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食物安全中心七月二十五日呼吁市民不要食用一批散裝牛肝菌,因為有關食品懷疑摻雜一些不可食用的菇類品種。
中心發言人說:「中心跟進早前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通報一宗懷疑因進食菇類引致食物中毒的個案,并派員到位于黃大仙的涉事食肆調查及抽取樣本化驗。真菌專家評估樣本后,指有關牛肝菌摻雜一些不可食用的菇類品種。」
發言人續說:「初步調查顯示,涉事產品進口后全數分銷至供應商『廣昌海味』,以散裝形式出售。中心已指令該供應商將受影響產品停售及下架,及回收所有自今年五月三十一日起售出的牛肝菌。市民可于辦公時間致電供應商熱線(2546 9889),查詢有關產品事宜。」
中心呼吁曾購買并持有受影響產品的市民,應立即停止食用,如食用有關產品后不適,則應立即求醫。
菇類中毒一般是急性的,嚴重程度要視乎進食菇類的品種及數量,進食者也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癥狀。菇類中毒的潛伏期一般較短,進食者會出現腸道癥狀,最常見的是惡心、嘔吐和腹痛。有時也會出現其他的區別征象,包括極度口渴、大量出汗、出現幻覺、昏迷,以及其他神經性癥狀。
中心建議市民選購、處理及食用菇類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 如懷疑選購的菇類混合了不明品種,便不要購買;
* 如選購的菇呈不衛生情況(沾有栽培物料),或有變壞現象(出現有色斑點/發出異味/釋出黏糊液等),便不要購買;
* 應把菇類徹底清洗及煮熟,才可進食;
* 如需隔夜泡發菇類,應把菇類放入雪柜內;及
* 如懷疑進食菇類引致中毒,須立即求醫。
中心會繼續跟進事件及采取適當行動,以保障食物安全和市民健康。調查仍然繼續。
日期:2022-07-26
中心發言人說:「中心跟進早前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通報一宗懷疑因進食菇類引致食物中毒的個案,并派員到位于黃大仙的涉事食肆調查及抽取樣本化驗。真菌專家評估樣本后,指有關牛肝菌摻雜一些不可食用的菇類品種。」
發言人續說:「初步調查顯示,涉事產品進口后全數分銷至供應商『廣昌海味』,以散裝形式出售。中心已指令該供應商將受影響產品停售及下架,及回收所有自今年五月三十一日起售出的牛肝菌。市民可于辦公時間致電供應商熱線(2546 9889),查詢有關產品事宜。」
中心呼吁曾購買并持有受影響產品的市民,應立即停止食用,如食用有關產品后不適,則應立即求醫。
菇類中毒一般是急性的,嚴重程度要視乎進食菇類的品種及數量,進食者也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癥狀。菇類中毒的潛伏期一般較短,進食者會出現腸道癥狀,最常見的是惡心、嘔吐和腹痛。有時也會出現其他的區別征象,包括極度口渴、大量出汗、出現幻覺、昏迷,以及其他神經性癥狀。
中心建議市民選購、處理及食用菇類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 如懷疑選購的菇類混合了不明品種,便不要購買;
* 如選購的菇呈不衛生情況(沾有栽培物料),或有變壞現象(出現有色斑點/發出異味/釋出黏糊液等),便不要購買;
* 應把菇類徹底清洗及煮熟,才可進食;
* 如需隔夜泡發菇類,應把菇類放入雪柜內;及
* 如懷疑進食菇類引致中毒,須立即求醫。
中心會繼續跟進事件及采取適當行動,以保障食物安全和市民健康。調查仍然繼續。
日期:2022-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