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市農業產業發展實際及特色,以及首批“中山香農”區域品牌入選情況,經征求各鎮街農業農村部門意見,并在我局政務網站、微信公眾號公開征求意見后,選取了產業產值較大、產品品質優良、地方特色鮮明、傳承價值較高、便于銷售推廣以及知名度較高的水產、畜禽、水果、糧食和農產品加工等品類入選中山市十大標志農產品,現予以公告。
附件:中山市十大標志農產品
中山市農業農村局
2024年12月10日
附件
中山市十大標志農產品
一、水產類別
(一)中山脆肉鯇。
中山脆肉鯇養殖面積近2.5萬畝,年產量約5.8萬噸,年產值約18.8億元,主產區為小欖、港口、東鳳、西區等鎮街。中山脆肉鯇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得益于我市獨特的養殖環境和技術,其肉質緊致、鮮香嫩滑和爽脆Q彈而得名。根據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成果表明中山脆肉鯇與普通草魚相比,基質蛋白高60.9%,肌原纖維蛋白高18.7%,膠原蛋白高36.7%,且富含氨基酸、左旋多巴等營養成分,具有可美容又可預防骨質疏松的價值。
中山脆肉鯇養殖面積、產量處于我市水產養殖靠前位置,經濟效益較好,產業鏈較為完備,榮獲“中國名牌農產品”榮譽稱號,被評定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品牌知名度、品牌價值突出。
(二)三角生魚。
全市生魚養殖面積近3.9萬畝,年產商品生魚11.3萬噸,主產區為三角、民眾、黃圃、港口、東鳳等鎮。三角生魚因其生長于廣東生魚養殖集中區之一的三角鎮而得名,是雜交生魚的優勢品種,由雄性烏鱧與雌性斑鱧雜交而成,其肉質肥厚白嫩,富含18種氨基酸和鈣、磷、鐵等多種元素,營養價值高,歷來被認為是餐桌佳肴。
三角鎮雜交生魚苗約占全國市場份額6成,三角生魚產業鏈年產值超17億元,從活魚到預制菜,從傳統農產品到深加工,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三角鎮獲得“中國生魚之鄉”稱號,品牌價值突出。
(三)暗紋東方鲀。
全市暗紋東方鲀養殖面積3000畝,年產量3000多噸,產值超1.5億元,主產區為坦洲等鎮。其體形獨特,為典型的炸彈型,即頭部粗大渾圓,尾部短小,肉味鮮美,肉質細嫩,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我市坦洲鎮是廣東最早人工養殖暗紋東方鲀的地方之一,現已發展成為特色水產養殖品種,并成功注冊“坦洲巴魚”商標,出臺《暗紋東方鲀養成技術規范》,促進暗紋東方鲀標準化生產。
(四)脆肉羅非魚。
全市脆肉羅非魚養殖面積約3200畝,主產區為阜沙、黃圃、港口等鎮。羅非魚因肉質雪白、鮮美、沒有肌間刺而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有“水中雞肉“之稱。通過添加蠶豆的飼料投喂普通羅非魚,60—80天使其脆化,脆化后的羅非魚肉,肉質Q彈,肉味鮮美,沒有泥腥味,久煮不爛,無論是爆炒、煲湯、火鍋,還是做成酸菜魚、水煮魚、糖醋魚等預制菜產品,都能滿足消費者對羅非魚口感和鮮味的追求。
出臺《羅非魚脆化養殖技術規范》,羅非魚養殖技術從“地方特色”升級為“地方標準”。規劃在阜沙鎮打造脆肉羅非魚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產業園,推動脆肉羅非魚養殖循環及規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營銷品牌化。
二、畜禽類別
(一)石岐鴿。
石岐鴿年出產120萬羽,年產值約1600萬元,主產區為三鄉鎮。石岐鴿是國家的核心肉鴿品種,也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歷史悠久,文化價值高。石岐鴿體型長,形如芭蕉蕾,羽毛以白色為主,體型較大。石岐鴿乳鴿肉質嫩、多汁、味鮮美、帶有丁香味,蛋白質≥20克/100克,脂肪≤2.6克,還富含維生素B2和維生素B5。
石岐鴿經濟價值高,養殖前景廣闊,是我市具有百年歷史的農業品牌,2020年,農業農村部批準對石岐鴿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同時,以石岐鴿為食材的知名粵菜石岐乳鴿是中山飲食文化的重要元素,也是中山僑鄉文化的縮影。
(二)中山沙欄雞。
中山沙欄雞年出欄量22萬羽,年產值1320萬元,主要分布在沙溪鎮、三角鎮。中山沙欄雞是廣東省優質地方雞種之一,屬中、小型肉用雞種,以其獨特的品質和口感贏得了廣泛贊譽,其做成的白切雞皮薄、肉嫩、油少、色靚。
中山沙欄雞是廣東四大名雞之一,被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2024年中山沙欄雞養殖和烹飪技藝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中山市第十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三)中山麻鴨。
中山麻鴨年出欄量1.29萬羽,年產值129萬元,主要分布在五桂山、南朗、南區等鎮街。中山麻鴨是蛋肉兼用型品種,被列為廣東優良地方禽種。中山麻鴨外貌特征除公鴨頭部和副翼羽、鏡羽帶綠色光澤外,其余羽毛均呈褐麻色,有如麻雀毛色。中山麻鴨體型大小適中,生長速度快,產蛋量高,且肉質鮮美,深受消費者喜愛。
中山麻鴨是廣東中山勞動人民傳承“稻鴨生產雙豐收”傳統農牧結合方式、經長期選育而成的肉鴨品種,也是我省唯一的地方鴨種,曾收錄于《廣東畜禽資源匯編》《廣東省家畜家禽品種志》《廣東省地方畜禽遺傳資源志》《中國畜禽遺傳資源狀況報告》。2014—2018年,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與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專家團隊合作開展中山麻鴨種質資源收集及提純復壯項目。
三、水果類別
(一)神灣菠蘿。
神灣菠蘿種植面積3800畝,年產量約6080噸,全產業鏈產值約1.5億元。神灣菠蘿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等榮譽。神灣菠蘿屬于鳳梨屬皇后類神灣種,在我市有100多年的栽培歷史,經過長期選種育種,培育出現有品種“金山種”,果肉色澤金黃、蜜味多汁、爽脆無渣的特點,在市場上備受歡迎。
神灣菠蘿是我市百年農業品牌,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等榮譽。神灣鎮以“菠蘿文化”為核心,推進農文旅融合,舉辦多彩文化活動,吸引游客前來體驗,農文旅融合也帶動當地旅游綜合收入超1200萬元。
四、糧食類別
(一)崖口富硒米。
南朗街道崖口村打造1000畝富硒稻谷示范基地,聯合周邊村聯手打造5000畝大米生產基地。崖口富硒米是崖口村的特色農產品,以其富含硒元素而著稱。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抗氧化、增強免疫力等多種保健功能。崖口富硒米采用優質的稻種和獨特的種植技術,米粒飽滿、口感細膩、營養豐富。
南朗街道崖口村注冊“崖口大米”等商標,建設富硒稻谷種植試驗田和富硒科普基地,承接“產”“學”“研”“游”四大特色活動,將生態溢價轉化為品牌溢價,有效提高本土農產品附加值。
五、農產品加工類別
(一)黃圃臘味。
黃圃鎮是廣式臘味發源地和中國臘味食品名鎮,是全國最大的“廣式臘味”生產加工專業基地,臘味年產量達20多萬噸,產值36億元,主產區為黃圃鎮等。黃圃臘味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其傳統制作工藝被納入廣東省級非遺名錄。黃圃臘味起源于清光緒年間,由黃圃民間小食作坊的主人王聯盛利用當地原料,加上獨特的手工技藝制作而成,色澤鮮紅明亮,肥肉精瑩剔透,肉肥而不膩,入口甘香酥軟,瘦肉爽脆,咸中帶甜,清香醇厚。
我市黃圃鎮是中國最大的“廣式臘味”生產基地,也是中國首個“中國食品工業示范基地”“中國臘味食品名鎮”和“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黃圃臘味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黃圃臘味是我市產值較高、產業鏈較為完備的食品(農產品加工)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