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地)、縣(市、區)農業農村局,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為推廣先進適用的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和模式,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按照《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實施2020年水產綠色健康養殖“五大行動”的通知》(農辦漁〔2020〕8號)要求,我廳決定從2020年起實施水產綠色健康養殖“五大行動”(以下簡稱“五大行動”),制定“五大行動”方案。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提高認識,明確工作目標
各級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重要性的認識,把開展好“五大行動”,作為當前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做好水產品穩產保供的重要任務之一,作為今后一段時期漁業漁政工作重點,加強組織領導,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層層壓實責任,把“五大行動”相關工作抓緊、抓實、抓出典型、抓出成效。通過廣泛開展“五大行動”,大力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模式,穩步推動水產養殖尾水治理,持續促進水產養殖用藥減量,逐步示范推廣膨化顆粒飼料,因地制宜試驗推廣水產新品種,示范推廣一批符合水產綠色健康養殖發展要求的技術模式,建立各類示范推廣主體,采取良種、良法、良藥、良料、良管的“五良”措施,實現產品安全、產業安全和環境安全工作目標,助力好水、好魚、好牌、好價、好效的“五好漁業”發展,讓優質安全的“龍江魚”游上全國更多消費者餐桌。
二、明確職責,構建聯動機制
省廳成立“五大行動”工作指導小組,負責牽頭組織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各項工作。指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負責組織實施。指導小組辦公室優選專家,成立專家組,強化技術保障。各級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統籌抓好“五大行動”各項工作,按照本通知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做好示范基地遴選、推薦和示范推廣工作。加強聯動協作,構建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統籌協調把方向、出政策,水產技術推廣機構具體組織實施,省級淡水魚產業技術協同創新體系、水產科研、教學等相關單位積極配合,各類經營主體主動參與,上下聯動、多方協作、分工明確的工作機制。
三、強化保障,做好宣傳總結
各級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要不斷強化與政府各部門的溝通協調,加大對“五大行動”等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工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要充分發揮水產技術推廣機構、相關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等協同配合的技術優勢,強化技術支撐。各級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要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平臺,大力宣傳“五大行動”,樹立可復制、可推廣的好典型,總結出好經驗、好亮點、好做法,提高水產養殖從業者的健康養殖意識和消費者認知度、參與度,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各市級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督導,及時匯總轄區各縣(市、區)“五大行動”相關情況,做好工作總結。分別于5月30日、7月5日、11月5日前,將轄區“五大行動”實施方案、半年工作總結和全年工作總結報省級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五、聯系方式
1.省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管理局 聯系人:饒仁鋼;電話:0451-84614534;郵箱:rgrao@163.com
2.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聯系人:張瀾瀾;電話:13313612616;郵箱:422741770@163.com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
2020年5月13日
黑龍江省2020年水產生態健康養殖行動方案
一、工作目標
2020年通過開展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推廣行動,建立“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模式推廣基地”11個,推廣技術模式4個,打造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模式樣板,輻射帶動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模式廣泛應用,促進全省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
二、重點任務
重點示范推廣4種生態健康養殖模式。
(一)示范推廣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技術模式。依托黑龍江省水產引育種中心、寧安市鉆心湖漁場示范推廣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草魚、虹鱒技術模式。經過循環水工程主體改良,在池塘內通過功能區構建、多營養級營造、智能機械配置等措施進行水質調控、底質調控和精準管控,實現高效集約化養殖;在養殖區利用排水渠、閑置塘、水田等構建生態凈化渠、沉淀池、生態塘、復合人工濕地和漁農綜合種養系統等對養殖尾水進行生態凈化處理。
(二)示范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模式。依托泰來縣月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肇東市西八里鄉漁兒園漁業養殖專業合作社、黑龍江紅興隆農墾喜豐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推廣稻魚、稻鰍、稻蟹等三種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模式,開展稻田養殖小龍蝦、柳根魚、青蝦、葛氏鱸塘鱧等名優水產品種養殖試驗。利用稻田為基礎條件,通過漁藝、農藝的融合,對其進行適度整理,在確保水稻穩產、嚴守生態紅線的前提下,適度開展水產養殖,做到“一水兩用、一田多收”,提升稻田綜合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
(三)示范推廣大水面生態增養殖技術模式。依托黑龍江省鏡泊湖水產養殖場、大慶市連環湖漁業有限公司示范推廣資源養護型大水面生態增養殖技術模式。通過漁業資源與環境現狀調查,科學評估湖泊等大水面水體生態增養殖容量,開展以“人放天養”為主要方式的水產生態增養殖活動。
(四)示范推廣鹽堿水綠色養殖技術模式。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科技創新”項目為依托,結合大慶市鹽堿地區漁業生產實際,以大慶市連環湖漁業有限公司為示范和推廣中心,輻射引領周邊,發揮大慶市鑫泰吉瑞淡水魚養殖有限公司、肇源縣鯰魚溝萬基谷物加工有限公司和杜蒙縣六合湖水產養殖場在水質條件、養殖品種、生產模式和基礎條件等方面的優勢,開展鹽堿水增效養殖技術示范和推廣。
三、工作措施
(一)集成技術完善標準。依托技術推廣體系、科研院所及相關企業等,組建強有力的推廣隊伍,對推廣基地技術模式進行改進,進行總結提煉,研究制定一批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
(二)組織開展示范推廣。以水產技術推廣體系為主,與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等形成合力,建立示范推廣機制和專家團隊,以推廣基地為樣板,通過科技咨詢、技術培訓、交流研討、現場觀摩等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和輻射帶動,推進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模式示范推廣。
四、進度安排
(一)動員部署(5月)。制定重點任務清單,細化落實舉措,啟動宣傳動員和工作部署。
(二)技術模式示范推廣(5-10月)。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牽頭,集成熟化技術模式,對推廣基地技術模式進行改進完善。通過科技咨詢、技術培訓、交流研討、現場觀摩等多種形式,組織開展技術模式示范推廣。
(三)總結階段(11-12月)。進行工作總結,內容包括總體情況、取得成效、典型案例、存在問題和改進措施建議等。
黑龍江省2020年養殖尾水治理模式
推廣行動實施方案
一、工作目標
2020年,通過開展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廣行動,建立“水產養殖尾水治理技術模式”推廣基地5個,集成示范養殖尾水處理技術模式,率先實現養殖尾水資源化綜合利用或達標排放,輻射帶動養殖尾水治理取得新進展,促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
二、重點任務
重點示范推廣2種養殖尾水治理模式。
(一)示范推廣集中連片池塘養殖尾水處理技術模式。對養殖尾水進行多級處理后再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處理工藝流程主要包括:“生態溝渠—沉淀池—過濾壩—曝氣池—過濾壩—生物凈化池—過濾壩—潔水池”;尾水設施面積占養殖總面積較大的應建立“四池三壩”,占比較少的,可采用“四池兩壩”的治理模式。建立基地4個。
結合我省氣候特點,此模式建設要求為:一是沉淀池、曝氣池、生物凈化池、潔水池的比例約為45:5:10:40,池塘坡高比1:2.5為宜。二是沉淀池中種植水生植物,以吸收利用水體中營養鹽;曝氣池內鋪設曝氣盤或微孔曝氣管,羅茨風機需保護,曝氣池應硬化或土工膜鋪設;生物凈化池定期投放微生物制劑,加速分解水體中有機物;潔水池內種植水生植物,種植面積應占潔水池水面的30%左右,在池內放養鰱、鳙等水生動物。三是生態溝渠的寬度和深度不小于3米和1.5米,種植水生植物,對養殖尾水進行初步處理。四是過濾壩用空心磚或鋼架結構搭建外部墻體,壩前可設置一道擋網,壩體內填充大小不一的濾料,壩寬和壩長不小于2米和6米,壩高基本與塘埂持平。五是排水設施為渠道或硬管,或做到水體自流,或建設提升泵站。
(二)人工濕地尾水處理技術模式。通過在人工濕地上建立人工水生態系統,利用內基質、植物、微生物等協同作用,經過物理、化學、生物三重處理,達到去除或消減尾水中污染物的目的。建立基地1個。此模式采用“三池兩壩一濕地”的技術特點連片處理養殖尾水。三池兩壩建設及流程與集中連片池塘養殖尾水處理技術模式相似,最后從濕地潔水池繼續循環。濕地內種植移栽適合寒地的伊樂藻、苦草、荷花、蘆葦、菖蒲等植物,通過水生植物吸收利用水體中的氮磷物質,并利用鰱、鳙等濾食性水生動物去除水體中的藻類。
三、工作措施
(一)科學選擇推廣基地。依托“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模式推廣基地”、水產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科學選擇推廣基地。以代表性強、技術力量雄厚、工作基礎好、標準化生產、信息化管理、環境優美為標準,具備可展示、可觀摩、可培訓等功能,遴選出黑龍江省水產引育種中心、雙鴨山市嶺東區長勝鄉立新村興盛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尚志市龍浠冷水魚科技養殖基地、五大連池市開發礦泉淡水漁場4個集中連片池塘尾水處理技術模式實施主體,遴選出肇東市那水農業有限公司1個人工濕地尾水處理技術模式。
(二)改進模式制定規范。以水產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聯合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等,打造一批符合本地產業實際,有特色、效果好、可復制推廣的養殖尾水治理技術模式。梳理養殖尾水處理技術成果,對成熟的技術模式進行總結,研究制定一批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
(三)積極開展示范推廣。由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牽頭,以推廣基地為樣板,通過科技咨詢、技術培訓、交流研討、現場觀摩等多種形式,示范推廣先進的養殖尾水治理技術模式。充分發揮推廣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提高技術模式的普及率,促進養殖尾水技術模式廣泛應用。
四、進度安排
(一)動員部署(5月)。制定工作實施方案,制定重點任務清單,細化落實舉措,明確責任部門和分工,啟動宣傳動員和工作部署。
(二)技術模式示范推廣(5-10月)。省級水產技術推廣機構牽頭,集成熟化技術模式,對推廣基地技術模式進行改進完善。通過科技咨詢、技術培訓、交流研討、現場觀摩等多種形式,組織開展技術模式示范推廣。
(三)總結階段(11-12月)。各市(地)進行工作總結,內容包括總體情況、取得成效、典型案例、存在問題和改進措施建議等。
黑龍江省2020年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方案
一、工作目標
2020年通過實施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建立水產養殖用藥減量模式推廣點10個,推廣點獸藥使用量同比平均減少5%以上,抗生素類獸藥使用量同比平均減少10%以上,形成一批標準化技術成果和用藥減量化技術模式,養殖者規范用藥意識和用藥水平明顯提高,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
二、重點任務
依托黑龍江省水產引育種中心、寧安市鉆心湖漁場、尚志市龍浠冷水魚科技養殖基地、五大連池市開發礦泉淡水漁場、肇東市西八里鄉漁兒園漁業養殖專業合作社、樺南縣文祥淡水魚養殖專業合作社、雙鴨山市嶺東區長勝鄉立新村興盛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望奎縣西洼荒漁業開發有限公司、雞西市永紅魚種場、巴彥縣呈祥水產良種繁育基地實施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
(一)發展生態養殖減少用藥。以生態循環、質量安全、集約高效、節能減排為導向,集成和示范推廣一批用藥量少、質量可控、操作簡便、適宜推廣的用藥減量技術模式。大力推廣尾水生態治理、以漁凈水等生態減藥關鍵技術。示范推廣尾水處理、水體清潔過濾等養殖裝備。因地制宜示范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池塘工程化循環水等先進養殖模式,提升水產養殖業的提質增效、防病減藥水平。
(二)使用優質苗種減少用藥。嚴格控制苗種質量,對于采購外來苗種,養殖企業要采購具有生產許可證且信譽好單位的苗種,優先選用國家審定水產新品種且經當地驗證具備優良性狀的水產苗種。對于自繁自育的苗種,養殖企業要嚴格按照育苗相關操作規范生產,做好親本選育和病害防控等技術措施,保障苗種質量優質安全健康。
(三)加強疫病防控減少用藥。開展水產養殖病害監測,掌握病原分布、流行趨勢和病情動態,科學研判防控形勢,及時發布病害預警;強化疫病凈化和突發疫情處置,避免藥物濫用。
(四)指導規范用藥減少用藥。建立規范用藥制度。嚴格遵守《動物防疫法》《獸藥管理條例》《獸用處方藥和非處方藥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由執業獸醫出具處方箋,并在其指導下使用,依照處方劑量和次數施藥,避免盲目加大施用劑量、增加使用次數。加大依法、科學用藥技術的宣傳與指導,把法律和技術送到養殖者手里,深入基層、深入池塘進行現場指導。
(五)加強生產管理減少用藥。指導養殖企業自身加強養殖管理,健全內部管理等各項制度,建立從苗種質量、養殖環境、水質監測、密度控制、病害防治、獸藥使用等貫穿生產全過程的質量安全監控體系,完善水產養殖生產和用藥記錄制度。各級農業農村(漁業)主管部門及執法監督管理機構要加大養殖生產的監管力度,監督投入品規范使用,依法開展監督檢查,嚴肅查處違法用藥行為。
三、工作措施
(一)完善工作機制。強化技術推廣部門履行關鍵農業技術試驗示范等公益性職責的能力,加強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協同協作,構建“推廣機構+科研院所+推廣點+養殖戶”的減量用藥技術服務體系,提升服務效能。組建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專家組,開展技術指導服務,把各項關鍵技術措施落實落地。
(三)加強宣傳培訓。各地要將水產養殖規范用藥科普下鄉活動作為重點工作,積極動員各級技術推廣機構、水產學會及各分支機構、漁藥生產企業的相關專家與科技人員,加大生態健康養殖技術和規范用藥知識的科普宣傳力度,探索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宣傳培訓模式,通過發放資料、推送微信和播放視頻等現代化手段,將規范用藥知識和實用技術送到池邊塘頭、進村入戶,提高養殖者規范用藥意識。
四、進度安排
(一)動員部署(5月)。制定重點任務清單,細化落實舉措,啟動宣傳動員和工作部署。
(二)技術模式示范推廣(5-10月)。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牽頭,集成熟化技術模式,對推廣基地技術模式進行改進完善。通過科技咨詢、技術培訓、交流研討、現場觀摩等多種形式,組織開展技術模式示范推廣。
(三)總結階段(11-12月)。進行工作總結,內容包括總體情況、取得成效、典型案例、存在問題和改進措施建議等。
黑龍江省2020年膨化顆粒飼料示范推廣行動方案
一、工作目標
2020年通過膨化顆粒飼料示范推廣行動,建立膨化顆粒飼料示范推廣點3個。相關技術試驗示范取得新進展,力爭推廣示范點的膨化顆粒飼料應用占比不低于60%。
二、重點任務
依托綏化北林區鑫泥河淡水魚養殖場、黑龍江省農墾震達興凱湖大白魚研究所翹嘴鲌繁育場、寧安市鉆心湖漁場,以興凱湖大白魚、柳根、虹鱒、鳙魚等為重點品種,依照因種施策、分類指導、穩步推進的原則,選擇影響力大、質量穩定的膨化顆粒飼料品牌,示范推廣膨化顆粒飼料替代沉性顆粒飼料行動,有效提高飼料利用率、降低餌料系數、減少水體污染。
三、工作措施
(一)合理選擇膨化顆粒飼料品牌。選擇宏望、通威、禾豐等名優品牌膨化顆粒飼料實施示范推廣行動。
(二)加強全程試驗指導。組織相關養殖企業與飼料企業做好對接,指導養殖企業制定膨化顆粒飼料替代沉性顆粒飼料養殖技術措施,優化相關配套技術,做好前期病害防控與減量用藥、養殖尾水處理等基礎工作,開展替代對比試驗,認真做好生產記錄。
(三)做好工作總結評估。評估膨化顆粒飼料替代成本,根據替代效果,完成替代綜合效益分析,探索建立膨化顆粒飼料替代沉性顆粒飼料技術評估指標體系,確定膨化顆粒飼料替代沉性顆粒飼料養殖重點品種。
四、進度安排
(一)動員部署(5月)。制定重點任務清單,細化落實舉措,啟動宣傳動員和工作部署。
(二)技術模式示范推廣(5-10月)。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牽頭,集成熟化技術模式,對推廣基地技術模式進行改進完善。通過科技咨詢、技術培訓、交流研討、現場觀摩等多種形式,組織開展技術模式示范推廣。
(三)總結階段(11-12月)。進行工作總結,內容包括總體情況、取得成效、典型案例、存在問題和改進措施建議等。
黑龍江省2020年水產種業質量提升行動實施方案
一、工作目標
2020年通過水產種業質量提升行動,開展水產新品種試驗推廣,建立水產新品種試驗推廣基地4個,制定新品種良種良法配套技術規范。示范推廣優質、高效、多抗、安全的水產新品種3種以上,輻射帶動有條件的養殖企業廣泛參與,提升水產養殖良種化水平。
二、重點任務
依托省水產引育種中心、綏化北林區鑫泥河淡水魚養殖場、黑龍江省農墾震達興凱湖大白魚研究所翹嘴鲌繁育場、黑龍江省方正銀鯽原種場等省級以上水產原良種場、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等,以農業農村部公告的水產新品種為主要對象,因地制宜、穩妥開展水產新品種試驗推廣,選擇基礎條件好、技術力量強的試驗推廣基地,圍繞興凱湖翹嘴鲌、洛氏鱥(柳根魚)、方正銀鯽等重點品種開展生產性能測試試點。持續推進水產育種技術創新,加快先進育種技術的示范應用,完善聯合育種工作機制。建立水產新品種試驗推廣基地4個。
(一)興凱湖翹嘴鲌。制定興凱湖翹嘴鲌原種標準,建立親魚標記檔案;依托黑龍江省水產引育種中心、黑龍江省農墾震達興凱湖大白魚研究所翹嘴鲌繁育場建立示范推廣基地,為雞西市永紅魚種場、哈爾濱市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示范基地、黑龍江省銀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肇東市那水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水產苗種繁育場4個良種場提供興凱湖翹嘴鲌原種,推廣興凱湖翹嘴鲌池塘養殖模式和大中水面增殖模式。
(二)洛氏鱥(柳根魚)。制定洛氏鱥人工繁育技術規范;依托黑龍江省水產引育種中心、綏化北林區鑫泥河淡水魚養殖場建立示范推廣基地1個,推廣柳根魚池塘養殖模式,主選東寧、綏化市北林區、肇東等地推廣。
(三)方正銀鯽。制定方正銀鯽人工繁育及養殖技術規范。依托黑龍江省水產引育種中心、黑龍江省方正銀鯽原種場建立示范推廣基地,提高保種及繁育能力,推廣池塘養殖模式,主選方正、綏化市北林區、肇東市、巴彥、尚志等地推廣。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強技術指導與培訓。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作為省級水產原良種場審定委員會秘書長單位,組織委員會專家加強對水產品種示范養殖單位的指導與培訓。依托省級淡水魚產業技術協同創新體系崗位專家、推廣專家做好水產品種示范養殖單位的指導與培訓。
(二)大力培育推廣基地。依托黑龍江省水產引育種中心、黑龍江省農墾震達興凱湖大白魚研究所翹嘴鲌繁育場、黑龍江省方正銀鯽原種場、綏化北林區鑫泥河淡水魚養殖場做好水產品種推廣基地建設。充分發揮水產品種推廣基地展示和引領作用,組織水產技術人員和漁民現場觀摩、學習。
(三)建立示范協作體系。由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主導的,聯合中國水產科學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東北農業大學和原良種場等單位,組建一支強有力的工作隊伍,建立品種試驗示范推廣的協作機制,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通力協作、密切配合。
四、進度安排
(一)動員部署(5月)。各地制定本轄區工作實施方案,制定重點任務清單,細化落實舉措,明確責任部門和分工,啟動宣傳動員和工作部署。
(二)落實推進各項工作(5-9月)。水產品種推廣基地建設,苗種繁育,良種推廣應用;開展技術指導與培訓,組織現場觀摩、學習。
(三)總結階段(10-12月)。各地進行工作總結,內容包括總體情況、取得成效、典型案例、存在問題和改進措施建議等。
為推廣先進適用的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和模式,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按照《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實施2020年水產綠色健康養殖“五大行動”的通知》(農辦漁〔2020〕8號)要求,我廳決定從2020年起實施水產綠色健康養殖“五大行動”(以下簡稱“五大行動”),制定“五大行動”方案。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提高認識,明確工作目標
各級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重要性的認識,把開展好“五大行動”,作為當前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做好水產品穩產保供的重要任務之一,作為今后一段時期漁業漁政工作重點,加強組織領導,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層層壓實責任,把“五大行動”相關工作抓緊、抓實、抓出典型、抓出成效。通過廣泛開展“五大行動”,大力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模式,穩步推動水產養殖尾水治理,持續促進水產養殖用藥減量,逐步示范推廣膨化顆粒飼料,因地制宜試驗推廣水產新品種,示范推廣一批符合水產綠色健康養殖發展要求的技術模式,建立各類示范推廣主體,采取良種、良法、良藥、良料、良管的“五良”措施,實現產品安全、產業安全和環境安全工作目標,助力好水、好魚、好牌、好價、好效的“五好漁業”發展,讓優質安全的“龍江魚”游上全國更多消費者餐桌。
二、明確職責,構建聯動機制
省廳成立“五大行動”工作指導小組,負責牽頭組織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各項工作。指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負責組織實施。指導小組辦公室優選專家,成立專家組,強化技術保障。各級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統籌抓好“五大行動”各項工作,按照本通知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做好示范基地遴選、推薦和示范推廣工作。加強聯動協作,構建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統籌協調把方向、出政策,水產技術推廣機構具體組織實施,省級淡水魚產業技術協同創新體系、水產科研、教學等相關單位積極配合,各類經營主體主動參與,上下聯動、多方協作、分工明確的工作機制。
三、強化保障,做好宣傳總結
各級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要不斷強化與政府各部門的溝通協調,加大對“五大行動”等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工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要充分發揮水產技術推廣機構、相關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等協同配合的技術優勢,強化技術支撐。各級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要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平臺,大力宣傳“五大行動”,樹立可復制、可推廣的好典型,總結出好經驗、好亮點、好做法,提高水產養殖從業者的健康養殖意識和消費者認知度、參與度,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各市級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督導,及時匯總轄區各縣(市、區)“五大行動”相關情況,做好工作總結。分別于5月30日、7月5日、11月5日前,將轄區“五大行動”實施方案、半年工作總結和全年工作總結報省級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五、聯系方式
1.省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管理局 聯系人:饒仁鋼;電話:0451-84614534;郵箱:rgrao@163.com
2.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聯系人:張瀾瀾;電話:13313612616;郵箱:422741770@163.com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
2020年5月13日
黑龍江省2020年水產生態健康養殖行動方案
一、工作目標
2020年通過開展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推廣行動,建立“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模式推廣基地”11個,推廣技術模式4個,打造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模式樣板,輻射帶動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模式廣泛應用,促進全省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
二、重點任務
重點示范推廣4種生態健康養殖模式。
(一)示范推廣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技術模式。依托黑龍江省水產引育種中心、寧安市鉆心湖漁場示范推廣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草魚、虹鱒技術模式。經過循環水工程主體改良,在池塘內通過功能區構建、多營養級營造、智能機械配置等措施進行水質調控、底質調控和精準管控,實現高效集約化養殖;在養殖區利用排水渠、閑置塘、水田等構建生態凈化渠、沉淀池、生態塘、復合人工濕地和漁農綜合種養系統等對養殖尾水進行生態凈化處理。
(二)示范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模式。依托泰來縣月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肇東市西八里鄉漁兒園漁業養殖專業合作社、黑龍江紅興隆農墾喜豐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推廣稻魚、稻鰍、稻蟹等三種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模式,開展稻田養殖小龍蝦、柳根魚、青蝦、葛氏鱸塘鱧等名優水產品種養殖試驗。利用稻田為基礎條件,通過漁藝、農藝的融合,對其進行適度整理,在確保水稻穩產、嚴守生態紅線的前提下,適度開展水產養殖,做到“一水兩用、一田多收”,提升稻田綜合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
(三)示范推廣大水面生態增養殖技術模式。依托黑龍江省鏡泊湖水產養殖場、大慶市連環湖漁業有限公司示范推廣資源養護型大水面生態增養殖技術模式。通過漁業資源與環境現狀調查,科學評估湖泊等大水面水體生態增養殖容量,開展以“人放天養”為主要方式的水產生態增養殖活動。
(四)示范推廣鹽堿水綠色養殖技術模式。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科技創新”項目為依托,結合大慶市鹽堿地區漁業生產實際,以大慶市連環湖漁業有限公司為示范和推廣中心,輻射引領周邊,發揮大慶市鑫泰吉瑞淡水魚養殖有限公司、肇源縣鯰魚溝萬基谷物加工有限公司和杜蒙縣六合湖水產養殖場在水質條件、養殖品種、生產模式和基礎條件等方面的優勢,開展鹽堿水增效養殖技術示范和推廣。
三、工作措施
(一)集成技術完善標準。依托技術推廣體系、科研院所及相關企業等,組建強有力的推廣隊伍,對推廣基地技術模式進行改進,進行總結提煉,研究制定一批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
(二)組織開展示范推廣。以水產技術推廣體系為主,與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等形成合力,建立示范推廣機制和專家團隊,以推廣基地為樣板,通過科技咨詢、技術培訓、交流研討、現場觀摩等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和輻射帶動,推進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模式示范推廣。
四、進度安排
(一)動員部署(5月)。制定重點任務清單,細化落實舉措,啟動宣傳動員和工作部署。
(二)技術模式示范推廣(5-10月)。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牽頭,集成熟化技術模式,對推廣基地技術模式進行改進完善。通過科技咨詢、技術培訓、交流研討、現場觀摩等多種形式,組織開展技術模式示范推廣。
(三)總結階段(11-12月)。進行工作總結,內容包括總體情況、取得成效、典型案例、存在問題和改進措施建議等。
黑龍江省2020年養殖尾水治理模式
推廣行動實施方案
一、工作目標
2020年,通過開展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廣行動,建立“水產養殖尾水治理技術模式”推廣基地5個,集成示范養殖尾水處理技術模式,率先實現養殖尾水資源化綜合利用或達標排放,輻射帶動養殖尾水治理取得新進展,促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
二、重點任務
重點示范推廣2種養殖尾水治理模式。
(一)示范推廣集中連片池塘養殖尾水處理技術模式。對養殖尾水進行多級處理后再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處理工藝流程主要包括:“生態溝渠—沉淀池—過濾壩—曝氣池—過濾壩—生物凈化池—過濾壩—潔水池”;尾水設施面積占養殖總面積較大的應建立“四池三壩”,占比較少的,可采用“四池兩壩”的治理模式。建立基地4個。
結合我省氣候特點,此模式建設要求為:一是沉淀池、曝氣池、生物凈化池、潔水池的比例約為45:5:10:40,池塘坡高比1:2.5為宜。二是沉淀池中種植水生植物,以吸收利用水體中營養鹽;曝氣池內鋪設曝氣盤或微孔曝氣管,羅茨風機需保護,曝氣池應硬化或土工膜鋪設;生物凈化池定期投放微生物制劑,加速分解水體中有機物;潔水池內種植水生植物,種植面積應占潔水池水面的30%左右,在池內放養鰱、鳙等水生動物。三是生態溝渠的寬度和深度不小于3米和1.5米,種植水生植物,對養殖尾水進行初步處理。四是過濾壩用空心磚或鋼架結構搭建外部墻體,壩前可設置一道擋網,壩體內填充大小不一的濾料,壩寬和壩長不小于2米和6米,壩高基本與塘埂持平。五是排水設施為渠道或硬管,或做到水體自流,或建設提升泵站。
(二)人工濕地尾水處理技術模式。通過在人工濕地上建立人工水生態系統,利用內基質、植物、微生物等協同作用,經過物理、化學、生物三重處理,達到去除或消減尾水中污染物的目的。建立基地1個。此模式采用“三池兩壩一濕地”的技術特點連片處理養殖尾水。三池兩壩建設及流程與集中連片池塘養殖尾水處理技術模式相似,最后從濕地潔水池繼續循環。濕地內種植移栽適合寒地的伊樂藻、苦草、荷花、蘆葦、菖蒲等植物,通過水生植物吸收利用水體中的氮磷物質,并利用鰱、鳙等濾食性水生動物去除水體中的藻類。
三、工作措施
(一)科學選擇推廣基地。依托“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模式推廣基地”、水產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科學選擇推廣基地。以代表性強、技術力量雄厚、工作基礎好、標準化生產、信息化管理、環境優美為標準,具備可展示、可觀摩、可培訓等功能,遴選出黑龍江省水產引育種中心、雙鴨山市嶺東區長勝鄉立新村興盛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尚志市龍浠冷水魚科技養殖基地、五大連池市開發礦泉淡水漁場4個集中連片池塘尾水處理技術模式實施主體,遴選出肇東市那水農業有限公司1個人工濕地尾水處理技術模式。
(二)改進模式制定規范。以水產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聯合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等,打造一批符合本地產業實際,有特色、效果好、可復制推廣的養殖尾水治理技術模式。梳理養殖尾水處理技術成果,對成熟的技術模式進行總結,研究制定一批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
(三)積極開展示范推廣。由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牽頭,以推廣基地為樣板,通過科技咨詢、技術培訓、交流研討、現場觀摩等多種形式,示范推廣先進的養殖尾水治理技術模式。充分發揮推廣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提高技術模式的普及率,促進養殖尾水技術模式廣泛應用。
四、進度安排
(一)動員部署(5月)。制定工作實施方案,制定重點任務清單,細化落實舉措,明確責任部門和分工,啟動宣傳動員和工作部署。
(二)技術模式示范推廣(5-10月)。省級水產技術推廣機構牽頭,集成熟化技術模式,對推廣基地技術模式進行改進完善。通過科技咨詢、技術培訓、交流研討、現場觀摩等多種形式,組織開展技術模式示范推廣。
(三)總結階段(11-12月)。各市(地)進行工作總結,內容包括總體情況、取得成效、典型案例、存在問題和改進措施建議等。
黑龍江省2020年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方案
一、工作目標
2020年通過實施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建立水產養殖用藥減量模式推廣點10個,推廣點獸藥使用量同比平均減少5%以上,抗生素類獸藥使用量同比平均減少10%以上,形成一批標準化技術成果和用藥減量化技術模式,養殖者規范用藥意識和用藥水平明顯提高,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
二、重點任務
依托黑龍江省水產引育種中心、寧安市鉆心湖漁場、尚志市龍浠冷水魚科技養殖基地、五大連池市開發礦泉淡水漁場、肇東市西八里鄉漁兒園漁業養殖專業合作社、樺南縣文祥淡水魚養殖專業合作社、雙鴨山市嶺東區長勝鄉立新村興盛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望奎縣西洼荒漁業開發有限公司、雞西市永紅魚種場、巴彥縣呈祥水產良種繁育基地實施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
(一)發展生態養殖減少用藥。以生態循環、質量安全、集約高效、節能減排為導向,集成和示范推廣一批用藥量少、質量可控、操作簡便、適宜推廣的用藥減量技術模式。大力推廣尾水生態治理、以漁凈水等生態減藥關鍵技術。示范推廣尾水處理、水體清潔過濾等養殖裝備。因地制宜示范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池塘工程化循環水等先進養殖模式,提升水產養殖業的提質增效、防病減藥水平。
(二)使用優質苗種減少用藥。嚴格控制苗種質量,對于采購外來苗種,養殖企業要采購具有生產許可證且信譽好單位的苗種,優先選用國家審定水產新品種且經當地驗證具備優良性狀的水產苗種。對于自繁自育的苗種,養殖企業要嚴格按照育苗相關操作規范生產,做好親本選育和病害防控等技術措施,保障苗種質量優質安全健康。
(三)加強疫病防控減少用藥。開展水產養殖病害監測,掌握病原分布、流行趨勢和病情動態,科學研判防控形勢,及時發布病害預警;強化疫病凈化和突發疫情處置,避免藥物濫用。
(四)指導規范用藥減少用藥。建立規范用藥制度。嚴格遵守《動物防疫法》《獸藥管理條例》《獸用處方藥和非處方藥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由執業獸醫出具處方箋,并在其指導下使用,依照處方劑量和次數施藥,避免盲目加大施用劑量、增加使用次數。加大依法、科學用藥技術的宣傳與指導,把法律和技術送到養殖者手里,深入基層、深入池塘進行現場指導。
(五)加強生產管理減少用藥。指導養殖企業自身加強養殖管理,健全內部管理等各項制度,建立從苗種質量、養殖環境、水質監測、密度控制、病害防治、獸藥使用等貫穿生產全過程的質量安全監控體系,完善水產養殖生產和用藥記錄制度。各級農業農村(漁業)主管部門及執法監督管理機構要加大養殖生產的監管力度,監督投入品規范使用,依法開展監督檢查,嚴肅查處違法用藥行為。
三、工作措施
(一)完善工作機制。強化技術推廣部門履行關鍵農業技術試驗示范等公益性職責的能力,加強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協同協作,構建“推廣機構+科研院所+推廣點+養殖戶”的減量用藥技術服務體系,提升服務效能。組建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專家組,開展技術指導服務,把各項關鍵技術措施落實落地。
(三)加強宣傳培訓。各地要將水產養殖規范用藥科普下鄉活動作為重點工作,積極動員各級技術推廣機構、水產學會及各分支機構、漁藥生產企業的相關專家與科技人員,加大生態健康養殖技術和規范用藥知識的科普宣傳力度,探索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宣傳培訓模式,通過發放資料、推送微信和播放視頻等現代化手段,將規范用藥知識和實用技術送到池邊塘頭、進村入戶,提高養殖者規范用藥意識。
四、進度安排
(一)動員部署(5月)。制定重點任務清單,細化落實舉措,啟動宣傳動員和工作部署。
(二)技術模式示范推廣(5-10月)。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牽頭,集成熟化技術模式,對推廣基地技術模式進行改進完善。通過科技咨詢、技術培訓、交流研討、現場觀摩等多種形式,組織開展技術模式示范推廣。
(三)總結階段(11-12月)。進行工作總結,內容包括總體情況、取得成效、典型案例、存在問題和改進措施建議等。
黑龍江省2020年膨化顆粒飼料示范推廣行動方案
一、工作目標
2020年通過膨化顆粒飼料示范推廣行動,建立膨化顆粒飼料示范推廣點3個。相關技術試驗示范取得新進展,力爭推廣示范點的膨化顆粒飼料應用占比不低于60%。
二、重點任務
依托綏化北林區鑫泥河淡水魚養殖場、黑龍江省農墾震達興凱湖大白魚研究所翹嘴鲌繁育場、寧安市鉆心湖漁場,以興凱湖大白魚、柳根、虹鱒、鳙魚等為重點品種,依照因種施策、分類指導、穩步推進的原則,選擇影響力大、質量穩定的膨化顆粒飼料品牌,示范推廣膨化顆粒飼料替代沉性顆粒飼料行動,有效提高飼料利用率、降低餌料系數、減少水體污染。
三、工作措施
(一)合理選擇膨化顆粒飼料品牌。選擇宏望、通威、禾豐等名優品牌膨化顆粒飼料實施示范推廣行動。
(二)加強全程試驗指導。組織相關養殖企業與飼料企業做好對接,指導養殖企業制定膨化顆粒飼料替代沉性顆粒飼料養殖技術措施,優化相關配套技術,做好前期病害防控與減量用藥、養殖尾水處理等基礎工作,開展替代對比試驗,認真做好生產記錄。
(三)做好工作總結評估。評估膨化顆粒飼料替代成本,根據替代效果,完成替代綜合效益分析,探索建立膨化顆粒飼料替代沉性顆粒飼料技術評估指標體系,確定膨化顆粒飼料替代沉性顆粒飼料養殖重點品種。
四、進度安排
(一)動員部署(5月)。制定重點任務清單,細化落實舉措,啟動宣傳動員和工作部署。
(二)技術模式示范推廣(5-10月)。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牽頭,集成熟化技術模式,對推廣基地技術模式進行改進完善。通過科技咨詢、技術培訓、交流研討、現場觀摩等多種形式,組織開展技術模式示范推廣。
(三)總結階段(11-12月)。進行工作總結,內容包括總體情況、取得成效、典型案例、存在問題和改進措施建議等。
黑龍江省2020年水產種業質量提升行動實施方案
一、工作目標
2020年通過水產種業質量提升行動,開展水產新品種試驗推廣,建立水產新品種試驗推廣基地4個,制定新品種良種良法配套技術規范。示范推廣優質、高效、多抗、安全的水產新品種3種以上,輻射帶動有條件的養殖企業廣泛參與,提升水產養殖良種化水平。
二、重點任務
依托省水產引育種中心、綏化北林區鑫泥河淡水魚養殖場、黑龍江省農墾震達興凱湖大白魚研究所翹嘴鲌繁育場、黑龍江省方正銀鯽原種場等省級以上水產原良種場、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等,以農業農村部公告的水產新品種為主要對象,因地制宜、穩妥開展水產新品種試驗推廣,選擇基礎條件好、技術力量強的試驗推廣基地,圍繞興凱湖翹嘴鲌、洛氏鱥(柳根魚)、方正銀鯽等重點品種開展生產性能測試試點。持續推進水產育種技術創新,加快先進育種技術的示范應用,完善聯合育種工作機制。建立水產新品種試驗推廣基地4個。
(一)興凱湖翹嘴鲌。制定興凱湖翹嘴鲌原種標準,建立親魚標記檔案;依托黑龍江省水產引育種中心、黑龍江省農墾震達興凱湖大白魚研究所翹嘴鲌繁育場建立示范推廣基地,為雞西市永紅魚種場、哈爾濱市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示范基地、黑龍江省銀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肇東市那水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水產苗種繁育場4個良種場提供興凱湖翹嘴鲌原種,推廣興凱湖翹嘴鲌池塘養殖模式和大中水面增殖模式。
(二)洛氏鱥(柳根魚)。制定洛氏鱥人工繁育技術規范;依托黑龍江省水產引育種中心、綏化北林區鑫泥河淡水魚養殖場建立示范推廣基地1個,推廣柳根魚池塘養殖模式,主選東寧、綏化市北林區、肇東等地推廣。
(三)方正銀鯽。制定方正銀鯽人工繁育及養殖技術規范。依托黑龍江省水產引育種中心、黑龍江省方正銀鯽原種場建立示范推廣基地,提高保種及繁育能力,推廣池塘養殖模式,主選方正、綏化市北林區、肇東市、巴彥、尚志等地推廣。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強技術指導與培訓。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作為省級水產原良種場審定委員會秘書長單位,組織委員會專家加強對水產品種示范養殖單位的指導與培訓。依托省級淡水魚產業技術協同創新體系崗位專家、推廣專家做好水產品種示范養殖單位的指導與培訓。
(二)大力培育推廣基地。依托黑龍江省水產引育種中心、黑龍江省農墾震達興凱湖大白魚研究所翹嘴鲌繁育場、黑龍江省方正銀鯽原種場、綏化北林區鑫泥河淡水魚養殖場做好水產品種推廣基地建設。充分發揮水產品種推廣基地展示和引領作用,組織水產技術人員和漁民現場觀摩、學習。
(三)建立示范協作體系。由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主導的,聯合中國水產科學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東北農業大學和原良種場等單位,組建一支強有力的工作隊伍,建立品種試驗示范推廣的協作機制,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通力協作、密切配合。
四、進度安排
(一)動員部署(5月)。各地制定本轄區工作實施方案,制定重點任務清單,細化落實舉措,明確責任部門和分工,啟動宣傳動員和工作部署。
(二)落實推進各項工作(5-9月)。水產品種推廣基地建設,苗種繁育,良種推廣應用;開展技術指導與培訓,組織現場觀摩、學習。
(三)總結階段(10-12月)。各地進行工作總結,內容包括總體情況、取得成效、典型案例、存在問題和改進措施建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