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本稿件來自食品伙伴網食品論壇網友“海之鷹”
非專業人士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歡迎批評指正。
初來論壇我曾經發過這樣一個帖子《鼓勵"自給自足"的背后是某些部門的不作為》與大家討論,帖子中提到某些部門為了推卸(或者害怕承擔)責任,為了減少監管對象而壓縮合理的流通環節,他們給自己標榜是降低成本和損耗,最終實現價格的降低。
其實,他們和我一樣清楚:所謂最終實現價格的降低只是為了在推行過程中得到更廣泛的支持,最終實現其少作為的目的。我在這里做一個降低農副產品價格模式膚淺的分析,大家一看就更清楚了。當然,我分析的模式力求滿足所有參與者的共贏,道理也非常簡單,我一個20年前干過幾天的"菜販子"都知道,想必那些行業的管理者早就清楚。但只是理論存在,實際上不可能實現,因為如果哪個部門牽頭,將會涉及到消費者會要求其對農副產品的安全負責,這恰恰是令人生畏的。
(本貼分析以蔬菜為例,相對儲存期較長的大豆、玉米等涉及到可用期貨手段遠程經濟杠桿調節,糧食涉及國家安全等,考慮各不相同,下次有時間我再做分析)
一、成本決定價格
成本是價格的基礎,決定我國農副產品價格的兩個主要因素是成本和供需關系。成本高,需求量大而供應量不足則價格高,反之價格則低。至于因為品牌效應而提升利潤率在我國一直做的不好,我在以前的一個帖子里說過這個問題,中國的農副產品喜歡用產地名創品牌,這是個很大的弊端,一方面參與者會出現三個和尚沒水吃的局面,另一方面品牌的延伸受空間制約。(當然,農副產品有其地域特殊性)比如茶葉方面大部分如此,大米是東北大米再細一點是五常大米,結果往往是創品牌出錢出力都"謙讓",質量管理各自為陣,還有可能是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所以說品牌創建模式有問題。
任何產品從初始到最終被消費者購買實現其價值都有很多環節,這些環節都可能產生成本,降成本需要全面分析,哪些該降哪些不該將甚至不能降。說農超對接是否合理對有些人太宏觀了,我們舉個例子:
張三是某飲料廠的管理者,他為了降低成本要求工人在生產中少用輸送帶上的潤滑劑,一個月少用了50%,跑去向企業的所有者表功,老板罵他豬腦子。輸送帶上的潤滑劑在總成本里占比不到1%,就算一點不用也就節約1%,你自己再看看次品,這個月增加了3%.單純一個角度看是節約了50%,通盤看增加成本超過2.5%.(當然,農超對接的問題遠不止如此,它是殺傷將涉及根基。后面會說到)。
因此,降低農副產品價格從降低成本入手,降成本要分析成本組成的各個部分。
二、農副產品成本特點
農副產品也算作一種快速消費品,但與普通工業化生產的消費品相比有其自身特點:一是對環境依賴性大。季節、氣候(體現在經緯度不同引起的差異)的不同導致的溫度、光照、降水影響,土壤和海拔的影響(溫室種植栽培也是創造小環境)。二是周期長。從種植到收獲需要較長的周期。雖然現在我們借助一些人工方法有效地縮短其生長期,但與普通消費品這邊原料進去那邊出來比還是要長很多。三是個體差異大。難以全面實現機械化自動化,人力要求多。四是儲運要求高,不僅對濕度溫度有要求,還不能擠壓,保質期短。五是種類特別繁多。但就一個常見的青菜,你看看不同種子的編號就知道了。
基于農副產品上述自身特點,雖然其成本構成從框架上看也是:原料(種子)、生產(栽培種植)、流通、銷售四個主要環節組成,但有明顯不同。如果從這些特點看,中國的農副產品應該價格很低才是。管理環境最好的市場經濟指導下的計劃經濟,我們有堅實的基礎。勞動力成本不高,自然環境也還湊合。但為什么事與愿違呢?
一是對環境依賴性大。我這里的環境不僅是自然環境還包括經濟環境。因為還有其它要求,農副產品很難建起高樓大廈疊加種植,所以單位面積土地的產出受局限。好比你在上海南京路上種小白菜供這個區域人消費,看似節約了流通成本,其實總成本驚人。加之五是種類特別繁多。無序雜交很可能導致品種退化。
所以,農副產品的種植如果在保質期和運輸條件容許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大規模種植有利于科學、專業管理,有利于提高質量和產量,能有效降低成本。加之四是儲運要求高,保質期短。對流通運輸(狹義的)環節提出了專業、高效、廣泛的要求。農超對接,農的主攻方向是種植,超的主攻對象是銷售,要滿足對流通運輸的要求不是不行,但他們未來的局面將是"點對面"或者"面對點"而專業流通運輸環節是"面對面".因此,農超對接不是節約了成本而是轉移了成本發生點,而這個轉移是從專業轉移到了非專業,從大量轉移到了相對少量。最終成本增加了。
也許有朋友要反駁我:商務部說農超對接效果顯著,超市菜價直降多少多少。這種情況我完全承認。總成本提高了,銷售價卻降了,哪里來的降價空間?降低的是信息增值部分。原來因為環節多,很多信息獲取不對稱。包括媒體曝光的蔬菜從某地到另外一地價格漲多少也有這個因素(記者只比較了價格,沒看見自然損耗,還有更可怕的錯誤信息導致的血本無歸風險他們沒有親身體驗)。這里我特別需要說明的是:信息成本也是成本,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對稱因素,對總成本的降低意義重大,還能有效降低錯誤信息導致的血本無歸風險,簡單易行,是降低價格的關鍵點之一。絕不是用農超對接這樣錯誤(或者說倒退)的模式。現在的信息傳遞早就不是那個靠人口傳遞的時代了。
我曾經和朋友開玩笑說:現在的領導很為后人著想,沒有一步到位,只搞了個"農超對接",以后的領導還能搞"超市種菜","自給自足"……(有傳聞某部委就發揚南泥灣精神,自己開荒種地。這樣很不好,你們提前進入原始社會了,我們怕跟不上)
"農超對接"的危害不僅如此,削弱壓縮流通運輸環節真正的后患是對種植者打擊,希望我這個判斷是錯誤的,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我在特點二中提到:農副產品的生長周期長。從種植到收獲需要較長的周期。雖然現在我們借助一些人工方法有效地縮短其生長期,但與普通消費品這邊原料進去那邊出來比還是要長很多。這就存在種植與銷售終端銜接上需要作出分析、判斷和預測。這個預測不是憑空想象一個數據,而是縱向依據市場的歷史走勢、橫向站在一定的高度看一定區域的種植數量,還要看中長期天氣預報并參考一定的經濟發展趨勢。無論是農還是超,主要投入不在此,數據采集、分析談何容易?時間、空間、資訊、分析都需要足夠的經驗和一定專業知識,井底之蛙只會陷入一個又一個泥潭。
"農超對接","點對面"或者"面對點",萬一(應該是很可能)出現沒對準,再去尋求新渠道,談何容易?那是見風就萎縮,見水就腐爛,怕冷怕熱的農副產品,不是鋼鐵水泥,不是彩電冰箱,保質期不等人呀。
參與討論請見:降低農副產品價格模式淺探
日期:2011-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