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來臨,食源性疾病風險上升。為保障公眾健康,根據近期國家食源性疾病監測結果和風險研判,特作以下風險提示:
01 預防毒蘑菇中毒
隨著降水的增多,南方部分地區進入毒蘑菇中毒高發期,近期報告最多的毒蘑菇為見手青,導致死亡的主要是致命鵝膏,中毒原因仍以誤采誤食為主。
由于有毒蘑菇與無毒蘑菇外觀相似,難以辨別,最好的預防措施仍然是不采食不熟悉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
02 謹防有毒植物及其毒素中毒
夏季是植物生長旺盛的季節,也是有毒植物中毒的高發期。
比較常見的有毒植物包括有毒野菜、曼陀羅、烏頭等,貴州等地區要特別防范馬桑果中毒。
由于一些有毒植物與可食野菜、野果外觀相似,采食時一定要注意甄別,不采食不熟悉或不認識的野生植物;
即使是一些可食的野菜野果,一次進食量也不要太大;
用烏頭炮制和使用藥酒要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
03 科學防控細菌性食源性疾病
夏季溫濕度高,為微生物繁殖提供了適宜的環境。
常見致病菌包括沙門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致瀉大腸埃希菌、產氣莢膜梭菌、蠟樣芽胞桿菌等,其中,畜禽是沙門菌和致瀉大腸埃希菌的天然宿主,副溶血性弧菌是水產動物中常見的污染菌,產氣莢膜梭菌、蠟樣芽胞桿菌在土壤和環境中廣泛存在,金黃色葡萄球菌甚至存在于健康人的皮膚和口咽部。
因此,預防細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關鍵是在燒熟煮透(中心溫度達到70℃以上,并維持1分鐘以上)的基礎上防止交叉污染,集體供餐單位(學校食堂等)還要確保制作好的食物在安全的溫度下儲存和運輸(65℃以上或4℃以下)。
04 防范農藥中毒
夏季也是瓜果蔬菜采摘旺季,由不規范使用和殘留引起的農藥中毒也時有發生。
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治離不開農藥,但每種農藥都有安全間隔期(最后一次施藥至農作物采收前的最短間隔天數),只要科學規范使用就是安全的。
因此,預防農藥中毒,需加強科普宣傳,使果農菜農知曉農藥殘留的危害和安全使用知識。
同時,瓜果蔬菜在食用前需徹底清洗。
撰稿: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監測二室 李紅秋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監測二室 郭云昌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交流部 楊 策
日期:2025-07-11
01 預防毒蘑菇中毒
隨著降水的增多,南方部分地區進入毒蘑菇中毒高發期,近期報告最多的毒蘑菇為見手青,導致死亡的主要是致命鵝膏,中毒原因仍以誤采誤食為主。
由于有毒蘑菇與無毒蘑菇外觀相似,難以辨別,最好的預防措施仍然是不采食不熟悉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
02 謹防有毒植物及其毒素中毒
夏季是植物生長旺盛的季節,也是有毒植物中毒的高發期。
比較常見的有毒植物包括有毒野菜、曼陀羅、烏頭等,貴州等地區要特別防范馬桑果中毒。
由于一些有毒植物與可食野菜、野果外觀相似,采食時一定要注意甄別,不采食不熟悉或不認識的野生植物;
即使是一些可食的野菜野果,一次進食量也不要太大;
用烏頭炮制和使用藥酒要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
03 科學防控細菌性食源性疾病
夏季溫濕度高,為微生物繁殖提供了適宜的環境。
常見致病菌包括沙門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致瀉大腸埃希菌、產氣莢膜梭菌、蠟樣芽胞桿菌等,其中,畜禽是沙門菌和致瀉大腸埃希菌的天然宿主,副溶血性弧菌是水產動物中常見的污染菌,產氣莢膜梭菌、蠟樣芽胞桿菌在土壤和環境中廣泛存在,金黃色葡萄球菌甚至存在于健康人的皮膚和口咽部。
因此,預防細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關鍵是在燒熟煮透(中心溫度達到70℃以上,并維持1分鐘以上)的基礎上防止交叉污染,集體供餐單位(學校食堂等)還要確保制作好的食物在安全的溫度下儲存和運輸(65℃以上或4℃以下)。
04 防范農藥中毒
夏季也是瓜果蔬菜采摘旺季,由不規范使用和殘留引起的農藥中毒也時有發生。
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治離不開農藥,但每種農藥都有安全間隔期(最后一次施藥至農作物采收前的最短間隔天數),只要科學規范使用就是安全的。
因此,預防農藥中毒,需加強科普宣傳,使果農菜農知曉農藥殘留的危害和安全使用知識。
同時,瓜果蔬菜在食用前需徹底清洗。
撰稿: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監測二室 李紅秋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監測二室 郭云昌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交流部 楊 策
日期:2025-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