,由于組胺在人體內的殘留時間不長,連續食用魚類也不會造成累積效應。
根據魚和魚產品消費數據及專家建議,會議認為大部分國家魚的單次最大食用量為250g,因此以食用量為250g組胺的危害含量為50mg計算,組胺的最高限量為200mg/kg.
行業檢測數據表明,若食品生產商運行良好衛生操作規范(GHP)與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HACCP),魚類產品中組胺含量可低于15mg/kg.專家認為,通過實施GHPs和HACCP,可顯著降低生物胺中毒風險。
原文鏈接:<http://www.fao.org/fileadmin/user_upload/agns/news_events/1_FAO-WHO_Expert_Meeting_Histamine.pdf>
日期:201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