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成員單位:
10月15日,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第一階段)在云南昆明落下帷幕,來自140多個締約方及30多個國際機構和組織的共計5000余位代表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參會。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主旨講話。參會代表圍繞各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經驗分享,對促進各方凝聚共識、攜手合作,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起到了重要作用。
保護生物多樣性作為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組成部分,既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有力舉措,也是全面貫徹新發 展理念必然要求?,F將相關資料進行了整理,印發給大家供學習參考。
附件:應對氣候變化參閱材料(2021年第21期)
重慶市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1年11月1日
附件
應對氣候變化參閱材料
(2021年第21期)
本 期 要 目
◇習近平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講話
◇解振華:中國已實現經濟發展與碳排放初步脫鉤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中的碳達峰、碳中和專家觀點
◇落實綠色辦會理念 打造低碳高效會議
◇應對氣候變化小百科
習近平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講話
昆明大會以“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主題,推動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為未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設定目標、明確路徑,具有重要意義。國際社會要加強合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人與自然應和諧共生。當人類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是慷慨的;當人類粗暴掠奪自然時,自然的懲罰也是無情的。我們要深懷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關系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我們要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構建經濟與環境協同共進的地球家園。
我們處在一個充滿挑戰,也充滿希望的時代。行而不輟,未來可期。為了我們共同的未來,我們要攜手同行,開啟人類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第一,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協調人與自然關系。我們要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把人類活動限制在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對山水林田湖草沙進行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第二,以綠色轉型為驅動,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我們要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效益。我們要加強綠色國際合作,共享綠色發展成果。
第三,以人民福祉為中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我們要心系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保護環境、發展經濟、創造就業、消除貧困等多面共贏,增強各國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四,以國際法為基礎,維護公平合理的國際治理體系。我們要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有效遵守和實施國際規則,不能合則用、不合則棄。設立新的環境保護目標應該兼顧雄心和務實平衡,使全球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公平合理。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前段時間,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果。中國將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
在此,我宣布,中國將率先出資15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中方呼吁并歡迎各方為基金出資。
為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國將陸續發布重點領域和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撐保障措施,構建起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中國將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加快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第一期裝機容量約1億千瓦的項目已于近期有序開工。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讓我們攜起手來,秉持生態文明理念,站在為子孫后代負責的高度,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同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
(節選至新華社)
解振華:中國已實現經濟發展與碳排放初步脫鉤
10月14日,在昆明召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會上解振華發表視頻致辭指出,中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碳排放初步脫鉤。
中國始終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2020年,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了歷史性地解決,同期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8.4%,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15.9%,提前完成中國對外承諾的到2020年目標,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碳排放初步脫鉤。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實現“雙碳目標”,中國成立了中央層面的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正組織制定并將陸續發布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
碳達峰碳中和絕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要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這意味著中國將進行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需要付出艱巨的努力才能實現,既需要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政策規劃,也需要自下而上的推進落實,加速轉型創新。
(節選至中國新聞網)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中的
碳達峰、碳中和專家觀點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海生建議,構建“雙碳”責任體系、政策體系、行動體系、科技創新體系,加快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立法工作,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強化科技、財稅等保障,不斷完善碳核算標準體系,解決“有法可依”“有路可走”“有器可用”的問題;統籌考慮各地區、各行業、各領域的戰略定位、發展水平以及控制碳排放的責任、潛力和能力,因地制宜、分類施策;遵循同根、同源、同過程的特點和規律,從“源頭—過程—結果”全方位角度,做好碳減排與環評、能評等制度的銜接融合,實現中央提出的污染防治與碳減排工作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
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副秘書長程志強認為,工業革命以來,化石能源成為全球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對生物棲息地破壞、生物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生物入侵也產生重要影響,是導致氣候和生物多樣性危機的重要原因。清潔能源是聯系氣候治理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金色紐帶。大幅提升清潔能源開發的規模與速度,徹底擺脫化石能源依賴,將從源頭上消除碳排放,推動全球碳達峰、碳中和,有效降低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促進實現生物多樣性目標。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歐陽志云指出,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增加碳匯。他表示,保護生態系統,就要增加物種的棲息地,使單個物種、珍稀瀕危物種等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今后,隨著生態系統面積增大和質量提高,固碳能力將隨之增強,碳匯也會增加。
(節選至瀟湘晨報)
落實綠色辦會理念 打造低碳高效會議
作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的主辦城市,昆明市制定了綠色辦會工作方案,提出減碳措施,開展節能減排工作,打造低碳高效的大會。
昆明市對大會期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進行了先期預判和評估,這次《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預計產生約23962噸二氧化碳。對此,昆明市制定了綠色辦會工作方案,從綠色會場、綠色交通、綠色住宿等方面提出了25項減碳措施,以降低會議期間的能源消耗,提高用能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會場里充分利用自然光,廣泛采用綠色節能照明系統,對人工照明進行調光控制;會場的布置和搭建體現節儉風格,優先采用環保、簡約的新型材料和用品;使用智慧辦公APP系統,參會嘉賓使用二維碼下載參展資料,獲取會議的日程、通知等,減少紙張的浪費。大會專門定制了陶瓷馬克杯,可以簽名的玻璃瓶裝水,可以反復續杯,減少塑料水瓶和一次性紙杯的使用。在交通保障上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車,同時通過智慧辦會APP平臺發布會議交通時刻表,科學設計與會人員的行車路線,提供交通建議。
為抵減會議產生的碳排放,昆明市從2020年開始在東川區規劃和實施了36000多畝人工造林項目,選用圓柏、冷杉等本地鄉土樹種,通過新建林業的方式來抵消本次會議產生的溫室氣體,最終實現本次會議的碳中和。
(節選至新浪財經)
【應對氣候變化小百科】
《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是一項保護地球生物資源的國際性公約,于1992年6月1日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起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在內羅畢通過,1992年6月5日,由簽約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簽署。公約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常設秘書處設在加拿大的蒙特利爾。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是全球履行該公約的最高決策機構,一切有關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的重大決定都要經過締約國大會的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