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政府印發了《河北省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現解讀如下:
一、出臺背景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中提出: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關系6億多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環境,關系農村能源革命,是一件利國利民利長遠的大好事。2017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意見》(國辦發〔2017〕48號,以下簡稱《意見》),將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納入各級人民政府績效評價考核體系。2017年6月,汪洋副總理出席全國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現場會議并講話,明確了思路舉措,安排部署了工作。許勤省長在國辦《意見》上批示“結合我省實際,制定落實意見,力爭在環保及循環經濟上有新突破”,沈小平副省長批示“請農業廳會同有關部門抓緊研究起草我省實施意見并及時上報”。
我省是畜牧大省,肉蛋奶產量分別為456萬噸、388萬噸、448萬噸,分別位居全國第5位,第3位和第3位,同時產生大量的養殖廢棄物,每年畜禽養殖糞尿產生量約1.08億噸,給環境帶來很大壓力,畜禽糞污治理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省畜牧業發展的瓶頸。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意見》精神,加快推進我省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在廣泛調研、征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印發了《工作方案》。
二、主要內容
《工作方案》共分4部分。
(一)總體要求。提出了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梯次推進,逐縣消號”原則。明確了處理方向和使用方向,確定了以畜牧大縣和規模養殖場為重點,推行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構建種養結合、農牧循環長效機制,力爭在環境保護和循環經濟上有新突破。確定了任務目標,到2020年底,建立科學規范、權責清晰、約束有力的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制度,基本解決畜禽規模養殖污染,培育形成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新興產業,全省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
(二)落實環境保護制度。通過5項措施落實養殖環境保護具體任務和各方職責。一是編制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各地于2017年底前編制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細化污染防治措施,提升畜禽糞污綜合治理水平。二是落實環境評價制度。指導督促新建或改擴建養殖場依法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強化事中事后監管,落實環保“三同時”制度。三是落實政府屬地管理責任。各級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畜禽養殖糞污治理負總責,組織、協調本區域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工作。四是落實部門監管責任。環保、農業等部門要依法履行職責,加強監督管理、指導和服務。落實規模養殖場備案制度,建立污染防治直聯直報信息系統。實施銷號制度和定期復核制度。五是落實企業主體責任。畜禽規模養殖場是養殖廢棄物防治的主體,建設與之相應的糞污收集、貯存、處理設施并保證其正常運行,或委托第三方進行糞污處理。
(三)構建資源化利用新機制。通過6項措施,創設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機制,解決循環利用和出口問題。一是加快畜牧業轉型升級。優化畜牧業養殖布局,推進畜牧業結構調整,實行以地定畜,精準規劃,促進種養業協調發展。二是開展環境承載能力評估。按照糞肥養分綜合平衡要求,開展畜禽養殖環境承載能力評估,提出承載能力預警,限期調減養殖總量,實現農業生態環境良性循環。三是推進肥料化利用。落實肥料登記管理制度,強化商品有機肥原料和質量的監管與認證。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開展果菜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示范,解決糞肥還田“最后一公里”問題。四是促進能源化利用。支持畜禽養殖場建設沼氣工程,盤活閑置設施,建設沼氣配套管網入戶工程,加快農村“煤改氣”和清潔能源利用。五是開展養殖密集區治理。實施畜牧大縣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創建畜牧業發展綠色示范縣,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畜禽養殖環境治理領域。六是建立生態循環體系。加強示范帶動,構建種養結合主體雙向小循環、農牧結合區域多向中循環、縣域生態農牧業立體大循環。
(四)保障措施。一是加大資金投入。各級財政要加大投入,支持規模養殖場、第三方處理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糞污處理設施,積極推廣使用有機肥。二是加強政策支持。從土地利用、農機補貼、沼氣發電上網、天然氣入網、稅收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三是強化科技支撐服務。開展畜禽糞污治理先進工藝、技術和裝備研發,重點推廣氣熱電肥聯產聯供資源化利用等六種模式。四是嚴格績效考核。將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績效評價考核制度納入市、縣級政府績效評價考核體系,實行責任追究制度。五是強化宣傳引導。加強對畜禽養殖廢棄物治理法律法規的宣傳,形成治污的良好氛圍。六是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有關部門根據本工作方案要求,加大工作力度,盡快制定和完善具體政策措施。
《工作方案》附有“年度重點任務和工作清單”,細化了分年度任務和責任單位。
三、工作創新
我省《工作方案》落實和細化了國務院辦公廳《意見》要求的落實屬地管理等六項制度機制,以及財稅政策支持等五項措施。在國務院辦公廳《意見》基礎上,結合我省實際,有六方面創新工作。一是開展環境承載能力評估。目的是根據土地承載能力,科學調整養殖總量和養殖布局,我省2016年已開展了試點工作,2017年要在20個縣開展環境承載能力評估試點,2020年全省所有縣完成評估。二是推進肥料化利用。肥料化是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最主要的渠道,《工作方案》明確了大中型畜禽規模養殖場和有機肥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以加工生產有機肥為主,中小型畜禽養殖場以堆漚發酵就近還田為主,同時支持在田間地頭管網配套。三是促進能源化利用。能源化是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式,主要通過畜禽糞污沼氣工程產氣后生產天然氣或發電,鑒于中小沼氣工程運行存在較多問題,《工作方案》提出支持建設池容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沼氣工程,通過技術改造盤活現有閑置大型沼氣和生物天然氣設施。四是推行養殖密集區治理。養殖密集區治理是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一項難點,由于涉及區域治理,應采取政府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的方式。所以《工作方案》提出在畜禽養殖密集區推行“養治分離、專業生產、市場運作”的第三方治理模式,建立糞便污水分戶貯存、統一收集、集中處理的市場化運行機制。五是推廣六種資源化利用模式。即氣熱電肥聯產聯供資源化利用、種養結合園區內自循環、第三方綜合治理、肥料化利用、區域化集中處理、中小型養殖場堆積發酵就近還田利用。這六種模式適合我省省情,適宜推廣。六是建立生態循環體系。構建大中小“三個循環”主要為解決畜禽糞污出口問題。規模養殖場采取雙向小循環,鄉鎮、村、養殖密集區等中等范圍區域采用多向中循環,適用于整個縣域治理采用立體大循環。
四、出臺意義
《工作方案》的出臺,是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意見》的具體體現,在結合河北實際基礎上進行了細化,突出了可操作性,將加快推進我省畜禽糞污治理和資源化利用工作,促進農牧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一、出臺背景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中提出: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關系6億多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環境,關系農村能源革命,是一件利國利民利長遠的大好事。2017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意見》(國辦發〔2017〕48號,以下簡稱《意見》),將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納入各級人民政府績效評價考核體系。2017年6月,汪洋副總理出席全國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現場會議并講話,明確了思路舉措,安排部署了工作。許勤省長在國辦《意見》上批示“結合我省實際,制定落實意見,力爭在環保及循環經濟上有新突破”,沈小平副省長批示“請農業廳會同有關部門抓緊研究起草我省實施意見并及時上報”。
我省是畜牧大省,肉蛋奶產量分別為456萬噸、388萬噸、448萬噸,分別位居全國第5位,第3位和第3位,同時產生大量的養殖廢棄物,每年畜禽養殖糞尿產生量約1.08億噸,給環境帶來很大壓力,畜禽糞污治理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省畜牧業發展的瓶頸。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意見》精神,加快推進我省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在廣泛調研、征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印發了《工作方案》。
二、主要內容
《工作方案》共分4部分。
(一)總體要求。提出了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梯次推進,逐縣消號”原則。明確了處理方向和使用方向,確定了以畜牧大縣和規模養殖場為重點,推行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構建種養結合、農牧循環長效機制,力爭在環境保護和循環經濟上有新突破。確定了任務目標,到2020年底,建立科學規范、權責清晰、約束有力的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制度,基本解決畜禽規模養殖污染,培育形成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新興產業,全省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
(二)落實環境保護制度。通過5項措施落實養殖環境保護具體任務和各方職責。一是編制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各地于2017年底前編制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細化污染防治措施,提升畜禽糞污綜合治理水平。二是落實環境評價制度。指導督促新建或改擴建養殖場依法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強化事中事后監管,落實環保“三同時”制度。三是落實政府屬地管理責任。各級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畜禽養殖糞污治理負總責,組織、協調本區域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工作。四是落實部門監管責任。環保、農業等部門要依法履行職責,加強監督管理、指導和服務。落實規模養殖場備案制度,建立污染防治直聯直報信息系統。實施銷號制度和定期復核制度。五是落實企業主體責任。畜禽規模養殖場是養殖廢棄物防治的主體,建設與之相應的糞污收集、貯存、處理設施并保證其正常運行,或委托第三方進行糞污處理。
(三)構建資源化利用新機制。通過6項措施,創設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機制,解決循環利用和出口問題。一是加快畜牧業轉型升級。優化畜牧業養殖布局,推進畜牧業結構調整,實行以地定畜,精準規劃,促進種養業協調發展。二是開展環境承載能力評估。按照糞肥養分綜合平衡要求,開展畜禽養殖環境承載能力評估,提出承載能力預警,限期調減養殖總量,實現農業生態環境良性循環。三是推進肥料化利用。落實肥料登記管理制度,強化商品有機肥原料和質量的監管與認證。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開展果菜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示范,解決糞肥還田“最后一公里”問題。四是促進能源化利用。支持畜禽養殖場建設沼氣工程,盤活閑置設施,建設沼氣配套管網入戶工程,加快農村“煤改氣”和清潔能源利用。五是開展養殖密集區治理。實施畜牧大縣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創建畜牧業發展綠色示范縣,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畜禽養殖環境治理領域。六是建立生態循環體系。加強示范帶動,構建種養結合主體雙向小循環、農牧結合區域多向中循環、縣域生態農牧業立體大循環。
(四)保障措施。一是加大資金投入。各級財政要加大投入,支持規模養殖場、第三方處理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糞污處理設施,積極推廣使用有機肥。二是加強政策支持。從土地利用、農機補貼、沼氣發電上網、天然氣入網、稅收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三是強化科技支撐服務。開展畜禽糞污治理先進工藝、技術和裝備研發,重點推廣氣熱電肥聯產聯供資源化利用等六種模式。四是嚴格績效考核。將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績效評價考核制度納入市、縣級政府績效評價考核體系,實行責任追究制度。五是強化宣傳引導。加強對畜禽養殖廢棄物治理法律法規的宣傳,形成治污的良好氛圍。六是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有關部門根據本工作方案要求,加大工作力度,盡快制定和完善具體政策措施。
《工作方案》附有“年度重點任務和工作清單”,細化了分年度任務和責任單位。
三、工作創新
我省《工作方案》落實和細化了國務院辦公廳《意見》要求的落實屬地管理等六項制度機制,以及財稅政策支持等五項措施。在國務院辦公廳《意見》基礎上,結合我省實際,有六方面創新工作。一是開展環境承載能力評估。目的是根據土地承載能力,科學調整養殖總量和養殖布局,我省2016年已開展了試點工作,2017年要在20個縣開展環境承載能力評估試點,2020年全省所有縣完成評估。二是推進肥料化利用。肥料化是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最主要的渠道,《工作方案》明確了大中型畜禽規模養殖場和有機肥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以加工生產有機肥為主,中小型畜禽養殖場以堆漚發酵就近還田為主,同時支持在田間地頭管網配套。三是促進能源化利用。能源化是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式,主要通過畜禽糞污沼氣工程產氣后生產天然氣或發電,鑒于中小沼氣工程運行存在較多問題,《工作方案》提出支持建設池容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沼氣工程,通過技術改造盤活現有閑置大型沼氣和生物天然氣設施。四是推行養殖密集區治理。養殖密集區治理是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一項難點,由于涉及區域治理,應采取政府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的方式。所以《工作方案》提出在畜禽養殖密集區推行“養治分離、專業生產、市場運作”的第三方治理模式,建立糞便污水分戶貯存、統一收集、集中處理的市場化運行機制。五是推廣六種資源化利用模式。即氣熱電肥聯產聯供資源化利用、種養結合園區內自循環、第三方綜合治理、肥料化利用、區域化集中處理、中小型養殖場堆積發酵就近還田利用。這六種模式適合我省省情,適宜推廣。六是建立生態循環體系。構建大中小“三個循環”主要為解決畜禽糞污出口問題。規模養殖場采取雙向小循環,鄉鎮、村、養殖密集區等中等范圍區域采用多向中循環,適用于整個縣域治理采用立體大循環。
四、出臺意義
《工作方案》的出臺,是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意見》的具體體現,在結合河北實際基礎上進行了細化,突出了可操作性,將加快推進我省畜禽糞污治理和資源化利用工作,促進農牧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