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健康觀念的轉變“運動+營養”的新型生活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推崇,運動營養食品的目標群體也從最早的專業運動員覆蓋到普通人群,功能性食品逐漸走入人們的生活,不同種類及功能的運動營養食品也逐漸面向大眾市場。
本文主要對近年來運動營養食品的國內外研究現狀進行總結展望,同時重點概述其中具有抗疲勞作用的活性成分,為運動營養食品的研究提供一點思路。
01
什么是運動營養食品
2015年,國家衛健委發布的GB24154-2015《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運動營養食品通則》中對運動營養食品做出如下定義:
為滿足運動人群(指每周參加體育鍛煉3次及以上、每次持續時間30min及以上、每次運動強度達到中等及以上的人群)的生理代謝狀態、運動能力及對某些營養成分的特殊需求而專門加工的食品。
02
運動營養食品的分類
不同國家對運動營養食品的分類各不相同,但大部分是根據人群對運動營養食品的需求來分類的。
1.歐盟:根據產品類別將運動營養食品分為運動飲料、運動食品和運動補充劑;
2.加拿大:根據消費人群將運動營養食品分為運動人群使用(健美人群、運動員和業余運動人群)和非運動人群使用;
3.美國:按照功能將運動營養食品分為能量飲料、減重代餐、運動營養補劑、低碳水食物等。
4.中國:我國發布的GB 24154-2015對運動營養食品提出了兩種不同的分類方法:
一是根據特殊營養素分類,分為能量補充食品、蛋白質補充食品、能量控制食品;
二是根據運動項目分類,分為速度力量類、耐力類和運動后恢復類。
03
運動營養食品中的抗疲勞活性成分
運動營養食品主要依靠其中含有或人為添加的功效組分來有效緩解運動前、中、后期身體出現的損傷或運動性疲勞。
配方中的食源性抗疲勞活性成分種類繁多,包括活性肽類、氨基酸類、多糖類、維生素類、生物堿、類胡蘿卜素和皂苷類等天然活性物質。
1.食源性生物活性肽
食源性的生物活性肽主要是蛋白質經酶、酸或堿作用后的水解產物,或者直接從富含活性肽的天然動植物組織中提取獲得,能以完整肽的形式被腸道吸收或在腸道與受體結合發揮作用。
小分子肽作為蛋白質的功能活性片段,具有比蛋白質和氨基酸更易人體消化、吸收和利用的優點,以完整的形式直接進入小腸后被吸收進入循環系統,為全身提供營養和能量,從而發揮抗疲勞作用。
水產物、昆蟲和哺乳動物等是動物食源性抗運動疲勞生物活性肽的主要來源,大豆、玉米和花生等是植物食源性抗運動性生物活性肽的主要來源。
2.食源性氨基酸類物質
氨基酸在人體運動時能夠提供能量,因此在運動時及時、科學、適量地補充氨基酸,對于緩減運動疲勞有重要作用。
近年來研究發現支鏈氨基酸(包括亮氨酸、異亮氨酸和纈氨酸等)、?;撬帷⒕彼?、谷氨酰等都具有一定的抗運動疲勞作用。
3.食源性多糖和寡糖類
多糖是一類天然活性生物大分子,其最重要的生理功效就是免疫調節作用,目前也有不少研究發現多糖在抗疲勞方面也卓有成效。黑果枸杞多糖、黑木耳多糖、松茸多糖、猴頭菇多糖等均被證實具有抗疲勞作用。
4. 食源性多酚類
多酚是天然抗氧化劑的主要來源,主要可分為類黃酮、酚酸、鞣質三大類,含有多個酚羥基的芳香族化合物。研究表明多酚化合物能夠清除或減少機體內的自由基,具有強的抗氧化性,有較好的抗運動疲勞的效果。已有研究證實單寧酸、花青素、兒茶酸、葛根素、茶多酚、蘆丁、姜黃素、槲皮素、大豆異黃酮等天然多酚類化合物都具有明顯的抗疲勞作用。
5.食源性維生素類
維生素是人和動物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必需的營養素,生物體不能自身合成,必須從食物中獲得,分為脂溶性(VA、VD、VE和VK)和水溶性(B族維生素、VC)兩類。維生素在維持體力與提高機體疲勞耐受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認為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E和維生素C都有可以有效抑制細胞的脂質氧化,具有強的抗氧化性和自由基清除能力。
6.食源性皂苷類
皂苷是苷元為三萜或螺旋甾烷類的糖苷類化合物,糖基部分常見的有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醛酸和半乳糖醛酸等。研究證實皂苷類化合物主要通過影響中樞神經系統起到抗疲勞的功效,因此應嚴格控制好抗運動疲勞的皂苷類化合物劑量。
現在已有大量研究對人參、百合、柴胡、羅漢果、黃芪、竹節參、天門冬、大豆、紅景天等中的皂苷類化合物抗運動疲勞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7.食源性類胡蘿卜素
研究發現蝦青素、番茄紅素、β-胡蘿卜素、葉黃素等胡蘿下素,是天然綠色的抗氧化物,是極有潛力的具有抗運動疲勞的食源性活性物質。食源性類胡蘿卜素緩解運動疲勞的機理為清除運動時增加的氧自由基。
8.食源性生物堿
研究發現咖啡因、胡椒堿、辣椒素及黃秋葵種子、桑葉的生物堿類化合物有一定的抗運動疲勞作用。許多學者進行的研究表明食源性咖啡因對抗運動疲勞有一定的作用,咖啡因通過調控中樞神經系統延緩運動疲勞產生。
參考文獻:
[1]陳慧,馬璇,曹麗行,等。運動疲勞機制及食源性抗疲勞活性成分研究進展[J].食品科學,2020,41(11):247-258.
[2]康鵬,李國薇,馬宏祥,等。運動營養食品及其抗疲勞活性成分研究進展[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21,12(23):9157-9164.
[3]朱文軍??惯\動疲勞食源性活性成分的研究進展[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21,12(11):4589-4595.
日期:2025-07-24
本文主要對近年來運動營養食品的國內外研究現狀進行總結展望,同時重點概述其中具有抗疲勞作用的活性成分,為運動營養食品的研究提供一點思路。
01
什么是運動營養食品
2015年,國家衛健委發布的GB24154-2015《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運動營養食品通則》中對運動營養食品做出如下定義:
為滿足運動人群(指每周參加體育鍛煉3次及以上、每次持續時間30min及以上、每次運動強度達到中等及以上的人群)的生理代謝狀態、運動能力及對某些營養成分的特殊需求而專門加工的食品。
02
運動營養食品的分類
不同國家對運動營養食品的分類各不相同,但大部分是根據人群對運動營養食品的需求來分類的。
1.歐盟:根據產品類別將運動營養食品分為運動飲料、運動食品和運動補充劑;
2.加拿大:根據消費人群將運動營養食品分為運動人群使用(健美人群、運動員和業余運動人群)和非運動人群使用;
3.美國:按照功能將運動營養食品分為能量飲料、減重代餐、運動營養補劑、低碳水食物等。
4.中國:我國發布的GB 24154-2015對運動營養食品提出了兩種不同的分類方法:
一是根據特殊營養素分類,分為能量補充食品、蛋白質補充食品、能量控制食品;
二是根據運動項目分類,分為速度力量類、耐力類和運動后恢復類。
03
運動營養食品中的抗疲勞活性成分
運動營養食品主要依靠其中含有或人為添加的功效組分來有效緩解運動前、中、后期身體出現的損傷或運動性疲勞。
配方中的食源性抗疲勞活性成分種類繁多,包括活性肽類、氨基酸類、多糖類、維生素類、生物堿、類胡蘿卜素和皂苷類等天然活性物質。
1.食源性生物活性肽
食源性的生物活性肽主要是蛋白質經酶、酸或堿作用后的水解產物,或者直接從富含活性肽的天然動植物組織中提取獲得,能以完整肽的形式被腸道吸收或在腸道與受體結合發揮作用。
小分子肽作為蛋白質的功能活性片段,具有比蛋白質和氨基酸更易人體消化、吸收和利用的優點,以完整的形式直接進入小腸后被吸收進入循環系統,為全身提供營養和能量,從而發揮抗疲勞作用。
水產物、昆蟲和哺乳動物等是動物食源性抗運動疲勞生物活性肽的主要來源,大豆、玉米和花生等是植物食源性抗運動性生物活性肽的主要來源。
2.食源性氨基酸類物質
氨基酸在人體運動時能夠提供能量,因此在運動時及時、科學、適量地補充氨基酸,對于緩減運動疲勞有重要作用。
近年來研究發現支鏈氨基酸(包括亮氨酸、異亮氨酸和纈氨酸等)、?;撬帷⒕彼?、谷氨酰等都具有一定的抗運動疲勞作用。
3.食源性多糖和寡糖類
多糖是一類天然活性生物大分子,其最重要的生理功效就是免疫調節作用,目前也有不少研究發現多糖在抗疲勞方面也卓有成效。黑果枸杞多糖、黑木耳多糖、松茸多糖、猴頭菇多糖等均被證實具有抗疲勞作用。
4. 食源性多酚類
多酚是天然抗氧化劑的主要來源,主要可分為類黃酮、酚酸、鞣質三大類,含有多個酚羥基的芳香族化合物。研究表明多酚化合物能夠清除或減少機體內的自由基,具有強的抗氧化性,有較好的抗運動疲勞的效果。已有研究證實單寧酸、花青素、兒茶酸、葛根素、茶多酚、蘆丁、姜黃素、槲皮素、大豆異黃酮等天然多酚類化合物都具有明顯的抗疲勞作用。
5.食源性維生素類
維生素是人和動物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必需的營養素,生物體不能自身合成,必須從食物中獲得,分為脂溶性(VA、VD、VE和VK)和水溶性(B族維生素、VC)兩類。維生素在維持體力與提高機體疲勞耐受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認為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E和維生素C都有可以有效抑制細胞的脂質氧化,具有強的抗氧化性和自由基清除能力。
6.食源性皂苷類
皂苷是苷元為三萜或螺旋甾烷類的糖苷類化合物,糖基部分常見的有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醛酸和半乳糖醛酸等。研究證實皂苷類化合物主要通過影響中樞神經系統起到抗疲勞的功效,因此應嚴格控制好抗運動疲勞的皂苷類化合物劑量。
現在已有大量研究對人參、百合、柴胡、羅漢果、黃芪、竹節參、天門冬、大豆、紅景天等中的皂苷類化合物抗運動疲勞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7.食源性類胡蘿卜素
研究發現蝦青素、番茄紅素、β-胡蘿卜素、葉黃素等胡蘿下素,是天然綠色的抗氧化物,是極有潛力的具有抗運動疲勞的食源性活性物質。食源性類胡蘿卜素緩解運動疲勞的機理為清除運動時增加的氧自由基。
8.食源性生物堿
研究發現咖啡因、胡椒堿、辣椒素及黃秋葵種子、桑葉的生物堿類化合物有一定的抗運動疲勞作用。許多學者進行的研究表明食源性咖啡因對抗運動疲勞有一定的作用,咖啡因通過調控中樞神經系統延緩運動疲勞產生。
參考文獻:
[1]陳慧,馬璇,曹麗行,等。運動疲勞機制及食源性抗疲勞活性成分研究進展[J].食品科學,2020,41(11):247-258.
[2]康鵬,李國薇,馬宏祥,等。運動營養食品及其抗疲勞活性成分研究進展[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21,12(23):9157-9164.
[3]朱文軍??惯\動疲勞食源性活性成分的研究進展[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21,12(11):4589-4595.
日期:2025-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