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推進現代高效漁業建設的意見(揚府辦發〔2009〕147號)

   2011-03-05 256
核心提示: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有關部門:  水產業是我市傳統產業和特色產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市各地通過優化發展環境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有關部門:

  水產業是我市傳統產業和特色產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市各地通過優化發展環境,培育市場主體,發揮資源優勢,調整品種結構,依靠科技進步,加強依法管理等措施,推動水產業加快發展,實現了從以捕撈為主向以養殖為主的轉變,從粗放經營向集約化精養的轉變,從只養常規水產品種向特種水產與常規水產共同發展的轉變,水產業保持了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好勢頭。2008年,全市水產養殖面積發展到111萬畝,水產品產量增加到37.3萬噸;漁業產值66.7億元,占全市農業產值的29%;農民來自漁業的純收入增加到580元,寶應、高郵兩地,農民來自漁業的純收入在1000元以上。水產業已成為里下河地區和沿湖地區的主導產業、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為進一步提高全市水產業發展質態和效益,現就今后一段時期高效漁業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水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今后一段時期我市現代高效漁業建設的指導思想是:以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市場為導向, 以增收為目標,把本地優勢與市場需求有機結合,傳統經驗與先進科技有機結合,分戶生產與規模經營有機結合,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增加基礎投入,強化漁業管理,大力發展特種水產養殖、水產品加工業和休閑漁業,提高漁業技術裝備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把揚州漁業建設成為優質生態安全高效外向的富民產業,在國內外市場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自然與社會、物質與文化協調的和諧產業,實現水產大市向水產強市的轉變,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今后五年我市漁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1、漁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到2010年,全市水產養殖面積發展到114萬畝,啟動連片池塘標準化改造工程;到2014年,全市水產養殖面積發展到120萬畝,比2008年擴大9萬畝,產量40萬噸。對漁業產業基地的供電、交通和進排水系等基礎設施全面進行標準化改造,達到高產穩產安全的要求。

  2、漁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升級。到2010年,全市特種水產養殖面積97萬畝,產量12.5萬噸,產值48億元;到2014年,全市特種水產養殖面積102萬畝,占養殖面積的85%,產量15萬噸,比2008年增加5萬噸,產值56億元,占漁業總產值的70%;水產品加工量5萬噸,加工產值12億元;水產品流通業實現增加值10億元,為漁服務業產值10億元,休閑漁業產值5億元。

  3、漁業效益進一步提高。到2010年,全市漁業產值70億元,漁業增加值26億元,農民人均來自漁業的純收入提高到600元;到2014年,全市漁業產值80億元,比2008年增加1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2%;漁業增加值30億元;涉漁產值25億元,比2008年翻一番;農民人均來自漁業的純收入提高到650元。

  二、調整產業布局,打造區域特色漁業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市水產業初步形成了區域明顯的產業布局。各地要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我市水域環境資源特點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堅持科學發展的原則,制訂水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水產業跨越發展的目標,理清水產業轉型發展的工作思路和建設重點,力爭通過五年的發展,實現全市水產業發展區域特色、產業優勢、經濟效益同步增強。一是做強河蟹產業。養殖總面積穩定在50萬畝,優質品牌蟹占60%以上。在沿湖地區發展25萬畝生態養蟹,年產"寶應湖"、"高郵湖"等品牌"湖蟹"1.5萬噸,"湖蝦(青蝦)"0.2萬噸;在寶應、高郵東蕩地區推廣25萬畝健康養蟹,年產"三品"優質蟹1-1.5萬噸,青蝦0.4-0.5萬噸。二是做大羅氏沼蝦產業。在高郵東蕩地區和江都里下河地區發展羅氏沼蝦規模養殖25萬畝,混養青蝦10萬畝,年產羅氏沼蝦8萬噸。三是提升中華鱉產業。在沿湖地區發展生態魚鱉混養6萬畝,仿野生甲魚0.5萬噸;在寶應、高郵東蕩地區發展生態魚鱉混養6萬畝,生產生態甲魚0.5萬噸。四是開發龍蝦(克氏原螯蝦)產業。在沿湖地區發展10-20萬畝淺水湖蕩龍蝦混養,在里下河地區發展10萬畝退田還漁水面龍蝦主養,年產龍蝦2萬噸。五是開發長江特色水產品產業。在沿江地區發展"江魚"、"江蝦" 和"江蟹"養殖,并利用江水開展優質水產品暫養,建立里下河水產品的"加工提質"基地。六是開發地方特色品種。要在里下河常規魚養殖池塘全面推廣套養黃鱔、黃顙、泥鰍、虎頭鯊、黑魚、鱖魚等"六小品種"的生態養殖技術,河蟹池套養鱖魚、翹咀紅鲌、花魚骨等地方特色品種,年產"六小品種"等地方特色魚類1萬噸。七是拓展休閑漁業。利用我市沿江經濟發達,臨近長三角城市群的優勢,將沿江地區原有的養魚水面,轉變為垂釣水面,完善交通、餐飲、旅游觀光和其他娛樂設施,發展以垂釣、觀賞魚養殖、水產餐飲及旅游觀光為一體的休閑漁業。

  三、大力實施科技興漁,打造現代生態漁業

  現代漁業是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漁業,是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技術裝備武裝的漁業。推進現代高效漁業建設,必須實施科技興漁戰略。一是加大水產優良品種推廣力度。各地要抓好水產原(良)種場建設,嚴格按照國家和省制訂的標準引進和選育水產原(良)種,將水產新品種的引進試養納入當地科技三項資金的扶持范圍,并安排一定數量的財政資金扶持水產原良種場建設,支持主要養殖品種的親本更新。二是加快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普及速度。加速推廣80:20池塘生態養魚、生態種草養魚養蝦、種草放螺套魚混蝦健康養蟹和菱角塘仿生態養鱉等生態健康技術,努力降低各類漁用藥物的使用,改善水產品風味和質量安全水平。三是加大漁業標準化實施進度。漁業標準化是水產品質量安全的基本保障,是漁業現代化的基本特征。各地要切實抓好有關漁業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的推廣實施,充分發揮里下河、高寶邵伯湖區水產業的規模優勢和生態優勢,規劃建設一批無公害、綠色和有機水產品標準化示范基地,推進全市漁業標準化進程。要加大對生產基地生態環境和生產過程的監管,建立水產動物疫病檢疫和測報制度,完善生產檔案管理,對基地的周圍環境、養殖水域、漁藥使用、飼料投喂等實施全過程監控,嚴格按標準組織生產,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可靠。

  四、深化經營體制改革,加快品牌漁業建設

  發展品牌漁業是提高我市水產品知名度,擴大市場覆蓋面,增強水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措施。一是抓好現代漁業載體建設。專業合作社突出了漁(農)民的主體地位和經濟利益,適應了中國漁(農)業以家庭為主的經營特色,是中國現代漁(農)業建設的基本載體和基本組織形式。各地要堅持漁民自愿和"民辦、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原則,指導水產專業合作社開展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并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引導合作社開展工商登記,實行規范化經營管理,引漁民投資,為漁民服務;扶持有條件的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農產品加工和流通業,延長漁業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二是抓好水產品批發市場改造與建設。水產品是鮮活消費品,風味決定價格,時間決定效益。高度市場化是水產業的產業特色和發展前提。里下河和沿湖地區縣(市、區)黨委、政府要抓住我市交通大發展的機遇,將產地水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與改造納入當地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引導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水產品經紀人參與水產品批發市場建設,改善市場基礎設施條件和交通通訊條件,提高市場交易規模,拓展市場服務功能,進一步擴大我市水產業市場輻射范圍。三是積極培育龍頭企業。要按照企業化運作、市場化經營、品牌化管理的思路,培育壯大一批有生產規模、有市場信譽、有帶動能力的水產品龍頭企業,適應超市、專賣店或專柜銷售等現代營銷方式和現代家庭消費方式的轉變,積極發展蝦蟹產品加工業,加快適銷對路的小包裝、速凍加工水產品開發,提高水產品質量和附加值,進一步開拓消費市場。四是加大水產品品牌營銷力度。以重點規模企業為龍頭,組建一批組織化程度高、服務功能全、帶動能力強的水產專業協會,引導水產品加工企業和行業協會整合品牌,共用一個商標,同創一個品牌。要樹立現代市場營銷意識,改進水產品包裝,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借助各種現代傳媒和展銷會、博覽會等,大力宣傳推介我市名特優水產品,提高我市水產業知名度,做大做響我市水產品牌。

  五、拓展漁業社會功能,發展休閑觀光漁業

  我市休閑漁業歷史淵源悠久,文化內涵豐富,群眾基礎廣泛。我市既是魚米之鄉,又是旅游名城,發展休閑漁業得天獨厚。各地要抓住長三角經濟快速崛起和我市城鄉交通大格局日趨完善的機遇,把發展休閑漁業作為發展高效農業新的增長點來抓。一是要統籌規劃。把休閑漁業納入城鄉統籌發展規劃,把現代漁業示范區與發展現代旅游業結合,使休閑漁業成為城鄉居民休閑娛樂、青少年科普實習的重要基地。二是要完善設施。要充分利用我市目前已具備的生態漁業自然生態環境景觀條件,完善休閑娛樂設施,完善交通通訊設施,配套建設一批旅游服務設施。三是要開發產品。各地旅游部門與漁業主管部門要通力合作,充分挖掘漁業的生態、文化功能,整合漁業生產要素、漁業文化、湖光山色資源,開發一批能集中展示現代漁業生產、漁業文化、民俗風情、現代漁業知識、江湖風光、休閑娛樂為主要內容的新型旅游產品。近郊休閑漁業以垂釣、餐飲、休閑為主;山區水庫休閑漁業以垂釣和水上游樂為主,加強對休閑漁業安全、衛生和服務的標準化管理,促使休閑漁業上檔次、上水平。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引導休閑漁業企業組建行業協會,按照"環境優美、服務規范、安全達標、配套齊全"的要求提升休閑漁業水平,加強行業自律,把我市休閑漁業培育成為旅游行業的新興產業、朝陽產業。

  六、加強行政執法管理,建設平安法制漁業

  各地要認真貫徹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國務院《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和《江蘇省漁業管理條例》、《江蘇省水產種苗管理辦法》,認真落實市政府下發的《揚州市實施水域灘涂養殖證制度的意見》和《揚州市水域灘涂養殖功能規劃》,全面實施水產苗種生產、漁藥生產經營、漁業捕撈許可和養殖證制度,加強漁業行業管理和漁政執法。做好全市水域灘涂養殖規劃的細化工作,以《規劃》引導水產養殖業科學發展,依法檢查管理水產養殖生產、漁業投入品生產經營、漁業捕撈活動和漁業標準化與水產品質量安全狀況,嚴厲打擊在水產養殖過程中非法使用違禁藥物與飼料添加劑和電、毒、炸、偷等漁業違法犯罪行為,切實維護漁業生產秩序,維護漁業生產者合法權益,維護水產品消費安全。各地要按照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作出的"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加大增殖放流力度"的要求,切實抓好水產增殖放流工作,對苗種選擇、質量保證、放流活動、監督管理和效果評價等實施規范管理,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增殖放流活動,開創水生生物資源養護事業發展新局面。要堅決執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水產部門要切實負起責任,周密部署漁業安全生產工作,公安和地方海事部門要積極配合;漁業船檢機構要加強漁船和船用產品檢驗,加大低質漁船專項治理、漁船報廢和"三無"漁船清整力度,實施嚴格的漁船強制報廢制度,嚴查"三證不齊"的漁船,有效預防重大安全事故發生。要建立漁業安全生產緊急防范預案,以提高災害和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要根據國務院有關文件精神,對漁政漁港管理機構要清理隊伍,精干人員,依照公務員管理,人員經費及辦案經費要列入財政預算;要增加投入,配備必要的設備,保證執法辦案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七、切實加強組織領導,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

  水產業作為我市農業的優勢特色產業,各級黨委和政府應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和城市居民食物消費結構轉變的要求,像重視種植業一樣重視水產業開發,像重視農田水利一樣重視漁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利部門要將連片漁業基地的水利工程(防洪圩堤、排灌設施等)建設列入年度水利工程計劃和"十二五"水利規劃,提高漁業抵御臺風和特大洪澇災害的能力。各級財政也要加大水產養殖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將水產業良種繁育體系建設與漁區道路、排灌水系、輸電線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納入財政扶持范圍。各地農業主管部門要在省、市高效設施農業項目中,對連片高效漁業基地的道路、橋梁和排灌水系等基礎設施優先立項。我市里下河地區和沿湖地區是宜漁地區,為全省三大重點水產重點區域之一。各地要在保護基本農田、保證農民利益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轉機制,大力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促進里下河地區低洼土地優先流向水產業,優先發展高效漁業,促進土地的有效流轉和高效利用。要進一步深化漁業服務體系改革。要適應現代交通和通訊的發展特點,建立以縣水產站為主體,縣內水產區域性站或重點鄉鎮水產站為紐帶,精干高效的漁業服務體系。積極推進漁業服務體系市場化改革,引導水產養殖大戶、水產品經紀人、漁用物資經營戶和漁業專業合作社及漁業專業協會參與漁業社會化服務,寓服務于經營之中,將漁業技術服務、流通服務與漁業信息服務、物資服務、勞務服務結合起來,將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統一起來,形成產業化的漁業服務體系,使水產生產者能從加工和流通增值中獲得更多的利潤分配,促進漁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〇〇九年十月二十一日

 



 
地區: 江蘇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