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以往有公眾誤食毒蘑菇、河豚魚、銅鑄蟹、蟾蜍等有毒動植物導致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的情況,省食安辦提醒公眾不要自行捕撈、食用河豚魚、蟾蜍、銅鑄蟹、織紋螺、毒蘑菇等,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禁止采購、加工和銷售河豚魚、蟾蜍、銅鑄蟹、織紋螺等有毒有害動植物。
01
這些有毒有害動植物切勿擅自食用
河豚魚
河豚魚,又稱河鲀魚、龜魚、雞抱、氣泡魚、氣鼓魚等,大部分生活在海中,但在淡水及海、淡水匯合處也可發現。一般體長在10~30cm左右,大的可達63cm以上。全體橢圓形,前部鈍圓,尾部漸細。吻短,圓鈍;口小,端位,橫裂。上下頜各具有2個板狀門齒,中縫明顯。唇發達,下唇兩端向上彎曲在上唇的外側。眼小,鰓孔小,為一弧形裂縫,位于胸鰭的前方,體表密生小刺。背鰭位置很后,與臀鰭相對;無腹鰭;尾鰭后端平截。體背灰褐,體側稍帶黃褐,腹面白色;體背、側面的斑紋隨種類不同而各異。河豚魚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其含有的河豚毒素,食用后可產生頭暈、嘔吐、口唇及手指麻木、全身無力等中毒癥狀,嚴重者可危及生命。潛伏期為0.5~3小時。河豚魚中毒極易導致中毒人員的神經麻痹,進而心跳、呼吸停止而死亡,現在尚無特效的解毒藥和治療方法,中毒死亡率比較高。在全國各地(尤其是沿海地區)因食用河豚魚引起的食物中毒傷亡事故時有發生。因此,國家早已明令禁止擅自經營河豚魚。
蟾蜍
蟾蜍是兩棲動物,俗稱癩蛤蟆,我省各地有分布。蟾蜍身體表面有許多疙瘩,內有毒腺,其分泌出來的黏液含有劇毒,對人體心臟、消化道及中樞神經產生嚴重損害。癥狀表現為頭暈、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嚴重的會出現昏迷,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蟾蜍的毒性物質,不單存在于耳下腺和皮膚腺,其毒性物質還存在于肌肉、肝臟和卵巢。蟾蜍可作中藥,但必須通過加工。含蟾蜍成分的中藥如果過量服用,也會導致中毒。
為防止中毒,市民切勿隨意食用蟾蜍,購買食用蛙類時要辨清青蛙與蟾蜍,慎防中毒。餐飲單位禁止加工制作蟾蜍。目前對蟾蜍中毒尚無特效療法。一旦發生誤食蟾蜍中毒,應立即采用催吐、洗胃、導瀉、灌腸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皮膚染毒也要迅速用溫開水沖洗,并盡快送醫院處理。
銅鑄蟹
銅鑄蟹,又稱銅鑄熟若蟹。頭胸甲殼呈橫卵圓形,背部隆起分區明顯,表面光滑。全身表面呈青綠至紫褐色,其間有白色,褐色與青橙色的不規則花紋,形成特殊的斑駁色彩,甲長約5公分,甲寬約10公分。可能含有麻痹性生物毒素,中毒病人表現為口唇、手腳發麻,步態不穩等癥狀。
海鱟
鱟亦稱馬蹄蟹,是一種古老的生物,主要有中國鱟、圓尾鱟等品種。我國沿海地區食用的是中國鱟,圓尾鱟與中國鱟外形相似,從外型上較難區分。圓尾鱟成體及幼體的卵、肌肉、黃色結締組織均富積有河豚毒素,人食用后中毒表現為頭暈、胸悶、口周麻木、四肢無力,甚至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
為有效預防海鱟中毒,在圓尾鱟和中國鱟難以區別的情況下建議市民盡量不要購買或食用鱟類;餐飲單位要嚴格把好進貨渠道和采購驗收兩道關,禁止采購和加工有毒鱟類。一旦誤食出現口周麻木、四肢無力等癥狀,應立即上醫院治療
織紋螺
織紋螺,俗稱海絲螺、海獅螺、麥螺或白螺等,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廣東、海南沿海。織紋螺的外形特征表現為尾部較尖,細長,長度約為1厘米左右、寬度約為0.5厘米,約指甲蓋大小。引起織紋螺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其含有的河豚毒素,食用后可產生頭暈、嘔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癥狀,潛伏期最短為5分鐘,最長為4個小時。對食用織紋螺引起的中毒,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解毒藥物。
麻風果
麻風樹又名假花生樹、青桐木、黃腫樹、臭油桐、亮桐、水漆、桐油樹等,屬大戟科灌木,高3~4米。種子呈長圓形,種衣呈灰黑色。麻風樹全株有毒,莖、葉、樹皮均有豐富的白色乳汁,內含大量毒蛋白,但以種子含量最高。食2~3粒即可中毒,7~8粒可致死。進食麻風樹種子后數小時至10余小時發病,中毒表現主要為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也可出現畏寒、發熱、腰痛、醬油色尿、黃疸、貧血等溶血癥狀。部分患者還可表現出皮膚干燥、口干、面部皮膚潮紅、瞳孔輕度擴大,心率快等。中毒輕者一般一天左右能夠恢復。
請勿自采自食麻風果,以免誤食發生中毒;中毒后,應立即采取刺激口咽催吐或藥物催吐等措施,并盡快到醫療機構救治。學校及家長要教育學生勿采摘麻風果,提高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預防麻風果中毒事件發生。
洋金花
曼陀羅又稱瘋茄兒,其花稱洋金花,是常用的中藥之一。種類很多,各地稱呼也不一致,為一年生的草本,我國各地都有生長,大多是野生。全株有毒,主要成分是莨菪堿、阿托品及東莨菪堿等生物堿。各種之間所含毒性成分及量各不相同,根、莖、葉、花、果實含毒量也不等,以種子含毒量最高。誤食種子,漿果或幼苗可引起中毒。患者有口干、吞咽困難、聲音嘶啞、皮膚干燥、潮紅、發熱,心跳增快、呼吸加深、血壓升高、頭痛、頭暈、煩操不安等癥狀。
預防措施是加強宣傳教育,尤其是教育兒童識別并不吃曼陀羅的漿果,防止曼陀羅的種子混入可食豆類,防止曼陀羅的幼苗、葉子混入菠菜等蔬菜中,在食用菠菜等蔬菜時,要挑除菜葉的雜草雜葉。
野山芋
野山芋又稱海芋,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分布于南方各省區,全株有毒,以塊莖毒性最強烈。野山芋根莖含有生物堿和草酸鈣,又稱含毒皂甙;另一種毒性成分帶有刺激性的辣味。野山芋的毒性主要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和生成高鐵血紅蛋白造成機體缺氧,還有消化道刺激癥狀。生食葉和根都會引起口腔、舌強烈刺激和燒灼感,有描述稱猶如飛針拮喉,反應非常劇烈。其毒性有季節性變化,以旱季末最高。對該植物的敏感性有明顯的個體差異。故絕對不宜食用,嚴重者可因呼吸受阻致死。
毒蘑菇
我省野生蘑菇資源比較豐富,每年都發生誤食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毒蘑菇的毒性成分復雜,中毒表現各異,主要有惡心、嘔吐、流涎、流淚、精神錯亂、急性貧血、黃疸、臟器損害等,中毒后,病情兇險,病死率高,且沒有特效療法,嚴重者可導致死亡。毒蘑菇中毒事件全年均有發生,以夏秋季節為主,中毒事件主要由家庭誤采、誤食導致。關于毒蘑菇,一是鑒別野生蘑菇是否有毒,需要專業機構和人員,目前沒有簡單、易行、可靠的鑒別方法。民間、網絡流傳的一些識別方法經證明并不可靠,不要輕易相信網絡和一些非專業機構宣傳資料上鑒別有毒野生蘑菇的方法。二是預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辦法就是勿采、勿食、不買、不賣不明品種野生蘑菇。三是一旦出現食用野生蘑菇出現中毒癥狀,要立即進行催吐,并盡快就醫。0
02
為保護公眾身體健康,避免發生誤食上述有毒有害動植物導致的中毒事件,在此告誡如下
①廣大群眾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不購買、自行捕撈和食用上述有毒動植物。如果誤食發生中毒癥狀后,應立刻到醫療機構就診,不得延誤。
②任何食品生產經營單位不得采購、加工和銷售上述有毒動植物。
③若發現食品生產經營單位采購、加工和銷售上述有毒動植物的,請及時撥打12315投訴舉報電話或12345熱線,向市場監管部門投訴舉報。
供稿:省食安辦
日期:2024-10-16
01
這些有毒有害動植物切勿擅自食用
河豚魚
河豚魚,又稱河鲀魚、龜魚、雞抱、氣泡魚、氣鼓魚等,大部分生活在海中,但在淡水及海、淡水匯合處也可發現。一般體長在10~30cm左右,大的可達63cm以上。全體橢圓形,前部鈍圓,尾部漸細。吻短,圓鈍;口小,端位,橫裂。上下頜各具有2個板狀門齒,中縫明顯。唇發達,下唇兩端向上彎曲在上唇的外側。眼小,鰓孔小,為一弧形裂縫,位于胸鰭的前方,體表密生小刺。背鰭位置很后,與臀鰭相對;無腹鰭;尾鰭后端平截。體背灰褐,體側稍帶黃褐,腹面白色;體背、側面的斑紋隨種類不同而各異。河豚魚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其含有的河豚毒素,食用后可產生頭暈、嘔吐、口唇及手指麻木、全身無力等中毒癥狀,嚴重者可危及生命。潛伏期為0.5~3小時。河豚魚中毒極易導致中毒人員的神經麻痹,進而心跳、呼吸停止而死亡,現在尚無特效的解毒藥和治療方法,中毒死亡率比較高。在全國各地(尤其是沿海地區)因食用河豚魚引起的食物中毒傷亡事故時有發生。因此,國家早已明令禁止擅自經營河豚魚。
蟾蜍
蟾蜍是兩棲動物,俗稱癩蛤蟆,我省各地有分布。蟾蜍身體表面有許多疙瘩,內有毒腺,其分泌出來的黏液含有劇毒,對人體心臟、消化道及中樞神經產生嚴重損害。癥狀表現為頭暈、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嚴重的會出現昏迷,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蟾蜍的毒性物質,不單存在于耳下腺和皮膚腺,其毒性物質還存在于肌肉、肝臟和卵巢。蟾蜍可作中藥,但必須通過加工。含蟾蜍成分的中藥如果過量服用,也會導致中毒。
為防止中毒,市民切勿隨意食用蟾蜍,購買食用蛙類時要辨清青蛙與蟾蜍,慎防中毒。餐飲單位禁止加工制作蟾蜍。目前對蟾蜍中毒尚無特效療法。一旦發生誤食蟾蜍中毒,應立即采用催吐、洗胃、導瀉、灌腸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皮膚染毒也要迅速用溫開水沖洗,并盡快送醫院處理。
銅鑄蟹
銅鑄蟹,又稱銅鑄熟若蟹。頭胸甲殼呈橫卵圓形,背部隆起分區明顯,表面光滑。全身表面呈青綠至紫褐色,其間有白色,褐色與青橙色的不規則花紋,形成特殊的斑駁色彩,甲長約5公分,甲寬約10公分。可能含有麻痹性生物毒素,中毒病人表現為口唇、手腳發麻,步態不穩等癥狀。
海鱟
鱟亦稱馬蹄蟹,是一種古老的生物,主要有中國鱟、圓尾鱟等品種。我國沿海地區食用的是中國鱟,圓尾鱟與中國鱟外形相似,從外型上較難區分。圓尾鱟成體及幼體的卵、肌肉、黃色結締組織均富積有河豚毒素,人食用后中毒表現為頭暈、胸悶、口周麻木、四肢無力,甚至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
為有效預防海鱟中毒,在圓尾鱟和中國鱟難以區別的情況下建議市民盡量不要購買或食用鱟類;餐飲單位要嚴格把好進貨渠道和采購驗收兩道關,禁止采購和加工有毒鱟類。一旦誤食出現口周麻木、四肢無力等癥狀,應立即上醫院治療
織紋螺
織紋螺,俗稱海絲螺、海獅螺、麥螺或白螺等,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廣東、海南沿海。織紋螺的外形特征表現為尾部較尖,細長,長度約為1厘米左右、寬度約為0.5厘米,約指甲蓋大小。引起織紋螺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其含有的河豚毒素,食用后可產生頭暈、嘔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癥狀,潛伏期最短為5分鐘,最長為4個小時。對食用織紋螺引起的中毒,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解毒藥物。
麻風果
麻風樹又名假花生樹、青桐木、黃腫樹、臭油桐、亮桐、水漆、桐油樹等,屬大戟科灌木,高3~4米。種子呈長圓形,種衣呈灰黑色。麻風樹全株有毒,莖、葉、樹皮均有豐富的白色乳汁,內含大量毒蛋白,但以種子含量最高。食2~3粒即可中毒,7~8粒可致死。進食麻風樹種子后數小時至10余小時發病,中毒表現主要為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也可出現畏寒、發熱、腰痛、醬油色尿、黃疸、貧血等溶血癥狀。部分患者還可表現出皮膚干燥、口干、面部皮膚潮紅、瞳孔輕度擴大,心率快等。中毒輕者一般一天左右能夠恢復。
請勿自采自食麻風果,以免誤食發生中毒;中毒后,應立即采取刺激口咽催吐或藥物催吐等措施,并盡快到醫療機構救治。學校及家長要教育學生勿采摘麻風果,提高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預防麻風果中毒事件發生。
洋金花
曼陀羅又稱瘋茄兒,其花稱洋金花,是常用的中藥之一。種類很多,各地稱呼也不一致,為一年生的草本,我國各地都有生長,大多是野生。全株有毒,主要成分是莨菪堿、阿托品及東莨菪堿等生物堿。各種之間所含毒性成分及量各不相同,根、莖、葉、花、果實含毒量也不等,以種子含毒量最高。誤食種子,漿果或幼苗可引起中毒。患者有口干、吞咽困難、聲音嘶啞、皮膚干燥、潮紅、發熱,心跳增快、呼吸加深、血壓升高、頭痛、頭暈、煩操不安等癥狀。
預防措施是加強宣傳教育,尤其是教育兒童識別并不吃曼陀羅的漿果,防止曼陀羅的種子混入可食豆類,防止曼陀羅的幼苗、葉子混入菠菜等蔬菜中,在食用菠菜等蔬菜時,要挑除菜葉的雜草雜葉。
野山芋
野山芋又稱海芋,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分布于南方各省區,全株有毒,以塊莖毒性最強烈。野山芋根莖含有生物堿和草酸鈣,又稱含毒皂甙;另一種毒性成分帶有刺激性的辣味。野山芋的毒性主要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和生成高鐵血紅蛋白造成機體缺氧,還有消化道刺激癥狀。生食葉和根都會引起口腔、舌強烈刺激和燒灼感,有描述稱猶如飛針拮喉,反應非常劇烈。其毒性有季節性變化,以旱季末最高。對該植物的敏感性有明顯的個體差異。故絕對不宜食用,嚴重者可因呼吸受阻致死。
毒蘑菇
我省野生蘑菇資源比較豐富,每年都發生誤食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毒蘑菇的毒性成分復雜,中毒表現各異,主要有惡心、嘔吐、流涎、流淚、精神錯亂、急性貧血、黃疸、臟器損害等,中毒后,病情兇險,病死率高,且沒有特效療法,嚴重者可導致死亡。毒蘑菇中毒事件全年均有發生,以夏秋季節為主,中毒事件主要由家庭誤采、誤食導致。關于毒蘑菇,一是鑒別野生蘑菇是否有毒,需要專業機構和人員,目前沒有簡單、易行、可靠的鑒別方法。民間、網絡流傳的一些識別方法經證明并不可靠,不要輕易相信網絡和一些非專業機構宣傳資料上鑒別有毒野生蘑菇的方法。二是預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辦法就是勿采、勿食、不買、不賣不明品種野生蘑菇。三是一旦出現食用野生蘑菇出現中毒癥狀,要立即進行催吐,并盡快就醫。0
02
為保護公眾身體健康,避免發生誤食上述有毒有害動植物導致的中毒事件,在此告誡如下
①廣大群眾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不購買、自行捕撈和食用上述有毒動植物。如果誤食發生中毒癥狀后,應立刻到醫療機構就診,不得延誤。
②任何食品生產經營單位不得采購、加工和銷售上述有毒動植物。
③若發現食品生產經營單位采購、加工和銷售上述有毒動植物的,請及時撥打12315投訴舉報電話或12345熱線,向市場監管部門投訴舉報。
供稿:省食安辦
日期:2024-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