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衛生健康委、市教育(教體)局、市市場監管局,省疾控中心:
現將《山東省校園鼠害防治技術指引》《山東省校園食堂防止鼠害造成食品污染操作指引》《山東省校園食源性疾病防控指導手冊》《山東省校園營養健康指導手冊》印發你們,請參照使用并做好科普宣傳。
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 山東省教育廳
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2024年3月8日
(信息公開形式:主動公開)
山東省校園鼠害防治技術指引
本技術指南的制定參照GB/T31712-2015《病媒生物綜合管理技術規范環境治理鼠類》GB/T39503-2020《病媒生物綜合管理技術規范學校》,適用于中小學(含托幼機構)、高等院校、職業培訓院校開展鼠害的綜合治理。
一、基本原則
1.將鼠害防治納入學校日常工作內容,做好鼠害管理的健康培訓;
2.采用環境友好、經濟可行的和師生可接受的防治技術,優先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非化學防治措施,化學防治優先考慮安全、環保的藥物和技術。
二、鼠情調查及危害評估
1.校園鼠類綜合管理首先應對校園鼠類侵害狀況和潛在危險進行危害評估,評估方法包括檢查和監測。檢查校園建筑布局、防鼠設施是否完善,是否存在鼠類孳生條件和危害跡象。
2.監測方法應符合GB/T23798-2009《病媒生物密度監測方法鼠類標準》的規定,室內采用粘鼠板法;室外采用鼠跡法。通過密度監測定期分析鼠類侵害種類和密度,判定危害強度,確定采用的控制方式。
三、環境改造和環境治理
1.在符合《GB50099-2011中小學設計規范》的前提下,在建筑布局、建筑設計及材料選用上減少鼠類孳生條件、避免垃圾雜物堆積,防止產生衛生死角或孔洞、縫隙等鼠類孳生、棲息條件。
2.避免建設難以清潔、探查的隱蔽結構,封堵地板、墻壁和天花板上出現的裂隙或孔洞。
3.食堂、教室、學生宿舍、實驗室、圖書館、陳列室、商店超市、浴室、二次供水等場所的所有穿墻管線及天花板上下行線纜孔洞應封閉,門窗縫隙小于6mm。
4.對于校園外環境,地面排水管道通暢,蓋板無缺損。及時修剪建筑周圍的樹枝和灌木,及時清除建筑周圍落葉、枝條。校園建筑外周不得堆積雜物、建材和垃圾。外環境垃圾桶(箱)加蓋,垃圾日產日清。每學期檢查一次,及時維修損毀部分、堵實鼠洞。
5.對于餐廳、食堂應做到建筑對外的門、窗可緊密關閉,無破損,門(窗)縫小于6mm,建筑外墻穿墻孔、空調穿墻孔等所有的穿墻孔封閉,內外墻上的縫隙,特別是接近地面的縫隙得到修補。食堂、餐廳的排水溝每周清理,對外的排水溝安裝縫隙小于10mm的篦子。
四、防鼠設施
1.建筑物與室外環境相通的管道、孔洞應用混凝土堵塞、抹平或用金屬板封堵。
2.門與門、門與門框和門與地面間縫隙均應小于6mm,食品倉庫門口應設高度大于600mm的擋鼠板;廚房和食品庫房等通向外環境的木質門的門框和門的下部應鑲大于300mm高的金屬板,或者設高度大于600mm的擋鼠板。
3.廚房操作間下水道排水口設有金屬欄柵(篦子)時,柵條間隔應小于10mm;若出水口沒有設置金屬欄柵(篦子)時,排水溝的上口應覆蓋金屬欄柵,柵條間隔應小于10mm,且無缺損,地漏應加蓋。
4.地下室、平房或樓房1層的排風扇或通風口應安裝網眼直徑小于1.0厘米金屬防鼠網;門窗玻璃應無破損。
5.下水道檢查口應有金屬欄柵,柵條間隔應小于10mm。
6.下水道外口暴露時應設置單項閥或柵條間隔或柵孔直徑或邊長小于10mm的金屬網或金屬欄柵覆蓋。
五、物理防治
在食堂、學生宿舍、圖書館室等不方便使用藥物的區域可使用器械滅鼠,主要包括粘鼠板和捕鼠籠。粘鼠板和捕鼠籠應正確置于鼠類經常活動的地方,使用新鮮誘餌,提高捕鼠效果。
六、化學防治
1.對于校園外環境,可采用毒餌滅鼠法。在學校食堂、超市、垃圾收集點、配電房等重點場所外環境設立滅鼠毒餌站,毒餌站應盡量選擇隱蔽處、緊靠墻邊固定放置,要有警示標識,無鼠藥外溢現象。
2.學校可根據鼠害調查情況不定期投放毒餌滅鼠,也可在開學前1-2周開展集中滅鼠。投藥后定期觀察鼠類取食情況,及時補充或更換發霉毒餌。投藥前必須對投藥人員進行技術和安全培訓,做好個人防護。死鼠應及時清除并深埋。
3.滅鼠藥物必須選用國家規定允許使用的慢性抗凝血殺鼠劑,如溴敵隆、大隆、殺鼠醚、敵鼠鈉鹽等。選購滅鼠藥必須到具有合法經營資格的供貨單位購買。
4.采用毒餌滅鼠應發布通告,制定意外事件處置預案。嚴禁毒餌混入食物,如有誤食中毒者應立即送醫院救治。
山東省校園食堂防止鼠害造成食品污染操作指引
第一條 為有效防治鼠類,避免食品或者食品容器、工具、設備等受到污染,根據《食品安全法》《GB31654-202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餐飲服務通用衛生規范》《WS/T690—2020病媒生物防制操作規程餐飲服務場所》等相關規定,制定本指引。
第二條 學校應完善各種防鼠設施,堵塞食堂與外界相通的孔洞,有鼠活動和有鼠跡的地方、食品庫房、餐廚設備隱蔽處、天花板、設備管線處等地方可使用粘鼠板、捕鼠籠等捕鼠裝置滅鼠,有效防控鼠類污染。
第三條 防止鼠害造成食品污染應結合校園食堂食品安全“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工作機制一并落實。
第四條 食品安全員將防止鼠害造成食品污染工作納入學校食堂食品安全風險管控清單,每日檢查防鼠設施是否達標,是否查見鼠跡,排查鼠類污染食品風險。
第五條 食品安全總監每周對鼠害污染食品風險進行重點排查,分析研判鼠害情況,研究解決日管控中發現的問題。
第六條 學校主要負責人每月對鼠害污染食品風險排查情況進行集中調度。
第七條 食品安全員每日開工前查看前一日畢餐后至當日開工前時段內的后廚監控視頻,及時發現鼠類活動并采取有效的防制措施同時做好消殺記錄。
第八條 各功能間(區)的負責人每日開工前檢查各自負責區域有無鼠類活動痕跡,如活鼠、鼠尸、鼠糞、鼠咬痕等,重點檢查食品庫房、灶臺、冰箱、蒸箱等設施設備下方和后方,配電箱、落地存放的柜子內,墻邊墻角等部位有無老鼠痕跡及糞便;檢查電線、網線等線路有無被啃咬痕跡,及時開展殺滅工作。
第九條 在食品加工操作過程中,實行防止鼠害造成食品污染全流程閉環檢視。
第十條 在食材進出庫環節,庫管員感官目測散裝在容器中的食材以及開袋未用完的米面,查看是否有活鼠、鼠尸和鼠糞,每次取完食材后蓋嚴容器蓋子,扎牢袋子封口。
第十一條 在粗加工環節,粗加工負責人檢查毛菜中是否混活鼠、鼠尸和鼠糞,清洗過程中感官目測蔬菜、肉類中是否混有活鼠、鼠尸和鼠糞。
第十二條 在烹飪環節,烹飪負責人感官目測出鍋成品中是否混有老鼠等有害生物,并將盛裝成品的盆、槽、桶等容器加蓋蓋嚴。
第十三條 在備餐環節,備餐負責人檢查盛裝成品的盆、槽、桶等容器蓋子是否蓋嚴,并對湯類成品抄底檢查,查看是否混有鼠尸和鼠糞。
第十四條 在售飯環節,售飯負責人在每一次盛餐時,均需感官目測盛在餐盤、碗等容器中的成品,以及盆、槽、桶等容器中剩余的餐品有無鼠尸和鼠糞。
第十五條 未使用的成品、半成品應放置在容器內并加蓋或覆膜,按照食品貯存條件,存放于冷藏、冷凍設施內。
第十六條 每日下班前對食品處理區及用餐區環境進行全面清潔,食品處理區及用餐區操作臺面、地面等裸露部位無散落食品及油漬。
第十七條 餐廚垃圾應放入密閉的專用垃圾箱,日產日清。
第十八條 根據廚余垃圾產生情況,與垃圾承運單位合理確定清運時間,嚴禁廚余垃圾過夜存放。
第十九條 將防止鼠害造成食品污染常識納入從業人員食品安全培訓,重點培訓風險排查、規范操作、衛生清理等方面內容,提升風險防控意識和能力。
第二十條 學校食堂的鼠類防制應以食品、人員、環境安全為前提,采取預防為主的控制措施,重點加強環境治理,清除鼠類孳生地和棲息場所,建立健全防鼠設施,優先選用物理防治,必要時限制性使用化學防治,有效控制鼠類危害。
山東省校園食源性疾病防控指導手冊
學生篇
一、學生購買食品注意事項
1、到正規商店里購買,不買校園周邊、街頭巷尾的“三無”食品。
2、購買食品時,盡量選擇信譽度較好的品牌。
3、仔細查看產品標簽。食品標簽中必須標注:產品名稱、配料表、凈含量、廠名、廠址、生產日期、保質期、產品標準號等。不買標簽不規范的產品。
4、食品是否適合自己食用。
5、不盲目隨從廣告,有些廣告宣傳并不代表科學,是商家利益的體現。
二、學生飲食衛生習慣注意事項
1、白開水是最好的飲料。一些飲料含有防腐劑、色素等,經常飲用不利于少年兒童的健康。
2、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預防腸道寄生蟲病的傳播。
3、生吃的蔬菜和水果要洗干凈后再吃,以免造成農藥中毒。
4、選擇食品時,要注意食品的生產日期、保質期。
5、盡量少吃或不吃剩飯菜。如果吃剩飯菜,一定要徹底加熱,防止細菌性食物中毒。
6、不吃無衛生保障的生食食品,如生魚片、生荸薺等。
7、不吃無衛生保障的街頭食品。
8、少吃油炸、煙熏、燒烤的食品,這類食品如制作不當會產生有毒物質。
三、學生預防食物中毒
1、飯前便后要洗手。
2、煮熟后放置2小時以上的食品,重新加熱到70℃以上再食用。
3、瓜果洗凈并去除外皮后才食用。
4、不購買來路不明和超過保質期的食品。
5、不購食無食品經營許可和營業執照的小店或路邊攤點上的食品(尤其是這些店、攤上沒有密封包裝的食品)。
6、不吃已確認變質或懷疑可能變質的食品。
7、不吃明知添加了防腐劑或色素而又不能肯定其添加量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
校園食堂篇
學校食堂是預防校園食源性疾病暴發的關鍵場所。學校要落實食品安全校長負責制,按照《GB31654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餐飲服務通用衛生規范》《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范》等要求,強化對學校食堂、校外供餐單位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校外供餐單位要嚴格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消除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隱患。
1.保持食堂清潔衛生。嚴格按照規定對食堂的設備設施、工具用具以及餐盤、筷勺等清洗和消毒,對售飯臺、餐桌椅、水龍頭、門把手等高頻接觸物表面,要定期消毒。保持學校食堂內空氣流通,經常開窗通風。
2.加強人員健康管理。學校食堂從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從業人員應當每年進行健康檢查,取得健康證明后方可上崗工作。認真排查食堂工作人員健康狀況,每天檢測并確認體溫正常、身體健康。
3.注意餐食原料和用水安全。學校餐飲食品及原料、用水應當遵循安全的原則,通過看外表、聞氣味、觸摸食物質感等方式挑選新鮮衛生的食材,防止購進可能被致病微生物和化學物污染,以及過期、變質的食品及原料。不要采購四季豆、鮮黃花菜、野生蘑菇、發芽土豆等高食品安全風險食材。
4.嚴格餐食加工制作過程。食物要完全煮熟煮透,特別是對肉、禽、蛋和水產品等微生物污染風險較高的食物;飲用水要煮開后方可飲用;熟制食品加工時,食品中心溫度應達到70℃,食用在室溫下放置一段時間的熟制食品前,應確認食物未腐敗變質,并徹底加熱;配餐水果要新鮮,并清洗干凈后再食用;接觸生熟食品的工具用具,應分開使用、定位存放、標識清晰。
5.售賣的預包裝食品要符合相關要求。銷售的預包裝食品要通過正規渠道選購,不購買和銷售“三無”食品。采購時,查看食品包裝是否密封完好,包裝上食品標簽的內容是否齊全,并按照產品包裝上標識的條件進行貯存。
校園防控篇
根據近幾年國家食源性疾病監測結果,校園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以微生物性感染和有毒植物中毒為主。
一、校園食品安全主要風險。
1.三明治、肉夾饃、漢堡等冷食類食品因原料污染、交叉污染、儲存不當等原因容易受到致病性微生物的污染,重點防范沙門氏菌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及其腸毒素中毒。
2.米飯和蛋炒飯因加工和儲存不當導致的蠟樣芽胞桿菌感染或及其腸毒素中毒。
3.因人員、器皿、飲用水以及食物交叉污染引起的諾如病毒感染。
4.未燒熟煮透的菜豆引起的皂甙或胰蛋白酶抑制劑中毒。
5.誤食其他校園綠植果實引起的有毒植物中毒。
二、主要預防措施
1.把好“三關”,預防冷食類食品被致病性微生物污染,一是原料關,要到資質合格的正規商場、超市或市場選購食材;二是加工關,需要加熱的食材一定要燒熟煮透,生鮮食材一定要消毒清洗干凈,制作過程中防止交叉污染。三是冷藏關,一次制作的量不要過大,以24小時內吃(售)完為佳,最長不要超過48小時,做好的成品要及時冷藏保存。
2.米飯室溫下放置時間不要超過2個小時,制作蛋炒飯的米飯在冷卻過程中要做好防護,最好不要用隔夜剩米飯制作蛋炒飯。
3.預防諾如病毒感染最重要的措施是注意個人衛生,在制作、售賣、分發食物或餐具過程中注意手衛生,飯前便后要用肥皂和水仔細清洗雙手;做到生熟分開,熟食要完全煮熟。
4.計算好從食物制作、配送到學生進食的時間,全程時間不要過長,食物在脫離安全保護溫度到進食不要超過2個小時。
5.加強校園和家長的宣傳教育,提高對有毒植物中毒危害的認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不采不吃不認識的野生植物。
山東省校園營養健康指導手冊
學齡前兒童膳食指南
本指南適用于2周歲后至滿6周歲前(2-5歲)的學齡前兒童。2-5歲仍處于快速生長發育階段,營養需求較大,所攝入的食物種類和膳食模式已接近成人,但消化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其膳食制備與成人有一定的差異。此時兒童的自主性、好奇心、學習模仿能力增強,學齡前期是形成良好飲食行為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關鍵時期。基于兒童的生理和營養特點及飲食習慣培養規律,結合我省學齡前兒童膳食營養現狀和飲食行為問題,其膳食指南應在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基礎上增加5條核心推薦。
核心推薦:
食物多樣,規律就餐,自主進食,培養健康飲食行為。
每天飲奶,足量飲水,合理選擇零食。
合理烹調,少調料少油炸。
參與食物選擇與制作,增進對食物的認知和喜愛。
經常戶外活動,定期體格測量,保障健康成長。
推薦一食物多樣,規律就餐,自主進食,培養健康飲食行為。
1.學齡前兒童的均衡營養應由多種食物構成的平衡膳食提供,規律就餐是兒童獲得全面充足的食物攝入、促進消化吸收和建立健康飲食行為的保障。
2.隨著兒童自我意識、模仿能力和好奇心增強,容易出現挑食、偏食和進食不專注,需要引導兒童有規律地自主、專心進餐,保持每天三次正餐和兩次加餐,盡量固定進餐時間和座位,營造溫馨進餐環境。
實踐指導1 合理膳食及餐次安排
建議學齡前兒童平均每天食物種類數達到12種以上,每周達到25種以上,烹調油和調味品不計算在內。為了讓兒童膳食更加豐富,推薦以下幾種方法:①選擇小份量食物;②與家人共餐;③同類食物互換;④葷素搭配;⑤根據季節更換和搭配食物;⑥變換烹調方式。
應每天安排早、中、晚三次正餐,上、下午各一次加餐,若晚餐較早時,可在睡前2小時安排一次加餐。加餐以奶類、水果為主,配以少量松軟面點,盡量不選擇油炸、膨化食品、甜點及含糖飲料。
實踐指導2 培養專注進食和自主進食
倡導學齡前兒童專注進食,鼓勵和指導兒童自主進食,這對培養兒童良好的飲食習慣和健康成長至關重要。進餐時應注意:①盡量定時定位就餐;②避免進餐同時有其他活動;③吃飯細嚼慢咽,但不拖延;④讓兒童自己使用筷子、匙進食。
實踐指導3 避免挑食、偏食及過量進食
由于學齡前兒童自主性的萌發,會對食物表現出不同的興趣和喜好,可能出現一時性偏食和挑食,應給予重視和引導,具體方法如下:①鼓勵兒童選擇多種多樣的食物,及時提醒和糾正兒童挑食、偏食或過量進食的不健康行為②家長應與孩子一起進餐,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培養兒童健康的飲食行為。③對于兒童不喜歡吃的食物,可通過鼓勵兒童反復嘗試并及時表揚、變換烹調方式、改變食物形式或質地、食物份量以及更新盛放容器等方法加以改善。④避免兒童過度進食,讓兒童養成專注進餐、自主進食和適量進食的健康飲食行為。⑤家庭和托幼機構為兒童制定相對固定的進餐計劃,營造整潔溫馨的進餐環境。
推薦二每天飲奶,足量飲水,合理選擇零食。
1.奶類是優質蛋白質和鈣的最佳食物來源,應鼓勵兒童每天飲奶。
2.2-5歲兒童新陳代謝旺盛、活動量大、出汗較多,需要及時補充水分。
3.零食作為學齡前兒童全天營養的補充,應與加餐相結合,以不影響正餐為前提。
4.多選營養素密度高的食物如奶類、水果、蛋類和堅果等作為零食,不宜選擇高鹽、高脂、高糖食品及含糖飲料。
實踐指導1 培養飲奶習慣
建議學齡前兒童每天飲奶,每日飲奶量為350-500ml或相當量的奶制品,以滿足鈣、優質蛋白等營養需求。推薦選擇液態奶、酸奶、奶酪等無添加糖的奶制品,限制乳飲料、奶油攝入。家長應以身作則常飲奶,鼓勵和督促兒童每日飲奶,從小養成天天飲奶的好習慣。
若兒童因乳糖不耐受或繼發乳糖不耐受,空腹飲奶后出現腸胃不適(如腹脹、腹瀉、腹痛等癥狀),可采取以下方法加以改善:①飲奶前或同時進食固體食物如主食;②少量多次飲奶;③選擇酸奶、奶酪等發酵乳制品;④選用無乳糖奶或飲奶時加用乳糖酶。
實踐指導2 首選白開水、控制含糖飲料
建議學齡前兒童每天水的總攝入量為(含飲水和湯、奶等)1300-1600ml,其中飲水量為600-800ml,并以飲白開水為佳,少量多次飲用。
過量攝入添加糖會對兒童的健康造成危害,增加患肥胖、齲齒等疾病的風險。含糖飲料(如可樂、果汁飲料等)是添加糖的主要來源,建議學齡前兒童不喝含糖飲料,首選白開水,更不能用含糖飲料替代白開水。家長應以身作則,不喝含糖飲料。
實踐指導3 合理選擇零食
建議學齡前兒童的零食盡可能與加餐相結合,零食量不宜多,應不影響正餐食欲。吃前洗手,吃完漱口,睡前30分鐘內不吃零食。選擇零食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優選奶制品、水果、蔬菜和堅果;②少吃高鹽、高糖、高脂及可能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如膨化食品、油炸食品、糖果甜點、冰淇凌等;③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④零食應新鮮衛生、易消化;⑤要特別注意兒童的進食安全,避免食用整粒豆類、堅果,防止食物嗆入氣管發生意外。
推薦三合理烹調,少調料少油炸。
1.從小培養兒童淡口味有助于形成終身的健康飲食行為,烹調兒童膳食時應控制鹽和糖的用量,不加味精、雞精及辛辣料等調味品,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讓兒童品嘗和接納食物的自然味道。
2.建議多采用蒸、煮、燉,少用煎、炒的方式加工烹調食物,有利于兒童食物消化吸收、控制能量攝入過多以及淡口味的培養。
實踐指導 從小培養淡口味
建議烹調學齡前兒童膳食時,以淡口味為宜,盡量少放鹽和糖,少用含鹽量較高的醬油、豆豉、耗油、咸味湯汁及醬料等。不應過咸、油膩和辛辣,盡可能少用或不用味精、雞精、色素、糖精等調味品。可選擇天然、新鮮香料(如蔥、蒜、洋蔥、香草等)和新鮮蔬果汁(如番茄汁、檸檬、南瓜汁、菠菜汁等)調味。建議每日食鹽攝入量:2-3歲<2g,4-5歲<3g。學齡前兒童膳食多采用蒸煮、燉、煨等烹調方式,少用油炸、燒烤、煎等方式。
推薦四參與食物選擇與制作,增進對食物的認知和喜愛。
1.學齡前期是培養健康飲食行為和建立基本營養健康意識的重要階段。家庭和托幼機構應定期開展食育活動,為兒童提供更多接觸、觀察和認識食物的機會。
2.在保證安全前提下鼓勵兒童參與食物選擇和烹調加工過程,增進對食物的認知和喜愛,培養尊重和愛惜食物的意識。
實踐指導 培養認知食物與喜愛食物
應盡可能為兒童創造更多認識和感受食物的機會,建議組織兒童參加各種參觀體驗活動,如去農田認識農作物,觀察家里和幼兒園內種植的蔬菜、水果的生長過程,聆聽關于蔬菜和水果的營養故事等。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選購食物,并讓孩子參與力所能及的食物加工活動(如擇菜等),增加其對食物的接受度,增進親子關系。
推薦五經常戶外活動,定期體格測量,保障健康成長。
1.積極規律的身體活動,較少的久坐及視屏時間和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學齡前兒童的生長發育和預防超重肥胖、慢性病及近視。
2.應鼓勵學齡前兒童經常參加戶外活動,每天至少120分鐘,家庭、托幼機構和社區為兒童創建身體活動的支持環境。
3.減少久坐行為和視屏時間,每次久坐時間不超過1小時,每天累計視屏時間不超過1小時且越少越好。
4.保證兒童充足睡眠,推薦每天總睡眠時間10-13小時,其中包括1-2小時午睡時間。
5.應定期監測兒童身高、體重等體格指標,及時發現和糾正兒童營養健康問題,避免營養不良和超重肥胖,保障兒童健康成長。
實踐指導1 鼓勵積極規律的身體活動
建議每天身體活動總時間應達到180分鐘,其中中等及以上強度的身體活動時間累計不少于60分鐘。應鼓勵學齡前兒童經常參加戶外活動,每天至少120分鐘。應鼓勵兒童積極玩游戲,建議每天結合日常生活多做運動如公園玩耍、散步、爬樓梯、收拾玩具等;適量做較高強度的運動和戶外活動,包括:有氧運動(騎小自行車、輪滑、跳繩、快跑、游泳)、伸展運動、肌肉強化運動(攀架、健身球)、團體運動(跳舞、小型球類游戲)。家庭和托幼機構應定期組織運動會或親子游戲。
實踐指導2 限制久坐行為和視屏活動
學齡前兒童久坐時間和視屏時間過長均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建議學齡前兒童減少久坐行為和視屏時間,每次久坐時間不超過1小時,每天累計視屏時問不超過1小時,且越少越好。家長應以身作則,減少久坐和視屏時間。
實踐指導3 定期體格測量
建議學齡前兒童每半年測量一次身高和體重,及時了解學齡前兒童生長發育水平的動態變化,依據兒童生長發育標準判斷其營養狀況,并根據兒童體格指標變化及時調整膳食和運動。
學齡兒童膳食指南
學齡兒童是指從6周歲到18周歲的未成年人,基本上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階段,也是建立健康理念和形成健康飲食行為的關鍵時期。學齡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對能量和營養素的需要量相對較高。全面、充足的營養是學齡兒童正常生長發育,乃至一生健康的物質保障,因此,更加需要注重合理膳食。
1.家庭要營造輕松愉悅的就餐氛圍,不在就餐時指責或批評孩子,引導孩子遵循文明的就餐行為。
2.家長或養護人應學習并將營養健康知識、特別是合理膳食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同時注重家長或養護人言傳身教,從言語和行為上起到模范帶頭作用。
3.三餐要規律、定時定量、食物多樣化、清淡飲食,并保證15-20分鐘的就餐時間。
4.常吃魚蝦貝類,尤其是深海魚類,有助于維持大腦正常運轉,提高思維能力和記憶力。
5.零食選擇新鮮水果、奶制品、堅果等營養豐富的食物。零食的進食時間應選擇在兩餐之間,最好間隔在1小時以上,睡前半小時最好不吃零食。零食不能影響正餐,更不能代替正餐。
6.就餐或吃零食時,不看電視或玩手機等視屏設備。
7.學齡兒童每天應攝入300ml及以上的液體奶或相當量的奶制品。喝奶的時間一般不做要求,任何時間都可以。
300ml液態奶=30克奶酪=300ml酸奶=37.5克奶粉
8.學齡兒童每天應少量多次、足量飲用清潔衛生的白開水。
在溫和氣候下,輕身體活動水平的6歲兒童每天飲水800ml,7-10歲每天飲水1000ml;11-13歲男生每天飲水1300ml,女生1100ml;14-17歲男生每天飲水1400ml,女生1200ml。在天氣炎熱、大量運動或出汗較多時應適量增加飲水量。每個課間喝100-200ml水。
9.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更不能用含糖飲料替代水。禁止飲酒。
10.視屏時間控制在時間在2小時內,越少越好。
11.多戶外活動,每天60分鐘以上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課間要活動,避免久坐。
中等強度身體活動:感覺有點累,輕微出汗,心跳和呼吸都加快,可以輕松說話。例如:騎車、慢跑、跳舞、騎馬、打太極拳、練瑜珈等。
高等強度身體活動:感覺很累,全身出了很多汗,呼吸急促,大口喘氣,心跳很快,停止運動才能說話。例如:長跑、踢足球、打網球、跳芭蕾舞、游泳等。
靜態行為:指坐著工作、學習、閱讀、看電視、用電腦、休息等所有靜態行為,不包括睡眠和站立不動的情況.
12.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小學生每天9-12小時、初中生和高中生每天8-10小時。
13.通過合理膳食和充足身體活動保持體重的適宜增長,不盲目節食,不偏食挑食和暴飲暴食,預防學齡兒童的肥胖和營養不良。
14.定期監測體格發育,每年至少進行1次身高、體重、肺活量及性征發育檢查。
一般人群膳食指南
核心推薦一:食物多樣、合理搭配
1.堅持谷物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
2.每天的膳食應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畜禽魚蛋奶和豆類食物。
3.平均每天攝入12種食物以上,每周25種以上,合理搭配。早餐3-5種,午餐4-6種,晚餐4-5種,零食1-2種。平均每天至少攝入谷薯雜豆類3種、蔬果類4種、畜禽魚蛋3種、奶豆堅果2種。
4.每天攝入谷物食物200-300g,其中包含全谷物和雜豆類50-150g;薯類50-100g。
表1建議攝入的主要食物種類數(單位:種)
食物類別 | 平時每天攝入的 種類數 | 每周至少攝入的種類數 |
谷類、薯類、雜豆類 | 3 | 5 |
蔬菜、水果 | 4 | 10 |
畜、禽、魚、蛋 | 3 | 5 |
奶、大豆、堅果 | 2 | 5 |
合計 | 12 | 25 |
怎么樣做到食物多樣呢?小份量多幾樣,選小份可以吃到品種更多營養素來源更加豐富的食物;同類食物常變換,例如主食可以在米飯、面條、小米粥、全麥饅頭、雜糧飯間互換,紅薯和馬鈴薯互換。豬肉與雞肉、鴨肉、牛肉及羊肉等互換。魚和蝦、蟹、貝等水產品互換。牛奶與奶酪、酸奶、羊奶等互換;不同食物巧搭配,粗細搭配,葷素搭配,深淺搭配。
核心推薦二:吃動平衡、健康體重
1.各年齡段人群都應天天進行身體活動,保持健康體重。
2.食不過量,保持能量平衡。
3.堅持日常身體活動,每周至少進行5天中等強度身體活動,累計150分鐘以上;主動身體活動最好每天6000步。
4.鼓勵適當進行高強度有氧運動,加強抗阻運動,每周2-3天。
5.減少久坐時間,每小時起來動一動。
6.健康成年人(18-64歲)的BMI應在18.5-23.9kg/m2,從降低死亡率考慮,65歲以上老年人適宜體重和BMI應略高(20-26.9kg/m2)。
核心推薦三:多吃蔬果、奶類、全谷、大豆
1.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奶制品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2.餐餐有蔬菜,保證每天攝入不少于300g的新鮮蔬菜,深色蔬菜應占二分之一。深色蔬菜是指深綠色、紅色、橘紅色和紫紅色蔬菜。深綠色蔬菜:菠菜、油菜等;橘紅色:西紅柿、胡蘿卜、南瓜、紅辣椒等;紫紅色:紫洋蔥、紅莧菜、紫甘藍等。
3.每天至少攝入蔬菜3-5種,中、晚餐每餐至少2種。
4.天天吃水果,每天攝入水果至少1-2種,保證每天攝入200-350g的新鮮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鮮果。
5.吃各種各樣的奶制品,攝入量相當于每天300ml以上的液態奶,也可以沖調37.5g奶粉,或食用30g奶酪。乳糖不耐受者可以喝酸奶或低乳糖奶,不能用乳飲料代替奶制品。
6.經常吃全谷物,大豆制品,適量吃堅果。大豆及豆制品每天攝入總量相當于25g大豆。堅果每周50-70g,平均每天10g(可食部分)左右,最好選原味。
核心推薦四:適量吃魚、禽、蛋、瘦肉
1.魚、禽、蛋類和瘦肉攝入量要適量,平均每天120-200g。成人每周水產和畜禽肉攝入總量不超過1.1kg,雞蛋不超過7個,最好每餐有肉,每天有蛋。
2.每周最好吃魚2次或300-500g,蛋類300-350g,畜禽肉300-500g。
3.少吃肥肉、煙熏和腌制肉制品及深加工肉制品
4.雞蛋營養豐富,吃雞蛋不棄蛋黃。
核心推薦五:少鹽少油,控糖限酒
1.飲食要清淡,成年人每天攝入食鹽不超過5g(大約有60粒米,酒瓶蓋裝平是4克,小冒尖是5克)。
2.每天烹調油用量25-30g,多選植物油,并經常更換烹調油的種類,少用動物油。
3.添加糖的攝入量每天不超過50g,(白糖50g是一兩,約為25立方厘米,一盒250ml酸奶,碳水化合物含量3%的話,相當于一盒含糖25克),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4.反式脂肪酸每天攝入量不超過2g。
5.兒童青少年、孕婦、乳母以及慢性病患者不應飲酒。成年人如飲酒,一天飲用的酒精量不超過15g。
核心推薦六:規律進餐,足量飲水
合理安排一日三餐,每天吃早餐,早餐的食物應包括谷薯類、新鮮蔬水果類、動物性食物、奶豆堅果等4類食物。合理分配三餐食物量,三餐時間固定。
規律進餐、飲食適度,不暴飲暴食、不偏食挑食、不過度節食。
足量飲水,在溫和氣候條件下,低身體活動水平成人每天7-8杯(1500-1700ml),提倡飲用白開水或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
核心推薦七:會烹會選,會看標簽
學會閱讀食品標簽,合理選擇預包裝食品,按照自身健康需求科學選擇預包裝食品,盡量少選鈉、脂肪或糖含量高的加工食品。
學習烹飪、傳承傳統飲食,享受食物天然美味。
在外就餐,應適量點餐,注意葷素搭配、粗細搭配,選擇少油、少鹽、少糖菜品。
核心推薦八:公筷分餐,杜絕浪費
選擇新鮮衛生的食物,不食用野生動物。
食物制備生熟分開,熟食二次加熱要熱透。
講究衛生,從分餐公筷做起。
珍惜食物,按需備餐,提倡分餐不浪費。
做可持續食物系統發展的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