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農委關于加快水果產業發展意見的通知(遼政辦發〔2006〕53號)

   2011-03-26 790
核心提示: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經省政府同意,現將省農委《關于加快水果產業發展的意見》轉發給你們,請結合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經省政府同意,現將省農委《關于加快水果產業發展的意見》轉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二○○六年八月七日

  關于加快水果產業發展的意見

  為把我省盡快建成全國果業強省和優質水果出口基地,實現果業產業化,根據《中共遼寧省委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遼委發〔2006〕8號)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畜牧、水產、水果、蔬菜等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形成“一牧兩水一菜”的總體要求,結合我省實際,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統一思想認識,明確發展目標

  (一)統一指導思想。強化果業優勢產業地位,嚴格遵循果業發展規律,科學配置資源,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全面提高果品市場競爭力為核心,以優化產業布局、調整產品結構、加強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提高科技含量和質量安全水平、扶持龍頭企業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為重點,推進我省水果產業的區域化、優質化、標準化和產業化,實現果業倍增。

  (二)明確發展目標。到2010年,果樹栽培面積穩定在1000萬畝,水果總產量達到600萬噸。良種比例增加到750萬畝,占栽培總面積的75%;優質果品生產基地160萬畝,優質果率70%。貯藏能力達到300萬噸,占總產量的50%;加工能力達到120萬噸,占總產量的20%;加工業總產值50億元。鮮果出口量達到50萬噸,創匯3億美元。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帶動果農100萬戶,占果農總戶數的62.5%。果品總產值達到180億元。農民人均果業收入900元,果農人均收入3390元。

  二、優化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構建優勢果品產業帶

  (一)優化優勢區域布局。依據《遼寧省果樹區劃》和《遼寧省主要品種區劃》,適地適栽,逐步將水果生產向適宜區集中,利用平肥地適度發展,把果業做強做大。渤海灣蘋果優生區,包括大連市的全部及葫蘆島、錦州、營口市的南部地區,要集中發展優質蘋果。其中,大連市和營口市要重點進行品種更新改造,主攻果品質量和果品出口;錦州市和葫蘆島市主攻幼樹早期豐產,提高單產水平。同時,該區域還是晚熟葡萄生長的最適宜區,大連市和綏中縣南部是桃生長最適宜區,金州區以南地區是甜櫻桃和巴梨生長最適宜區,要加快發展,形成規模。中部優勢果品產業區,包括鞍山、遼陽市的全部,朝陽、丹東市的南部和葫蘆島、錦州、營口市的北部。朝陽市的南部地區要重點發展金冠蘋果;鞍山、遼陽兩市要重點發展南果梨;錦州市的北部地區要重點發展葡萄和蘋果梨;營口北部和丹東南部地區要重點發展寒富蘋果,其中,東港地區要重點發展草莓和樹莓,鳳城地區要重點發展樹莓和藍莓。北部地區,主要是朝陽、丹東市的北部,沈陽、撫順、鐵嶺、本溪、阜新市的全部,要重點發展蘋果梨及秋子梨系統的優良品種及中早熟葡萄。

  (二)調整樹種結構。到2010年,適當調整蘋果、梨生產規模,穩定葡萄生產面積,發展其他中小樹種。蘋果面積350萬畝,產量200萬噸;梨面積250萬畝,產量150萬噸;葡萄面積100萬畝,產量100萬噸;樹莓和藍莓面積20萬畝,產量15萬噸。

  三、加快新品種引進和選育,建設良種苗木繁育體系

  (一)加強果樹品種選育和引進,加快良種化進程。每年從國內外引進蘋果、梨、葡萄、桃、李、杏、櫻桃、草莓、樹莓、藍莓等新品種及砧木品種100個,充分發揮我省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和推廣部門的力量,通過試栽、篩選,利用引進資源進行雜交育種,選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方優良品種,加強引種及種質資源的管理,繼續保持果樹育種在全國的領先地位。

  (二)抓好地方名優水果品種的提純復壯。對南果梨、綏中白梨、金冠蘋果等地方名牌水果品種,重點開展選優工作,解決品種退化的問題。

  (三)開展地理標識認證,加強品種保護。重點是我省的地方名牌品種和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如寒富、遼伏、華紅等蘋果,南果梨、秋白梨、錦豐、尖把、花蓋等梨以及葡萄、黃桃、櫻桃等品種。鼓勵各類果品申請國家原產地域保護,已獲得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的生產企業,要強化從原料到加工、銷售、服務的各個環節進行全程監控,以保證果品質量。

  (四)構建果樹種苗繁育體系。建立三級配套的果樹種苗繁育和供應體系。以農業部投資建立的國家級(沈陽)果樹苗木繁育場為第一級,重點進行新品種的引進、消化和吸收,為全省果樹苗圃提供原種;由省級苗木基地構成第二級果樹良種繁育體系,按照樹種劃分繁育任務,建設蘋果、梨、葡萄、桃、李杏、櫻桃和草(樹、藍)莓苗木基地各1個,重點為下一級苗圃提供良種接穗和砧木;建設40個重點基地縣果樹良種繁育基地,構建第三級果樹良種繁育體系,進行成品苗繁育,為全省果業生產提供優良種苗。

  (五)加快果樹苗木管理立法工作。加強果樹種苗管理,實行生產、經營許可證和質量合格證制度,規范果樹種苗市場秩序,確保生產用苗質量。

  四、轉變果業增長方式,實現農民增收

  (一)開展無公害果品行動,實現果品生產無公害化。到2010年,每年建設無公害水果生產基地100萬畝,全部實現無公害化生產。進一步擴大品牌影響力,水果綠色食品品牌發展到50個,水果注冊商標發展到100個。進一步完善果品的檢驗檢測、安全監測及質量認證體系,推行果品原產地標記制度和原產地保護制度,開展果業投入品強制性產品認證試點。

  (二)完善果業標準體系,推進果品生產標準化。制定、完善我省主栽樹種和優良品種的地方標準,特別是寒富蘋果、錦豐梨、秋白梨、設施葡萄、葡萄貯藏、南果梨貯藏、草莓苗木繁育、樹莓、藍莓等技術標準。逐步建立從苗木生產到最終產品的全程標準化體系及科學合理的省、市、縣三級質量監測體系,以指導和規范果品生產。到2010年,省級蘋果、梨、葡萄等標準示范園由現在的105個增加到200個,充分發揮示范作用,實現果業生產標準化、管理規范化。

  (三)加快建設優質果品出口基地。在環渤海灣地區建設9個優質蘋果出口基地;在遼東半島北部地區和遼寧中北部地區建設9個梨出口基地;在遼南、遼西和遼北的平原地區建設7個葡萄出口基地。大力推廣果、草、牧、沼氣、節水灌溉配套的生態果園建設模式,推廣果實套袋和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杜絕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把農藥殘留量控制在國際標準允許的范圍內。

  (四)改造老殘果園。到2010年,完成對現有150萬畝殘次果園的改造任務,每年完成30萬畝,為果業發展增添后勁。

  (五)大力發展設施水果生產。到2010年,設施水果栽培面積發展到50萬畝,保持全國設施水果生產的領先地位。扶持棚間葡萄開發,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光熱資源和棚室的灌溉條件,實現綜合開發,培育果業新的經濟增長點。每年開發棚間葡萄3萬畝,到2010年,共開發15萬畝,使我省棚間葡萄開發總面積達到20萬畝。

  (六)推廣應用先進技術。重點推廣“透光、節水、控害、貯藏”4大技術。對因果園郁閉而造成通風透光不好的果園進行樹型和栽植密度改造,針對不同樹種品種,提出合理負載量指標,在果品單產高的地區限制果品產量,解決總體果品質量不高的問題。推廣果園覆草、種草,抓好果園水利設施建設。有條件的地區,要建立滴灌、微噴等旱作節水示范園,山坡地果園大力開展以興修梯田為主的果園水利工程,實行引水上山,實現自然降雨利用的最大化,并充分利用天然降水,解決果園灌溉能力低的問題。要按照無公害生產的要求,科學建園、施肥、用藥,解決我省果品的無公害生產問題。加強水果采后商品化處理,積極發展以農民為主體的產地果品貯藏,扶持農民建設投資小、見效快的微型節能恒溫庫。到2010年,小冷庫數量達到10萬個,總貯藏能力300萬噸,解決季產季銷、效益不高的問題。

  五、完善果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加快果業科技成果轉化

  (一)加強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技術推廣體系,支持果農組建自己的果農協會、行業協會等合作經濟組織,使其在技術推廣中發揮更大作用。省農業主管部門要將果樹技術培訓納入全省農業科技培訓總體計劃,各級農業主管部門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條件,組織果農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技術培訓。以遼寧省果蠶信息網為基礎,建立水果貿易服務和水果技術標準信息服務平臺。

  (二)積極開展果樹新技術研究、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鼓勵龍頭企業成為科研、推廣的投資主體。加強科研、院校和推廣部門之間的合作,對制約我省果業發展的關鍵性技術問題聯合攻關,支持已有科研成果的中試和大面積示范推廣。鼓勵企業參與果樹新品種的引進、開發和新技術的研發,鼓勵科研單位和技術人員科技入股,參與企業的發展,推動企業與科研、教學和推廣部門形成緊密聯合,支持企業建設生產基地,開展技術培訓,為農戶提供技術服務。

  六、扶持龍頭企業,推進果業產業化經營

  (一)培育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不斷完善引資的優惠政策,著力引入和推進具有帶動作用的大項目,為果業企業在我省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大力發展水果深加工業,重點培育以蘋果濃縮汁加工為主的果汁加工企業、以山葡萄和冰葡萄加工為主的葡萄酒加工企業、以黃桃加工為主的水果罐藏制品加工企業、以杏仁加工為主的果品飲料加工企業、以單體速凍草莓加工為主的草莓加工企業、以新興水果(樹莓、藍莓)加工為主的加工企業以及貯藏能力和出口能力均超過萬噸的果品出口企業。在開展省級農產品產業化龍頭企業認定時,對果業龍頭企業要適當給予傾斜。符合條件的果業加工龍頭企業,可享受省企業技術改造財政貼息資金扶持政策。

  (二)培育果品營銷主體。鼓勵發展各類果品專業合作組織、購銷大戶和農民經紀人,提高組織化程度。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開展信息、技術、培訓、質量標準與認證、市場營銷等服務。

  七、開拓國內國際市場,擴大優質果品出口

  (一)加強產地和銷地批發市場建設。改造沈陽市中心果品批發市場,引進果品拍賣系統,加強貯藏、運輸、包裝等配套設施建設,改變果品市場運作手段落后的現狀,向國際先進水平靠攏,將其建成東北地區最大果品集散中心。改擴建大連、鞍山、葫蘆島等地的果品批發市場。同時,加快發展果品連鎖、超市、配送經營,支持果業龍頭企業到城市開辦果品超市,逐步把網絡延伸到城市社區。支持鮮果產品運銷,在重點地區建立高效率的綠色通道,進一步改善果品的流通環境。

  (二)拓展國內國際果品市場。圍繞建立開放性農業發展體系的思路,圍繞以實施“基地化、產業化和標準化”產業發展這一中心,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加強與國外果品貿易企業在果品基地建設和出口貿易等方面的合作,支持果品生產和加工企業獲得國內外市場準入資格,搞活市場流通。按照扶優扶強的原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和引導各市縣或果品營銷企業有組織地在重點城市組建果品銷售中心,在中小城市建立銷售網點。在俄羅斯東部的中心城市建立窗口,搭建對外果品貿易平臺,建立穩固的貿易關系,促進雙方果業合作向更高層次發展;積極開拓東南亞果品市場,積極舉辦果品推介會。

  (三)加強果品市場信息建設。將果品市場信息建設納入百萬農民上網工程及時準確地向果農和貯藏、加工、營銷企業提供國內外市場果品產銷趨勢、價格、新品種、新技術及標準化等最新動態綜合信息。建立信息定期發布制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以快速、便捷的方式與果農直接交流,切實發揮市場信息對果業產業化發展的導向作用。

  八、切實加強領導,增加資金投入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水果主產區要切實將果業作為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保持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柱產業。各級農業主管部門都要建立以農民增收、質量效益、生態環境、投資環境為主的果業目標考核責任制,實行年度考核,兌現獎懲。對果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技術人員等要給予重獎和表彰,建立長效激勵機制。

  (二)加大對果業發展的投入。建立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果業投入機制,千方百計增加投入總量,使投入水平與果業的重要地位相適應。省級財政和重點水果產區市、縣財政要積極籌集資金,支持果樹新品種引進、無公害優質栽培技術示范、果樹標準化建設示范等基礎性、公益性項目。

  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06年8月8日印發
 



 
地區: 湖南
標簽: 水果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