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熱科院加工所食品加工研究室在黃皮果實不同部位酚類物質分布規律及其抗炎活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綠蜜黃皮是熱區廉江市的特色黃皮品種,該研究綜合分析了綠蜜黃皮果皮、果核和果肉中酚類物質的種類及相對含量,在細胞水平評價了各部位酚類提取物的抗炎活性,并借助分子生物學手段研究了抗炎通路機制,篩選出黃皮果實中的關鍵酚類抗炎成分。
黃皮原產于中國南部的廣東、廣西、海南和云南等地區,是一種藥食同源的優稀水果,由于其營養健康價值與良好風味,逐漸受到消費者喜愛,也是許多農村鄉村振興的“致富果”。黃皮果肉酸甜多汁,常作為鮮果食用,或加工成蜜餞和菜肴,而副產物果皮和果核通常被廢棄。傳統藥學記載,黃皮果實不同部位均有抗炎價值,可用于緩解咳嗽、哮喘、咽喉炎、支氣管炎和胃腸不適等癥狀。酚類物質與植物抗炎活性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據報道黃皮果實不同部位酚含量均較高。然而,對于綠蜜黃皮這一新品種,其果實各部位的酚類物質分布特征尚不明確,黃皮果實發揮抗炎活性的關鍵酚類分子還有待挖掘。
該研究測定了綠蜜黃皮果皮、果核和果肉中的總酚含量,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譜和串聯質譜技術分析了具體酚類組成和相對含量;采用小鼠單核巨噬細胞(RAW 264.7)建立體外炎癥模型,評價了果皮、果核和果肉酚類提取物的抗炎活性;再借助實時熒光定量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qPCR)和蛋白質免疫印跡(Western Blot)技術,驗證了蘆丁、槲皮苷和異鼠李素3-O-新橙皮糖苷這3種主要酚類成分的抗炎活性及作用通路。結果表明,綠蜜黃皮果實中共鑒定出86種酚類成分,果皮中的總酚含量最高,果肉次之,果核中最少。3個部位的酚類提取物均能發揮一定的抗炎功效,對一氧化氮、白細胞介素-6和腫瘤壞死因子-α等炎癥介質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經篩選,主要酚類成分中的槲皮苷在黃皮果實的抗炎功效中發揮更為重要的關鍵作用。研究結果有利于揭示黃皮果實的酚類營養數據,為黃皮果實各部位的高附加值利用提供指導。
相關研究成果以“Distribution profiles of phenolic compounds in a cultivar of wampee (Clausena lansium (Lour.) Skeels) fruits and in vitro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為題發表于《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中國熱科院加工所曾凡珂研究實習員為該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熱科院加工所李如一副研究員和李積華研究員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研究成果依托農業農村部熱帶作物加工重點實驗室,得到海南省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揭榜掛帥”項目、湛江市創新創業團隊引育“領航計劃”和廣東省優稀水果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等項目的資助。
C:Userszfk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88ens06xorw822FileStorageTemp97015410602.png
文章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78874123010383
日期:2023-11-13
黃皮原產于中國南部的廣東、廣西、海南和云南等地區,是一種藥食同源的優稀水果,由于其營養健康價值與良好風味,逐漸受到消費者喜愛,也是許多農村鄉村振興的“致富果”。黃皮果肉酸甜多汁,常作為鮮果食用,或加工成蜜餞和菜肴,而副產物果皮和果核通常被廢棄。傳統藥學記載,黃皮果實不同部位均有抗炎價值,可用于緩解咳嗽、哮喘、咽喉炎、支氣管炎和胃腸不適等癥狀。酚類物質與植物抗炎活性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據報道黃皮果實不同部位酚含量均較高。然而,對于綠蜜黃皮這一新品種,其果實各部位的酚類物質分布特征尚不明確,黃皮果實發揮抗炎活性的關鍵酚類分子還有待挖掘。
該研究測定了綠蜜黃皮果皮、果核和果肉中的總酚含量,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譜和串聯質譜技術分析了具體酚類組成和相對含量;采用小鼠單核巨噬細胞(RAW 264.7)建立體外炎癥模型,評價了果皮、果核和果肉酚類提取物的抗炎活性;再借助實時熒光定量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qPCR)和蛋白質免疫印跡(Western Blot)技術,驗證了蘆丁、槲皮苷和異鼠李素3-O-新橙皮糖苷這3種主要酚類成分的抗炎活性及作用通路。結果表明,綠蜜黃皮果實中共鑒定出86種酚類成分,果皮中的總酚含量最高,果肉次之,果核中最少。3個部位的酚類提取物均能發揮一定的抗炎功效,對一氧化氮、白細胞介素-6和腫瘤壞死因子-α等炎癥介質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經篩選,主要酚類成分中的槲皮苷在黃皮果實的抗炎功效中發揮更為重要的關鍵作用。研究結果有利于揭示黃皮果實的酚類營養數據,為黃皮果實各部位的高附加值利用提供指導。
相關研究成果以“Distribution profiles of phenolic compounds in a cultivar of wampee (Clausena lansium (Lour.) Skeels) fruits and in vitro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為題發表于《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中國熱科院加工所曾凡珂研究實習員為該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熱科院加工所李如一副研究員和李積華研究員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研究成果依托農業農村部熱帶作物加工重點實驗室,得到海南省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揭榜掛帥”項目、湛江市創新創業團隊引育“領航計劃”和廣東省優稀水果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等項目的資助。
C:Userszfk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88ens06xorw822FileStorageTemp97015410602.png
文章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78874123010383
日期:202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