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重慶市農業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印發2017年全市蔬菜產業發展工作要點的通知(渝農辦發〔2017〕16號)

   2017-02-22 675
核心提示:各區縣(自治縣)農委,萬盛經開區農林局,委屬有關單位,機關有關處室:  現將《2017年全市蔬菜產業發展工作要點》印發給你們
各區縣(自治縣)農委,萬盛經開區農林局,委屬有關單位,機關有關處室:
 
  現將《2017年全市蔬菜產業發展工作要點》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狠抓落實,確保各項工作如期完成。
 
  重慶市農業委員會辦公室
 
  2017年2月20日
 
  2017年全市蔬菜產業發展工作要點
 
  2017年,全市各級農業行政部門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強工作領導,積極組織實施《重慶市蔬菜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著力圍繞“穩產能調結構、提質量保供給、壯鏈條增效益”這條主線,進一步夯實產能基礎,推進產出結構調整,加強科技支撐,壯大產業鏈條,狠抓主體培育、質量安全監管和高端品牌創建,提高優品比重和品牌蔬菜份額,實現保供穩價和提質增效。全年蔬菜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各達1140萬畝和1890萬噸以上。產業鏈建設實現“兩個100億”:即榨菜產業總產值超100億元,青菜頭種植面積達165萬畝以上,總產量290萬噸;調味品產業總產值力爭達到100億元,加工辣椒、生姜、花椒等主要調味品原料種植面積達到155萬畝,總產量115萬噸。為完成上述工作目標,特制定以下工作要點。
 
  一、建好高標準基地筑牢產能基礎
 
  (一)穩定基礎投入。用好各級專項發展資金,不斷優化項目資金及建設質量管理,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協調農綜、水利、國土、交通、移民等部門有關項目,切實增加蔬菜基地建設投入。
 
  (二)提高基地產能。以解決“春提早、夏防洪、秋抗旱、冬防凍”等現實問題為出發點,按照“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機能進、物能運、土肥沃”的標準要求,加大重慶主城區、區縣城和集鎮三級保供蔬菜基地的耕地改良、道路、水利、電力、棚架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基地抗災能力,夯實基礎產能。
 
  (三)創建蔬菜專業村和標準園。配建設施設備,完善凈菜加工、分級、包裝、存貯、冷鏈、運輸等配套設施,加快推進產后處理和入市標準化,進一步降低中間損耗和各環節浪費。全年新建改建蔬菜基地5萬畝,創建標準園10個。
 
  二、優化生產布局和產出結構
 
  (一)加強政策引導。抓好蔬菜產出結構調整,解決好供給結構失衡問題,是發展蔬菜生產的一條主線和常年性重點工作。總體按照“保障總量供給,豐富花色品種,增加優品比重,提高均供能力和生產效益”的調整方向,順應綠色、品牌、康體、時尚等消費趨向,加強政策、項目和資金導向研究,及時引導產出結構調整,推進產品創新,增加有效供給。
 
  (二)深化區域布局。都市功能拓展區(主城都市圈蔬菜基地)以葉類菜、早市菜、食用菌生產為主;城市發展新區主產時令蔬菜,兼顧發展加工蔬菜;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立足自平衡,適度增加特色菜和加工榨菜種植;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因地制宜擴大高山蔬菜和加工型辣椒種植。
 
  (三)調優季節結構。按照“春菜抓早補缺口,夏菜控量調大宗,秋菜增量擴葉菜,冬菜穩量促外銷”的思路調整季節產出結構。抓春菜要充分發揮沿江流域和低海拔地區大棚、溫室、智能控制等設施功能,提早育苗栽種,彌補早春季茄果類、瓜類、豆類蔬菜等缺口;抓夏菜要控制總量,壓縮部分大宗品種生產規模,適度擴大一些小品種生產;抓秋菜要主動應對高溫伏旱天氣,因勢利導,大力推進我市武陵山區、秦巴山區高山散葉類菜生產,適當增加低海拔地區速生葉菜種植和茄果類、瓜類、豆類等品種秋延后栽培;抓冬菜應利用重慶冬季氣候暖和、冬閑地較多的優勢,穩定擴大青菜頭、兒菜、蘿卜等露地優勢蔬菜種植,成為“南菜北運”的主打品種,也為蔬菜加工提供更多原料。
 
  (四)豐富調控手段。有關科研單位和技術推廣部門要抓好各季節和種植帶品種結構調整示范引領工作。各地靈活運用設施栽培、工廠化生產、貯藏加工等輔助調控手段,多方促進沿江河谷、淺丘平壩、深丘、低山和中高山等不同產區協調生產和區域、季節、品種等均衡供給。
 
  三、加快榨菜和調味品產業鏈建設
 
  (一)加大政策資金支持。延伸壯大蔬菜產業鏈不僅能提升產業效益,降低種植風險,而且還增加市場供給,調節飲食結構,促進社會就業。要積極貫徹《關于用好農業農村發展用地政策促進農民增收的指導意見(試行)》,推動我市農業發展新用地政策盡快落地,保障蔬菜產業鏈建設必要配套設施用地。把蔬菜納入農產品初加工項目支持政策范疇。在市級特色效益農業發展專項資金中安排4000萬元支持涪陵、萬州、墊江、豐都、渝北、武隆、長壽、合川、開州、云陽等10個重點區縣建設榨菜產業鏈,安排3000萬元支持石柱、綦江、永川、榮昌、江津、酉陽、潼南、璧山、忠縣、梁平等10個重點區縣建設調味品產業鏈(渝財農〔2016〕341號文件提前下達),有關區縣要明確專項資金支持重點,主要補助原料基地建設、設施設備、新優品種選育、優質種苗集中繁育供應、新技術新工藝新機具研發、品牌創建、產品營銷等關鍵環節,同時加大信貸擔保、貸款貼息、產品保險等補助力度。
 
  (二)建設規模化標準化原料基地。根據我市“五大功能區域”的發展定位和現有種植加工基礎,抓好原料基地規劃和生產布局指導。按照“種植加工基地建到哪里,相關配套設施及服務就跟到那里”的總體要求,大力推進規模化基地建設和標準化種植加工。榨菜產業以重慶長江沿線為重點,新建原料基地主要向渝東北、渝東南種植區域延伸,著力推進“庫區榨菜產業帶”建設,涪陵、萬州、豐都和墊江要大力推進10萬畝級以上示范區縣建設,渝北、武隆、長壽、合川、開州、云陽等區縣要推進萬畝級示范片建設。調味品產業采取“點式布局”,其中石柱、綦江、忠縣、梁平等區縣以加工型辣椒種植加工為主,榮昌、永川、潼南等區縣以生姜種植加工為主,江津、酉陽、璧山等區縣以花椒種植加工為主。
 
  (三)培育壯大生產加工企業。大力扶持以企業、合作社、大戶為重點的生產加工經營主體,集中培育一批重點企業,帶動產品結構調整,加大精品加工和延伸開發力度,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支持龍頭企業單獨或抱團創辦產業研發平臺、現代化園區、產品交易所、文化傳承景觀等實體,推進涪陵以榨菜為主的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園區、榨菜文化博物館(榨菜文化小鎮)建設。把涪陵國色食品、紅日升食品等公司培植為銷售收入上億的榨菜加工企業;把石柱百福食品、渝北毛哥食品、合川友軍食品等公司培植為銷售收入上億的調味品加工企業。
 
  (四)創新經營機制。引導一批企業和社會資本進入產業鏈建設主戰場,深度參與訂單生產、精品加工、品牌營銷等環節,積極推廣“稻菜輪作”、“冬季桑園+青菜頭”、“幼齡果園+青菜頭”等借地生財、互利雙贏的創新經營模式。大力推行契約化生產經營機制,積極探索產品價格保險,對加工原料收購實行底價保護。引導國有及控股加工企業,以及得到國家財政性資金扶持的其他加工企業向原料生產者、從事初加工的專業合作組織回饋優厚的收購訂單,穩定產業鏈前端,確保農戶在種植、初加工環節獲得直接收益。增進商業化、社會化服務,推動收儲、加工、包裝、冷鏈、運輸、營銷、金融等環節跟進配套。
 
  四、加大科技支撐力度
 
  (一)激發各級研推機構活力。支持各級相關科研機構從事蔬菜產加銷各環節科技研發,激發大型企業從事產業鏈相關研究,依托各級農技推廣體系開展實用技術指導、培訓和推廣。
 
  (二)推進科技攻關。充分發揮我市蔬菜種質資源多、研發能力強、成果轉化快等優勢,大力推進“西南地區蔬菜種苗創新研發高地”建設。盡快開建南繁南鑒蔬菜品種新示范基地,加強新優品種選育,重點培育或引選適合設施栽培的耐低溫弱光品種,適宜本地露地栽培的耐旱耐熱、抗病優質的專用品種。支持地方優良特色品種提純復壯和脫毒快繁,注重研發少筋皮薄、特早特晚熟青菜頭品種,逐步攻克辣椒、生姜等品種的連作障礙。推進食用菌研發平臺建設和高檔菌種菌料研究,積極探索示范高效產出新模式。加強有機蔬菜高效生產集成技術研究,推進廢棄菜、附產物、報廢投入品的環保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技術攻關。
 
  (三)加強先進適用技術應用。積極示范推廣精量播種、嫁接育苗、間套作、肥水一體化、智能化高效生產、循環農業、綠色防控、節能機播機采等適用技術。大抓設施生產和避雨栽培,最大程度克服自然氣候影響,切實增加早春季缺口品種產出,逐步形成一套適合重慶地區的簡約、節省、安全、高效的設施生產管理技術。
 
  五、強化質量安全監管
 
  (一)落實監管責任。把蔬菜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列入日常議事日程,進一步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加強綜合治理,實施“標本兼治”,推進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全力打造安全產業鏈和無害化蔬菜產區。
 
  (二)加強生產監管。抓好產區土壤、水質、空氣等環境指標監測。加緊制定和完善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以創建“標準園”為抓手,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強化生產投入品監管,杜絕高毒禁用農藥、肥料、農膜、材料、添加劑等投向生產環節。加大農藥殘留監測力度,嚴把安全間隔期、采前自檢、產地準出、市場準入等關口。嚴打非法生產、銷售和使用高毒農藥行為,蔬菜檢測合格率總體穩定在96%以上。
 
  (三)提高品牌蔬菜比重。強化綠色發展理念,大力實施“藥肥雙減”行動,加快推進綠色高效生產。精心打造“放心菜”品牌,對“三品一標”產品認證繼續執行直補政策,支持蔬菜基地、專業村、有關產銷組織創建高端品牌,切實增加綠色、有機、地標、馳名商標蔬菜總量。
 
  六、抓好產銷銜接
 
  (一)開展監測預警。進一步完善蔬菜產銷監測預警工作機制,將責任落實到有關機構和人員。加強數據庫建設,準確反映產地、批發和零售環節價格,提高菜價日報、周報、月報的分析水準。創新監測方式,用好物聯網、“無人機+”、“機器人+”等監測工具,及時搜集當地和周邊地區蔬菜產銷、種苗銷售、氣象災情等信息,重點針對可能發生的“賣難”和“買貴”現象進行前瞻性分析,通過有關媒介提早發布預警信息,為結構調整和產品經營決策提供重要參考。
 
  (二)發展新型商務。培育第三方物流,積極引導城區超市、社區門店等零售商與蔬菜基地建立直接購銷合作關系,增加基地直供、網店訂取、終端配送等銷售份額,切實降低交易成本,節省流通時間,保持菜品新鮮度,減少物流損耗。
 
  (三)加強品牌促銷。推進高端蔬菜品牌商業化開發,加強宣傳推介,放大“渝菜”知名區域品牌、中國馳名商標、地標產品的影響力。支持地產蔬菜“走出去”,大力發展跨域商務,精心謀劃對接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互聯網+”等發展戰略,開辟和延伸新的市場空間,將更多精品銷往國內外“兩個市場”。


 
地區: 重慶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