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澳大利亞9號電視臺報道,一名澳大利亞海洋生物學家表示,中國食客們的胃口決定著亞太地區珊瑚礁的未來和依賴它們生存的海洋生物未來。
來自于澳大利亞科研委員會(ARC)的法斌伊博士(Mike Fabinyi),與北京大學劉能教授一起對北京喜愛海鮮的食客和廚師飲食習慣進行了研究,以找出中國這個世界最大海鮮市場的未來走向。
"中國消費進口海鮮數量上升和整個亞太地區一些傳統魚類數量大大減少有關。這種需求如此強勁,通常會影響任何正在實施的魚類資源保護和管理手段。"法斌伊教授說。
9號臺報道稱,科學家們發現,最近幾年中國人對魚翅大快朵頤的嗜好開始減退,取而代之的是鮮美的巖礁魚類。不過,教授認為這對于巖礁魚類來說并非完全是壞消息,因為這顯示出中國食客的口味和飲食習慣是可以改變的。
雖然中國食客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對于鯊魚翅的消費減少有些影響,但他們飲食喜好的真正轉變更多是因為對健康、食品安全和新鮮度的擔憂。
法斌伊教授稱,絕大多數中國食客不知道很多生鮮巖礁魚類是漁民用氰化物捕撈上來的,在運輸過程中養于狀態糟糕的籠子內,還被注入了高劑量的抗生素和鎮靜劑,然后才最終從熱帶國家經過漫長旅程到達中國。
他說:"假如消費者們更關注健康問題,就不會對蘇眉這樣的高風險瀕危巖礁魚或者其他巖礁魚類感興趣了,因此食用者也會越發減少。改變不可持續的飲食習慣的憧憬是好的,然而巖礁魚類的未來仍然充滿了不確定性。中國海鮮市場未來幾年將如何發展,直接而重大地影響到世界巖礁魚類產地國家的生態環境,對全球魚類未來儲量也有影響。"
日期:201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