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2020首屆魚糜制品加工技術創新論壇直播圓滿結束

   2020-11-19 食品伙伴網371
核心提示:2020年11月13-14號,由食品伙伴網主辦,渤海大學、魯東大學、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聯合主辦的《2020首屆 魚糜制品加工技術創新論
2020年11月13-14號,由食品伙伴網主辦,渤海大學、魯東大學、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聯合主辦的《2020首屆 魚糜制品加工技術創新論壇》以騰訊會議直播的形式進行,旨在匯集魚糜制品相關科研院所、加工企業、酒店餐飲、原輔料及設備供應商等行業技術精英,共同創建一個專業的技術交流平臺,繼續圍繞魚糜制品進行深入討論,尤其是針對具體產品案例,講解分析其工藝流程和實用技術,共同推動行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會議邀請了來自上海海洋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渤海大學、天津科技大學、江南大學、魯東大學、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等8位專家老師、應用技術工程師為大家做報告分享。集基礎研究、科研成果與應用技術為一體,包含行業發展現狀與趨勢、淡水海水魚糜及混合魚糜應用和技術開發、產品改良、原輔料選擇應用、3D打印新興與熱點話題、高端市場產品開發方案、成功探索應用案例分享等話題,內容豐富,深入淺出,會議近200名來自院校與企業代表參與。
 
  11月13號9:00-10:00,魚糜制品加工技術創新論壇正式開幕,首先由上海海洋大學研究生院執行院長王錫昌老師,做了《魚糜及魚糜制品行業發展趨勢》的開場報告。
 
  王院長是博士生導師,上海海洋大學研究生院執行院長水產品高質化加工利用學術帶頭人,農業部水產品貯藏保鮮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上海)主任。本次報告王老師主要從冷凍魚糜及魚糜制品簡介、魚糜及魚糜制品研究開發、魚糜制品行業趨勢及研究展望幾方面出發,講解了魚糜及魚糜制品國際/國內分布、現狀及一般加工產線和工藝設備,對未來魚糜及魚糜制品科學研究與應用技術指引了方向,并對魚糜制品未來市場和產品開發給出了一些思路和建議,為院校研究與企業產品開發和發展提供有效參考。
 
  11月13號上午10:00-11:00,第二場報告由渤海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儀淑敏老師帶來《海水/淡水混合魚糜研究及產品開發》的報告。
 
  儀老師首先對魚糜、魚糜制品以及魚肉凝膠原理、凝膠特性進行了概括介紹,又對兩者生產工藝與操作要點進行了分析,詳細講解了海水/淡水混合魚糜凝膠形成作用機制研究,分享了該團隊相關方向的研究、結論及技術成果,最后以芹菜魚糕為具體案例,從技術路線、營養成分、產品品質與特性等方面分析,對魚糜制品新產品開發提供了思路和指導。
 
  中國是世界淡水魚養殖大國,2019年我國鰱、鳙、草魚養殖產量高達1244.5萬噸,因其產量大、價格便宜,已成為我國魚糜制品生產原料冷凍魚糜的重要來源。國家大宗淡水魚加工技術研發分中心(武漢)于2009年由農業農村部批準、依托華中農業大學組建。

      11月13號上午11:00-12:00,由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熊善柏教授帶來《淡水魚糜及特色魚糜制品生產技術開發》的報告。
 
  本次報告熊老師從淡水魚糜產業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思路入手,報告了該團隊在淡水魚魚糜節水生產與品質穩定化技術、魚糜制品質構與風味調控技術、特色魚糜制品(荊州魚糕、爽脆魚糕、高鈣魚丸、魚面、魚絲、微波再熱魚餅)及其生產技術方面研究成果,所研發技術已在相關企業應用并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11月13號下午14:00-15:00,由天津科技大學食品學院胡愛軍教授給大家帶來《魚糜品質改良及魚糜制品新產品與加工技術研發》的報告。
 
  胡老師團隊已為印度尼西亞、河北、內蒙、山東等國內外多家食品企業提供了食品配方及加工技術、食品生產線工程設計的成功解決方案,開發的水產食品、果蔬制品、糧谷休閑食品、變性淀粉等產品已經在企業生產,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此次報告胡老師分享的內容主要包括:魚糜及其制品分類與蛋白凝膠特性影響因素,基于生產工藝改良魚糜及其制品品質,基于化學物質、物理技術、生物技術等方式對魚糜制品品質的改良,魚糜制品新產品開發以及魚糜制品加工新技術。對企業研發生產、產品改良具有實戰性的指導意義。
 
  11月13號下午15:00,由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應用技術高級工程師沈碩老師給大家帶來《水產制品風味品質調控及深度開發創新分享》的報告。
 
  中國是世界水產養殖大國和消費大國,水產食品涵蓋了淡水和海產食品。全球60億人口的動物蛋白攝入來源15%以上是來自水產品,其占消費總蛋白的6.5%。此外,水產品為超過29億人口提供了近20%的動物蛋白攝入,為43億人提供了約15%的動物蛋白。與畜禽蛋白相比,水產蛋白肉質更嫩(蛋白質都是完全蛋白質,蛋白質所含的必需氨基酸與人體接近,便于消化吸收),而且脂肪含量少(脂肪多為不飽和脂肪酸),更有利于人體健康。隨著食品加工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優質水產食品的消費需求,水產食品加工的企業也越來越多。調味和去腥是目前困擾水產食品深加工的重要環節。目前去腥的方法較多,通過全面的剖析去腥的原料和原理,本次報告重點介紹具有食品屬性的酵母抽提物在去腥和調味中的作用,為水產食品的深加工提供更好的武器。結合目前水產食品的加工熱點,分享目前流行的水產食品類型,拓寬水產食品研發人員思路,提供更好的借鑒。
 
  11月14號9:00,由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教授范大明老師給大家帶來《魚糜制品微波3D打印技術研究》的報告。
 
  3D打印技術研究是近年來的行業熱點之一,未來食品產業迫切需要采用3D打印技術實現精細制造和個性化營養,魚糜作為一種大眾接受度較高的傳統食品原料,憑借良好的流變學特性、優質的營養屬性、成熟的原料生產和消費模式等優勢,成為適合用于食品3D打印的優勢原料之一。然而3D打印魚糜在擠出堆疊后仍然為流動和半流動狀態,在打印及后處理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塌陷等形變問題。為了真正實現同時擠出和定型的三維打印過程,此次報告范老師以魚糜在打印過程中流動態向固態的轉變為研究靶點,開展微波3D打印過程的模擬仿真,設計和創制微波聚焦式加熱方法,開發適合于粘稠態物料的食品微波3D打印機,基于魚糜的熱凝膠性質開發打印魚糜凝膠化技術,并結合魚糜制品加工過程的凝膠促進酶制劑,探討微波與TG酶的凝膠強化協同效應。
 
  11月14號10:00-11:00,由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施文正教授給大家帶來《嬰幼兒/老年人功能性魚糜制品開發》的報告。
 
  2019年我國魚糜制品產量達139.4萬噸,列水產冷凍品和干腌制品之后居第三;但種類多以傳統魚糜制品為主,較為單一;雖適用人群較廣,但產品缺乏針對性。嬰幼兒及老年人作為特殊人群,有各自的特殊營養需求,此次報告主要針對嬰幼兒及老年人開發高端魚糜制品市場提供參考。利用魚糜作為主要食品原料或作為配料生產的食品,其含有的營養元素可以為嬰幼兒及老年人提供良好的膳食補充;此外,功能性魚糜制品的開發為特殊人群提供全方位營養補充,在國內外都有深入的研究和廣闊的市場。基于嬰幼兒和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和營養需求,其食品配方設計和開發具有特殊性,報告介紹了以魚糜為主要原料或配料的嬰幼兒及老年人食品配方設計和開發需要考慮的主要因素和技術應用,并在介紹國外相關產品的基礎上,對國內嬰幼兒和老年人功能性魚糜制品研究進行了展望。
 
  11月14號11:00,由魯東大學食品學院張莉莉老師給大家帶來《高溫滅菌即食魚糜制品的開發及探索案例分享》的報告。
 
  魚糜工業在水產品加工行業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國魚糜制品食用形式單一,“火鍋原料”幾乎成為魚糜制品的代名詞,市場上的多數魚糜制品都需要在冷凍冷藏條件下貯藏流通,極大地限制了魚糜制品的食用方便性,因此開發新型魚糜制品迫在眉睫。即食魚糜制品是一種開袋即食的休閑食品,與傳統的冷藏魚糜制品在加工工藝上最大的區別在于其必須經過殺菌處理以保證在常溫下有較長的保質期!高溫殺菌,操作方法簡單可行,并且對企業來說具有較高的可行性。研發高溫滅菌即食魚糜制品,有助于促進即食魚糜制品的流通與發展,豐富魚糜制品的種類。保證高溫滅菌魚糜制品品質的關鍵是其凝膠特性在高溫條件下不被破壞。然而,前期研究及文獻報道發現,高溫處理會導致魚糜制品凝膠結構破壞,持水力下降,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口感需求,提高魚糜制品的凝膠強度及高溫熱穩定性可為休閑魚糜制品的深加工奠定基礎。
 
  直播結束后,學員紛紛反饋收獲滿滿,活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取得圓滿成功。



日期:2020-11-19
 
地區: 上海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