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農業部《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和《遼寧省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建設實施方案》精神,加快推進全市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推動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特制定本方案。
一、發展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指導思想及目標任務
1.指導思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因地制宜,全面推進的原則,鼓勵和支持農機服務組織、農機大戶以及水田種植大戶購置使用水稻生產機械,加快水稻生產機械化發展。同時,通過農機服務組織和農機大戶開展農機化服務,吸引農民通過轉包、租賃、合作、入股等形式發展水田適度規模經營,夯實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基礎。大力推進水稻栽植和收獲兩個重點環節的機械化,建立和完善水稻生產機械化技術創新與示范推廣相結合、社會化服務和技術支撐相結合的經營體系,努力提高水稻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推進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貢獻。
2.發展目標。2010年全市96%(29.76萬畝)的水田實現機械化整地,35 %(10.85萬畝)的水稻實現機械化栽植,40%(12.4萬畝)的水稻實現機械化收獲,水稻全程機械化水平達到60.9%;到2011年全市97 %(30.07萬畝)的水田實現機械化整地,50%(15.5萬畝)的水稻實現機械化栽植,55%(17.05萬畝)的水稻實現機械化收獲,水稻全程機械化水平達到70.3%;到2012年98%(30.38萬畝)的水田實現機械化整地,80%(24.8萬畝)的水稻實現機械化栽植,85%(26.35萬畝)的水稻實現全程機械化收獲,水稻全程機械化水平達到88.7%。至此,全市水稻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
3.重點環節裝備配置。重點推廣應用水稻育苗軟(硬)盤、育苗播種機、水稻插秧機、水稻收獲機。
(1)水稻育秧軟(硬)盤。截至2009年底,全市擁有育苗軟(硬)盤230萬個;2010年新增100萬個;2011年新增140萬個;2012年新增280萬個。至此,全市軟(硬)盤保有量要保持在750萬個以上。
(2)水稻育苗播種機。2010年全市新增機械育苗播種機50臺;2011年全市新增100 臺;2012年全市新增150 臺。至此,全市育苗機械播種機保有量要保持在300臺以上。
(3)水稻高速插秧機。截至2009年底,全市擁有水稻高速插秧機67臺;2010年全市新增120 臺;2011年全市新增80臺;2012年全市新增150臺。至此,全市水稻高速插秧機保有量要保持在417臺以上。
(4)水稻收獲機。截至2009年底,全市擁有水稻收獲機械124臺;2010年全市新增40臺;2011年全市新增60臺;2012年全市新增106臺。至此,全市水稻收獲機械保有量要穩定在330臺以上。
二、加快發展水稻生產機械化的主要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發展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市政府成立以趙興基副市長為組長、市農發局(農機)、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局、市科技局以及新聞部門和相關鄉鎮、街道主要領導為成員的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項目推進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農發局(農機),具體負責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項目的規劃、指導、協調、任務分解及工作驗收等。市政府把水稻全程機械化工作作為今后三年政府工作的重點,并列入鄉鎮、街道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標。與鄉鎮、街道簽訂責任狀,實行獎懲措施。水稻生產有關鄉鎮、街道政府要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主要領導任組長,將發展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納入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并列為本鄉鎮、街道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目標和建設重點,作為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要措施。要結合實際,制定規劃,健全機制,實施目標管理,確保目標實現。各級農業、農機管理部門及其它涉農部門要切實擔負起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各項職責,加強協調,密切配合,共同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
2.創新服務模式。充分發揮市農機推廣站在水稻全程機械化進程中的服務和技術優勢,積極培育水稻生產農機合作社,大力扶持農機經營大戶,鼓勵和引導農民以機械、資金、技術、土地等與農機服務組織和農機大戶進行聯合,從而建立以市農機推廣站為龍頭,以農機合作社為骨干,以農機大戶為支撐的輻射全市的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三級服務網絡。3年內新培育水稻生產機械化專業合作社至少要達到65個,合作社成員要達到10000戶以上,合作社擁有的水稻生產機械總動力要達到 3萬千瓦以上。新發展培育 40 萬元以上水稻生產機械化作業大戶100個以上。所擁有的水稻機械總動力要達到 4000千瓦以上。支持農機服務組織和農機大戶開展水稻機械化耕地、育苗、插秧、收獲及農機維修等方面服務,充分發揮農機大戶和合作組織在農機新技術示范和推廣方面的引領作用。通過土地流轉、訂單作業、土地租賃、代耕、托管等服務方式擴大作業面積。至2012年,全市的農機合作組織和農機大戶,至少要完成全市70%的水稻全程機械化作業任務,其中,農機合作社要完成60%,農機大戶要完成10%。要進一步整合資源,對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中購置的農機具由市農發局(農機)統一管理、調配、使用,以解決全市水稻生產機械不足的問題。水稻生產機械擁有者要確保本地水稻機械化生產作業,切實為當地水稻生產提供機械化作業服務。鼓勵水稻生產機械所有者在農閑季節開展跨區作業,增加營機戶收入。要創造條件,吸引外地機械來莊河開展水稻生產跨區作業,為跨區作業機械提供優質服務。
3.實施示范引領。要重視水稻生產機械化示范基地的帶動作用,積極培育水稻全程機械化示范典型,以點帶面,全面推進。2010年全市要建立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鄉鎮1個,每個鄉鎮至少要發展示范村2個,每個村至少要發展示范屯3個以上,每個屯至少要發展示范戶4個以上,即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1234”工程。要及時總結、宣傳和推廣典型經驗,以指導和帶動全市水稻全程機械化的整體推進。2010年要首先發展育苗基地,使其在全市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中起到基礎地位作用。重點抓好栗子房鎮、鞍子山鄉、青堆鎮水稻主產育苗基地建設,全市育苗基地的建設要滿足水稻全程機械化發展的需要。
4.發展規模經營。有關鄉鎮、街道要出臺相關政策,加快促進土地流轉,建立水田流轉制度,鼓勵農民通過水田轉包、轉讓、租賃、股份、合作等方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通過農機服務組織和農機大戶的訂單、代耕、托管等作業服務,把分散的水田集中起來,形成作業規模,提高作業質量和效率。
5.開展技術培訓。建立市、鄉(鎮、街道)兩級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培訓體系,積極開展水稻生產機械化技術培訓工作。市農機主管部門和有關鄉鎮政府要組織專業人員,制定培訓計劃,編寫培訓教材,建立培訓檔案,規范培訓流程,根據水稻生產的農時季節和生產需要,以鄉(鎮、街道)、村、屯等為單位,通過舉辦培訓班、現場會、技術講座和科技下鄉等形式,有針對性地對農機管理人員、農機技術人員、農機操作人員和稻農進行水稻機械化育苗、插秧、收獲、安全駕駛、機械操作和維修等進行培訓。在3年內完成所有水稻生產從業人員和水稻經營大戶的培訓工作。要設立農機培訓專項資金,建立長效培訓機制,為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奠定基礎。
6.加大資金投入。建立中央、大連市、莊河市和農民個人四級資金投入體系,要在2010年至2012年內,集中資金加大對發展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投入。
(1)要充分利用中央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大幅度購置水稻生產機械,積極爭取大連市對農民購買水稻生產機械累加補貼資金,增加對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和水稻生產大戶購買水稻生產機械補貼比例,對水稻插秧機、水稻收獲機、育苗軟(硬)盤、育苗播種機均實行累加補貼。
(2)對國家投入的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以及其它農業開發資金,市政府將優先按排水田機械作業道路改造、水田整平,使全市水田逐步實現條田化作業。
(3)市政府每年設立100萬元的水稻育苗基地專項資金,對面積達到50畝以上的軟(硬)盤育苗基地,將給予每畝1000元的補貼資金。
(4)對農機合作專業組織和農機經營大戶,凡年機插秧面積超4000畝、機收獲面積超過5000畝,市政府將給予10萬的以獎代補資金。
(5)對農機合作組織新建的機具庫房,建筑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補貼10000元,200平方米以上的補貼5000元。
(6)市政府每年設立50萬元的專項培訓經費,用于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技術培訓。
(7)市政府每年設立100萬元的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專項扶持資金,以確保我市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順利推進。
7.加大宣傳力度。新聞宣傳部門要對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工作的先進典型和成功經驗進行積極宣傳,對工作的推進情況進行跟蹤報道。電視臺、報社等新聞媒體要把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作為都市型農業建設的一個重點,開辟專欄,加強引導,積極造勢。有關鄉鎮、街道也要充分利用板報、櫥窗、印發宣傳單、召開會議等形式,廣泛發動群眾積極參與,為發展全市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創造良好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