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關于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第20250375號提案答復的函
粵市監標準函〔2025〕1015號
周世明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進一步健全現代農業標準化體系,保障生產者和消費者權益提案》(第20250375號)收悉。我局十分贊同您提出的關于推進現代農業生產、質量、品牌標準化及政策保障等意見。經綜合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等單位意見,現將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一、不斷完善現代農業標準體系
(一)建立健全我省現代農業生產標準體系。我省高度重視現代農業標準化建設,將其作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保障農產品安全的重要抓手。
省市場監管局積極發揮標準化賦能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發揮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專業資源優勢,為完善我省特色農業標準體系提供技術支撐。批準成立廣東省畜牧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GD/TC9)、廣東省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GD/TC37)、廣東省種植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GD/TC48)、廣東省農業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GD/TC109),批準籌建廣東省智能農業工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省市場監管局、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聯合印發《廣東省現代化海洋牧場標準體系規劃(2025—2035年)》(下稱《海洋牧場規劃》),助力建設“粵海糧倉”。近年來,積極推進標準制修訂工作,批準發布DB44/T 2516—2024《豬牛雞生理、生產與環境數據采集技術規范》等省級地方標準。批準立項《農業植保無人機安全作業操作規范》《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物聯網傳感設備技術規范》等多項省級地方標準。推動華南農業大學與老撾共同研究制定《優質水稻生產技術規程》等10項農業標準,聯合港澳方發布《質量安全要求 蔬菜制品》《質量安全要求 水產制品》等多項農產品相關“灣區標準”,推動農業標準走出去。
省農業農村廳連續3年向農業農村部推薦廣東省種植業行業標準,累計推薦78個,獲準立項《荔枝等級規格》(修訂)、《農業化肥減量技術通則》(制定)2項。蔬菜等特色經濟作物加速發展,蔬菜、水果、茶葉等面積達到近五年來新高。茶葉生產面積連續5年擴面提質,帶動產量快速提升。累計認定廣東生態茶園200個,廣東區域品牌生態茶園創建縣(鎮)3個。開展畜禽養殖場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中的生豬、奶牛、肉牛、肉羊、蛋雞、肉雞等傳統畜禽為主,兼顧特種畜禽。組織開展省級以上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廣東省現代化美麗牧場創建活動,“十三五”以來,累計創建國家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42家、省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970家、廣東省現代化美麗牧場116家。優化畜牧業發展布局,因地制宜推進標準化、機械化、智能化設施畜牧業建設,2024年全省畜禽規模養殖比例83.5%,位居全國前列,其中:生豬規模養殖比例83.4%,肉雞規模養殖比例83.8%。加快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小散養殖向標準化規模養殖轉型成效明顯,全省畜牧業加快向標準化規模化發展。
(二)以標準提升食品安全監測和評估。
省市場監管局批準發布DB44/T 2624—2025《食品快速檢測操作規范》等省級地方標準,立項《食品快檢考核盲樣制備通用技術規范》《食品快速檢測機構檢測能力評價規范》等省級地方標準,不斷健全我省食品安全檢測和評估標準體系。嚴格執行原輔料質量控制要求與供應商審核制度。督促食品生產企業加強原料管控,制定完善的原料采購管理制度,保證原輔料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和標準要求。督促企業建立穩定的原料供應渠道和供應商,落實索證索票和進貨查驗制度。規范食品添加劑使用。加大食品生產企業的監督檢查與抽檢力度,督促企業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GB2760規定的范圍和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加強食品添加劑專業知識培訓,提升監管人員發現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積極性,強化企業培訓,強化企業食品安全管理人員管理,督促企業知曉、熟悉食品添加劑有關的法律法規與標準,增強食品安全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督促企業依法生產經營,落實安全主體責任。加大食品添加劑科普知識宣傳力度。通過多種形式,大力宣傳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知識,開展案例警示教育,督促食品生產經營者了解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自覺規范生產經營行為。做好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依職責指導各地市場監管部門落實對進入市場后(食用農產品集中交易市場、商場、超市、便利店等固定場所)的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省農業農村廳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整合升級廣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智慧監管平臺,實現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農產品檢測、市場銷售監管系統全對接,推進農產品追溯信息貫通“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有效推動“從田頭到餐桌”的全流程監管。應用無人機技術巡查,依托“粵農巡查”移動小程序,推動實現生產主體和監管工作移動化、智慧化管理。目前已有1405家飯堂、1877家商超門店、5278個農批(貿)市場檔口及8476個其他農產品經營主體開展全程追溯應用示范,使用經營環節承諾達標合格證2025.031萬張,生成全程質量安全追溯鏈180.77萬條。大力實施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推進追溯管理,以電子承諾達標合格證為載體,創新性推出合格證與追溯應用二碼合一。加強部門協作,推進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有效銜接。目前,全省已有10.59萬個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使用可追溯電子承諾達標合格證6034.61萬張,分別占全部合格證應用的87.66%和99.52%,生成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鏈504.02萬條,有效提升省內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水平。
(三)強化農業污染防治標準化工作,推進綠色農業發展。
省市場監管局批準發布DB44/613—2024《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DB44/2462—2024《水產養殖尾水排放標準》等2項省級強制性地方標準,批準發布DB44/T 2614.1—2025《農業面源污染監測及測算技術規范 第一部分:種植業面源污染監測》等多項省地方標準,以標準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
省農業農村廳印發《廣東省2025年漁業綠色生態發展項目申報指南》等文件,通過財政補助、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持我省漁業生態、生產協同發展,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印發《廣東省水產養殖尾水綜合處理技術推薦模式(第一版)》《廣東省池塘養殖尾水治理專項建設實施方案》《關于做好廣東省海水水產養殖尾水處理工作的通知》《廣東省水產養殖尾水綜合處理技術模式及典型案例(2025版)》等,指導各地推進養殖尾水資源化利用或達標排放。結合我省實際,每年制定廣東省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實施方案,以擴規模、提質量、上水平、強標準、增效果為重點,拓展水產養殖空間、保障水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推動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
二、實施重點領域研發計劃,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省科技廳大力推動現代農業標準化體系關鍵技術攻關。2018年來,組織實施現代種業、精準農業、智慧農業等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重大、重點專項,聚焦農業關鍵核心技術,組織開展產學研協同攻關。截至2024年底,實施項目總數達222項,財政投入超11億元,帶動社會資本投入約13億元,重點突破了一批生物育種、生態循環種養、智能農機裝備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等關鍵技術,項目研發團隊牽頭或參與制定了一批農業領域的國家、行業、地方和企業、團體標準,支撐構建起覆蓋農業生產、加工、流通各環節的標準體系和質量安全追溯機制,為提升我省農業標準化水平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大力推進國家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行動,增強農業、工信、科技、發改、財政等部門協同,聯合省農業農村廳向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推薦農機裝備鏈主企業,著眼全產業鏈協同推進農機裝備研發制造和推廣應用,加快補齊短板弱項。積極培育農機裝備優質龍頭企業,深圳大疆入選國家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廣州極飛入選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及省級單項冠軍企業。支持龍頭企業積極創建農機裝備創新平臺。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重點圍繞丘陵山區小型農機、基礎零部件等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研究。引導農機裝備骨干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建設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一批創新平臺,加快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
三、大力打造現代農產品品牌
(一)推動綠色產品認證。省市場監管局會同相關行業部門大力推動綠色產品認證制度落實,組織開展質量認證下鄉活動,開展綠色產品認證政策宣貫與技術培訓,推廣實施綠色產品認證、有機產品認證,累計培訓企業近3000家,培訓質量管理人員5000余人次。加強綠色有機產品有關檢測認證服務體系建設,支持檢測認證機構拓展綠色、有機產品認證相關資質,全省共23家認證主機構及30余家認證分支機構具備綠色、有機產品認證資質,涵蓋當前綠色產品認證目錄內所有項目。會同省財政、工信、住建等部門,聯合推動綠色產品采信采用,引導綠色消費,推動綠色有機產品認證更好地服務綠色發展。全省共有綠色產品認證證書2906張、有機產品認證證書894張。
截至目前,全省經農業農村部認證登記的綠色優質農產品總量達1523個,其中綠色食品862個、有機產品82個、地理標志農產品63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516個。
(二)推進農產品品質品牌標準化。省市場監管局不斷完善我省地理標志產品標準。批準立項《地理標志特色鎮建設與管理規范》《地理標志驛站建設與管理規范》《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管理規范》《地理標志產品標準評價規范》等4項省級地方標準,為推動建設優質地理標志產品基地、提升地理標志品牌價值提供技術支撐;發布134項地理標志產品市級地方標準,助力各地地理標志產業發展。
省農業農村廳發揮各地優勢稟賦,創新探索樂昌黃金奈李、化州化橘紅、德慶貢柑、四會蘭花等“12221”市場營銷新模式、新方法。聚力各方資源拓寬市場渠道,做好“土特產”文章,推動主產區發揮積極能動性,早計劃、早安排、早行動,持續抓好廣東菠蘿、荔枝、龍眼、花卉、水產、絲苗米、茶葉、南藥等優勢特色農產品市場營銷。組織產區供應商走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做好采購商服務,邀請全國采購商走進產區進行精準產銷對接。全力推動“粵字號”農業品牌建設。持續完善農業品牌體系夯實品牌發展基礎。實施以“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為主導—區域公用品牌為引領—品牌實踐點為主體—粵字號農業品牌目錄產品為支柱”品牌建設路徑,構建起生產和市場融合發展、互相促進,產品特色鮮明、互為補充的農業品牌體系,推動特色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全省創建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104個,入選“粵字號”農業品牌目錄區域公用品牌123個、創新培優實踐點290個、產品品牌2080個,增城荔枝、清遠(麻)雞、順德鰻魚、珠海白蕉海鱸、潮州鳳凰單叢茶、英德紅茶、化州橘紅等7個品牌入選農業農村部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成功舉辦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聚力辦好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同期還舉辦了強農論壇、農業品牌成果發布與推介活動、2024全國脫貧地區“土特產”走進大灣區推介周暨全國農產品采購商聯盟成立、農業品牌成果發布與推介等重要活動及多場“土特產”產銷對接。
四、強化宣傳培訓和科技服務,夯實現代農業標準化工作基礎
省科技廳深入實施農村科技特派員制度,積極選派農業科技人才服務三農。2024年,通過“鎮村發榜+地市組織選派+省級認定支持”新型組織管理方式,選派了新一輪2960名農村科技特派員,組成了984個服務團隊,實現了粵東西北地區、肇慶、江門、惠州等15個地市轄內鄉鎮全覆蓋。經統計,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在種植、養殖、加工、化學品及品牌等領域開展標準化科技服務、承擔相關派駐任務60余項,為地方現代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技術保障。
省農業農村廳積極組織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農安監管相關人員培訓,2024年舉辦了6期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建設及重點品種藥物殘留突出問題攻堅治理能力提升培訓班,培訓人數超1900人次;舉辦了11期承諾達標合格證追溯應用及農安信用培訓班,培訓人次超5000人次。以養殖技術為主線,充分發揮數字手段的優勢,在塘頭開展直播,累計培訓人數超200萬人次。依托“粵農技”小程序直播間及“廣東農技大講堂”、農技網院等線上平臺,結合線下培訓+現場觀摩,每年培訓線上+線下培訓不少于10萬人次,培訓內容包含健康養殖、病害防治等內容。開展全省農產品“12221”市場營銷體系建設系列培訓,為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和農業品牌建設提供人才保障。支持在連山舉辦三期全國少數民族地區電商人才公益大培訓。
五、下一步工作計劃
我省各行政主管部門將結合工作職能,持續推進現代農業標準化建設,以標準引領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
省市場監管局將充分發揮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專業優勢,支持我省單位參與現代農業相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等研制;宣傳推廣綠色產品認證制度,推廣實施綠色、有機產品認證,不斷健全我省現代農業標準化體系并推動采信采用,支持綠色發展。
省科技廳持續推進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實施,鼓勵開展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標準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標準化、農業品牌建設標準化等方面的研發活動。優化“需求導向+精準對接”的農村科技特派員幫扶服務機制,組織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深入基層開展標準化技術幫扶,通過技術示范、專題培訓指導、現場咨詢服務等形式,支撐服務地方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綜合運用產業園區、首臺(套)、重點研發計劃、產業基金、技術改造等政策,協同推進農機裝備研發制造和應用,促進現代農業新技術、新設施、新設備等作業標準規范的制定和推廣,切實推進現代農業生產標準化,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制定完善制種植、養殖、加工、以及現代農機設備輔助精準播種、施肥、灌溉自動化、智能化新技術作業等標準,積極配合做好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如農獸藥殘留限量標準、防腐劑、保鮮劑等)制定和風險評估相關工作。加強宣貫培訓,鼓勵和支持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鼓勵和支持農產品生產主體開展綠色、有機、地理標志等產品認證,加強證后監管,推動品牌產品優質優價。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進一步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數字化轉型,依托廣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智慧監管平臺,深入落實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促進全過程追溯管控,推動開證、用證、查證落實落細。
專此答復,誠摯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2025年7月1日
日期:2025-07-04
粵市監標準函〔2025〕1015號
周世明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進一步健全現代農業標準化體系,保障生產者和消費者權益提案》(第20250375號)收悉。我局十分贊同您提出的關于推進現代農業生產、質量、品牌標準化及政策保障等意見。經綜合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等單位意見,現將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一、不斷完善現代農業標準體系
(一)建立健全我省現代農業生產標準體系。我省高度重視現代農業標準化建設,將其作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保障農產品安全的重要抓手。
省市場監管局積極發揮標準化賦能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發揮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專業資源優勢,為完善我省特色農業標準體系提供技術支撐。批準成立廣東省畜牧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GD/TC9)、廣東省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GD/TC37)、廣東省種植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GD/TC48)、廣東省農業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GD/TC109),批準籌建廣東省智能農業工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省市場監管局、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聯合印發《廣東省現代化海洋牧場標準體系規劃(2025—2035年)》(下稱《海洋牧場規劃》),助力建設“粵海糧倉”。近年來,積極推進標準制修訂工作,批準發布DB44/T 2516—2024《豬牛雞生理、生產與環境數據采集技術規范》等省級地方標準。批準立項《農業植保無人機安全作業操作規范》《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物聯網傳感設備技術規范》等多項省級地方標準。推動華南農業大學與老撾共同研究制定《優質水稻生產技術規程》等10項農業標準,聯合港澳方發布《質量安全要求 蔬菜制品》《質量安全要求 水產制品》等多項農產品相關“灣區標準”,推動農業標準走出去。
省農業農村廳連續3年向農業農村部推薦廣東省種植業行業標準,累計推薦78個,獲準立項《荔枝等級規格》(修訂)、《農業化肥減量技術通則》(制定)2項。蔬菜等特色經濟作物加速發展,蔬菜、水果、茶葉等面積達到近五年來新高。茶葉生產面積連續5年擴面提質,帶動產量快速提升。累計認定廣東生態茶園200個,廣東區域品牌生態茶園創建縣(鎮)3個。開展畜禽養殖場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中的生豬、奶牛、肉牛、肉羊、蛋雞、肉雞等傳統畜禽為主,兼顧特種畜禽。組織開展省級以上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廣東省現代化美麗牧場創建活動,“十三五”以來,累計創建國家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42家、省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970家、廣東省現代化美麗牧場116家。優化畜牧業發展布局,因地制宜推進標準化、機械化、智能化設施畜牧業建設,2024年全省畜禽規模養殖比例83.5%,位居全國前列,其中:生豬規模養殖比例83.4%,肉雞規模養殖比例83.8%。加快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小散養殖向標準化規模養殖轉型成效明顯,全省畜牧業加快向標準化規模化發展。
(二)以標準提升食品安全監測和評估。
省市場監管局批準發布DB44/T 2624—2025《食品快速檢測操作規范》等省級地方標準,立項《食品快檢考核盲樣制備通用技術規范》《食品快速檢測機構檢測能力評價規范》等省級地方標準,不斷健全我省食品安全檢測和評估標準體系。嚴格執行原輔料質量控制要求與供應商審核制度。督促食品生產企業加強原料管控,制定完善的原料采購管理制度,保證原輔料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和標準要求。督促企業建立穩定的原料供應渠道和供應商,落實索證索票和進貨查驗制度。規范食品添加劑使用。加大食品生產企業的監督檢查與抽檢力度,督促企業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GB2760規定的范圍和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加強食品添加劑專業知識培訓,提升監管人員發現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積極性,強化企業培訓,強化企業食品安全管理人員管理,督促企業知曉、熟悉食品添加劑有關的法律法規與標準,增強食品安全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督促企業依法生產經營,落實安全主體責任。加大食品添加劑科普知識宣傳力度。通過多種形式,大力宣傳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知識,開展案例警示教育,督促食品生產經營者了解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自覺規范生產經營行為。做好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依職責指導各地市場監管部門落實對進入市場后(食用農產品集中交易市場、商場、超市、便利店等固定場所)的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省農業農村廳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整合升級廣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智慧監管平臺,實現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農產品檢測、市場銷售監管系統全對接,推進農產品追溯信息貫通“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有效推動“從田頭到餐桌”的全流程監管。應用無人機技術巡查,依托“粵農巡查”移動小程序,推動實現生產主體和監管工作移動化、智慧化管理。目前已有1405家飯堂、1877家商超門店、5278個農批(貿)市場檔口及8476個其他農產品經營主體開展全程追溯應用示范,使用經營環節承諾達標合格證2025.031萬張,生成全程質量安全追溯鏈180.77萬條。大力實施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推進追溯管理,以電子承諾達標合格證為載體,創新性推出合格證與追溯應用二碼合一。加強部門協作,推進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有效銜接。目前,全省已有10.59萬個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使用可追溯電子承諾達標合格證6034.61萬張,分別占全部合格證應用的87.66%和99.52%,生成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鏈504.02萬條,有效提升省內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水平。
(三)強化農業污染防治標準化工作,推進綠色農業發展。
省市場監管局批準發布DB44/613—2024《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DB44/2462—2024《水產養殖尾水排放標準》等2項省級強制性地方標準,批準發布DB44/T 2614.1—2025《農業面源污染監測及測算技術規范 第一部分:種植業面源污染監測》等多項省地方標準,以標準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
省農業農村廳印發《廣東省2025年漁業綠色生態發展項目申報指南》等文件,通過財政補助、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持我省漁業生態、生產協同發展,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印發《廣東省水產養殖尾水綜合處理技術推薦模式(第一版)》《廣東省池塘養殖尾水治理專項建設實施方案》《關于做好廣東省海水水產養殖尾水處理工作的通知》《廣東省水產養殖尾水綜合處理技術模式及典型案例(2025版)》等,指導各地推進養殖尾水資源化利用或達標排放。結合我省實際,每年制定廣東省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實施方案,以擴規模、提質量、上水平、強標準、增效果為重點,拓展水產養殖空間、保障水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推動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
二、實施重點領域研發計劃,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省科技廳大力推動現代農業標準化體系關鍵技術攻關。2018年來,組織實施現代種業、精準農業、智慧農業等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重大、重點專項,聚焦農業關鍵核心技術,組織開展產學研協同攻關。截至2024年底,實施項目總數達222項,財政投入超11億元,帶動社會資本投入約13億元,重點突破了一批生物育種、生態循環種養、智能農機裝備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等關鍵技術,項目研發團隊牽頭或參與制定了一批農業領域的國家、行業、地方和企業、團體標準,支撐構建起覆蓋農業生產、加工、流通各環節的標準體系和質量安全追溯機制,為提升我省農業標準化水平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大力推進國家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行動,增強農業、工信、科技、發改、財政等部門協同,聯合省農業農村廳向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推薦農機裝備鏈主企業,著眼全產業鏈協同推進農機裝備研發制造和推廣應用,加快補齊短板弱項。積極培育農機裝備優質龍頭企業,深圳大疆入選國家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廣州極飛入選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及省級單項冠軍企業。支持龍頭企業積極創建農機裝備創新平臺。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重點圍繞丘陵山區小型農機、基礎零部件等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研究。引導農機裝備骨干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建設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一批創新平臺,加快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
三、大力打造現代農產品品牌
(一)推動綠色產品認證。省市場監管局會同相關行業部門大力推動綠色產品認證制度落實,組織開展質量認證下鄉活動,開展綠色產品認證政策宣貫與技術培訓,推廣實施綠色產品認證、有機產品認證,累計培訓企業近3000家,培訓質量管理人員5000余人次。加強綠色有機產品有關檢測認證服務體系建設,支持檢測認證機構拓展綠色、有機產品認證相關資質,全省共23家認證主機構及30余家認證分支機構具備綠色、有機產品認證資質,涵蓋當前綠色產品認證目錄內所有項目。會同省財政、工信、住建等部門,聯合推動綠色產品采信采用,引導綠色消費,推動綠色有機產品認證更好地服務綠色發展。全省共有綠色產品認證證書2906張、有機產品認證證書894張。
截至目前,全省經農業農村部認證登記的綠色優質農產品總量達1523個,其中綠色食品862個、有機產品82個、地理標志農產品63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516個。
(二)推進農產品品質品牌標準化。省市場監管局不斷完善我省地理標志產品標準。批準立項《地理標志特色鎮建設與管理規范》《地理標志驛站建設與管理規范》《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管理規范》《地理標志產品標準評價規范》等4項省級地方標準,為推動建設優質地理標志產品基地、提升地理標志品牌價值提供技術支撐;發布134項地理標志產品市級地方標準,助力各地地理標志產業發展。
省農業農村廳發揮各地優勢稟賦,創新探索樂昌黃金奈李、化州化橘紅、德慶貢柑、四會蘭花等“12221”市場營銷新模式、新方法。聚力各方資源拓寬市場渠道,做好“土特產”文章,推動主產區發揮積極能動性,早計劃、早安排、早行動,持續抓好廣東菠蘿、荔枝、龍眼、花卉、水產、絲苗米、茶葉、南藥等優勢特色農產品市場營銷。組織產區供應商走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做好采購商服務,邀請全國采購商走進產區進行精準產銷對接。全力推動“粵字號”農業品牌建設。持續完善農業品牌體系夯實品牌發展基礎。實施以“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為主導—區域公用品牌為引領—品牌實踐點為主體—粵字號農業品牌目錄產品為支柱”品牌建設路徑,構建起生產和市場融合發展、互相促進,產品特色鮮明、互為補充的農業品牌體系,推動特色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全省創建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104個,入選“粵字號”農業品牌目錄區域公用品牌123個、創新培優實踐點290個、產品品牌2080個,增城荔枝、清遠(麻)雞、順德鰻魚、珠海白蕉海鱸、潮州鳳凰單叢茶、英德紅茶、化州橘紅等7個品牌入選農業農村部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成功舉辦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聚力辦好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同期還舉辦了強農論壇、農業品牌成果發布與推介活動、2024全國脫貧地區“土特產”走進大灣區推介周暨全國農產品采購商聯盟成立、農業品牌成果發布與推介等重要活動及多場“土特產”產銷對接。
四、強化宣傳培訓和科技服務,夯實現代農業標準化工作基礎
省科技廳深入實施農村科技特派員制度,積極選派農業科技人才服務三農。2024年,通過“鎮村發榜+地市組織選派+省級認定支持”新型組織管理方式,選派了新一輪2960名農村科技特派員,組成了984個服務團隊,實現了粵東西北地區、肇慶、江門、惠州等15個地市轄內鄉鎮全覆蓋。經統計,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在種植、養殖、加工、化學品及品牌等領域開展標準化科技服務、承擔相關派駐任務60余項,為地方現代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技術保障。
省農業農村廳積極組織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農安監管相關人員培訓,2024年舉辦了6期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建設及重點品種藥物殘留突出問題攻堅治理能力提升培訓班,培訓人數超1900人次;舉辦了11期承諾達標合格證追溯應用及農安信用培訓班,培訓人次超5000人次。以養殖技術為主線,充分發揮數字手段的優勢,在塘頭開展直播,累計培訓人數超200萬人次。依托“粵農技”小程序直播間及“廣東農技大講堂”、農技網院等線上平臺,結合線下培訓+現場觀摩,每年培訓線上+線下培訓不少于10萬人次,培訓內容包含健康養殖、病害防治等內容。開展全省農產品“12221”市場營銷體系建設系列培訓,為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和農業品牌建設提供人才保障。支持在連山舉辦三期全國少數民族地區電商人才公益大培訓。
五、下一步工作計劃
我省各行政主管部門將結合工作職能,持續推進現代農業標準化建設,以標準引領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
省市場監管局將充分發揮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專業優勢,支持我省單位參與現代農業相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等研制;宣傳推廣綠色產品認證制度,推廣實施綠色、有機產品認證,不斷健全我省現代農業標準化體系并推動采信采用,支持綠色發展。
省科技廳持續推進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實施,鼓勵開展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標準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標準化、農業品牌建設標準化等方面的研發活動。優化“需求導向+精準對接”的農村科技特派員幫扶服務機制,組織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深入基層開展標準化技術幫扶,通過技術示范、專題培訓指導、現場咨詢服務等形式,支撐服務地方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綜合運用產業園區、首臺(套)、重點研發計劃、產業基金、技術改造等政策,協同推進農機裝備研發制造和應用,促進現代農業新技術、新設施、新設備等作業標準規范的制定和推廣,切實推進現代農業生產標準化,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制定完善制種植、養殖、加工、以及現代農機設備輔助精準播種、施肥、灌溉自動化、智能化新技術作業等標準,積極配合做好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如農獸藥殘留限量標準、防腐劑、保鮮劑等)制定和風險評估相關工作。加強宣貫培訓,鼓勵和支持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鼓勵和支持農產品生產主體開展綠色、有機、地理標志等產品認證,加強證后監管,推動品牌產品優質優價。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進一步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數字化轉型,依托廣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智慧監管平臺,深入落實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促進全過程追溯管控,推動開證、用證、查證落實落細。
專此答復,誠摯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2025年7月1日
日期: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