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工作總結
2024年,市農業農村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省委、市委農村工作會議部署要求,以縣城承載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為抓手,全面實施“興村九大行動”,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取得明顯成效。我市列入中央農辦“三農”工作7個基層聯系點之一。高質量承辦全省農村改革座談推進會、高山農業高質量發展現場推進會、丘陵山區農機化先導區建設暨補短板現場推進會、新型幫扶共同體推進山區海島縣鄉村振興現場會等一批全省性會議。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263元,增長6.3%(指同比,下同),增速全省第5;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21459元,增長11.2%,增速全省第3;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99.2億元,增長3.6%,增速全省第6;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160.5億元、經營性收入113.8億元,分別增長13.4%、16.6%,總收入35萬元以上且經營性收入15萬元以上行政村實現全覆蓋;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小至1.84。
(一)扎實推進穩產保供,農業底盤更加穩固。實施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推動“千斤糧萬元錢”模式擴面提升,小麥面積、產量、單產增速均居全省第2,稻-稻-油模式油菜百畝方畝產全國競賽第1,4種模式入選全省十大冬閑田多熟高產高效種植模式,“周年三熟”種植模式全國推廣。協同推進“多田套合”,將高標準農田納入全生態服務保險“一體化”管護。年產2000噸的農科城數字化植物工廠正式投用。龍港獲批國家級漁港經濟區,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溫州分所掛牌成立,全球最大智能子母網箱綜合體建成投用。
(二)加速發展特色產業,鄉村“土特產”做大做強。全鏈條推進“六個一”產業,預制菜科創園建成投運,雁蕩山鐵皮石斛入選“土特產”精品培育試點,大黃魚產量、產值均居全省第1,成功舉辦首屆中國·溫州早春茶大會,入選省名優“土特產”數量全省第1。10個農業“雙強”先導區初見成效,9個“雙強”項目入選省典型案例。成功舉辦南方(溫州)種業大會,省級奶牛育種重點實驗室通過國家級奶牛生產性能測定實驗室評審。洞頭無網聲波海洋牧場、一鳴全產業鏈等4個案例入選全省智慧農業“百千”工程成果案例。
(三)深入開展“三大行動”,和美鄉村全域提升。持續鞏固提升“三大革命”成果,扎實推進農房改造、管線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動”,洞頭、樂清列入省級試點。深入實施和美鄉村“示范引領、全域整潔”行動,整治風貌落后村400個。37個村入選省第四批未來鄉村創建名單,數量全省第2。點線面結合推進和美鄉村聯建聯創,新建“一縣一帶一片”示范區12個。加強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態村落、民俗風情村落保護利用,累計建設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39個、一般村138個。
(四)積極強化“七大統籌”,城鄉融合提速提質。聚焦強城、興村、融合“三條跑道”,全力打好“提升城鄉七大能力”組合拳,持續完善“135”城鄉融合發展體系,加快推進強城、興村項目和省級試點建設,178個項目納入省級重大項目,項目數和投資額全省第1,遠景蒼南零碳產業基地列全省2個標志性項目之一。“一縣一策”助力山區海島縣高質量發展,平陽調出“山區26縣”,加快構建龍平蒼一體化發展推進機制,持續推進泰順“小縣大城”、文成新區建設。
(五)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強村富民成效凸顯。持續深化農村“三位一體”改革,以農民合作聯合為核心,建設產業聯合體試點單元30個。扎實推進農村“三塊地”改革,永嘉大若巖入選全國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盤活閑置農房3714宗,帶動農民和村集體增收5.1億元。農村產權交易金額23.2億元、溢價率16.9%,農村產權市場建設入選全省農村改革十大典型案例。深化低收入農戶集成幫扶改革,低收入農戶參保“益康保”實現全覆蓋。加快推進小型漁船“三權分置”“拆大建小”等改革試點,全省首例漁船融資租賃協議落地蒼南,積極爭取鰻苗專項捕撈綜合管理改革試點。
(六)持續激活鄉村經營,美麗經濟有效轉化。加快建設“新農小院”、“新農人”社區,2.8萬名現代“新農人”入鄉就業創業,率全省之先探索市域農村職業經理人制度,首批職業經理人對接引進項目134個,吸引研學團隊、外來游客350萬人次,吸納本地村民就業600余人,帶動村集體和村民增收3500余萬元。深入實施點亮鄉村六大“百千”行動,發展賽事經濟、鄉村市集、民宿旅游等新業態,打造“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做深“土特產富”改革文章,吸引鄉村旅游4500萬人次,帶動農產品網絡銷售超百億元。
(七)創新推動鄉村治理,基層基礎不斷夯實。落實“三個基層”要求,扎實開展“三清一促”專項行動,化解問題債務7.61億元,減少年利息支出2022萬元,通過規范村級合同增收9972萬元,通過清理村級工程挽回損失2005萬元,有效破解“小村大債”難題。聚焦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整治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等,因地制宜創新鄉村建設“十不十宜”建設導則,清理整合各級擂臺評比、督察晾曬活動,讓基層干部輕裝上陣。推進鄉村“共享社·幸福里”擴面提質,打造鄰里食堂、健康診室等“七優享”場景。樂清打造農村鄰里食堂做法得到農業農村部韓俊部長批示肯定。
(八)全力抓好除險保安,本質安全鞏固提升。開展“三無”船舶大起底大整治,整治“三無”船舶1.38萬艘;推進老舊漁船更新改造,完成漁船更新改造187艘;實施“千船演練、萬船培訓”行動,舉辦首期“漁二代”培訓班;成功承辦“亮劍”2024年全國海洋伏季休漁專項執法行動啟動儀式。扎實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建成省級標準化收儲中心12個、區域性收儲中心30個。推進小型生豬屠宰點關停并轉,關停小型生豬屠宰點15家,數量全省最多。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機安全、農家樂安全、農村沼氣安全、動植物疫病防控等風險防范能力不斷提升。
(九)有效統籌政策資源,保障機制持續優化。健全“大三農”“8+1”支農政策體系,完善農業農村新動能等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積極向上對接爭取各類項目、資金,全市累計爭取上級資金16億元,占全省11.9%。謀劃農業農村超長期國債儲備項目239個、投資額296.9億元,占全省1/4,數量、金額均居全省首位;爭取農業農村領域地方政府專項債項目26個、占全省30%,資金38.9億元、占全省45.5%。爭取超長期國債農機報廢更新資金717萬,占全省14.3%,全省最多。
二、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是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的謀劃之年。我市“三農”工作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市委決策部署,聚焦以“千萬工程”牽引縮小“三大差距”主題主線,做深做實強城、興村、融合三篇文章,全力抓好十大重點工作,加快打造鄉村全面振興市域樣板。
(一)聚焦一個主題,即以“千萬工程”牽引縮小“三大差距”。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縮小“三大差距”的重要論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圍繞省委“一個首要任務、三個主攻方向、兩個根本”,持續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加快縮小“三大差距”,促進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市域樣板。
(二)找準三條跑道。一是“強城”提能。依托“強城行動”,全力推進經開區、特色小鎮、物流樞紐、山海協作“飛地”等高能級平臺建設,全面激發山區海島縣內生發展動力,增強縣城空間、人口、經濟等綜合承載能力,推動更高水平均衡協調發展。二是“興村”提質。深入實施“興村行動”,加快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全鏈條推進“土特產富”,建設提升“一縣一帶一片”,推動現代“新農人”入鄉激活鄉村經營,全維度深化農村“三位一體”、農村“三塊地”、低收入農戶集成幫扶等改革,讓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三是“融合”提效。加快推進城鄉空間重構優化,完善“縣城+中心鎮+中心村”城鄉融合發展體系,健全要素雙向流動、平等交換體制機制,推進基礎設施補短提升、循環暢通,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可及、優質共享,推動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
(三)聚力十大重點
一是聚力重點指標爭先進位。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推進指標走前列、考核爭優秀、再奪“神農鼎”。力爭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長3.8%以上,農民收入增長6%以上,低收入農戶收入增長10%以上,城鄉收入倍差縮小到1.83以內,爭取省級以上的項目、政策、資金占全省份額的10%以上。圍繞爭先進位的要求謀劃好農業農村現代化“十五五”規劃目標、載體、項目、舉措等。
二是聚力糧食生產穩步提升。在穩定糧食生產面積的基礎上,深入實施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推動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融合集成,集中打造一批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的糧油高產高效片區,扎實推進“多田套合”農用地布局優化,健全秸稈收、儲、運、用全鏈條管控機制,進一步推進海水稻種植試點,確保糧食播種面積170萬畝以上、產量13.9億斤以上。
三是聚力鄉村“土特產富”全鏈發展。做大做強“六個一”產業,大力發展“一縣一特、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健全農業農村項目“三庫三清單”,發揮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漁港經濟區、現代農業園區、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省級平臺輻射帶動效應,建好用好預制菜科創園等平臺,推動生產、加工、銷售、流通、金融等全鏈條貫通,健全聯農帶農富農機制,引導農民以分紅、股權等方式共享“土特產”發展收益。
四是聚力農業“雙強”先導區先行示范。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深入實施現代種業“5655”工程和農機化發展補短板行動,大力支持發展設施農業、數字農業、品牌農業,加快建設產業集聚、項目集中、技術集成、功能集合、要素集約的農業“雙強”先導區,謀劃建設農業產業科技城。
五是聚力“一縣一帶一片”組團發展。積極開展“三大行動”,推動和美鄉村片區化、組團式、帶狀型發展,建設提升“一縣一帶一片”,持續推進“每季一百”風貌落后村整治,新建“一縣一帶一片”示范區12個,再整治風貌落后村400個,把鄉村“十不十宜”建設導則、“一縣一帶一片”打造成為典型案例。
六是聚力深化農村改革促農增收。堅持以聯合合作為核心,加快建設農村“三位一體”改革產業聯合體試點單元。健全強村公司、“飛地”抱團、片區組團等強村富民發展機制,穩步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持續探索農村閑置宅基地和農房“雙激活”新路徑,健全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體系,多渠道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縱深推進低收入農戶集成幫扶改革,落實落細共富工坊、折股量化等舉措,推動農民收入增長明顯快于城鎮居民。
七是聚力現代“新農人”激活鄉村運營。圍繞鄉村“土特產”布局引育現代“新農人”,支持建設“新農人”社區、“浙農英才”工作站和鄉村工匠工作室,深入開展點亮鄉村六大“百千”行動,完善鄉村運營機制,打造農村職業經理人“興村”場景,總結一批“O+EPC”村莊經營新模式,推動青年返鄉入鄉、“新農人”創業創新,實現人才與鄉村雙向奔赴。
八是聚力鄉村治理浸潤文明鄉風。抓牢韓俊部長批示肯定樂清農村鄰里食堂做法的契機,對接爭取農村養老助殘等公共服務典型,創新鄉村移風易俗抓手載體,宣傳推介農村移風易俗典型做法經驗。開展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梯隊培育,講好鄉村振興“村里故事”。
九是聚力漁船安全管理守牢底線。堅持視線內船舶和視線外船舶“兩手抓”、漁船隱患排查和漁民素質提升“兩手抓”,重點抓好“船老大”隊伍和駕駛艙管理調度,加強漁船合作社規范管理,嚴厲打擊“三無”船舶。深入推進海上“千萬工程”,完善“海上斑馬線”精密智控機制,持續推進漁船“兩新”改造,提升漁船本質安全水平。全力抓好農產品質量、農機作業、農村沼氣、農家樂民宿、動植物防疫、信訪輿情等安全工作,落實落細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舉措。
十是聚力城鄉融合發展能級躍升。謀劃實施新一批“強村”“興村”重大建設和改革項目,加快推進省級試點,持續提升城鄉經濟發展平臺就業吸納能力和鄉村公共服務承載力,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在鄉農民就近就業、農民就地享受一體化均等化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