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2013年我國食品安全熱點事件回顧

   2014-03-27 食品伙伴網286
核心提示:2013年的大幕已落,回顧食品行業這一年,總體形勢持續穩定向好。但食品安全的風險仍然不容樂觀,食品熱點事件時有發生,食品安

    2013年的大幕已落,回顧食品行業這一年,總體形勢持續穩定向好。但食品安全的風險仍然不容樂觀,食品熱點事件時有發生,食品安全工作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2013年,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工作,進行了食品監督管理體制的改革,整合監管資源,形成了統一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啟動了《食品安全法》的修訂等工作,完善法律制度,明確法律責任,加大處罰力度;進一步完善了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做好標準清理、整合、制訂工作;并大力整治了嬰幼兒配方乳粉行業,為"食以安為先"建立了長效保障機制。2014年2月份食品伙伴網匯集整理了2013年食品行業的相關熱點,供食品業相關人士參考,也歡迎大家提出指導意見。
 

    一、國家食品監管體制改革拉開帷幕

    根據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和《國務院關于機構設置的通知》(國發〔2013〕14號),成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正部級)和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食品監管體制的改革正式拉開帷幕。

    1.整合各部門食品安全監管職責。

    2013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要求設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以下簡稱國家食藥總局),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并對其職能轉變、內設機構及主要職責等方面做了詳細規定。國家食藥總局成立以后,管理主體進一步集中,將食品安全辦的職責、食品藥品監管局的職責、質檢總局的生產環節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工商總局的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整合,對食品藥品實行統一監督管理,形成以衛生計生委作為科技支撐,以農業、食藥監管部門為食品監管的責任主體。其中農業部門仍然負責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督管理,國家食藥總局負責加工、流通、餐飲等其他環節的監督管理。如此一來,大大減少了食品安全監管鏈條當中的空白盲點、重復交叉。此次監管體制改革,使監管資源得到進一步整合,企業明確了主管部門,這樣勢必提高未來的監管效率,降低監管成本。

    2.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與管理分開。

    2013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了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國辦發〔2013〕50號),按照其要求,國家設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為國務院組成部門,不再保留衛生部、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新組建的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下簡稱衛生計生委)專門成立了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承擔部分食品安全職責,負責組織擬訂食品安全標準,承擔新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新品種、食品相關產品新品種的安全性審查,參與擬訂食品安全檢驗機構資質認定的條件和檢驗規范。衛生計生委和食藥監總局共同制定、實施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這也是本次機構改革的亮點:確定了以風險評估作為科學依據來進行食品安全的監管思路。未來的食品安全體系應是建立在風險評估基礎上的一個防御性體系,使得食品安全的事件盡可能少發生甚至不發生,凸顯風險管理。

    3.各地機構改革陸續開展。

    目前,在國家層面上,職能的審核等已經完成,根據國務院關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的指導意見(國發〔2013〕18號)的要求,為確保食品藥品監管工作上下聯動、協同推進,平穩運行、整體提升,地區食品監管機構改革正在穩步推進。目前,絕大多數地區已經完成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機構的改革,制定了相應的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

    這次改革的核心在于:第一,整合分散各部門的食品安全監管職能和機構,對生產、流通、消費環節的食品安全集中統一實施監管。第二,明晰食品安全的責任,要求地方政府對食品安全負總責,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第三,將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與管理分開。由國家衛計委統一制定食品安全標準,由國家食藥總局進行管理。第四,強調能力建設,尤其是充實基層一線監管人員隊伍。
    然而這次改革仍有待繼續完善,食品伙伴網大量網友認為,改革還不徹底,這表現在:進出口食品、食品相關產品還歸質檢總局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還歸農業部管理。同時,食品企業的計量檢定、特種設備管理、型式檢驗等工作,原來可以跟生產許可一起,在質監局一站式搞定,在監管體制改革以后,相關的程序和辦事難度、企業負擔等如何變化,還有待驗證。

    二、《食品安全法》啟動修訂工作

    《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6月實施以來,對規范食品生產經營活動,防范食品安全事件發生,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時隔四年,伴隨著食品安全形勢的變化,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調整,食品產業和科技的發展,一些法律規定已難以適應實際需要,《食品安全法》的修訂已勢在必行且極為緊迫。

    1.《食品安全法》修訂工作啟動。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高度重視《食品安全法》修訂工作,成立專門領導小組、工作小組和專家指導組,梳理當前食品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并研究借鑒國內外有關食品安全工作的實踐和經驗,歷經三十多場修訂研討會,綜合五千多條建議意見后,形成了《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送審稿)》共134條。2013年10月10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向國務院報送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送審稿)》。

    2.修訂稿相對舊版的主要變化。

    送審稿從落實監管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成果、強化企業主體責任落實、強化地方政府責任落實、創新監管機制方式、完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嚴懲重處違法違規行為六個方面對現行法律作了修改、補充,增加了食品網絡交易監管制度、食品安全責任強制保險制度、禁止嬰幼兒配方食品委托貼牌生產等規定和責任約談、突擊性檢查以及對違法者加重處罰等監管方式,也是此次修訂的亮點所在。在行政許可設置方面,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經過專項論證,在送審稿中增加規定了食品安全管理人員職業資格和保健食品產品注冊兩項許可制度。

    整體上,《食品安全法》的修訂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消費者的食品安全保障力度、有助于進一步規范商家的經營行為、有助于進一步理順監管體制、有助于進一步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助于進一步增強我國食品行業的國際競爭力。

    3.《食品安全法》修訂稿引發社會各方關注。

    2013年10月29日國務院法制辦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同時公布了食品安全法(修訂送審稿),并決定在11月29日前向有關單位和各界人士公開征求意見,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學者、立法者、消費者及相關產業界普遍認為,《食品安全法》修訂稿根據食品安全新形勢,針對食品安全監管中的漏洞,建立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長效機制和法律屏障,完善了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無論從立法高度還是法條上都有很大提高,解決了許多現實存在的矛盾點,是一種很大的進步。但正如眾口難調,有人說這是食品安全法的大躍進,有人堅持重典才能治亂,而有人則認為不能對一部法律期待太多,需要法律與行政管理相結合。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胡錦光教授認為此次修訂將建立"史上最嚴食品監管制度",并在首屆中國現代食品產業發展戰略峰會上詳盡解讀了《食品安全法》修訂將可能帶來的變化。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中國衛生法學會、北京首都農業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召開食品安全法研討會,專家圍繞送審稿提出修改建議。南方周末也發起以"食品安全法的進與退"為主題的健言沙龍活動,來自官產學媒的二十多位業內人士,逐一歷數修改之處,各抒己見,詳細分析了修訂草案的亮點,以及目前送審稿在規范性和準確性方面的缺陷。

    目前送審稿征集意見已經截止,相關部門將根據各方意見對送審稿進行修改,據悉,修訂后的食品安全法最早將于2014年3月出臺。
   
    在食品伙伴網發起的“2013年食品行業十大熱門詞匯”評選活動中,“食品安全法”高居2013熱門詞匯第二位,受到網民極大關注。 

    三、食品安全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

    近年來,我國各部門、各地高度重視食品安全標準制定、修訂工作,食品安全標準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特別是《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十二五"規劃》實施以來,食品安全標準工作力度逐步加大,2013年食品安全體系建設又取得明顯進展。

    1. 食品安全標準管理制度得到完善。

    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了《關于加強食品安全標準工作的指導意見》。各地根據《意見》要求,做好地方標準管理和企業標準備案工作,開展了食品安全標準研究、跟蹤評價、宣傳貫徹等工作并加強食品安全標準工作能力的建設。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也將標準的咨詢答復、風險溝通、及解釋工作落到實處,引導社會正確理解食品安全標準。各部門明確分工,協調配合,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食品安全標準管理制度。

    2.現行食品標準全面清理整合。

    2013年,國家注重標準體系建設工作,積極開展食品標準清理工作。國家衛生計生委成立了食品標準清理工作領導小組,對涉及食品安全的指標和強制執行的質量指標進行比較分析,確定標準清理的原則和方法并開展清理工作。到2013年底,梳理了近5000 項現行食品標準,并提出相關標準或技術指標繼續有效、整合和廢止的清理意見,基本完成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清理工作。在清理的基礎上,制定了整合工作方案,部署2014-2015年食品標準整合工作,為構建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奠定了基礎。各地方按照"關于開展食品地方標準清理工作的通知(衛辦監督函〔2013〕332號)"的要求開展地方標準的清理工作,處理好食品地方標準與食品國家標準相交叉、重復和矛盾問題。

    食品伙伴網大量網友認為,與國家機構改革一樣,標準清理整合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食品安全標準出臺以后,還是有很多推薦性的食品質量、規格標準由不同的部門不斷發布;衛生計生委對標準的制定與地方食藥監局對標準的理解和執行,也還有一些理解上的偏差。希望標準清理整合的過程,不要太漫長,也希望標準的制定、宣貫、執行、執法能夠實現系統化、一體化。

    3. 新版營養標簽標準正式實施。

    2013年1月《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正式實施,除規定了預包裝食品的營養成分表的名稱、順序、表達單位及其修約規則外,還規定了食品標簽上營養素的含量聲稱、比較聲稱和功能聲稱的具體要求。標準實施以后,全國的食品企業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來設計標簽,更改包裝。但由于經驗缺乏、流程控制不嚴等因素導致其產品標簽仍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核心營養素順序錯誤、修約錯誤、未突出標識等),而使食品營養標簽成為職業打假人新的目標。

    食品伙伴網網友認為,營養標簽關注度較高,說明對健康飲食的關注,然而目前我國消費者接受的營養教育還不夠,導致對于營養標簽的認識很缺乏,營養標簽作為營養教育的素材、營養發展的基礎,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但不可否認由于有些企業對其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夠,造成營養標簽帶來了企業成本增加,被投訴風險加大。

    4. 新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陸續發布、實施或即將實施。

    2013年,部分之前制定的食品安全標準開始實施。新制定和修訂的標準109項,其中包括食品中污染物、致病菌和農藥殘留限量,食品添加劑的使用、食品生產通用衛生規范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以及相關食品標準、生產經營過程的衛生要求和配套檢驗方法等,部分標準應經開始實施。另據統計,2013年發布征求意見稿但還未正式發布的標準58項,其中部分標準征求意見已經結束。

    5.標準審評工作進一步規范并公開透明。

    制定公布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工作程序手冊》,提高審評工作的科學性。并在標準制定過程中,主動公開標準文本草案和編制說明,廣泛聽取各部門、行業、企業、消費者和不同領域專家意見,鼓勵社會參與標準工作,保證標準制定的公正性。

    6. 參與國際食品法典事務的能力不斷提高。

    我國承擔了國際食品添加劑法典委員會和農藥殘留法典委員會主持國工作,連任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亞洲地區執行委員,中國政府積極參與國際食品法典標準制定工作,促進我國食品安全標準的國際交流合作,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和認可。

       四、嬰幼兒食品安全監管全面收緊

    嬰幼兒配方乳粉是廣大嬰幼兒的主要食品,其質量安全直接關系下一代的健康成長,關系億萬家庭的幸福和國家民族的未來。2013年,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出臺了一系列標準及政策措施,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加大整治和監管力度,希望能夠提升我國嬰幼兒奶粉質量,重振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心。

    1. 國家各部門高度重視,齊力監管嬰幼兒乳粉市場。

    2013年5月3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加強嬰幼兒奶粉質量安全工作。會議認為,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嬰幼兒奶粉已日益成為廣大嬰幼兒的必需主食,但影響產品質量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影響消費者對國產乳粉的信心。為切實保障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當前要把提升嬰幼兒奶粉質量安全水平作為突破口,把優質國產品牌樹立起來,使消費者的信心提起來。這是2013年國家監管嬰幼兒乳粉市場邁出的重要一步。

    2013年6月,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農業部、商務部、衛生計生委、海關總署、工商總局、質檢總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了當前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工作的重點:參照藥品管理辦法嚴格管理、落實企業首負責任、強化監督監管、加大打擊懲處力度、建立社會監督機制、完善相關保障措施等六個方面。

    各省市人民政府也積極響應國務院號召,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工作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3〕57號)精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各省對嬰幼兒乳粉的具體監管措施。

    2. 質檢總局加強對進口嬰幼兒乳粉的管理。

    2013年1月,質檢總局發布《進出口乳品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5月1日已正式實施。為保證《辦法》順利實施,質檢總局于4月15日發布公告,對《辦法》的相關內容做了解讀。 9月,質檢總局又發布關于加強進口嬰幼兒配方乳粉管理的公告,自2014年5月1日起實施。對進口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的境外生產企業、保質期、最小銷售包裝以及中文標簽等均作了嚴格的規定,不符合中國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一律按不合格產品做退貨或銷毀處理。

    3. 工信部推動乳粉企業兼并重組。

    為督促乳粉生產企業特別是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加強質量安全管理,切實提高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水平,加快恢復和提振消費者信心,2013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特制定《提高乳粉質量水平 提振社會消費信心行動方案》。方案主要強調了增強企業責任意識、推動企業的技術改造。并提出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嬰幼兒乳粉企業兼并重組。8月,工信部編制完成《推動嬰幼兒配方乳粉行業企業兼并重組工作方案》并上報國務院等待批復。方案提出,力爭到2018年底,培育形成3-5家年嬰幼兒配方乳粉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嬰幼兒配方乳粉行業企業總數整合到50家左右,前十家國內品牌企業行業集中度超過80%.截至目前,該方案還未公布實施。

    4. 衛生計生委加強母乳代用品銷售管理。

    2013年9月,媒體對天津市某些醫療機構"變味的第一口奶"進行了報道,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為嚴格執行《母嬰保健法》及其實施辦法、《母乳代用品銷售管理辦法》等規定,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大力推進母乳喂養,維護兒童健康,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發布關于嚴禁醫療機構及其人員推銷宣傳母乳代用品的通知,重申相關規定并提出相關要求。10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國家衛生計生委、工商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母乳代用品宣傳和銷售行為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嚴格嬰兒配方食品質量安全和標簽監管、嚴禁醫療機構及其人員宣傳和銷售母乳代用品、規范母乳代用品廣告宣傳、加大違法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的政策方針。

    5. 國家食藥總局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銷售監督管理工作,試行藥店銷售。

    為強化嬰幼兒乳粉流通銷售過程的監督管理,國家食藥總局進行了廣泛調研。2013年7月,國家食藥總局開展試點工作,試行藥店專柜銷售嬰幼兒配方乳粉的監管模式。藥店在取得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嬰幼兒配方乳粉流通許可后,即可設專柜銷售嬰幼兒配方乳粉。在試點的基礎上,國家食藥總局將及時總結經驗,制定完善相關管理辦法、制度和措施,建立健全更加科學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的銷售體系和相應的監管模式。

    12月18日,國家食藥總局就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銷售監督管理工作發布通知,要求各地方引導和督促嬰幼兒乳粉經營者落實食品安全管理責任和義務,實行嬰幼兒配方乳粉專柜專區銷售;各地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要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流通許可管理,嚴格審核和許可;進一步加大對嬰幼兒配方乳粉經營者許可條件保持情況的監管力度,對經營嬰幼兒配方乳粉的場所進行重點監督檢查,嚴格檢查進貨查驗和查驗記錄等情況。全面建立嬰幼兒配方乳粉經營者食品安全信用檔案并強化嬰幼兒配方乳粉監督抽檢和風險監測。同時,還要求各省級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于每年12月5日前,書面報送本年度嬰幼兒配方乳粉銷售監管工作的情況。

    6. 國家食藥總局嚴格奶粉生產和備案管理,叫停貼牌分裝生產。

    2013年6月,國家食藥總局組織有關專家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審查細則修訂工作。8月形成了《企業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許可條件審查細則(2013版)(征求意見稿)》,并將其全文公布,征求社會各界意見。12月25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召開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審查細則新聞發布會,發布《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審查細則(2013版)》(以下簡稱新細則),新細則重點對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的原輔料把關、產品配方管理、生產工藝、過程控制等9個方面的內容進行了重新規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貫徹落實新細則,國家食藥總局部署開展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有效期屆滿換證審查和再審核工作,要求各地在2014年5月31日前全部完成。

    2013年8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嬰幼兒配方乳粉備案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要求我國境內生產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的產品配方、使用的原輔材料、包裝標簽必須進行備案,目前還未正式發布。

    2013年11月27日,國家食藥總局正式發布《關于禁止以委托、貼牌、分裝等方式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的公告》,并出臺《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監督檢查規定》。《公告》明確嬰幼兒配方乳粉不準委托加工,不準貼牌生產,不準分裝生產,不準用同一配方生產不同品牌的嬰幼兒配方乳粉,不得在國內生產標注為境外企業名稱、地址的嬰幼兒配方乳粉,不準使用除牛、羊乳及其乳粉、乳成分制品(包括乳蛋白、乳糖等)以外的其他動物乳和乳制品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規定》針對嬰幼兒配方乳粉的特殊性和監管工作的重要性,對企業質量安全責任和監管部門開展監督檢查內容進行了規定。

    政策的密集出臺意味著國家對于嬰幼兒奶粉市場的整頓正式開始,為構建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推動提升乳粉質量、維護乳粉安全、規范乳粉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預計后續國家還會陸續有相關政策的出臺,以進一步規范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實現嬰幼兒配方乳粉從源頭到消費全過程監管;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將全力以赴打一場提高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水平的攻堅戰,重塑消費者對國產乳粉的信心。

    五、食品熱點事件時有發生

    2013年,國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舉措,不斷加大監管力度,我國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穩步提高,形勢總體穩定趨好。但是,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混亂、制度的可操作性缺乏、企業主體責任意識滯后等仍頑固制約著我國食品安全總體水平,2013年食品安全事件仍時有發生,下面我們選取幾個代表性的事件詳細分析。

    1. 職業打假人日益活躍。

    2009年《食品安全法》生效,假一賠十的規定催生了大批打假人。《標簽通則》的正式實施,又讓不少打假人從關注原先的食品質量問題轉向了食品的包裝標識問題。2013年,很多食品相關的事件被認為是職業打假人所為:養生堂膠原蛋白粉被起訴非法添加D-甘露醇;合生元成長快樂乳鈣Q片被投訴非法添加菊粉、乳礦物鹽兩種成分;沃爾瑪狐貍肉事件中,有消費者購買1600份驢肉被質疑為訛詐。相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

    對于"職業打假人"的存在,不少消費者都持支持態度,認為"職業打假人"的存在是對問題食品的有力一擊,推動了食品法律和標準的貫徹落實,對行業的發展起了正面積極的作用。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也出臺規定,支持"知假買假".而提起職業打假人,商家則認為企業不可能都做到萬無一失,職業打假人是為逐利而"雞蛋里挑骨頭".專家認為,一方面,職業打假人行為確實能推進市場的規范化;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職業打假人惡意勒索,變相敲詐。建議食品行業在看到這個群體"弊"的同時,積極看待對于企業"利"的一面。積極修煉自己的內功,彌補自身的不足,讓這個群體逐漸失去生存的土壤。

    食品伙伴網大量食品行業網友認為,職業打假者的存在有積極的一面,可以促使企業審視產品的合規性,同時也說明行業內還有適合職業打假生存的土壤和空氣,說明產品本身還存在不足,哪怕僅僅是標簽上一點瑕疵。食品業既要回擊職業打假者敲詐勒索,還要不斷學習理解國家法律法規和相關標準,提高產品品質。
 

    2.農夫山泉"標準門"事件。

    4月10日,京華時報報道了農夫山泉標準不如自來水,該事件引發了軒然大波。對此,農夫山泉回應其產品品質始終高于國家現有的任何飲用水標準,遠遠優于現行的自來水標準。而中國民族衛生協會健康飲水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表示,農夫山泉飲用天然水執行的是浙江《DB33/383-2005瓶裝飲用天然水》,該標準的確不如自來水國家標準《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國家衛生計生委則表示,企業生產的包裝飲用水應當符合國家標準規定,其執行的地方標準不應與國家標準相矛盾,且相應國家標準公布實施之后,地方標準即行廢止。

    專家認為,浙江省的《瓶裝飲用天然水》(DB33/383-2005)過去嚴于國標,農夫山泉執行地方標準,無可非議;在國家頒布實施GB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并修改更新GB19298-2003《瓶(桶)裝飲用水衛生標準》的情況下,浙江省的地方標準并沒有及時更新,企業沒有及時全面采用更高標準,這有不妥之處。食品企業不僅要保證食品的安全,而且要關注相關法規標準的變化與更新,依靠專家咨詢和培訓,知曉并向公眾宣傳相關的食品安全知識與管理規范。知名企業更需要用高標準要求自己。

    對于農夫山泉“標準門”,食品伙伴網大量網友認為,農夫山泉事件,一方面體現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和食品標準化的不了解,食品安全科普的道路還很長;另一方面體現了我國食品標準體系之混亂,現有的標準層次不清,新標準出臺后缺少免費的宣貫和推行程序,造成了信息不對等,企業在執行標準時容易出現問題,地方執法機構對于事件的理解往往有嚴重的分歧。
 

    3.臺灣發現部分食品違規添加順丁烯二酸酐變性淀粉。

    臺灣衛生署5月13日表示,臺灣方面對74件粉圓、芋圓、粄條等食品的抽查結果顯示,有5件添加未經批準的順丁烯二酸酐變性淀粉,目的是讓口感更勁道。順丁烯二酸酐主要用于工業樹脂、黏膠中,有毒,具腐蝕性、刺激性,可致人體灼傷,具致敏性。順丁烯二酸酐可用作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的添加劑。目前尚無食品中的檢測方法標準。臺灣食藥管理局表示,目前已經批準使用21種變性淀粉,建議業界不要使用未經批準的變性淀粉。

    事件發生以后,為遏止食品添加物違規使用類似事件的一再發生,5月22日臺灣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提交了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草案。本次修正案全盤檢討現行食品衛生相關法令與執行面上所遭遇的問題,針對食品安全風險管理、食品輸入管理、食品添加物管理制度、食品檢驗,審核及管制等內容特別加以規范,加重食品從業者的責任及違規行為的責罰與刑責,建立了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該修正案已于5月31日立法院三讀通過,2013年6月19日開始實施。

    此次食品安全事件中,立法院能夠以最快速度完成食品衛生管理法的全面修正,說明臺灣對此次事件的重視。除了全面檢討修正食品衛生管理法,強化食品衛生管理體系,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效率,臺灣衛生署還與各衛生及司法單位聯合執法,希望還給民眾更完善的食品安全環境。同時,我們也期待透過法規的修訂與制度的精進,食品衛生安全能夠邁向新紀元。

    4.肯德基、真功夫食用冰塊被曝不如馬桶水。

    7月20日,央視記者在北京崇文門的肯德基、真功夫和麥當勞3家大型快餐店中,取回可食用冰塊進行抽樣檢測。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冷凍飲品衛生標準》中規定食用冰塊菌落總數不超過100cfu/mL,大腸菌群不超過6MPN/100mL,不得檢出致病菌。從央視新聞中提供的數據來看,三家快餐店的食用冰塊菌落總數均高于國家標準,即超標。對此,三家快餐店回應冰塊菌落超標事件稱,立即按照標準嚴格清潔和消毒制冰機和相關設備,同時向消費者表示歉意。

    有業內人士指出,3家快餐店食用冰塊菌落總數確實存在超標情況,但新聞以其與"馬桶水"相比,并不科學。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劉秀梅認為,就標準而言,報道中引用的GB2759《冷凍飲品衛生標準》適用于加工、商品供應的食用冰塊,而不適用于餐飲企業現場制作的冰塊。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關于商請明確《冷凍飲品衛生標準》適用范圍的復函"中也明確表示:《冷凍飲品衛生標準》不適用于餐飲業制作的冷凍飲品。

    現場制作的冰塊,是將生活飲用水經制冰機加工而成,無論是流動的空氣,或是制冰設備的清潔、取冰環節等都可能帶來菌數的增加。由于冰塊無法通過熱處理殺菌,因此,過程控制管理尤為重要。提供現場制作食用冰塊的餐飲企業,應引起高度重視,加強制冰的過程控制管理,為消費者提供安全、放心的食用冰塊。

    5.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再掀輿論熱議。

    10月中旬,"全國首屆黃金大米品嘗會"在武漢華中農業大學舉行。隨著媒體對該品嘗會的后續報道,網民對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再次掀起了輿論熱議。目前,網絡的評論基本分為"挺轉派"、"反轉派"和"中立派"."挺轉派"的言論,以支持農業部及黃大昉、羅云波、方舟子等各界人士的言論為主;"反轉派"的言論主要以反對轉基因食品為主,認為"轉基因作物能增產是騙人的","轉基因食品能夠使人絕育"等,特別是崔永元赴美調查轉基因食品后,傾向性相信崔永元的相關言論;而"中立派"則處于觀望狀態。

    在食品伙伴網發起的“2013年食品行業十大熱門詞匯”評選活動中,“轉基因”高居2013熱詞榜首,成為2013年度食品熱議詞匯。
 

    在媒體評論中,要求有效完善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并加以貫徹落實:首先,國家應明確轉基因食品的統一監管主體。其次,應考慮修改食品安全法的相關規定,在更高級別的法律中,明文確立轉基因食品強制標識制度。再次,從需要標注的轉基因食品標識的內容和形式來講,不僅要在食品包裝的顯著位置明確標識出來,還應標注轉基因食品的含量、來源和原材料種類等內容,同時要在食品銷售價簽上明確予以指示,從而解決轉基因食品生產經營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最后,考慮由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制定轉基因食品標識的臨界值,實現由"定性標識"到"定量標識"的轉變。

    6.牛肉、羊肉、驢肉摻假不斷。

    2013年5月,江蘇江陰犯罪嫌疑人衛某等以狐貍、水貂等未經檢驗檢疫的動物肉制品制售的假羊肉流入了上海9家熟食店;周浦萬達廣場品尚豆撈坊銷售的所謂"羔羊卷"經檢驗摻入了豬肉和鴨肉,涉嫌銷售假冒食品,欺騙消費者;12月18日,濟南沃爾瑪被爆銷售的驢肉檢出狐貍成分;12月18日,現代快報記者對長虹路的牛羊肉批發市場進行了暗訪,結果發現,仍有商店在隱蔽銷售摻假羊肉。 一些火鍋店對"摻假牛、羊肉"心知肚明,但面對監管,卻習慣將制售假肉的責任推給供貨商。"摻假肉"是利益驅動,違法分子不顧食品安全制售假冒偽劣肉法理難容。盡管持續在食品安全上加大投入,但沃爾瑪還是遭遇了"狐貍肉"事件。檢測成本和技術的現狀客觀上也造成了"摻假牛、羊、驢肉"難驗證情況的發生。沃爾瑪在2013年的最后一天宣布,將非國家標準要求的DNA檢測列入易摻假的肉制品抽檢中。

    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王守偉認為,肉品摻假售假屬于嚴重的商業欺詐行為,但食品安全問題與標簽標識(或欺詐)問題屬于兩個不同層面的風險問題。如果只是用豬肉、鴨肉、雞肉等經檢驗檢疫合格的低價肉類產品冒充牛肉、羊肉等高價肉類產品,且無超量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等其他違規現象,屬于標簽標識或商業欺詐問題。而如果用狐貍、水貂等未經檢驗檢疫的皮毛動物肉冒充其他肉種,因存在致病、重金屬污染等潛在風險,則既屬于違法使用非食用原料的食品安全事件,又屬于商業欺詐。

    我國餐飲和肉制品加工企業應加強自律,國家亦應逐步加強肉類摻假定性和量化鑒別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六、結語

    食品安全事關百姓健康,是全社會共同關心的重大民生問題。2013年,國家為食品安全做了很多努力:無論是從改革國家食品監管機構、集中監管主體、加強食品安全監管,還是重新修訂《食品安全法》、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大力整治嬰幼兒乳粉市場,都充分體現了國家對改善民生的高度關注和保障人民群眾飲食安全的信心與決心。

    2014年國家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也有很多令人期待的部分:新修訂《食品安全法》即將出臺,將對增強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規范性、科學性及有效性產生重大影響,同時也對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及其執法人員依法行政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食品生產通用衛生規范》(GB14881-2013)將于2014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將強化食品生產者食品安全全程監管,進一步提高自身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生產出安全放心的食品;國家衛生計生委將繼續開展食品安全標準的整合和修訂工作,加快完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的腳步;《餐飲業管理辦法》、《火鍋店安全管理規范》等政策的出臺將進一步規范餐飲業;最高法"知假買假"規定的出臺,也充分保障了消費者的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的權利,減少問題食品在餐桌上出現的可能性。

    強化從農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控制體系,不僅需要政府加強食品安全科學全程監管,不斷完善食品安全監管的各項制度,努力探索科學監管的方法和途徑,需要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和義務,加強誠信體系建設,需要加強對食品安全的基礎科學研究,進行食品安全教育和科普宣傳,也需要消費者共同監督和舉報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更需要媒體傳遞科學的信息,從而形成全面抵制不法食品的大環境。2014年,我們期待社會各界共同努力,著力構建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格局。




日期:2014-03-27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