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區)農業農村局,省水產研究與技術推廣總站: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林草局關于推進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的指導意見》(農漁發〔2019〕28號),科學、合理、規范、充分利用大水面資源,促進水域生態保護、漁業生產和漁民生活協調發展,我廳研究制定了《陜西省加快推進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實施意見》,現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加快推進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
陜西省農業農村廳辦公室
2022年1月25日
(聯系人:李海建 電話:029-87211055)
陜西省加快推進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實施意見
湖泊、水庫、淤地壩等大水面是我省漁業產業發展的重要資源。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是建設水域生態文明、培育特色產業、推進產業融合、促進漁民增收、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重要舉措。為貫徹落實《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林草局關于推進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的指導意見》(農漁發〔2019〕28號),科學、合理、規范、充分利用大水面資源,促進水域生態、生產和生活協調發展,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三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踐行“兩山理論”,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以滿足人們對優美水域生態環境和優質水產品的需求為目標,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有效發揮大水面漁業生態功能,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強化科技支撐,運用現代管理手段,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實現水域生態保護和漁業生產相協調的大水面生態漁業高質量綠色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綠色發展、合理利用。充分發揮漁業的生態功能,科學利用水生生物資源,加強水域環境保護。兼顧大水面在防洪、供水、灌溉、生態、漁業等多方面的功能,實現“一水多用、多方共贏”,推進水域共享共用共治。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根據生態環境狀況、漁業資源稟賦、水域承載力、產業發展基礎和市場需求等情況,科學布局、分類施策,堅持“一水一策”,合理選擇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方式。
──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加強基礎理論研究、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強化模式提煉,推動成果轉化和示范推廣。推進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完善生產經營體系,健全利益聯結機制。
──堅持質量興漁、三產融合。圍繞高質量發展目標,提升水產品品質,實施品牌戰略,提高質量效益。發揮大水面漁業優勢特點,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和休閑漁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三)總體目標。到2025年,全省大水面生態增養殖面積達到4萬公頃以上;水產品產量達到6萬噸以上。集成3-5個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模式,建成20-30個生產方式先進、融合度高的大水面生態漁業示范基地,培育2-3個生產管理規范、綜合效益顯著的大水面生態漁業龍頭企業,打造2-3個影響力大、競爭力強的大水面生態漁業區域品牌,全面推進大水面水域生態保護與漁業產業融合發展,漁業水域生態修復作用明顯提升,基本實現環境優美、產品優質、產業融合、生產生活生態相得益彰的大水面生態漁業新發展格局。
二、重點工作
(一)生態優先、依法實施。按照省農業農村廳等十廳局《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陜農發〔2019〕114號)和《陜西省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9-2030年)》(陜農發〔2021〕15號)要求,依法保障水產養殖業發展空間。在不同區域不同水體,結合增殖、養殖等大水面生態漁業生產方式特點,落實河湖長制、實行“一水一策”,科學合理選擇大水面生態漁業生產方式。鼓勵陜南地區發展生態增養殖,渭北、陜北地區發展大水面凈水漁業。全面依法開展養殖水域灘涂養殖發證登記,依法核發養殖證,依法確定集體所有養殖水域灘涂承包經營關系,保障養殖生產者合法權益。按照屬地管理原則,以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為依據,科學合理設置大水面生態漁業必要設施,統籌協調大水面漁業生產與水源保護、水生態環境保護、魚類洄游和野生動物棲息地及遷徙通道等方面功能,依法依規明確劃分增殖與養殖、投餌網箱與不投餌網箱設置水體。
(二)保護為主、合理增殖。生態環境、農業農村等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監測和執法監管,依法維護保護大水面良好的水域生態環境。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嚴格增殖品種管理和放養,禁止使用外來種、雜交種、轉基因種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態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種進行增殖,嚴格按照水域承載力確定適宜的放養種類、放養量、放養比例。原則上禁止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開展增殖漁業,在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可根據資源調查結果合理投放濾食性、肉食性、草食性的當地土著品種,發揮增殖漁業的生態和碳匯功能,實現以漁抑藻、以漁凈水,降碳減排,修復水域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
(三)分類施策、生態養殖。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從事網箱網圍、投餌精養等養殖活動,在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限制使用化肥養魚,根據水體承載力,在不造成水體污染的情況下,科學布設網箱網圍,合理控制養殖規模和密度,支持網箱糞污、殘餌收集等環保設施設備升級改造,鼓勵發展不投餌網箱生態養殖,嚴禁非法使用藥物。禁止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開展網箱網圍養殖,在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內允許原住居民保留生活必需的基本養殖生產,同時要注意環境保護。
(四)嚴格管理、規范捕撈。嚴格區分增殖漁業的起捕活動與傳統的對非增殖漁業資源的捕撈生產,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止的“生產性捕撈”不包括增殖漁業的起捕活動。增殖漁業的起捕要使用專門的漁具漁法,嚴禁使用禁用漁具漁法進行捕撈作業,確保不對非增殖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造成損害。在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增殖漁業的起捕活動應在特別保護期以外的時間開展。除自然保護區的原住居民可開展生活必需的傳統捕撈活動外,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開展傳統捕撈生產。針對以特定資源利用、科研調查和苗種繁育等為目的的捕撈,執行專項管理辦法規定。傳統捕撈生產要嚴格按照《漁業捕撈許可管理規定》要求,實施船網工具控制指標管理,實行捕撈許可證制度和捕撈限額制度。強化捕撈生產管理,要在明確種群動態、資源補充規律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開展定額、定點、定漁具漁法和定捕撈規格的精細化管理制度。研究制定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生產性捕撈”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從增殖魚種放養、生長動態規律、到捕撈限額、限品種、限規格和定點、定漁具漁法的全過程監管制度,嚴禁非法捕撈非增殖種群。
(五)科技支撐、精準施策。相關技術支撐單位要按照有關技術標準,加快開展大水面水體生態環境狀況評估和漁業資源調查與評估,全面分析漁業資源與生產現狀,研發大水面生態漁業共性關鍵技術,推進技術成果轉化。“一庫(湖)一策、一水一策”,研究制定大水面漁業增殖容量標準和技術規范,集成優化大水面漁業發展經驗和技術模式。在充分資源調查基礎上,科學確定養殖品種和容量。嚴格苗種檢疫。
(六)示范引領、品牌發展。開展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創建。創新發展獨具特色的水產品牌或水產區域公共品牌,支持地理標志產品和水產品“三品一標”認證,支持舉辦各種特色展銷活動,以品牌建設推進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
(七)創新經營、融合發展。開展大水面特色經營。充分發揮漁業凈水養水作用,不斷優化魚類品種結構,大力引進適合大水面生態養殖的名優品種,提高大水面漁業生產水平。鼓勵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對大水面漁業進行組織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生產經營,建立健全“企業+合作社+農戶”為主的新型生產關系,引導成立大水面生態漁業產業化聯合體、行業協會或商會,走抱團發展道路。創新開展水產食品加工,支持建立養殖、加工、銷售、休閑一體的產業化龍頭企業,鼓勵湖庫等大水面資源參股市場主體,獲得分紅收入。通過市場主體的示范帶動,拓展生產增收門路,提高標準化生產經營水平,為大水面生態漁業持續發展拓展更廣闊的空間。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各地各部門要充分認識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對促進水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和培育鄉村振興新動能的多重意義。農業農村部門要主動對接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水利、林業等部門,建立健全工作協調機制,協同研究、制定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實施方案。統籌協調公安、漁業漁政、水行政執法、生態環境等相關部門,開展區域聯合執法,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
(二)做好產業規劃。各地要立足本地大水面資源特點,將大水面生態漁業作為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協調好漁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力爭2022年底前出臺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規劃。結合養殖水域灘涂規劃,認真組織開展增殖、養殖、網箱網圍設置水域劃定工作,合理規劃養殖布局,理清增養殖功能,明確發展模式、方向和目標,制定和落實具體發展措施,加快推進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
(三)加大資金扶持。省級漁業綠色發展產業資金每年將列支500萬元,用于推動大水面漁業發展,重點扶持配套苗種繁育和產業示范基地建設,支持網箱環保設施設備升級改造,水產品特色區域品牌創建,增養殖容量評估、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等基礎性工作。各地要積極爭取同級財政部門出臺推進大水面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和配套資金,用于支持大水面生態漁業科技創新、產業融合、水域環境監測、漁業資源調查評估、新型漁業環保設施使用、政策性保險試點等工作。鼓勵農業信貸擔保企業加強對大水面生態漁業生產經營者的信貸擔保支持。
(四)強化科技支撐。各地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廣機構等,加強大水面基礎理論、生態保護與漁業發展戰略、管理制度與科學分級分類研究。加強大水面生態漁業共性關鍵技術和高效低碳養殖技術研發,促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加快推進大水面生態漁業標準體系制訂和增殖放流、資源調查評估、增養殖技術規范等相關重要標準制修訂及宣貫應用,規范大水面增養殖漁業生產。各級水產技術推廣機構要加快組建成立大水面增養殖容量評估技術團隊,加大技術培訓,積極組織開展大水面容量評估工作,為各地科學制定增養殖技術方案和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五)加強宣傳推廣。各地要依托行業組織、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有關企業,加強大水面生態漁業科普宣傳,打造一批生態漁業樣板,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加強大水面生態漁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帶動現代經營理念、模式、技術的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