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2012年四川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意見(川農業[2012]24號)

   2012-03-14 765
核心提示: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食品安全和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部署,圍繞我省新增1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和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食品安全和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部署,圍繞我省新增1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和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這一中心任務,堅持一手抓執法監管、一手抓標準化生產,著力體系建設,夯實工作基礎,深化治理整頓,健全制度機制,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二、工作目標

  建立完善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機構,全省涉農鄉鎮農技站加掛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站的牌子;組織完成省級質檢體系建設項目,組織開展10個市州級、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雙認證”工作,完成16個新建縣級質檢站項目建設。全年開展省級監測總抽樣數達到15000個,農藥殘留監測合格率達到96%以上。假冒偽劣農藥重大案件執法查處率達到100%。制修訂農業地方標準40個;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400萬畝;認證無公害農產品400個、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200個,申報農產品地理標志10個。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三、工作措施

  (一)強力推進體系建設,全面落實目標責任

  堅持政府主導和部門推動相結合,積極爭取各級政府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領導,切實落實屬地管理職責,在機構編制、人員經費等方面給予保障,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資金,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檢測、認證、風險應急和執法監管等五大體系建設,提升隊伍能力,落實監管職責。

  一是全面健全監管機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和省委省政府關于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精神,爭取當地黨委、政府將建立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站納入食品安全保障和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日程,納入對下級政府的目標考核,納入全國鄉鎮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整體規劃,務必在年底前確保所有涉農鄉鎮農技站增掛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站的牌子,賦予職能、落實人員、配齊設備、健全制度、保障運轉。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市、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建設,單設機構,充實人員,強化條件,切實落實屬地監管職責。積極在村級食品安全協管員職責中,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職責。

  二是加強綜合執法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業行政綜合執法機構設置,對目前8個自行掛牌成立執法機構的縣要力爭編制部門批準,使執法機構合法化;已編批成立機構而未明確編制的縣要積極爭取配備與執法任務相匹配的人員編制。要借助實施全國農業綜合執法規范化建設示范項目,全面推進農業綜合執法規范化建設,積極與財政部門銜接把執法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爭取執法工作經費,改善執法條件,提升綜合執法能力。

  三是加速建設檢測體系。建設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中心實驗室,啟動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的市州級和16個縣級質檢項目建設,組織開展資陽、甘孜質檢中心,以及已開工建設的縣級質檢站的驗收和“雙認證”工作。進一步加大各級對基層快速檢測設備的配備力度,對已建的縣級質檢站、配備速測儀的縣、鄉鎮農技體系建設的鄉鎮等,加強項目跟蹤管理,督促開展日常檢測。

  四是大力提升隊伍素質。啟動農業標準化人才培養10年計劃、農產品質量安全崗位培訓5年計劃、農產品生產經營人員培訓5年計劃。今年,組織培養農業標準化專家人才、管理人才、推廣人才、應用人才等500人,大規模培養農村實用人才,提高標準化生產能力;開展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系統大培訓,實施檢測人員執證上崗,省廳負責市、縣級監管人員的培訓,市、縣級在年底前完成蔬菜水果主產縣的鄉鎮崗位人員培訓,提高監管能力;開展執法人員培訓400人,提高執法人員素質和執法辦案水平。各地要開展農資經銷企業、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基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等從業人員大培訓,重點加強農資經銷人員上崗培訓、對“三品一標”生產經營單位負責人和內檢員的培訓,每年不低于40個小時,增強自律行為。繼續加大宣傳教育和信息溝通,倡導食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文化,構建和諧文明消費環境。

  五是建立責任目標考核體系。按照“屬地管理”原則,落實各級政府部門的監管責任、生產經營者的第一責任。出臺《四川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目標考核辦法》,加大依法行政考核力度,省農業廳嚴格考核包括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站建設、質量安全合格率、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三品一標”認證等五項對市州農業部門的考核指標,對考核結果進行通報。啟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縣”創建工作,并率先在“菜籃子”主產縣進行試點,推動監管能力提升和責任落實。各級農業部門要相應地建立本地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責任目標考核制度,切實保障監管措施的落實。

  (二)深入開展源頭治理,堅決遏制突出問題

  堅持源頭治理和執法監管相結合,加大對潛在隱患和突出問題進行認真排查,繼續開展以農藥專項整治、蔬菜農殘超標整治、農資打假專項治理等為主的專項整理。

  一是加強投入品專項整治。以蔬菜高毒農藥問題為重點,強化農藥監督管理。要繼續規范農資市場,積極推行連鎖經營模式,開展農資經營規范化建設,嚴格農資經營戶執行農資商品質量準入,建立進銷貨臺帳,履行服務職責;要積極培育農資行業協會,建立農資經營戶誠信檔案;要加強對農資經營行為、誠信狀況、售后服務等的監管,探索建立監管人員片區責任制和定期巡查制,加強對涉嫌違法農藥的執法抽檢,及時銷毀高毒禁用農藥和不合格農藥;要繼續加大農資打假力度,強化大案要案曝光力度,對在蔬菜用藥中非法添加高毒農藥行為、屢次抽檢不合格、違法添加、假冒偽劣、濫用亂用等違法行為,加強與質監、工商、公安等部門的聯動監管、聯動執法,依法嚴處。

  二是加大農藥使用監管。加強農資經銷商培訓,督促其履行向購買者說明正確使用方法的法定義務;加強對農藥使用者的宣傳培訓,引導購買者主動索證索票,嚴格按標準科學合理使用農藥。推廣專業化統防統治、綠色防控等措施,力爭全省統防統治面積達到3500萬畝以上,新建綠色防控示范區300萬畝,減少農藥對土壤環境和農產品的污染。

  三是加大產地環境監測。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的整體推進,擬新認定400萬畝,對已認定的產地環境要定期進行現場檢查。要加強工礦企業周邊、大中城市郊區、重要農產品產地等重點區域重金屬污染監測,開展重金屬污染防治技術示范。建立健全產地環境監測與評價機制,對發現有污染的點、面進行跟蹤,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生產布局,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三)整體推進標準化生產,嚴把產地準出關口

  堅持突出重點和全面推進相結合,強化示范引導,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控等模式。

  一是完善標準體系。按照《種植業地方標準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圍繞十大產業加強標準制修訂。組織制修訂省級農業地方標準40項,重大技術標準研究5項,積極與大專院校和科研部門協作,著力將節本降耗、新型肥藥、加工儲運等方面的農業技術和成果及時轉化為標準。市縣級要切實將標準轉化成符合當地生產實際的操作手冊或明白紙,并針對當地產業發展實際,進行集成組裝或編制區域性地方標準,保證生產有標可依。

  二是加大標準推廣力度。要通過培養各級各類標準化人才,加大標準化示范,以基地強縣和糧食生產大縣為重點,整建制推進標準化;加大“三品一標”的認證登記力度,舉辦“四川暨大巴山區綠色食品優質農產品北京展銷周”等農產品展銷活動,重點打造六大農產品區域品牌,以品牌引領標準化。

  三是加強標準實施的監督。加大對風險高、隱患大的生產技術、投入品使用、包裝儲運等標準執行的監管;加大對生產企業、專合社等生產記錄檔案的檢查,規范生產行為;加強對“三品一標”的監管,嚴格認證程序,提高認證門檻,嚴把認證質量審核關,加強證后監管,建立退出機制,一旦發現問題,堅決出局。

  四是加快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要結合各種農業項目資金,整合項目資源,在“三品一標”基地、現代農業萬畝示范區等,建立速測室,落實內檢員,全面實行產地準出制度。要依法加強對批發市場農產品實施監測,協同工商部門,規范包裝標識,督促市場開展入市檢測,對同一產地、同一產品連續3次抽檢不合格的,其產品的相應品種6個月禁止入市銷售,加快市場準入制度實施進程。

  五是加大質量追溯系統建設。按照“明確責任主體、統一追溯編碼、質量檢測合格、信息互通可查”思路,逐步建立省、市、縣示范基地,具有開放式、動態化管理的區域性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提高質量監管的信息化服務水平。建設省級質量追溯電子信息平臺,繼續開展“三品一標”追溯試點;市縣兩級要積極爭取專項資金,針對主導產品和主要品牌,依托生產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配備相應設備,建立本級監管數據庫,保障電子信息平臺運行。

  (四)切實加強監測預警,科學處置突發事件

  堅持依法監管和技術支撐相結合,充分運用監測結果,開展檢打聯動和預防處置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

  一是強化省級質量監測。擴大省級農產品監測范圍、數量、頻次和參數。加大省級農資和產地環境監測力度,重點加強農藥執法抽檢。完善省級監測結果分析系統數據庫,加強專家會商,增強省級風險評估預警能力。

  二是加強市縣監督抽檢。完善市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制度,強化市縣兩級監督抽查職能。各市縣要依法制定監測計劃,開展本轄區內重點農產品的監測,并指導督促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開展檢測工作。加大對基地、批發市場、超市、以及各類示范基地(園區)的主要農產品、“三品一標”產品等的監督抽檢力度,強化生產執法檢查和產品執法抽檢,及時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三是完善檢打聯動機制。完善《四川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打聯動辦法(暫行)》,建立有效檢打聯動機制,加強農業部門內部的協調配合。省級農產品抽樣檢測發現的問題,將不合格樣品檢測報告移交廳法規處,由廳法規處安排市縣農業綜合執法大隊按照行政處罰程序進行執法抽檢和依法立案查處;各市(州)、縣監測發現的問題,應將不合格樣品檢測報告移交本局的農業綜合執法大隊及時進行執法抽檢、依法立案查處。屬其他部門管轄的,應按照規定移交有管轄權的部門處理,并跟蹤處理結果和回復。

  四是科學處置突發事件。積極開展對“米袋子”、“菜籃子”主要產品的風險監測和隱患摸底排查,對監管和檢測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報告和追根溯源,迅速采取控制措施。要進一步規范信息發布渠道,健全省、市、縣各級聯動、高效暢通的信息報送網絡,確保信息的及時性,高度重視和及時核查媒體反映的問題,杜絕不客觀、不全面、不準確的信息。

  (五)不斷探索監管方法,努力創新制度機制

  堅持日常監管與制度機制建設相結合,不斷總結監管經驗和模式,在進一步完善檢打聯動、信息發布、應急處置等基礎上,重點探索建立以下制度機制。

  一是建立質量安全條件保障機制。積極爭取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依法納入本級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健全各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執法、檢驗檢測體系;把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經費納入當地政府財政預算,設立專項資金,建立起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的逐級監管經費保障體系;建立工作責任目標考核制度,探索權責一致的工作業績考核機制。

  二是建立質量安全源頭控制機制。大力推行農藥經營備案制度,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和實名購買制度,農資連鎖經營、信用評級和信息化管理制度,加大與質監、工商、商務等部門協作,構建放心農資經營機制;培育扶持農民專合社和植保專合組織,創新統防統治運行機制;大力推動產地準出和質量追溯管理,建立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生產經營紅、黑名單數據庫,健全舉報獎勵制度和信息報送體系,構建質量安全激勵和倒逼機制。

  三是建立產業發展與監管聯動機制。針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貫穿整個生產過程的特點,各地要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一崗雙責”制度,樹立抓產業必須抓安全的理念,實施責任到人、分片包干的網絡化管理,對安全不達標的項目要實行“一票否決”,建立產業發展與監管聯動機制。

  四是建立隊伍能力提升培訓機制。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崗位輪訓制度,執法人員、檢測人員、農資經營人員培訓上崗制度,人員聘用制度,農產品生產從業人員的定期培訓制度,社會宣傳教育制度,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培訓教育機制。



 
地區: 四川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