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食用菌生產用藥質量安全狀況調查

   2020-10-22 農業農村部822
核心提示:編者按: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產出來管出來四個最嚴等重要指示精神,堅決守住農產品質量安全底線,我司近年來組織有關科研技術
編者按: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產出來”“管出來”“四個最嚴”等重要指示精神,堅決守住農產品質量安全底線,我司近年來組織有關科研技術單位,圍繞隱患大、問題多、社會關注度高的農產品品種、風險因子、關鍵環節和可能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投入品,開展了風險評估、監督抽查等工作。各單位陸續提交了一批項目報告、政策分析、監管建議等材料,現選編為工作簡報,供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參考。
 
  本期刊發了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上海)供稿的《食用菌生產用藥質量安全狀況調查》,該報告針對食用菌生產用藥質量安全狀況進行了調查分析,進而提出了管控措施和政策建議。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產、消費和出口國家,食用菌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種植業體系中繼糧、菜、果、油之后位居第5的行業。近年來,全國各地將食用菌產業作為區域經濟調整、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食用菌產量、產值保持了雙增長,2018年全國食用菌總產量3789萬噸,總產值2939億元,在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國民健康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由于食用菌易受到病菌、菇蚊、菇蠅等侵害,在食用菌栽培生產過程中往往會噴灑農藥進行殺菌殺蟲,但我國食用菌中登記農藥有限,登記產品僅有15個(含復配劑),有效成分6種,分別為咪鮮胺、噻菌靈、二氯異氰尿酸鈉、高效氟氯氰菊酯、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和三十烷醇,難以滿足不同地區、不同食用菌品種生產過程中對病蟲害防治的需求。前期工作發現,食用菌生產過程中存在病蟲害防控不當導致的農藥濫用、農藥隱性成分添加、成分不明等風險隱患。
 
  一、調查范圍及基本情況
 
  根據往年食用菌產量、消費統計,選擇吉林、黑龍江、上海、福建、河南、云南、甘肅等7個省(市)開展農藥質量安全狀況調查與產品質量分析評價工作。通過到代表性合作社、種植基地和周邊菌需農資商店實地調研,走訪了解當地食用菌主栽品種、栽培方式、生長過程中病蟲害發生情況、采取的植保措施及農藥使用情況等。調研的同時進行了取樣驗證分析,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譜—飛行時間質譜法進行非靶向篩查定性,氣相色譜及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定量,共計對123份農藥樣品(殺蟲、殺菌、除草劑77份,營養劑28份,消毒劑18份)進行了隱形添加成分篩查等分析,并抽取194個食用菌樣品,含草菇23個、茶樹菇38個、黑木耳33個、姬松茸21個、平菇33個、雙孢蘑菇8個、香菇28個、銀耳10個進行農藥殘留情況分析。
 
  二、發現的主要問題
 
  (一)農藥標識不清、成分不明問題較多。問題主要表現為農藥無登記證或登記證號不規范,登記證企業與標簽標注企業不一致;標簽未標注農藥有效成分、濃度、具體施用方法等信息或標記不明;標簽信息籠統、概念模糊,存在夸張宣傳現象。
 
  (二)有效成分含量不達標、隱性成分添加問題嚴重。一是殺蟲、殺菌、除草劑。77份殺蟲劑、殺菌劑和除草劑中有29份不合格,不合格率為37.7%,不合格原因主要為有效成分含量不達標(13份)及隱性添加成分檢出(16份)。殺蟲劑隱性添加成分檢出率為19.6%,檢出成分為吡蟲啉、辛硫磷、蟲螨腈、噠螨靈、丙溴磷、螺螨酯、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7種,含量范圍為0.28-7.72%。殺菌劑隱性添加成分檢出率為31.6%,檢出成分為鹽酸嗎啉胍、咪鮮胺、多菌靈、甲基硫菌靈4種,含量范圍為0.55-30.89%。除草劑未有隱性添加成分檢出。二是營養劑。28份營養劑有效成分主要是氮磷鉀等大量元素及鋅硼鈣錳等微量元素、氨基酸、活性肽、腐殖酸。其中3份樣品有隱性成分檢出,檢出率為10.7%,檢出成分為復硝酚鈉及赤霉酸兩種植物生長調節劑。三是消毒劑。18份消毒劑主要成分為二氯異氰尿酸鈉,用于環境防霉、大棚消毒,其中1份未知成分的高效消毒劑檢出13.54%的多菌靈。
 
  (三)不規范用藥導致的食用菌農藥殘留問題突出。一是食用菌產品農藥殘留檢出情況。194個食用菌樣品共檢出21種農藥129頻次,整體檢出率為38.7%。其中檢出率最高的農藥為矮壯素(植物生長調節劑);未在食用菌上登記的農藥檢出了128次,占全部檢出農藥次數的99.2%;檢出毒死蜱、氟蟲腈、硫丹、樂果、三唑磷、氧樂果及乙酰甲胺磷等7種蔬菜上禁用農藥,檢出率為18.6%。二是殘留農藥風險程度。從農藥種類看,在綜合藥物性質、膳食比例(%)、農藥毒效(ADI值)、使用頻率、高暴露人群、殘留水平等基礎上對檢出的農藥進行風險排序,得出風險較高的農藥為矮壯素、惡霉靈、多菌靈、噻嗪酮、氧樂果、毒死蜱及硫丹。其中矮壯素風險顯著高于其他農藥,氧樂果、毒死蜱及硫丹為蔬菜上禁用農藥。從食用菌產品看,對檢出農藥的不同品種食用菌進行風險排序,發現銀耳農藥多殘留現象突出,茶樹菇及草菇禁用農藥使用情況較為嚴重。
 
  三、食用菌農藥殘留問題原因分析
 
  (一)檢出農藥種類較多原因。一是食用菌登記農藥較少。登記可在食用菌生產中使用的農藥有6種,以殺菌劑為主,食用菌生產中可選擇的合法使用藥劑種類較少,在出現病蟲害問題時農戶會根據農資店推薦或生產經驗自行選擇其它藥劑,導致農藥檢出種類較多。二是對農資店監管力度不夠。農資店是農戶獲得藥劑的主要來源之一,但調研發現,部分農資店存在濫賣農藥、不合理推薦情況,推薦用藥超出了實際允許使用的范圍。
 
  (二)禁用農藥檢出原因。綜合各類調研及文獻資料,分析食用菌禁用農藥來源主要可能有兩方面:一是違法使用。食用菌生產者,特別是一些小農散戶對食用菌禁用農藥的認知不夠,好用、有方便渠道獲得是最主要考慮因素,調研中發現,部分地區確實存在使用克百威熏蒸菇棚殺蟲的情況。二是栽培料帶入。食用菌栽培原料主要為水稻和玉米秸稈、棉籽殼、木屑等農業下腳料,殘留農藥引入到終端食用菌產品可能性較大。以本次調查檢出率最高的矮壯素為例分析,矮壯素常用于棉花種植中,食用菌生長過程中不需要施用矮壯素,但是棉籽殼、棉屑等農業下腳料是茶樹菇、草菇、平菇等人工栽培食用菌基質的主要原料之一,栽培料可能是這些食用菌子實體中矮壯素的主要來源。
 
  四、主要建議措施
 
  (一)加強對農藥標識說明的管理。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農藥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要求,嚴格農藥包裝標識管理,對于要求標識而未標識、不允許標識而違規標識及標識不清不明不規范的產品,應依法進行處罰,并加強對登記審批有效期內農藥的審核查驗工作。
 
  (二)加快食用菌用農藥登記及相關標準制修訂。農藥登記方面,加快推進食用菌用藥登記進程,開展大宗及特色小宗食用菌品種的用藥篩選試驗及農藥登記藥效試驗、殘留試驗,逐步解決食用菌用藥需求。標準方面,研究制定不同品種食用菌質量安全控制技術規程,為科學生產、綠色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三)加強食用菌生產用藥監管及評估工作。在前期摸排基礎上,聚焦問題隱患,加強食用菌中以殺蟲劑、殺菌劑為重點的農藥監督抽查,結果以適當方式反饋給當地監管部門進行核查處置。對發現的使用量大、應用面廣、危害程度高的問題農藥及產品(如矮壯素、銀耳產品),進一步開展風險評估工作,明確其殘留來源、代謝途徑、消除規律等,進而提出針對性防控措施。
 
  (四)加強科學用藥宣傳和技術指導。結合食用菌產業分布實際,組織制定食用菌病蟲害防治技術系列規程,示范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加強對食用菌生產用藥的科普宣傳和培訓,組織行業協會等力量,印制一批食用菌禁用藥、可用藥清單,廣泛懸掛張貼,引導菇農正確選用農藥,提高科學用藥意識和水平。



日期:2020-10-22
 
地區: 上海
行業: 食品檢測 糧油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