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結束的北大西洋海產品論壇(North Atlantic seafood Forum)上,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首席海產分析師Gorjan Nikolik分享了最新報告。
Nikolik指出,中國人口結構的快速變化,將會導致海產品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在未來一段時間改變全球貿易格局。隨著人口老齡化、城市化和飲食偏好的改變,中國海產品生產力將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中國市場將越來越依賴進口海產品。
“我們正在見證一場即將在中國發(fā)生的人口變化,中國的出生率已經下降到1.01,低于任何歐洲國家。在70、80和90年代,中國的勞動人口每五年的增長就相當于一個法國或一個英國,但現(xiàn)在,在2030-2035年之后,中國將每五年失去一個法國或英國的人口。”Nikolik說。
除了人口數(shù)量在減少,中國年齡結構也在發(fā)生變化。到2050年,中國的年齡中位數(shù)將從40歲上升到52歲,60歲及以上的人口將超過5億,相當于歐盟和英國人口的總和。
中國居民對健康問題越來越重視,越來越多人將海產品當作更健康的蛋白質替代品,這一趨勢與中國的城市化相吻合,預計到2050年中國將有近11億城市居民。
“城市居民比農村居民要消費更多的海產品,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城市財富增加,以及物流和海產品供應的改善。”
根據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農村居民人均海產品消費量比城市居民少了約60%。城市人口遷移,加上收入和健康意識的提高,海產品已成為中國增長最快的蛋白產品,年增長率接近4.5%。
“在中國,食物與健康有著非常深刻的聯(lián)系。當人們更富有,有更多的可用性時,他們會轉向更健康的蛋白質。”
但另一方面,中國國內生產面臨著重大瓶頸,中國水產品年產量雖然高達7,000萬噸,但生產結構在發(fā)生著變化。捕撈漁業(yè)獲得的政府支持越來越少,內陸禁漁越來越多。四大家魚養(yǎng)殖業(yè)也會因為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受到影響。
Nikolik預測,未來幾年中國整體海產品產量增速將放緩至1%,而消費量將以4%左右速度增長,這就造成了一個需要通過進口來填補的巨大缺口。
中國正在進行的經濟轉型進一步加速了這一趨勢,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將從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
“中國一旦達到了一定的發(fā)展水平,就不需要再依賴房地產了,尤其是在人口趨于穩(wěn)定并減少的情況下。中國需要找到另一種增長方式,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刺激消費。中國整體GDP增長將會放緩,而消費所占比例將會擴大。”
“這對于全球海產品生產商與出口商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中國年輕人涌向城市從事高薪職業(yè),而農村的海產品生產將跟不上節(jié)奏。這種情況與發(fā)達經濟體貿易模型類似,看看歐洲和美國,我們擁有海產資源,但選擇擱置在一邊,因為我們有其他的更有價值的工作要去做。所以歐美是海產品凈進口國。考慮到中國市場規(guī)模,未來這種轉變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想象一下,如果在中國發(fā)生,他們的消費是歐洲的四倍。”
荷蘭合作銀行的預測顯示,到2030年,中國的海產品貿易逆差將達到100億美元,如果都讓市場力量來支配。“當然,中國政府也可能會考慮到糧食安全問題,去發(fā)展國內產業(yè)。相比其他蛋白,海產品并不是必需品,而是奢侈品,中國會接受更多的進口海產品。”
日期:2025-03-13
Nikolik指出,中國人口結構的快速變化,將會導致海產品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在未來一段時間改變全球貿易格局。隨著人口老齡化、城市化和飲食偏好的改變,中國海產品生產力將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中國市場將越來越依賴進口海產品。
“我們正在見證一場即將在中國發(fā)生的人口變化,中國的出生率已經下降到1.01,低于任何歐洲國家。在70、80和90年代,中國的勞動人口每五年的增長就相當于一個法國或一個英國,但現(xiàn)在,在2030-2035年之后,中國將每五年失去一個法國或英國的人口。”Nikolik說。
除了人口數(shù)量在減少,中國年齡結構也在發(fā)生變化。到2050年,中國的年齡中位數(shù)將從40歲上升到52歲,60歲及以上的人口將超過5億,相當于歐盟和英國人口的總和。
中國居民對健康問題越來越重視,越來越多人將海產品當作更健康的蛋白質替代品,這一趨勢與中國的城市化相吻合,預計到2050年中國將有近11億城市居民。
“城市居民比農村居民要消費更多的海產品,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城市財富增加,以及物流和海產品供應的改善。”
根據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農村居民人均海產品消費量比城市居民少了約60%。城市人口遷移,加上收入和健康意識的提高,海產品已成為中國增長最快的蛋白產品,年增長率接近4.5%。
“在中國,食物與健康有著非常深刻的聯(lián)系。當人們更富有,有更多的可用性時,他們會轉向更健康的蛋白質。”
但另一方面,中國國內生產面臨著重大瓶頸,中國水產品年產量雖然高達7,000萬噸,但生產結構在發(fā)生著變化。捕撈漁業(yè)獲得的政府支持越來越少,內陸禁漁越來越多。四大家魚養(yǎng)殖業(yè)也會因為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受到影響。
Nikolik預測,未來幾年中國整體海產品產量增速將放緩至1%,而消費量將以4%左右速度增長,這就造成了一個需要通過進口來填補的巨大缺口。
中國正在進行的經濟轉型進一步加速了這一趨勢,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將從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
“中國一旦達到了一定的發(fā)展水平,就不需要再依賴房地產了,尤其是在人口趨于穩(wěn)定并減少的情況下。中國需要找到另一種增長方式,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刺激消費。中國整體GDP增長將會放緩,而消費所占比例將會擴大。”
“這對于全球海產品生產商與出口商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中國年輕人涌向城市從事高薪職業(yè),而農村的海產品生產將跟不上節(jié)奏。這種情況與發(fā)達經濟體貿易模型類似,看看歐洲和美國,我們擁有海產資源,但選擇擱置在一邊,因為我們有其他的更有價值的工作要去做。所以歐美是海產品凈進口國。考慮到中國市場規(guī)模,未來這種轉變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想象一下,如果在中國發(fā)生,他們的消費是歐洲的四倍。”
荷蘭合作銀行的預測顯示,到2030年,中國的海產品貿易逆差將達到100億美元,如果都讓市場力量來支配。“當然,中國政府也可能會考慮到糧食安全問題,去發(fā)展國內產業(yè)。相比其他蛋白,海產品并不是必需品,而是奢侈品,中國會接受更多的進口海產品。”
日期:202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