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十四五”全國畜牧獸醫行業發展規劃》精神,全面推進云南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制定了《云南“十四五”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云南省農業農村廳
2022年3月1日
云南“十四五”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十四五”全國畜牧獸醫行業發展規劃》,加快建成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畜牧業,實現由畜牧業大省向畜牧業強省轉變,全面推進云南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編制本實施意見。
一、云南省畜牧業發展現狀
“十三五”以來,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畜牧業發展的決策部署,積極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非洲豬瘟疫情雙重不利影響,落實落細產業扶持政策,狠抓各項工作措施,畜牧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2020年,全省畜牧業總產值2315.4億元,較“十二五”末翻一番,全國排名由第12位提升到第5位,畜牧業大省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十三五”末,全省肉類總產量417.41萬噸,居全國第6位,較“十二五”末增10.3%;禽蛋產量41.8萬噸,較“十二五”末增60.7%;奶產量67.3萬噸,較“十二五”末增22.4%。生豬存欄3120.4萬頭、出欄3453.2萬頭,均居全國第4位;肉牛存欄810.4萬頭、出欄335.9萬頭,分別居全國第1位、第4位;肉羊存欄1350.7萬只、出欄1177.5萬只,均居全國第8位;家禽存欄1.9億羽、出欄3.4億羽。
轉型升級步伐明顯加快。全省畜禽生產區域布局和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曲靖、紅河、昭通、保山4個州(市)生豬存欄占全省的比重由“十二五”末的49%提高到52%,全省牛羊禽肉產量占肉類總產量的比重由“十二五”末的23%提高到30%。規模養殖水平進一步提升,全省畜禽養殖綜合規模化率達40%,較“十二五”末提高18個百分點。畜禽種業自主創新水平穩步提高,宣和豬、云上黑山羊2個畜禽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屠宰行業標準化生產能力穩步提升,大型生豬定點屠宰企業數量由“十二五”末的10家增加到24家。
畜產品質量安全持續向好。質量興牧扎實推進,源頭治理、過程管控、產管結合等措施全面推行。飼料、獸藥抽檢合格率分別達到95%、93.7%。畜產品抽檢合格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生鮮乳違禁添加物連續15年保持“零檢出”,居全國前列。全省沒有發生重大畜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畜產品質量安全呈現穩步向好的態勢。
綠色循環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全面完成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工作,劃定禁養區4968片、5.29萬平方公里。建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長效機制,建成病死畜禽專業無害化處理場點170個,年處理能力達10萬噸。統籌抓好畜牧業發展、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畜產品安全管理、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等工作,初步形成了種養循環、生態高效、綠色發展的新格局。2020年,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0.7%,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95.7%,大型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100%。
重大動物疫情保持平穩。堅決打好非洲豬瘟疫情阻擊戰,成功撲滅14起突發非洲豬瘟疫情。全省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芻獸疫等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群體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抗體合格率在70%以上。持續加強高致病性禽流感、牛羊布病等重點人畜共患病防治,建成一批無疫小區和動物疫病凈化場,動物疫病風險防范能力明顯提升。動物衛生監督管理信息化建設持續推進,1646個動物產地檢疫申報點、309個屠宰檢疫申報點、9個指定道口檢查站實現信息化管理全覆蓋,跨境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試點工作取得階段性突破。
二、“十四五”畜牧業面臨的形勢
(一)發展優勢。獨特的自然資源、扎實的產業基礎、有力的支持政策,為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先天優勢和條件。
資源優勢明顯。云南畜禽遺傳資源豐富,有72個畜禽遺傳資源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2021年版)》,占比7.6%,數量居全國第一,具有地方特色畜禽種質開發利用的資源優勢。
區位優勢獨特。云南緊鄰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中緬、中越、中老經濟走廊和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經濟圈,隨著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正式簽署,我省融入全球最大區域自由貿易圈和全國東南、西南地區人口最為稠密、消費最為活躍的兩大畜產品銷售市場,國際國內兩個畜產品消費市場聯系更加緊密,為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深度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實現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政策保障到位。省委、省政府把畜牧業作為繁榮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保障基本民生的戰略產業、推進鄉村振興的致富產業來培植,把生豬、肉牛納入“綠色食品牌”重點產業進行培育,先后出臺了《云南省支持生豬產業加快生產發展若干措施》《云南省支持肉牛產業加快發展若干措施》《云南省綠色食品產業龍頭企業鼓勵投資辦法(試行)》等系列政策措施,高位推動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產業活力凸現。經過多年的接續努力,云南畜牧業不斷壯大,本土企業蓬勃發展,云南神農集團掛牌上市,三江并流、聽牧肉牛兩家企業新三板上市。溫氏、牧原、正邦、金鑼、東方希望、鵬欣等多家大型知名養殖企業入駐云南,吸納大量金融及社會資本。全省畜牧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持續提升,畜牧大省的地位日益鞏固,畜牧業呈現嶄新活力。
(二)面臨挑戰。當前,云南畜牧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境外重大動物疫病傳入風險大、科技支撐保障體系不健全、產業發展質量不高等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畜牧業高質量發展依然面臨許多問題與挑戰。
畜禽良種自給能力不足。地方畜禽品種保護力度不夠,開發利用程度不高。全省有47個省級保護品種,2020年第一批認定了24個省級遺傳資源保種場(區、庫),覆蓋保護品種22個。商業化育種能力不強,科研院所與龍頭企業聯合育種機制尚未建立,云嶺牛、云上黑山羊等優良品種商業化推廣力度不夠。供種保障率有待提升,主要畜禽良種長期依賴進口或省外引進,自主育成新品種推廣進程緩慢。良種繁育及推廣體系不健全,育繁推未能實現有效銜接。
資源環境約束持續加大。玉米、豆粕等飼料原料對外依存度高,全省飼用玉米價格比全國平均價格高10%以上。養殖用地緊張,適合用于畜禽養殖的空間持續縮減,優質飼草料短缺、飼料資源分散、收貯利用成本高。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推進不平衡。長江經濟帶、九大高原湖泊治理任務艱巨,畜禽養殖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長期存在。
畜牧業質量效益不高。養殖規模化率低,2020年,畜禽養殖綜合規模化率低于全國20個百分點,生豬出欄率147.42%,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2個百分點。產業鏈條短,育種、養殖、飼料、屠宰、加工、銷售等環節分離,精深加工能力弱;中小養殖場(戶)與大企業聯結機制不緊密,尚未進入現代畜牧業發展“快車道”。不確定因素增多,飼料、防疫、人工、環保等養殖成本持續增加,“豬周期”頻繁波動,市場風險加大,對畜牧業提質增效提出了更高要求。
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形勢嚴峻。國內重大動物疫病日趨復雜,病原變異速度加快,病毒種類增加,毒力增強,不少動物疫病已由階段性流行變成常年發生,從局部區域發生向全球蔓延。老撾、緬甸、越南等周邊國家非洲豬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牛結節性皮膚病等重大動物疫情多發常發,邊境防堵任務艱巨,疫病傳入風險高。
三、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以推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提高生豬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提升畜產品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為主攻方向,以穩定生豬、發展牛羊、拓展家禽為著力點,優化區域布局和要素組合,促進畜牧業結構調整,加快建成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畜牧業,實現由畜牧業大省向畜牧業強省轉變,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堅持種業優先。充分發揮云南肉牛、肉羊、生豬、地方特色肉雞的品種優勢,建立云南資源品種保存、評價和利用體系,加大優質品種選育力度,努力打造特色優勢畜禽品種,形成云南特色畜禽品種品牌。
堅持防疫保障。將動物疫病防控作為防范畜牧業發展風險的第一道防線,著力加強防疫隊伍和能力建設,落實政府屬地管理責任,強化部門監管責任,壓實市場主體防疫責任,形成防控合力。
堅持市場主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聚集土地、金融、市場、科技、人才等要素,推動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各環節融合發展,增強畜牧業發展活力。
堅持政策引領。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加強規劃引領、完善產業政策、優化發展環境上下功夫。落實產業政策,優化產業布局,加強市場調控,保障畜產品有效供給。支持科技創新,突出產業優勢特色,不斷提高良種化、標準化、規模化、數字化水平。
堅持綠色發展。以綠色發展為引領,統籌資源環境承載、畜產品供給保障和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協同推進畜牧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生產與生態統一、發展與質量并重、產業與自然和諧。
(三)總體目標
到2025年,全省畜牧業生產能力持續提高,生豬、肉牛產業效益和競爭力顯著提升,產業鏈供應鏈不斷優化,產業素質、質量和效益不斷增強,動物疫病防控體系日趨完善,畜產品對外貿易取得突破,綠色發展機制有效運轉。
——穩定供給。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和供應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全省肉類產量達到500萬噸、奶類產量75萬噸、禽蛋產量45萬噸,主要畜禽產品全面實現自給。不斷優化畜禽產品結構,牛羊肉在肉產品中的消費比例提高2個百分點,禽肉及禽蛋、水產品的消費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不斷增強高端、特色、差異化產品供給能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產業高效。畜禽種業發展水平全面提升,省內供種保障率達到70%以上,畜禽養殖綜合規模化率達到60%以上,肉產品精深加工比重提高5個百分點,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進一步優化。培育一批帶動力、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和產銷聯合、利益共享的合作組織,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產品安全。生豬定點屠宰企業標準化水平明顯提升,全面推廣家禽、牛羊集中屠宰,冷鏈配套更加完善,畜禽產品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飼料、獸藥監管能力持續增強,為維護畜產品質量安全、公共衛生安全提供堅強支撐,飼料產品抽檢合格率98.5%以上,獸藥產品抽檢合格率98.5%以上。生鮮乳質量抽檢合格率保持98%以上。
——防疫有效。邊境重大動物疫病防堵有效,畜禽動物疫病防控能力顯著增強,全省強制免疫病種群體免疫密度常年保持90%以上,免疫抗體合格率保持70%以上。規模養殖場動物防疫條件水平顯著提高,抗生素使用量明顯降低,養殖、販運、屠宰全鏈條動物衛生監管能力全面提升。
——生態綠色。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配套設施更加完善,中小養殖場戶糞污處理條件明顯改善,基本構建種養循環、綠色發展的良好格局,全省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80%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7%。
表1 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主要指標
四、重點產業
立足畜禽資源、產業基礎和優勢條件,結合地方消費習慣和市場升級趨勢,做實生豬、肉牛、家禽、肉羊、奶業五個行業布局。
(一)生豬
——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省生豬存欄穩定在3400萬頭,其中能繁母豬存欄300萬頭左右,生豬出欄4200萬頭,豬肉產量350萬噸,生豬產業綜合產值3000億元以上,生豬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50%以上。培育年產值10億元以上的生豬重點龍頭企業3-5家,1-10億元的生豬重點企業20家。力爭把云南打造成中國優質種豬生產基地和重要生豬供應基地。
——區域布局。昆明、曲靖、玉溪、保山、昭通、楚雄、紅河、文山、大理等州(市)為提質升級區,要穩定提升現有產能,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提高生豬養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信息化水平,做強做大屠宰加工產業,推進生豬“就近屠宰、冷鏈配送”經營方式,促進產銷有機銜接,發展優質高端生豬產業。麗江、普洱、臨滄、西雙版納、德宏等州(市)為穩產發展區,要繼續發揮資源優勢,挖掘增長潛力,積極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和標準化屠宰,推廣先進高效實用養殖技術,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品種養殖。
(二)肉牛
——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省牛存欄900萬頭,出欄400萬頭,牛肉產量50萬噸,肉牛產業綜合產值達到1000億元。培育年產值1億元以上的肉牛企業20家,力爭把云南打造成為中國南方重要的肉牛生產基地和高端牛肉供應基地。
——區域布局。昆明、曲靖、保山、昭通、普洱、楚雄、紅河、文山、德宏等州(市)為提質升級區,要積極推廣標準化規模養殖,大力推廣舍飼育肥和糧改飼技術,提升標準化、機械化、集約化水平,加快龍頭企業培育,輻射帶動周邊區域肉牛產業加快發展。麗江、臨滄、西雙版納、大理、迪慶等州(市)為穩產發展區,要充分利用草山草坡、林間草地、灌木草地等資源,大力發展飼草料基地、草場圍欄、舍飼圈舍建設,推行半舍飼圈養和集中育肥,推行種養結合,加大糧改飼力度,加強肉牛產業基地建設。保護提升地方優良品種,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養殖。
(三)家禽
——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省家禽存欄2.1億羽以上,出欄4億羽以上,禽肉產量75萬噸以上,禽蛋產量45萬噸以上,家禽產業綜合產值達到500億元。全省家禽年集中屠宰能力達500萬羽的屠宰深加工企業達到20家。蛋禽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95%以上,肉禽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60%以上。
——區域布局。大理(祥云、大理)、玉溪(通海、紅塔、江川)、紅河(建水、開遠、瀘西)、昆明(晉寧、東川)、曲靖(麒麟)為蛋禽主產區,要鞏固現有產能,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高集約化、規模化生產水平,全面提升生產效益。昆明(石林、安寧、宜良)、紅河(彌勒)、玉溪(易門、新平)、曲靖(陸良、會澤、沾益)、臨滄(云縣、臨翔)為肉禽主產區,要加快本土黃羽肉雞產業發展,加大企業培育力度,提升規模化養殖水平,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楚雄(武定)、西雙版納(景洪)、普洱(鎮沅、景東)、昭通(鹽津)、保山(騰沖)、文山(西疇)等地為特色品種培育區,要充分發揮本地特色品種資源優勢,擴大產業規模,打造特色品牌,拓寬省內、外市場,提升市場效益和綜合競爭力。
(四)肉羊
——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省肉羊存欄1400萬只、出欄1300萬只,羊肉產量25萬噸,肉羊產業綜合產值達到500億元。建成肉羊良種繁育基地10個。逐步構建以區域化布局、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為特征的高原特色現代肉羊產業體系。
——區域布局。云上黑山羊產區以昆明、紅河、曲靖、楚雄和大理等州(市)為主,輻射帶動滇西南和滇東南地區。在尋甸、雙柏、彌勒等縣市建設核心育種場,持續開展云上黑山羊選育;在會澤、祿勸、沾益、雙柏、大姚、瀘西等縣建設擴繁場,擴大養殖規模。云南半細毛羊產區以昭通、麗江、迪慶等州(市)為主,在巧家建設核心育種場,在魯甸、香格里拉、玉龍、寧蒗等縣市建設擴繁場,做好種業保護和選育提高。黃山羊產區以保山、曲靖和怒江等州(市)為主,在龍陵縣建設核心育種場,重點依托龍陵黃山羊開展保種選育和新品種培育工作,在隆陽、施甸、芒市、蘭坪、馬龍等縣建設擴繁場,提高良種供種能力,提升規模化養殖水平,促進產業發展壯大。
(五)奶業
——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省奶牛存欄20萬頭,奶類產量75萬噸,奶業產值100億元。力爭把云南建設成為中國南方重要的奶源基地。
——區域布局。牛奶產區重點布局嵩明、宜良、石林、晉寧、彌勒、個舊、瀘西、陸良、通海為主的滇東、滇中片區和以洱源、大理、賓川、祥云、劍川、南澗、云龍、巍山、永平、隆陽為主的滇西片區,輻射帶動楚雄、臨滄、昭通和麗江等中等城市周邊市縣區。山羊奶產區以圭山山脈一帶的石林、宜良、陸良、瀘西和彌勒等為重點,逐步向周邊縣市發展。水牛奶產區重點布局在大理、保山、德宏等州(市)。乳制品加工區重點布局在昆明(官渡、呈貢、晉寧)、大理(大理、洱源)、紅河(個舊、彌勒)、曲靖陸良、保山騰沖、德宏芒市等地。
五、主要任務
(一)科技創新驅動,構建現代化畜禽種業體系
圍繞種業科技創新和質量提升,發揮畜禽種質資源優勢,切實提高核心種源自給率,構建云南現代化畜禽種業體系。
1.加強畜禽遺傳資源保護。扎實推進第三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建設國家區域性(云南)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和國家、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區、庫),實現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保種全覆蓋。
2.開展畜禽育種聯合攻關。支持云南農業大學、云南省草地動物科學研究院、云南省畜牧獸醫科學院等科研單位聯合畜禽養殖龍頭企業開展聯合育種,加快生物育種和智能化育種關鍵技術攻關,持續提高核心種源高效繁育和生產水平。支持龍頭企業按照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茶花雞、武定雞、瓢雞、騰沖雪雞等地方品種的優良特性,培育符合市場需求、經濟效益更好的配套系,增強產業競爭力。
3.加快良種繁育與推廣。以實施國家新一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為契機,建設國家級、省級畜禽核心育種場和擴繁基地,健全畜禽良種繁育體系,提高畜禽良種生產水平和供種能力,加快畜禽遺傳改良進程。
(二)示范創建帶動,構建高效益養殖生產體系
按照“生產標準化、飼養精細化、管理智能化”要求,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高標準推進畜禽規模化養殖,創新推動組織化生產經營,構建高效益養殖生產體系。
1.深入開展標準化示范創建。引導中小養殖場戶推進規模化經營,加強規范和指導,深入開展標準化示范創建,發展清潔養殖,加速推動“傳統養殖”向“標準化養殖”、“現代化養殖”轉變,打造一批種養結合生態家庭農場,一批“生產高效、環境友好、產品優質、生物安全、管理先進”的標準化示范養殖場,一批“智能飼喂、物聯管理”的現代化牧場。
2.培育壯大全產業鏈龍頭企業。按照“強鏈、延鏈、補鏈”的原則,扶持、培育一批鏈條長、實力強、機制新、能引領產業發展的畜牧龍頭企業。支持現有龍頭企業通過收購、兼并、參股、租賃等多種形式優化重組,有效整合優勢資源和創新要素,進一步提升全產業鏈的運營能力。實施企業品牌化戰略,加大企業品牌營銷力度,鼓勵引導本土龍頭企業積極拓展省外市場,提高加工出口份額,扶大扶強扶優本土龍頭企業。
3.扶持中小養殖戶發展。引導和推動龍頭企業與其他經營主體以“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協會+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模式聯合,加快推動產業化聯合體建設。鼓勵大型龍頭企業“以大帶小”,支持龍頭企業通過股份合作、信貸擔保、技術支持等方式幫助農民發展生產。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中小養殖戶建立長期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
(三)飼草飼料強基,構建高質量飼草料保障體系
1.做強做優飼料工業。以昆明、玉溪、曲靖、大理、紅河、保山、文山等州(市)為重點,打造區域性飼料原料倉儲、生產和集散中心。大力培育在全國具有競爭力的飼料企業和全產業鏈企業,到2025年,全省工業飼料總產量達到800萬噸,年產10萬噸以上的飼料企業達到30家,飼料工業總產值突破350億元。鼓勵引導飼料生產企業應用低蛋白日糧,調整優化飼料配方結構,促進玉米、豆粕的減量替代。
2.構建現代飼草產業保障體系。引導草食畜牧業重點地區發展全株青貯玉米、紫花苜蓿等優質飼草料生產和經濟作物副產物開發利用,穩步提高飼草自給率。落實國家草原生態補獎政策,加大草山草坡的保護與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力度,穩定發揮生產能力,遏制草山草坡退化。推廣農閑田地、林果隙地等種植覆蓋作物,發掘利用新飼草資源發展閑地經濟,生產加工制作優質飼草產品,提升冬春飼草供給平衡水平。持續穩定推進秸稈飼料化利用,生產加工各種農作物秸稈顆粒,提升農副資源飼料化利用潛力。
(四)標準化推進,構建高品質精深加工體系
1.大力開展屠宰標準化創建。以質量管理制度化、廠區環境整潔化、設施設備標準化、生產經營規模化、檢測檢驗科學化、排放處理無害化為主要內容,大力開展生豬屠宰標準化示范創建,創建全國生豬屠宰標準化示范廠5家以上。
2.優化屠宰企業結構布局。制定出臺屠宰產業發展和布局規劃。優化調整生豬屠宰企業布局,合理設置生豬屠宰小型定點屠宰場(點)。支持牛羊禽屠宰企業發展,加快推進牛羊禽集中屠宰。加強畜產品低溫存儲和長距離運輸能力建設,構建與生產銷售規模相適應、上下游銜接的冷鏈物流體系。
3.大力發展屠宰精深加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支持溫氏、金鑼、神農、德和等龍頭企業新建改建大型自營屠宰廠房,推進屠宰加工、肉產品精深加工全產業鏈延伸發展,加快培育地方特色畜產品品牌,推進畜產品綠色認證和地理標志登記,全面提升產業效益和市場競爭力。鼓勵屠宰企業、物流配送企業完善冷庫、低溫分割車間、冷藏車等設施設備,構建“集中屠宰、冷鏈配送、冰鮮上市”供應體系和肉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逐步實現運活畜禽向“運肉”轉變,確保肉品質量安全。
(五)綠色發展引領,打造生態高效畜牧業
以提升獸藥飼料質量安全水平、推進畜禽糞污綜合利用和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為工作重點,打造“減量化生產、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生態化循環”的綠色、生態型畜牧業。
1.持續推進糞污資源化利用。繼續支持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建設糞肥還田示范基地,推行液體糞肥機械化施用,統籌種養用地配套,提高糞肥還田效率。培育糞肥還田社會化服務組織,探索推行養殖場戶付費處理,種植戶付費用肥方式,完善種養雙方的利益聯結機制。推進種養循環,支持建設生態牧場、美麗牧場。
2.提升獸藥飼料質量安全水平。優化獸藥產業和產品結構,推動獸藥產業轉型升級。認真貫徹落實《云南省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工作方案(2021-2025年)》,確保“十四五”時期全省產出每噸動物產品獸用抗菌藥的使用量保持下降趨勢,肉蛋奶等畜禽產品的獸藥殘留監督抽檢合格率穩定保持在98%以上,動物源細菌耐藥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制定獸藥、飼料抽檢計劃,強化“雙隨機、一公開”應用,保障獸藥、飼料質量安全。
3.完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支持畜牧養殖大縣建設專業無害化處理場,鼓勵規模養殖場全面配備無害化處理設施。支持有關部門和機構研究新型、高效、環保的無害化處理技術和裝備,推動形成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與保險聯動工作機制,落實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補助政策,保障無害化處理場所正常運營。
(六)數字信息集成,打造現代智慧畜牧業
以“畜牧生產智能化、銷售經營網絡化、監測管理數字化、技術服務信息化”為目標,推動產業鏈的大數據互聯互通,逐步實現畜牧業全產業鏈數字化管理。
1.加快推進智慧畜牧。完善畜牧業數據信息系統,加強數據信息實時監測預警,指導宏觀調控。加強裝備建設,推廣應用養殖環境監控、體征監測、自動喂料、全混合日糧配制、廢棄物自動處理、網絡聯合選育等設施裝備,提升畜牧業機械化自動化水平。以生豬、肉牛、家禽為重點,支持企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一批“數字豬場”、“智慧雞場”、“智能牛場”,全面提升畜牧業機械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2.建設云南省畜牧獸醫大數據平臺。依托云南省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建設覆蓋畜牧業生產的動物養殖、出欄、防疫、檢疫、屠宰、養殖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全流程管理信息系統,全面實現全省動物養殖、動物免疫、動物檢疫、動物運輸、屠宰等業務的數字化建設,對動物養殖狀況、動物移動追溯、動物疫病預警監測等實行全程動態監控和追蹤管理,提高全省重大動物疫情應急反應能力和動物養殖動態監測能力。
(七)防疫能力提升,構建養殖安全保障體系
1.落實動物防疫主體責任。依法督促落實畜禽養殖、販運、屠宰加工等各環節從業者動物防疫主體責任,引導養殖場(戶)改善動物防疫條件,嚴格按規定做好強制免疫、清洗消毒、疫情報告等工作。督促指導規模養殖場(戶)和屠宰廠(場)配備相應的畜牧獸醫技術人員,依法落實疫病自檢、報告等制度。全面推行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芻獸疫等強制免疫“先打后補”。通過養殖場戶自行免疫、第三方服務主體免疫、政府免疫服務等多種形式,實現“應免盡免”。開展常態化自檢、洗消,存欄5000頭以上規模豬場、種豬場全部建成非洲豬瘟檢測室和獨立洗消點。
2.健全動物疫病防治體系。改造提升省、州(市)、縣(市、區)三級獸醫實驗室,完善省、州(市)、縣(市、區)、鄉四級動物疫病監測預警網絡,強化第三方實驗室監管,提升檢測水平和能力。實施非洲豬瘟常態化防控,強化重大動物疫情監測排查,對重點區域和場點實施入場抽檢制度。強化重大動物疫病、人畜共患病、種畜禽疫病的監測、防控與凈化,創建一批非洲豬瘟無疫小區、動物疫病凈化創建場和示范場。健全動物疫情信息報告、重大動物疫情分析研判、疫病防控風險等級評估等機制。提升應急物資儲備能力,強化定期應急培訓和演練,完善快速響應及應急處置機制,做好疫病控制和撲滅工作。推進跨境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試點,深化跨境動物疫病防控合作,建立完善中、老、緬、越動物疫病聯防聯控機制,進一步提升邊境地區動物疫病監測、檢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
3.健全動物移動管控體系。改造升級基層動物衛生監督站(點),加快指定通道動物衛生監督檢查站建設,加強瀾滄江防控線聯合檢查站建設。推進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分區防控,建立跨省區、跨部門的西南區重大動物疫病分區防控協同機制,強化非洲豬瘟、禽流感、布病等重大動物疫病、重要人畜共患病和野生動物疫病防控。推進動物衛生監督與農業行政綜合執法、刑事司法銜接,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加強養殖、屠宰加工、無害化處理等環節動物疫病信息管理,加強動物檢疫無紙化出證建設,織密覆蓋動物養殖、動物疫病免疫、檢疫監管、流通監管、屠宰監管、運輸車輛備案及洗消、販運經紀人登記、無害化處理監管網絡。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州(市)對本地區畜牧業生產發展、肉蛋奶市場供應保障負總責,各級政府及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畜牧業發展的組織領導,明確職責,形成合力,抓實抓細。嚴格按照州(市)負總責、縣(區)抓落實的工作機制,進一步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主體責任。各地要結合畜牧業發展實際,制定本區域畜牧業高質量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認真細化落實方案,統籌開展工作。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發揮牽頭抓總的作用,認真履行規劃指導、政策落實、項目落地、協調服務職能,推進規劃實施,為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政策支持。
(二)優化營商環境。各州市要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服務協調力度,優化營商環境,落實“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開展環境影響評價、畜禽養殖用地等聯審聯批。立足現有資金渠道,積極支持畜牧業高質量發展。落實有關支持畜牧業發展的用地政策,堅持集約用地,統籌支持畜禽養殖用地需求。落實畜禽養殖禁養區有關規定,不隨意擴大禁養區范圍。落實畜禽規模養殖、畜禽產品初加工等環節用水、用電優惠政策。加大畜牧業信貸投入,創新畜牧業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推進土地經營權、養殖圈舍、大型養殖機械和活畜禽抵押貸款等試點,積極開展中央和省級財政支持的養殖業保險,鼓勵各地根據財力情況因地制宜探索開展畜禽養殖收益險、畜產品價格險。
(三)加強科技創新。圍繞畜禽產業鏈關鍵環節開展畜禽育種技術、智能化養殖技術、重大疫病防控技術、廢棄物處理工藝等關鍵技術集中攻關。深入實施新一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鼓勵產業技術體系與綜合試驗站、示范基地組成技術聯合體,與市、縣畜牧推廣部門、疫控中心和養殖協會緊密合作,形成產學研一體化技術推廣聯盟,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開展新技術、新設施、新工藝的集成示范應用。加強與國內先進地區在養殖設施設備、品種培(選)育、智能化養殖和疫病防控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努力提升全省畜禽養殖技術水平和綜合生產力。
(四)深化國際合作。持續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技術交流與磋商,鼓勵和支持畜禽品種資源、良種繁育、疫病診斷、飼料、畜產品加工與質量安全等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加強先進設施裝備、優良種質資源引進。穩步推進畜牧業對外投資合作,加強對畜牧業走出去的引導,開拓多元海外市場,擴大優勢畜禽產品出口。支持企業到境外建設飼草料基地、牛羊肉生產加工基地和奶源基地。深入推進跨境動物疫病防控合作和區域化試點,有序推進肉牛、飼草料進口。
(五)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按照“三權歸縣、服務在鄉”的管理體制,設置鄉鎮站或區域性畜牧獸醫站,穩定基層機構隊伍。依托現有機構編制資源,鞏固和穩定省、市、縣三級承擔獸醫行政管理、動物檢疫、疫病防控和技術推廣工作職能的機構,健全運行和保障機制。落實畜牧獸醫工作津貼補助政策,在生豬大縣實施鄉鎮動物防疫專員特聘計劃,合理保障村級動物防疫員合理勞務報酬。培育壯大各類獸醫社會化服務主體,推進獸醫服務組織多樣化、多元化發展,創新社會化服務方式,鼓勵和激發社會力量參與動物防疫等公益性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