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呂梁市人民政府關于切實加快蔬菜產業發展的意見(呂政發[2010]48號)

   2011-04-29 405
核心提示: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直有關單位:  為進一步促進蔬菜生產,保障蔬菜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消費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直有關單位:
 
  為進一步促進蔬菜生產,保障蔬菜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要,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新農村建設,根據國務院常務會議關于進一步促進蔬菜生產的政策措施、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和《山西省設施蔬菜百萬棚行動計劃實施意見》精神,現就加快我市蔬菜產業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蔬菜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蔬菜生產,大力推進以設施蔬菜為重點的蔬菜產業開發,有效緩解了蔬菜市場供需矛盾,對保障城鄉蔬菜供應、穩定市場價格起到了重要作用,蔬菜產業已成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亮點。但是,由于我市近郊蔬菜基地面積不斷減少,蔬菜品種結構不合理,特別是設施蔬菜面積較小,淡季蔬菜自給能力嚴重不足,加之隨著我市城鄉人口的不斷積聚,蔬菜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加快蔬菜產業發展,是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和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是豐富城鄉居民“菜籃子”、穩定市場菜價、保障蔬菜質量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因此,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深刻認識加快蔬菜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切實強化“菜籃子"行政首長負責制,堅持把蔬菜產業開發作為關系民生的一件大事來抓,進一步明確發展思路,采取切實有效措施,促進蔬菜產業快速發展。
 
  二、進一步明確發展思路和目標任務
 
  l、發展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滿足城鄉市場供應、穩定蔬菜價格和促進農民增收為目的,以發展設施蔬菜和有機、綠色、無公害蔬菜為重點,優化區域布局,集成配套技術,推廣集約化育苗與商品化處理,突出設施蔬菜規劃小區和標準園建設,提升物質技術裝備水平,推進設施蔬菜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和產業化經營,努力提高全市蔬菜市場均衡供應水平和質量安全水平,促進蔬菜產業跨越式發展。
 
  2、目標任務。從2010年到“十二五”期末,全市蔬菜面積穩定在45萬畝,設施蔬菜面積達到10萬畝,其中新增設施蔬菜5萬畝;建設蔬菜標準園l5個以上,集約化育苗面積5萬畝,達到設施蔬菜面積的50%以上;全市蔬菜總產量達到120萬噸,農民人均蔬菜純收入達到500元。完成600名蔬菜園藝工的鑒定。
 
  3、工作重點。一是突出基地建設。要以日光溫室、移動大棚為主,中小拱棚為輔,積極發展工廠化、營養盤育苗,優先發展高效益的設施蔬菜生產;以保障城市、工礦區和集鎮蔬菜供應為主,加快推進城郊、公路、鐵路沿線周邊地區蔬菜基地建設;以培育退耕還林區后續產業為重點,積極扶持退耕戶發展設施蔬菜,使之與退耕還林、扶貧開發、現代農業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二是突出質量安全。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蔬菜品種,加強蔬菜投入品及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建立健全蔬菜生產質量安全體系,大力推行有機綠色無公害生產技術,逐步實現超市農產品經營品牌化、無害化。三是突出龍頭帶動。積極培育食用菌、醬菜加工、果蔬加工等龍頭企業建設,大力發展蔬菜專業合作社,努力提高蔬菜產業的組織化程度。
 
  三、調整優化蔬菜產業區域布局
 
  1、加快蔬菜生產基地建設。根據全省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全市重點規劃建設平川四縣(市)城郊型基地、離臨柳礦區基地和食用菌三大蔬菜基地,使蔬菜基地面積由現有的15萬畝發展到2015年的20萬畝。一是平川四縣(市)城郊型基地。到2015年基地面積發展到l 0萬畝,其中文水縣3.5萬畝,汾陽和孝義市各2.5萬畝,交城縣1.5萬畝。要求井灌區以發展春提早大棚蔬菜和冬春茬日光溫室反季節栽培為主;井河雙灌區以發展麥茬復播茄果類、蔥蒜類、葉菜類為主,積極推廣無公害生產技術。二是離臨柳礦區蔬菜基地。到20 1 5年基地面積發展到1 0萬畝,其中臨縣5.5萬畝,離石區、柳林縣、方山縣各1.5萬畝。重點發展以移動大棚、日光溫室為主的反季節蔬菜和旱地無公害蔬菜。三是食用菌生產基地。以汾陽市山寶食用菌有限公司為龍頭,建設平川四縣(市)優質食用菌生產基地,輻射帶動山區9縣市食用菌生產。到20 1 5年,全市食用菌產量由現有的0.5萬噸發展到1萬噸,產值由3400萬元增加到6000萬元以上。
 
  2、突出蔬菜標準園建設。按照蔬菜標準園創建規范,圍繞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的“五化”建設標準,全市每年新建省級標準園1個,市(縣)級標準園2個,力爭到20 1 5年創建蔬菜標準園1 5個。其中省級蔬菜標準園5個,市(縣)級蔬菜標準園l 0個。每個標準園每年要認證1—2個綠色、無公害蔬菜產品。國家和省級設施蔬菜標準園要求面積(設施內面積)在200畝以上,市(縣)級設施蔬菜標準園要求面積(設施內面積)在1 00畝以上。要立足長遠,結合區域,嚴格標準,高起點、高標準,建立各具特色的綜合性高科技蔬菜標準示范園區。要進一步擴大和健全高科技設施,建立完善的標準園管理辦法,強化各生產環節的監測手段,提高蔬菜的品質和質量。
 
  3、抓好退耕還林區移動大棚生產。要把退耕還林區設施蔬菜的發展,與扶貧開發、項目開發和經濟轉型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成為種植結構調整的重點、扶貧開發的主體和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結合國家退耕還林扶持設施蔬菜項目政策的實施,重點在我市的交城、汾陽、臨縣、離石四縣(市、區)發展移動大棚,加快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到20 1 5年,移動大棚面積達到7500個,使退耕還林區基本實現戶均一個移動大棚。
 
  四、建立健全蔬菜質量安全體系
 
  1、加強蔬菜質量安全監控。要進一步提高對解決蔬菜農藥殘留量超標問題重要性的認識,加大設施蔬菜集中產區環境監測、生產投入品控制和產品質量監督檢測工作的力度,大力推廣無公害和綠色食品生產技術標準,推進質量安全認證和監督管理。加強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搞好監測檢驗人員配備及業務培訓,財政配套專項經費,建立健全具有法定資質的質量安全檢測中心,開展例行監測和定期專項抽檢,推行市場準入制度,推進蔬菜質量安全工作走上規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軌道。到20 1 5年初步建成市級、孝義、臨縣、汾陽、文水五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檢驗中心,使全市上市蔬菜農藥殘留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
 
  2、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督管理。加大農藥市場的監督檢查力度,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和違禁農業投入品的行為,堅決取締非法生產、銷售違禁投入品的經營單位和攤點。對在蔬菜生產中限制使用的高毒農藥要嚴格管理,監督使用,積極探索監督管理的有效措施。對使用了違禁農業投入品的蔬菜,嚴禁進入市場,切實保護消費者的健康。
 
  3、加強蔬菜農藥殘留監測。各縣(市、區)要認真開展定點、定期農藥殘留量的檢測工作,做到產地質量檢測和市場準入檢測并舉,及時通報檢測結果,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全市要重點解決番茄、辣椒、茄子、黃瓜、韭菜等品種的農藥殘留超標問題,突出抓好集中產地的蔬菜農藥殘留量監測,加快推行蔬菜分級包裝上市,進一步完善蔬菜生產記錄、產品包裝和標識管理辦法,建立健全市場準入制度,積極引導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在農產品批發市場設立無公害蔬菜專營區,實行無公害食品標志管理,建立可追溯機制,對獲得“三品一標一品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和名牌農產品)標志使用權的蔬菜實施免檢入市銷售。
 
  五、促進蔬菜發展方式的轉變
 
  1、強化蔬菜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各縣(市、區)要建立健全蔬菜技術推廣體系,保證推廣經費,優化人員結構,全面提高技術人員的科技素質。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過程中,要根據當地產業特點,研究建立區域性蔬菜技術推廣站,成立設施蔬菜技術研發專家組,解決設施蔬菜生產中的重大技術問題和集成技術的推廣應用,改進服務方式,拓寬服務領域。各級政府每年要列出專項經費用于蔬菜新品種、新技術引進,促進全市蔬菜栽培技術和品種不斷更新。要積極引進大、中專畢業生和其它專業人才參與蔬菜生產經營,提高蔬菜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
 
  2、強化農民技術培訓工作。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科技到位率為重點,建立和完善多級培訓體系,加大蔬菜生產技術培訓力度,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等靈活多樣的形式開展技術培訓,通過培訓使專業技術人員達到“三具備’’,即具備熟練的業務技能、技術指導水平、解決生產中遇到問題的能力。菜農要達到“三掌握”,即掌握蔬菜生產的基本知識、反季節蔬菜生產的基本技能、無公害蔬菜生產的基本操作規程。積極開展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大力推廣和應用節水灌溉、穴盤育苗、頻振殺蟲、黃藍板誘殺、防蟲網、嫁接管理等高新技術,充分發揮農民技術員和科技示范戶的作用,帶動農民應用各項新技術,提高栽培管理水平。
 
  3、強化工廠化育苗中心建設。在設施蔬菜較為集中區域,要適應生產基地規模化、專業化發展趨勢的要求,切實加強區域性蔬菜種苗繁育中心建設,提高育苗質量和統一供苗能力。全力推進訂單品種規模化生產,擴大訂單生產面積。要堅持“政府組織,企業運作,部門支持”的原則,堅持市場化的建設方向,積極鼓勵企業投資和經營,進一步強化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聯系,提高專業化和組織化水平。
 
  4、強化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支持蔬菜信息服務網絡建設,構建全市設施蔬菜信息網絡體系,及時掌握市場需求、價格、質量、標準等信息,引導農民按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和銷售。各主要蔬菜批發市場,要設立電子大屏幕,滾動發布本地和全國各地市場信息。通過發展信息化,全面提升我市設施蔬菜的產業素質,帶動蔬菜產業的現代化。
 
  六、加大蔬菜生產政策扶持力度
 
  l、切實增加資金投入。一是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從2010年起,要在全面執行省定獎補政策和新建日光溫室農戶貸款實行一年期貼息,省市縣財政按1:1:l比例分擔的基礎上,市政府每年再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扶持設施蔬菜規模化發展。即集中連片新建日光溫室和移動大棚50畝以上,市財政分別給予每畝1 000元、500元的補助。各縣(市、區)也要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按不低于1:1的標準配套,引導和鼓勵形成集中連片的設施蔬菜生產示范園區。二是強化金融保險支持力度。金融部門每年要從信貸規模中安排一定比例資金用于設施蔬菜發展,要適當放寬貸款條件,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增加貸款額度,特別是要在農戶小額信貸方面給予積極扶持。各縣(市、區)要在蔬菜重點產區,積極開展蔬菜政策性保險試點,將設施蔬菜生產、集約化育苗和規模種植納入政策性保險試點范圍,加大政府保險補貼力度,提高農民參加保險的意識和積極性,逐步推動蔬菜生產的政策性保險。三是建立多元投入機制。要把設施蔬菜納入當地農業發展的整體規劃,積極爭取項目,加大招商弓I資力度,整合農業項目、亞行項目、世行項目、扶貧開發、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環保等項目資金,重點向設施蔬菜傾斜。要研究制定獎補辦法,積極鼓勵和支持工礦企業、社會力量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賃制等多種方式投資設施蔬菜發展,形成多元化投入的新機制。
 
  2、促進蔬菜產業化經營。一是加強市場建設。要統籌規劃,科學安排,每年新增3個各種功能的蔬菜交易市場,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新建1 5個產地批發市場。要重點在設施蔬菜發展較快的孝義、文水、臨縣、離石、交口等縣(市、區)建立健全產地價格報送系統,實現市場局域網絡與批發市場之間的信息網絡對接。完善產地質量安全檢測,配置蔬菜質量安全檢測車、快速檢測儀器,建立蔬菜物流配送中心。二是加快蔬菜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積極扶持以汾陽山寶、方山祥農、交城宏特、孝義綠源為重點的一批加工型、流通型蔬菜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充分發揮牽動蔬菜產業發展的作用。要大力培育農民蔬菜專業合作社,積極扶持蔬菜經紀人隊伍的發展,提高蔬菜產業的組織化程度。
 
  3、組織開展設施蔬菜生產勞動競賽活動。為切實抓好省政府提出的“設施蔬菜百萬棚行動計劃’’,積極支持設施蔬菜產業的發展,市政府決定在全市組織開展設施蔬菜生產勞動競賽活動,對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達到一定規模,當年新增2000畝以上的縣(市、區)進行獎補,每縣(市、區)獎補1 0萬元。對在設施蔬菜生產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經市(縣)兩級勞動競賽委員會和農業部門逐級組織評審,由市勞動競賽委員會給予記功表彰和獎勵。
 
  4、加強對蔬菜產業開發的組織領導。市政府成立由張九萍市長任組長、王盛章副市長任副組長的市蔬菜產業開發領導組,吸收農業、水利、國土、農經、財政、發改、金融、電力、物價等部門為成員單位,統一協調全市蔬菜產業發展工作。市直各成員單位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在資金、項目、技術、信息、服務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和配合。各縣(市、區)也要成立相應的組織領導機構,建立“菜籃子”工程一把手負責制,把蔬菜生產列入全年重點目標責任制考核內容,加強領導、落實責任、督促檢查、嚴格考核,促進蔬菜產業持續快速發展。
 
  二O一O年九月三日


 
地區: 山西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