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等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以及阿膠、驢奶和驢肉等市場需求的拉動,驢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在鄉村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來,驢研究院成員堅守初心,在做好疫情防護的同時,潛心科研,上半年已發表SCI論文10篇,以實在的科研貢獻為驢產業科學發展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據悉,研究院是以驢科學研究和產業支持于一體的學科科研平臺,以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動物營養與健康生產、畜禽智能養殖與環境控制為主要研究方向。
在驢種質資源鑒定及評價方面,驢體重測定是一項繁重、耗時、耗工,且較難操作的工作,不僅需要將驢牽出圈,且測定中需要特定的圍欄和稱重儀器,存在著諸多限制。針對上述難題,基于體尺數據與體重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原理,本研究通過多元回歸分析建立了通過體尺數據預測驢體重的回歸方程,提供了一種簡便、快速、準確、低廉的獲得大群驢體重的評定系統。該成果2021年3月在《Journal of Equine Veterinary Science》(IF2020=1.583,JCR:Q2區)在線發表題為“Estimation of Liveweight from Body Measurements through Best Fitted Regression Model in Dezhou Donkey Breed”的研究論文(https://doi.org/10.1016/j.jevs.2021.103457)。第一作者為聊城大學優秀青年博士張振威老師。
RNA作為生命體中蛋白質的中介物質,作為從DNA到蛋白質的重要一環,對于研究蛋白質的調控機制至關重要。團隊在去年首次組裝出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的基礎上,今年通過對驢16 種不同組織進行深入的轉錄組學研究,首次構建了驢多組織的全基因組基因表達譜。在此基礎上,整合分析了驢奶蛋白質組和轉錄組研究數據,揭示了驢乳腺中溶菌酶含量高的原因,為驢奶替代母乳提供了理論依據。該成果2021年8月在《Frontiers in Genetics》(IF2020=4.599,JCR:Q2區)在線發表題為“Transcriptome Atlas of 16 Donkey Tissues”的研究論文(https://doi.org/10.3389/fgene.2021.682734)。
驢相關產品的開發(如驢肉、驢奶、阿膠蛋糕等),帶動了上游養驢業的發展,但是,驢種質資源的短缺嚴重制約了驢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團隊從母驢的選育、驢駒的生理特征、驢駒的護理要點、驢駒在運輸過程中的應激防治、驢駒常見疾病的防治等五個方面全面闡述了國內外提高驢駒成活率的有效措施,這些措施可以幫助中國的養驢戶提高驢駒的成活率,可以降低養殖成本,提高農戶的經濟效益。該成果2021年8月在《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在線發表題為“Survival rate of donkey foals: Status quo and improvement methods”的綜述論文(http://www.academicjournals.org/AJB)。
在驢肉品質評價和保鮮方面,肌內脂肪是影響肉質的重要因素,但驢肉的脂質及代謝特征尚不清楚。該研究建立了基于液相色譜-質譜法的脂質組學技術,并成功應用于驢肉的脂質特性分析。本研究首次揭示了驢肉“脂質譜”和代謝特征,為驢肉制品的開發和肌內脂肪的精確調控提供了新的視角。該成果2021年9月在《Journal of Food Science》(IF2020=3.167,JCR:Q2區)在線發表題為“Determination of lipid profiles of Dezhou donkey meat using an LC-MS-based lipidomics method”的研究論文(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111/1750-3841.15917);第一作者為聊城大學優秀青年博士李孟孟老師,動科系主任朱明霞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
為解決鮮驢肉貯藏時間短的難題,團隊應用16S rDNA高通量測序和理化測定技術,對驢肉冷藏貯藏期不同時間段微生物群落演替和蛋白質水解變化進行了連續研究,發現貯藏期間優勢腐敗菌門為變形菌門,優勢腐敗菌屬為發光桿菌屬、假單胞菌屬和不動桿菌屬。假單胞菌屬與蛋白水解指標揮發性鹽基氮的產生具有顯著正相關性。該研究解析了冷藏驢肉腐敗的過程,為驢肉抗菌防腐劑的研制奠定了基礎。該成果2021年7月在《Food Science of Animal Resources》(IF2020=2.471,JCR:Q3區)在線發表題為“Study on Microbial Community Succession and Protein Hydrolysis of Donkey Meat during Refrigerated Storage based on Illumina NOVA Sequencing Technology”的研究論文(https://doi.org/10.5851/kosfa.2021.e30)。通過超聲結合高壓均質的手段制備了含有ε-聚賴氨酸、丁香精油的具有良好穩定性的納米分散體系,通過將其負載于羧甲基殼聚糖形成的納米乳薄膜上應用于冷藏驢肉保鮮中,發現其能有效減緩脂肪、蛋白氧化及延長驢肉貨架期。表明制備的納米乳薄膜在驢肉的冷藏保藏方面具有巨大潛力。該成果2021年7月在《Journal of Food Processing and Preservation》(IF2020=2.190,JCR:Q3區)在線發表題為“Effect of nanoemulsion loading a mixture of clove essential oil and carboxymethyl chitosan-coated ε-polylysine on the preservation of donkey meat during refrigerated storage”的研究論文(https://doi.org/10.1111/jfpp.15733)。以上2篇論文第一作者均為碩士研究生魏子翔,劉桂芹副教授和李蘭杰老師為共同通訊作者。
在驢奶品質評定和調控方面,為提升驢奶、孕驢血清等生產水平和“活體經濟”比重,團隊成員從驢奶中的功能性生物活性成分入手,在化學分析、細胞模型及動物模型三個層面上系統闡述了驢奶所具有的抗炎、抗氧化功能,深入解析了氧化應激同炎性反應之間的復雜關系,并詳細探討了驢奶在炎性相關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中發揮的作用,為驢奶作為一種營養調節劑在炎性相關的慢性疾病中應用奠定了基礎。該成果2021年9月在《Journal of Food Biochemistry》(IF2020:2.720,JCR:Q3區)在線發表題為“Effects of donkey milk on oxidative stress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的綜述性論文(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jfbc.13935);第一作者為聊城大學青年博士李艷老師。小肽轉運載體2(PepT2)可以轉運數千種小肽和肽結構類似藥物,在動物體中發揮著重要的生理作用。團隊首次研究了驢PepT2的分子克隆、組織分布和轉運功能特性,為進一步研究其在驢小肽吸收等方面的作用提供理論基礎。該成果2021年7月在《Journal of Animal Physiology and Animal》(IF2020=2.130,JCR:Q2區)在線發表題為“Cloning, tissue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onkey (Equus asinus) oligopeptide transporter 2”的研究論文(https://doi.org/10.1111/jpn.13615);研究院周苗苗副教授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在驢疾病研究方面,PCV3可跨物種傳播多種動物,這些動物可能會作為PCV3感染的蓄水池,甚至作為誘發因素引起多種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對動物甚至人類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脅。然而,PCV3跨種感染馬屬動物的病例尚未見報道。本研究首次獲得PCV3感染驢群的證據,并進一步豐富了PCV3跨種傳播的資料,為建設安全有效的生物安全體系提供理論依據。該成果2021年9月在《BMC veterinary research》(IF2020=2.741,JCR:Q1區)在線發表題為“First detection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porcine circovirus 3 in female donkeys with reproductive disorders”的研究性論文(https://doi.org/10.1186/s12917-021-03013-6);第一作者為聊城大學優秀青年博士王彤彤老師。
通過組織籠藥效學模型探究了米諾環素在驢體內針對驢流產沙門氏菌病的藥物動力學以及體內藥效學(PK/PD模型),模擬出了米諾環素在驢組織液內的藥物動力學模型,彌補了傳統藥物動力學的不足,為將來抗生素在驢上的精確給藥提供了理論依據。該成果2021年5月在《Research in Veterinary Science》(IF2020:2.534,JCR:Q1區)發表題為“Pharmacokinetics and ex vivo pharmacodynamics of Minocycline against Salmonella abortus equi in donkey plasma and tissue cage fluid”的研究論文;第一作者為李在建副教授,劉文強教授為通訊作者。
以上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671287,31902177)、山東省泰山產業領軍人才項目(LJNY201713)、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項目(2017LZGC020)、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SDAIT-27)、山東省驢產業科技協同創新中心項目(3193308)和聊城大學畜牧學學科開放課題項目(319312101)的資助。
日期:2021-10-01
在驢種質資源鑒定及評價方面,驢體重測定是一項繁重、耗時、耗工,且較難操作的工作,不僅需要將驢牽出圈,且測定中需要特定的圍欄和稱重儀器,存在著諸多限制。針對上述難題,基于體尺數據與體重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原理,本研究通過多元回歸分析建立了通過體尺數據預測驢體重的回歸方程,提供了一種簡便、快速、準確、低廉的獲得大群驢體重的評定系統。該成果2021年3月在《Journal of Equine Veterinary Science》(IF2020=1.583,JCR:Q2區)在線發表題為“Estimation of Liveweight from Body Measurements through Best Fitted Regression Model in Dezhou Donkey Breed”的研究論文(https://doi.org/10.1016/j.jevs.2021.103457)。第一作者為聊城大學優秀青年博士張振威老師。
RNA作為生命體中蛋白質的中介物質,作為從DNA到蛋白質的重要一環,對于研究蛋白質的調控機制至關重要。團隊在去年首次組裝出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的基礎上,今年通過對驢16 種不同組織進行深入的轉錄組學研究,首次構建了驢多組織的全基因組基因表達譜。在此基礎上,整合分析了驢奶蛋白質組和轉錄組研究數據,揭示了驢乳腺中溶菌酶含量高的原因,為驢奶替代母乳提供了理論依據。該成果2021年8月在《Frontiers in Genetics》(IF2020=4.599,JCR:Q2區)在線發表題為“Transcriptome Atlas of 16 Donkey Tissues”的研究論文(https://doi.org/10.3389/fgene.2021.682734)。
驢相關產品的開發(如驢肉、驢奶、阿膠蛋糕等),帶動了上游養驢業的發展,但是,驢種質資源的短缺嚴重制約了驢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團隊從母驢的選育、驢駒的生理特征、驢駒的護理要點、驢駒在運輸過程中的應激防治、驢駒常見疾病的防治等五個方面全面闡述了國內外提高驢駒成活率的有效措施,這些措施可以幫助中國的養驢戶提高驢駒的成活率,可以降低養殖成本,提高農戶的經濟效益。該成果2021年8月在《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在線發表題為“Survival rate of donkey foals: Status quo and improvement methods”的綜述論文(http://www.academicjournals.org/AJB)。
在驢肉品質評價和保鮮方面,肌內脂肪是影響肉質的重要因素,但驢肉的脂質及代謝特征尚不清楚。該研究建立了基于液相色譜-質譜法的脂質組學技術,并成功應用于驢肉的脂質特性分析。本研究首次揭示了驢肉“脂質譜”和代謝特征,為驢肉制品的開發和肌內脂肪的精確調控提供了新的視角。該成果2021年9月在《Journal of Food Science》(IF2020=3.167,JCR:Q2區)在線發表題為“Determination of lipid profiles of Dezhou donkey meat using an LC-MS-based lipidomics method”的研究論文(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111/1750-3841.15917);第一作者為聊城大學優秀青年博士李孟孟老師,動科系主任朱明霞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
為解決鮮驢肉貯藏時間短的難題,團隊應用16S rDNA高通量測序和理化測定技術,對驢肉冷藏貯藏期不同時間段微生物群落演替和蛋白質水解變化進行了連續研究,發現貯藏期間優勢腐敗菌門為變形菌門,優勢腐敗菌屬為發光桿菌屬、假單胞菌屬和不動桿菌屬。假單胞菌屬與蛋白水解指標揮發性鹽基氮的產生具有顯著正相關性。該研究解析了冷藏驢肉腐敗的過程,為驢肉抗菌防腐劑的研制奠定了基礎。該成果2021年7月在《Food Science of Animal Resources》(IF2020=2.471,JCR:Q3區)在線發表題為“Study on Microbial Community Succession and Protein Hydrolysis of Donkey Meat during Refrigerated Storage based on Illumina NOVA Sequencing Technology”的研究論文(https://doi.org/10.5851/kosfa.2021.e30)。通過超聲結合高壓均質的手段制備了含有ε-聚賴氨酸、丁香精油的具有良好穩定性的納米分散體系,通過將其負載于羧甲基殼聚糖形成的納米乳薄膜上應用于冷藏驢肉保鮮中,發現其能有效減緩脂肪、蛋白氧化及延長驢肉貨架期。表明制備的納米乳薄膜在驢肉的冷藏保藏方面具有巨大潛力。該成果2021年7月在《Journal of Food Processing and Preservation》(IF2020=2.190,JCR:Q3區)在線發表題為“Effect of nanoemulsion loading a mixture of clove essential oil and carboxymethyl chitosan-coated ε-polylysine on the preservation of donkey meat during refrigerated storage”的研究論文(https://doi.org/10.1111/jfpp.15733)。以上2篇論文第一作者均為碩士研究生魏子翔,劉桂芹副教授和李蘭杰老師為共同通訊作者。
在驢奶品質評定和調控方面,為提升驢奶、孕驢血清等生產水平和“活體經濟”比重,團隊成員從驢奶中的功能性生物活性成分入手,在化學分析、細胞模型及動物模型三個層面上系統闡述了驢奶所具有的抗炎、抗氧化功能,深入解析了氧化應激同炎性反應之間的復雜關系,并詳細探討了驢奶在炎性相關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中發揮的作用,為驢奶作為一種營養調節劑在炎性相關的慢性疾病中應用奠定了基礎。該成果2021年9月在《Journal of Food Biochemistry》(IF2020:2.720,JCR:Q3區)在線發表題為“Effects of donkey milk on oxidative stress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的綜述性論文(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jfbc.13935);第一作者為聊城大學青年博士李艷老師。小肽轉運載體2(PepT2)可以轉運數千種小肽和肽結構類似藥物,在動物體中發揮著重要的生理作用。團隊首次研究了驢PepT2的分子克隆、組織分布和轉運功能特性,為進一步研究其在驢小肽吸收等方面的作用提供理論基礎。該成果2021年7月在《Journal of Animal Physiology and Animal》(IF2020=2.130,JCR:Q2區)在線發表題為“Cloning, tissue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onkey (Equus asinus) oligopeptide transporter 2”的研究論文(https://doi.org/10.1111/jpn.13615);研究院周苗苗副教授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在驢疾病研究方面,PCV3可跨物種傳播多種動物,這些動物可能會作為PCV3感染的蓄水池,甚至作為誘發因素引起多種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對動物甚至人類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脅。然而,PCV3跨種感染馬屬動物的病例尚未見報道。本研究首次獲得PCV3感染驢群的證據,并進一步豐富了PCV3跨種傳播的資料,為建設安全有效的生物安全體系提供理論依據。該成果2021年9月在《BMC veterinary research》(IF2020=2.741,JCR:Q1區)在線發表題為“First detection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porcine circovirus 3 in female donkeys with reproductive disorders”的研究性論文(https://doi.org/10.1186/s12917-021-03013-6);第一作者為聊城大學優秀青年博士王彤彤老師。
通過組織籠藥效學模型探究了米諾環素在驢體內針對驢流產沙門氏菌病的藥物動力學以及體內藥效學(PK/PD模型),模擬出了米諾環素在驢組織液內的藥物動力學模型,彌補了傳統藥物動力學的不足,為將來抗生素在驢上的精確給藥提供了理論依據。該成果2021年5月在《Research in Veterinary Science》(IF2020:2.534,JCR:Q1區)發表題為“Pharmacokinetics and ex vivo pharmacodynamics of Minocycline against Salmonella abortus equi in donkey plasma and tissue cage fluid”的研究論文;第一作者為李在建副教授,劉文強教授為通訊作者。
以上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671287,31902177)、山東省泰山產業領軍人才項目(LJNY201713)、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項目(2017LZGC020)、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SDAIT-27)、山東省驢產業科技協同創新中心項目(3193308)和聊城大學畜牧學學科開放課題項目(319312101)的資助。
日期:202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