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味精行業現在面臨著10多年來最困難的一段時間。與之前的歷次行業整合不同,特別是在2006-2008年的行業大戰之后,味精行業格局已經發生深刻變化,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以阜豐集團和梅花集團等為代表的第一軍團逐步形成。毫無疑問,在這種行業格局之下,此次戰火的蔓延必將比前期更加復雜,博弈已然在向縱深化發展。
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12年末,以玉米為原料、實施全產業鏈生產的企業僅存10家左右,市場明顯向阜豐、梅花、伊品等優勢企業靠攏,行業集中度在明顯提高。而長江以南的味精生產廠家基本都在06-08年那場大戰中被消滅,根本沒有機會支撐到眼下這場全面升級的戰役,即使碩果僅存的幾個廠家亦不過靠采購大包裝進行分裝來維持運轉。山東的傳統強勢企業也由于原材料供需形勢的變化,企業經營壓力日益增大。實際上,出現這種局面,正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在此之前,全國200多家味精生產企業,產業集中度非常低、上下游議價能力特別弱,制約著優勢產能的發揮,不利于整個行業的發展,而產能相對過剩、市場競爭混亂無序正是這些問題的集中表現。事實上在近年國家公布淘汰落后產能名單之前,這些產能早已被市場判處了“死刑”。
眾所周知,谷氨酸味精行業屬于技術壁壘不高、資金投入較大的成熟制造業,類似于其他成熟制造業,競爭的手段往往以直接的價格戰為主導。從制造環節本身考慮,盡可能的謀求綜合成本最低,是行業競爭的第一層面。應該看到,通過06-08年的戰役,味精行業的產業集中度明顯提升,阜豐、梅花等領導企業集團逐漸開始展現出巨人身姿,然而混亂無序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變,整個行業的競爭仍然處于初級階段,這種局面長期存在,必然會對生產廠家造成深遠影響,進而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進程。
事實上,這個局面沒有維持太久。味精價格自2009年起從最低點的6400元/噸左右,一路扶搖直上,在2009年末達到極致,最高達到13000元/噸。市場的優異表現,暫時掩蓋了行業的階段性不足,行業第一集團加快全國產業布局,一邊享受著整合之后的利潤高峰,一邊進行著規模擴張伴生的內部消化,同時,又為下一輪戰役的打響做好了準備。其他尚存廠家也紛紛開足馬力,其動向亦構成下一輪戰役的前提。行業在平靜的表象中積蓄著能量。
硝煙尚未散去,戰火再次臨近。
2011年中期,阜豐、梅花、伊品的新增產能陸續到位,中糧亦進入味精領域,產能開始釋放。新的一輪價格風暴旋即開始,味精行情一路下探,截至今年5月底,各主要味精生產廠家售價已跌破7000元/噸。
由領導性企業主導的博弈,其復雜程度遠大于上一輪近乎混戰的戰役。一方面,不同企業的發展階段、產能投向和投放進度有差異;另一方面,大企業之間往往又會維持著微妙的平衡。行業格局已經發生了很深刻的變化,領導性企業的出現,使得后續博弈走向縱深化,綜合競爭的時代已經到來。如果說前面的競爭是制造環節的競爭,后面的競爭將是企業綜合實力的競爭。蛋糕只會越做越大,從現階段往后看,產業會進一步集中。相對其他企業,以阜豐、梅花為代表的第一集團憑借完善的產業布局、完整的產業鏈條已經占據了先機和主動,后競爭時代伴隨著廠家行業自律意識的覺醒,有望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處于相對平衡之中,味精行業預期將邁入合作與競爭相對平穩的2.0時代。目前已知的消息,市場已經逐步趨穩,價格正在逐漸回暖,部分市場已經報價7600元/噸。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同大眾的日常消費掛鉤,味精行業展現出明顯的需求穩定性和復蘇快速性。通過行業經濟指標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味精行業在經濟波動中表現平穩,鮮受經濟大環境影響,并且在食品行業子行業中,是表現最為出色的子行業之一。而更多以概念出現的第二代、第三代調味品的競爭,也并不會造成味精行業的衰微。據估算,中國大陸增鮮調味品市場的容量超過300億元,占調味品行業總體容量的近25%,這其中,以味精為代表的傳統增鮮調味品直接市場容量又占到70%以上。可以說,味精仍是目前中國大陸增鮮調味品市場最重要的品種之一。按照現階段味精需求的結構,食品加工業消費了50%左右的味精供給,餐飲業消費了30%,家庭消費為20%左右。這三個渠道的增長,亦將成為帶動調味品市場發展的動力。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產業集中度更高、競爭更加有序、產銷相對平衡的味精行業,將會在平穩增長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日期:201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